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證]
(1)不喜冷性飲食者不宜用。
(2)喜冷性飲食,但兼有外感發(fā)熱惡寒之表證者不可用。
(3)白痢不宜用。因系濕勝于熱偏于氣分之熱證也。
[類似方劑參考]
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此《金匱要略》治產(chǎn)后痢疾之方。
黃芩湯方 第九十九
[方義]
此清熱燥濕、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泄瀉或痢疾。但必須具有口苦、喜冷等熱證現(xiàn)象。
[藥品]
黃芩二至三錢 甘草一至二錢 生杭芍三至五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兼嘔者,加半夏、生姜,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以止瀉?。簧炙幹鹧砸灾胃雇?;甘草、大棗和中緩急,兼理腸胃之虛。
[禁忌證]
一切喜熱性飲食的寒證瀉痢絕對禁用。
[類似方劑參考]
(1)葛根芩連湯:此治兼有表證之熱性泄瀉下利的方劑。
(2)倉廩湯:此治兼有太陽少陽表證之下利的方劑。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第一百
[方義]
此清熱燥濕,止痛止利,兼止嘔之方。也系寒熱并用。
治瀉痢兼嘔吐的方法之一。
[主治]
泄瀉或痢疾兼嘔吐。但必須具有寒熱證夾雜現(xiàn)象,如單用熱藥,則嘔吐輕而下利重;反之,則下利輕而嘔吐又重等。
[藥品]
黃芩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半夏二至三錢 生姜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黃芩湯治濕熱瀉痢腹痛,半夏、生姜治寒性嘔吐
[禁忌證]
一切單寒、單熱之吐利證不可使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黃芩湯:此治熱性瀉利之方。
(2)生姜瀉心湯:此治寒熱虛夾雜吐利之方。
(3)黃連湯:此治寒熱虛夾雜腹痛嘔吐之方。
理中丸及理中湯方 第一百零一
[方義]
此治太陰病腸胃虛寒之方。
[主治]
太陰病,吐利,腹?jié)M而痛。但必須具有腹不拒按、脈沉遲無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長、不喜冷性飲食等現(xiàn)象。
[藥品]
人參二至三錢 炙草二至三錢 生白術二至三錢 干姜二至三錢
[加減法]
(1)臍上筑筑者,去術,加桂。臍上筑筑是臍上跳動,乃腎陽虛,水氣不化而上逆之故。去白術,惡其補脾陽;加肉桂,取其溫腎陽兼能降逆也。
(2)吐多者,去術,加生姜。嘔吐多由于胃氣上逆,故去升補脾陽之白術,加溫胃降逆之生姜。實踐證明,如再加半夏,更有助于降逆止嘔之作用。
(3)下多者,還用白術。下多,是由于脾胃虛而兼濕,用白術升補脾陽以止利。實踐證明,如下多而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更效。
(4)悸者,加茯苓。心下悸,是水氣凌心,加茯苓以利水,水行則悸愈。
(5)渴欲飲水者,加白術。脾陽虛,則水不能吸收上輸于肺,故渴欲飲水,加白術者,補脾陽以助其吸收也。
(6)腹中痛者,加人參。腹中痛而喜按,是里氣虛,故加人參以補之。
(7)寒者,加干姜,因干姜善治腸胃之寒。但寒甚者,桂、附也宜加入。
(8)腹?jié)M者,去白術,加附子。腹?jié)M宜寬中理氣,白術甘能令中滿,故去之。
整理者按:理中去術加附子,有四逆加人參湯意。
[制服法]
丸劑倍加約量。共研細末,蜜丸三錢重,早晚米湯送下;湯劑按照現(xiàn)擬的分量,用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人參、白術、炙單補腸胃之虛,干姜去腸胃之寒。
[禁忌證]
喜冷者忌之(此系熱證);腹拒按者也忌之(此系實證)。
[類似方劑參考]
(1)小建中湯:此治腸胃虛寒,補力較少之方。
(2)附子理中丸:此治腸胃虛寒,熱力較勝之方。
四逆散方 第一百零二
[方義]
此宣達陽氣、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陽氣被寒邪所郁,形成熱厥,四肢厥逆,兼寒熱往來。但必須具有胸脅滿痛,心下拒按,或肝氣郁滯,脈沉等。此方治肝氣郁滯、寒熱、腹痛拒按、脈沉者有效.痢疾兼有寒熱證者也有效。
按:仲景原文有“少陰病”三字,根據(jù)實踐認為,絕不是真正陽虛的少陰病,乃貌似神非的證候。所以《醫(yī)宗金鑒》云:“既無可溫之寒,又無可下之熱。”正說明這一點。
[藥品]
炙草一至三錢 柴胡一至二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枳實一至二錢
[加減法]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將以上四味藥共為細末,作為散劑,每服一錢,每日服二至三次,開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藥煎水送服。
也可煎湯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柴胡升達陽氣,故能治寒熱往來,胸脅痛滿,及由閉郁形成的厥逆證;芍藥和肝,疏通血脈,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實導滯,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補正祛邪。
[禁忌證]
惡寒蜷臥、腹痛下利之四逆證忌之。因為這是四逆湯的癥狀。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湯:此治亡陽寒證、四肢厥逆之方。
(2)治痢疾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于泄利下重有互相啟發(fā)之作用。
四逆湯方 第一百零三
[方義]
此溫中回陽之方,專治陽虛內虛之證。所謂陽虛者,即體溫低落、機能沉衰是也。
[主治]
(1)太陰病,腸胃虛寒,寒邪較重,下利清谷等證。
(2)少陰病,亡陽,四肢厥逆。
按:以上二病都必須具有脈沉而微、舌無苔而潤、不喜冷性飲食等表現(xiàn)。
[藥品]
炙草一至二錢 干姜一至三錢 生附子一至五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附子回陽,以恢復其體溫;干姜溫中,以療治其厥逆;炙草補中氣,兼調和諸藥。
[禁忌證]
(1)外感風寒開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陽氣被外邪所郁,不得外達之證,脈必見浮緊。
(2)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因陽氣內郁,尚未達外。必見發(fā)熱、咳嗽、噴嚏等癥。
(3)熱性病,神識昏迷,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脈微的手足厥冷證,更不可用。因為這是陽極似陰、真熱假寒的證候,誤用之禍不旋踵。
[類似方劑參考]
(1)通脈四逆湯:此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方。
(2)白通湯:此溫中回陽兼治頭痛之方。
(3)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兼氣虛之方。
(4)真武湯:此回陽兼鎮(zhèn)水之方。
通脈四逆湯方 第一百零四
[方義]
此回陽之方,治陰盛于內,格陽于外,或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即古人所謂“真寒假熱”證,或“陰極似陽”證。
[主治]
少陰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這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癥狀),或兼身熱,不惡寒(這是陰盛于內,格陽于外的癥狀)。但必須具有脈微欲絕、舌潤無苔、不喜冷性飲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現(xiàn)。
[藥品]
干姜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附子三至五錢
[加減法]
面赤者,加蔥白一至二錢;腹痛者,去蔥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錢;干嘔者,加生姜一至二錢;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至二錢;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三至五錢。
按:本方根據(jù)柯氏之意加蔥白、人參二味,不但符合方義,實際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認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證,蔥白也須慎用,因為蔥白或多或少總是散藥,對于陰極似陽一證,千鈞一發(fā),純粹溫補尚恐不及,豈可使用散藥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用四逆湯以回陽,加蔥白、人參以通脈。面赤者,陽郁于上也,故加蔥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藥以行之;干嘔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結于上也,故加桔梗以開之;利止脈不出者,津液將絕也。故加人參以補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