【綱】仲景曰。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目】李 曰。三陰有中有傳。故三陰最不可執(zhí)。有宜下者。宜溫者。自三陽氣分。傳入三陰。
謂之傳經(jīng)陰癥。夫傳非傳入脾腎肝也。乃入三陰血分。胃與大小腸之腑也。仲景謂已入于腑??上轮且?。若不是陽經(jīng)傳來。直中三陰之經(jīng)。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陰自受寒也。上癥加之嘔吐。
少陰自受寒也。又加小便清利。厥陰自受寒也。熱藥溫之。猶恐或遲。陰陽一差。死生立判。雖然。傳經(jīng)直中。先賢發(fā)之盡矣。然豈無傳變者乎。假如傳經(jīng)之際。輕生者?;蚴成??;蚍阜坑?/div>
或粗工猛施汗下。真氣衰弱。陽癥變?yōu)殛幇Y。如俗所謂陽癥歸陰。仍宜直中寒癥法治。故內(nèi)經(jīng)止言傳變而不言直中者。蓋言變則包直中。局方言傳陰傳陽。則不是。當言傳陽變陰。夫傳經(jīng)為里熱。
直中與變?yōu)槔锖ER癥察脈。直中三陽。傳經(jīng)三陽。病在于表。脈浮長弦。傳經(jīng)三陰。病在于里。
脈沉數(shù)實。直中三陰。病在于經(jīng)。脈沉微緩。此表里虛實大小分焉。以陽為熱。陰為寒也。
柯琴曰。此是陽邪自表入里之癥。陰指里言。非指三陰也?;蛉胩栔?。而熱結(jié)膀胱。或入陽明之本。胃中干燥?;蛉肷訇栔?。而脅下硬滿。或入太陰。而暴煩下利?;蛉肷訇?。而口燥咽干。或入厥陰。而心中疼熱。皆入陰之謂。
【綱】仲景曰。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目】魏荔彤曰。此病愈后。風邪留滯之癥。十二日愈者。陰氣復(fù)而自神清氣爽。不須妄治也。
柯琴曰。不了了。余邪未除也。此雖舉風家。傷寒概之矣。仲景分別六經(jīng)。各經(jīng)各有中風傷寒脈癥治法。叔和時。
太陽篇存者多而失者少。他經(jīng)存者少而失者多。陽明篇尚有中風脈癥二條。少陽經(jīng)只癥一條而不及脈。三陰俱有中風欲愈脈。俱無中風欲愈脈癥。以傷寒論為全書。不亦疏乎。
鰲按。據(jù)柯氏說。知仲景當時。必六經(jīng)皆有中風脈癥治法。今既非完書。則此條亦不得強隸太陽矣。故特列于總論中。
六經(jīng)主癥
鰲按。此篇非六經(jīng)無歸者。以并錄六經(jīng)之首。故亦列總論中。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目】李杲曰。治不可越經(jīng)。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jīng)藥解后。身反復(fù)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不煩而反復(fù)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后。發(fā)熱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
謂內(nèi)有水谷。故汗之。太陽禁忌。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是謂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此犯之重也。在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而惡風惡寒頭痛。待表癥悉罷。方可下之也。脈浮緊者。犯之必結(jié)胸。
脈浮緩者。犯之必痞氣。戰(zhàn)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戰(zhàn)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zhàn)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瘥經(jīng)。必不爾矣。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癥。陽明癥反退。而熱兼不渴。卻退顯少陽癥。
是知可解也。太陽知可解者。為頭不痛。項不強。肢節(jié)不痛。則知表易解。陽明知可解者。為不發(fā)熱惡寒。知里易解也。少陽癥知可解者。寒熱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時。
并氣移于血。血移于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病有里傳表者。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至于大實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黃湯。己傳戊所以為里傳表。即名誤下傳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則。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nèi)而出。陰也。
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李 曰。太陽經(jīng)癥。頭疼身熱脊強。此太陽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陽癥。即頭疼身熱脊強也。凡言表癥者。
亦即太陽癥也。各經(jīng)仿此。陽從下起。三陽之長曰太陽。脈尺寸俱浮。浮緊傷寒。浮緩傷風。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頭者諸陽之會。氣病則麻。血病則痛。身熱者。寒客皮毛。郁閉其陽而后發(fā)熱。雖人身正氣。郁則為邪為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始于寒而終成于熱也。惟不發(fā)熱而但惡寒者。邪發(fā)于陰也。或熱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頻數(shù)?;驘峤Y(jié)膀胱而溺澀?;蚝苟啾汶y?;蚝购蟛唤狻;蚝孤┎恢埂;蜻^經(jīng)不解。或蓄血發(fā)黃?;虼蛲?。皆太陽所主。
鰲按。仲景立論。每經(jīng)各舉其主脈主癥。以為一經(jīng)之提綱。雖病有變遷。而茍未離此經(jīng)。即不離此主脈主癥。其大較也。
【綱】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目】李杲曰。陽明癥。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陽明禁忌。不當發(fā)汗。不當利小便。以竭其津液。致生蓄血癥。惟當益津液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湯是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小便重利之。走氣。三者之變雖異。亡津液一也。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結(jié)無形。須當發(fā)去陰邪以復(fù)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風寒也。若陰邪已去而復(fù)汗之。反傷陽也。經(jīng)曰。重陽必陰。故陽去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熱結(jié)有形。須當除去其敗壞者以致新陰。所謂益陰而除火熱也。若陽邪已去而復(fù)下之。反亡陰也。經(jīng)曰。重陰必陽。故陰氣自亡。下多亡陰。此之謂也。汗不嫌早。
非預(yù)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午前為陽分。當發(fā)其汗。午后陰分。不當發(fā)汗。故曰。汗無太早。
汗不嫌早。是為善攻。下不嫌晚。非待久之晚。謂當巳后為陰分。當下之。巳前陽分。不當下。故曰。
下無太晚。下不嫌晚。是為善守。汗本亡陰。以其汗多。陽亦隨陰而走。下本瀉陽。以其下多。陰亦隨陽而走。故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也。若犯發(fā)汗。多蓄血上焦。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為發(fā)狂。其人如狂也。傷寒有九經(jīng)。何謂也。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皆入于胃。
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jīng)者。陽明自病。不入于里。謂之在經(jīng)。不為正陽陽明矣。三陽從中治。
何謂也。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diào)胃承氣湯。以汗癥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癥為表。當汗。陽明癥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癥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jīng)血多氣少。陽明經(jīng)氣血俱多。少陽經(jīng)氣多血少。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若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
從乎中也。緣陽明經(jīng)居太少陽之中。此經(jīng)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而不從太陽少陽也。陽明自病、調(diào)胃承氣湯。三陽并病、白虎湯。是從乎中也。如何是入陰可下。答曰。陽入于陰者可下。非入太少厥陰之三陰。乃入三陽也。三陽亦非太少陽明之三陽。乃胃與大小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腑。以其受盛水谷。傳導有形。故曰。入乎陰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是也。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調(diào)胃承氣。是三陽已入于臟者。泄之也。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是三陰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李 曰。陽明夾于二陽之中。陽氣盛極。故曰陽明。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jīng)病。長而沉數(shù)。
腑病。太陽脈靜則不傳。如脈數(shù)急欲吐者。此寒邪變熱傳于陽明。當二三日發(fā)。以其經(jīng)中客邪。
故目痛鼻干。身熱者。陽明主肌肉。邪甚則身前皆熱。不眠者。煩盛津干。胃氣不和也。太陽未罷者。發(fā)熱惡寒。太陽已罷者。不惡寒而反惡熱。
煩渴作嘔。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謂之正陽明。少陽陽明。脅滿。不大便而嘔。或瘀血發(fā)黃?;蛳卵d語?;蛐責┌?。皆此經(jīng)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氣結(jié)積而為痼瘕者。不可不知。
柯琴曰。陽明為傳化之腑。當更實更虛。食入。胃實而腸虛。食下。胃虛而腸實。若但實而不虛。
斯為陽明之病根矣。胃實不是陽明病。而陽明之為病。悉從胃實上得來。故以胃家實為陽明一經(jīng)之綱領(lǐng)也。陽明病外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
【綱】仲景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目】李杲曰。少陽癥。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蚩榷@。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
須各隨仲景本條下加減用之。少陽忌發(fā)汗。忌利小便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后。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shù)。宜詳之。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為太陽。是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為陽明。為陽中之陰。陰分也。陽為表。陰為里。即太陽陽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胃經(jīng)。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水。則惡寒。近前陽明燥金。則發(fā)熱。故往來寒熱也。此為三陽之表里。非內(nèi)外之表里也。俱不可認作宜下之里。故以此藥作和解之劑。非汗非下也。邪在榮衛(wèi)之間。謂之半表里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jīng)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吐瀉。上下之半表里也。
李 曰。少。初也。陽氣初嫩。亞于陽明。故曰少陽。脈尺寸俱弦而滑數(shù)者。陽極發(fā)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風熱上壅不利。則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不食。嘔而口苦咽干目眩。若不嘔吐而能食者。為三陰不受邪也。若身無大熱躁悶者。陽去入陰無疑矣。似瘧。婦人血結(jié)。皆此經(jīng)所主。
柯琴曰。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里。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奇而至當也。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又不可謂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里也。三者能開能闔。開之可見。闔之不可見。恰合樞機之象。故兩耳為少陽經(jīng)絡(luò)出入之地。三癥為少陽一經(jīng)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具。
【綱】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目】李杲曰。太陰癥。腹?jié)M咽干。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細。
太陰病。可汗??蓽?。可下也。脈浮可汗。桂枝湯。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蓽?。四逆輩。此條雖不言脈。當知脈沉遲而弱。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參黃 湯。其輕重或溫或熱。視人之強弱虛實所宜者選用之。太陰可下者。以本太陽癥。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太陰也。桂枝芍藥湯。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易老云。此非本有是癥。以其錯下。脾傳于胃。故為誤下傳。太陰禁忌。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jié)硬。太陰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shè)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傷寒而脈浮緩。
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自利者。則不發(fā)黃。日久利甚。必止者。便硬。乃入腑傳陽明也。
李 曰。陰從天降。首曰太陰。在陽為表。在陰為里。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里則見陰脈。故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下。沉細無力。當溫。太陰受病。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luò)于咽嗌。
故腹?jié)M或痛。而嗌喉下干燥?;虼蟊悴煌?。小便如常?;蜃岳J肿銣囟收?。為傳經(jīng)腑熱?;蜃岳豢省J肿憷湔?。為直中陰經(jīng)?;蛞騼?nèi)傷飲食。冷氣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陰乃三陽之終。三陰之始。陽經(jīng)表氣未盡。宜汗。半表里胸滿多痰。宜吐。傳經(jīng)里熱。宜下。直中陰經(jīng)。宜溫。
調(diào)脾勝邪。正在此關(guān)。
柯琴曰。陽明。三陽之里。故提綱屬里之陽癥。太陰。三陰之里。故提綱屬里之陰癥。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腹痛吐利。從濕化也。脾為濕土。故傷于濕。脾先受之。然寒濕傷人。入于陰經(jīng)。不能動臟。則還于腑也。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李杲曰。少陰癥??谠锷喔啥省C}尺寸俱沉疾。大承氣湯。沉遲。四逆湯。
太陰邪入于里。上接于心。與火俱化而克金。惡候或上氣。死。入胃。脈沉細而疾。疾則大承氣湯下之。下入于本。與水俱化而為寒。厥逆?;蛞娚砝潇o重。脈沉細而遲。遲則四逆湯溫之。疾雖可下。若疾而無力者。亦不可下。為陽將盡也。少陰癥??谠锷喔啥?。身表涼。脈沉細而虛。瀉心湯。此有形無形之藥也。傷寒外癥。全在下癥。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瀉心湯。少陰受病。
身涼無汗。體沉?;蝮w輕。脈沉。有頭痛。不厥。麻黃附子瀉心湯。
其人病身熱而煩躁不寧。大小便自利。其脈沉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瀉心湯。其人病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其脈微細而弱。理中湯??识}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少陰病。發(fā)熱脈沉者。必當汗。若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微汗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下利。色青者。當下之。色不青者。當溫之??谥泻驼摺.敎刂?。口中不和。干燥者。當下之。少陰脈沉細數(shù)。病為在里。忌發(fā)汗。脈微者。忌發(fā)汗。尺脈微弱澀者。忌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體沉。加防己、蒼術(shù)。勝濕也。體輕。加石膏、知母。乃勝熱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