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周易·系辭》中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伏羲氏時,有龍馬出於河,其背上旋毛,宛如此圖。(見圖5.1)
《周易·系辭》中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二、三、四、五為生數(shù),六、七、八、九、十為成數(shù)。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
知三五,懂合圭,明水火,識子母,別雌雄,分先后,順與逆,機在哪,黑與白,有何用,若不明,速求師。
伏羲氏時,洛水靈龜出現(xiàn),其背甲紋斑,宛如此圖。(見圖5.3)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洛書的十五數(shù),是奇妙之數(shù)。
橫十五豎十五,對角還十五。
陰陽二五混合圖是河圖之用。從二五歸一五,一五歸中五,由五歸一,后天返先天。要做到此,就要明精氣神為上藥三品,知其后天中含先天,知其如何抽添,知其如何取坎填離,知其如何制魂拘魄,知其識神為元神之桎梏,妄意為貪嗔癡之母,是流浪苦海之毒苗。訪善知識,拜明師,明性命之理,修長生久視之道。
5.6圖是一張洛書圖的深化,其最簡單看就是一張人體五臟平面圖。左右肺在上,其數(shù)為四、九,五行屬金;心在左偏上,其數(shù)為二、七,五行屬火;肝膽在右偏下,其數(shù)為三、八,五行屬木;腎在下,其數(shù)為一、六,五行屬水;脾在中間,其數(shù)為五,五行屬土。人體的五臟中既含有后天的五物、五賊,又含有先天的五元之質(zhì)及五德之信。其克、制、返、歸四字,仍修行之功夫。五元為先天之用,五德為道之行。所以其圖內(nèi)包含的修真內(nèi)容非常豐富,理法極其深奧,要在自己的實踐中反復悟解,才能明其精髓,有所成就。河圖陰陽雙螺旋順之五行入后天,逆之返一歸中進道鄉(xiāng)。洛書二八是性之機,七九乃命之功。河圖為體,洛書為用,體用結合,互相參悟,洛書歸河圖,后天返先天。
注意:0. 先天卦和洛書關系密切,實際上洛書完全是先天卦二八易位的產(chǎn)物。萬事萬物發(fā)源于零無,但在洛書產(chǎn)生的年代,由于沒有發(fā)生負數(shù),也沒有發(fā)明零,古人聰明的以五以及五的倍數(shù)為零。先天卦陰儀坤艮坎巽和陽儀震離兌乾依次對稱相對形成四對彼此相反的卦象,這種情況與絕對值相等的正負數(shù)以零為中心對稱正好一樣。即以零為發(fā)源,為中宮,把三陽乾和三陰坤分別看成+4和-4(至于乾坤為什么取4為絕對值,因為這里有四對對稱的卦,而且四以三進制看屬于新的全息元的開始,因此四當屬于乾坤共合成之數(shù)——其中,四方合圍表零,內(nèi)里兩個筆畫表陰陽乾坤,則以四與零為基可育六子,而太玄數(shù)也以九為始,以四為終,道理很深刻),則陰儀諸卦分別為-4,-3,-2,-1,陽儀諸卦分別為+1,+2,+3,+4,則具有序列-4(坤),-3(艮),-2(坎),-1(巽),0(零),+1(震),+2(離),+3(兌),+4(乾),對此序列采用數(shù)字信號處理中類似模5信號的處理方法分別加上5,則其數(shù)值不變,則全變成正數(shù):1(坤),2(艮),3(坎),4(巽),5(零),6(震),7(離),8(兌),9(乾),將其中二八易位即成洛書,這也當為洛書之真正數(shù)理起源。
1.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有"左肝右肺"的說法,實際上是有深刻根源的,乃取六獸本體,其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中黃為土,法象河圖,按照五行相生,與臍周動氣以及后天卦密切相關;而五臟位置分布,乃上金下水左火右木中黃,按五行相克分布,取象基盤洛書為用——身體方位對應復盤洛書,與先天卦關系密切(先天卦和洛書都是按照五行相克來分布的,其中洛書數(shù)字與五行的對應關系取自洪范定義).仔細探究起來,五臟之間直接相連關系不是很明顯,而六腑之間基本上直接相連且上下位置關系明顯,分別為胃(土)-->小腸(火)-->膽(木)--->膀胱(水)-->大腸(金),考慮到大腸的肛門是開口決定大腸乃至整體排泄,稱為魄門,故放在最后),基本上按照五行相生的河圖順序(河圖和后天卦都是按照五行相生順序走的,表時序,如四季的變化就可用后天卦表達),也就是說五臟空間位置相關洛書,六腑順次位置法時間相關于河圖.人的上下雀橋一在口中,另一在肛門,兩者都屬于金,前者為兌,后者為魄門,都是非常關鍵的,佛家就很注意"語"對應的口業(yè).在古代體系中,以日象河圖,對應五腑之閉環(huán),以月象洛書,對應五臟之閉環(huán),和如上的描述暗合。日月法明象易,為經(jīng),五星以五行命名,為緯,日月五星合稱七曜。
2.七九易位
指河圖、洛書西南之數(shù)互易。河圖之體,七從二居南火位,九從四居西金位。近人杭辛齋認為:“后天離日震出,震居先天離位,而離火本天親上,升居乾位。太一紫宮,離納甲數(shù)九,河圖南位二與七合,積極數(shù)本九,后天分體為用,以二納坤,乃以西九移南,與七互易,遂成洛書西南一面六七二九之序。其何以七九之必互易者,則所謂變理陰陽,酌盈劑虛,以成易道之妙用者也”。“七九相易,免酷暑之過烈,成秋金之和平,所謂播五行于四時和后月生焉。四序春木生于冬水,夏火生于春木,冬水生于秋金,皆子代父,處順得常,不失其序。惟火金相克,以金承火,不啻他人入室,此所仇者為繼序也。故非介以坤土,而序不成,此所以六八不易而七九易”。(《易數(shù)偶得》)
3.二八易位
古代對洛書構成的認識。認為原數(shù)一居北,為萬數(shù)之本,不可動搖,由北左旋為一、二、三、四,由北右旋為六、七、八、九,五則隱藏。其中二居東北,八居西南,相對易位后,則二居西南,八居東北,即構成洛書之數(shù)位。近人杭辛齋《易學藏書》:“蓋二八位,在先天卦則巽、震也,在后天卦則坤、艮也。坤、艮皆土,為五十之數(shù)。萬物皆生于土,皆歸于土,成始成終,而皆在于艮之一位矣。巽、震相易,故雷風恒之。《象傳》曰立不易方,此言其未易之體也,易則為巽、震,故風雷益之。《象傳》曰自上而下,曰天施地生,此即其已易后之用也。坤、艮為謙?!吨t·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曰:天道虧盈而益謙。象曰:裒多益寡。凡此皆指二八兩位陰陽變化之玄妙”。認為“二五構精,妙含而凝,即二八交錯之用也”。(《學業(yè)易筆談》)二八易位體現(xiàn)天地造化之機,陰陽變化之妙。
4.人體九大要穴按照九宮分布如下:
百會(九)
印堂(四) 泥丸(戊五) 玉枕(二)
膻中(三) 中丹(十) 夾脊(七)
臍(八) 中宮(己五) 命門(六)
會陰(一)
另從這圖可以得到進一步啟發(fā),人腦袋象九宮,當有立體九宮分布,人體中宮按河圖分野,各對應一眼,恰與"足踏河洛"的說法暗合.
5. 在九宮神行、密宗壇城以及古代在鍛煉中對于八宮本炁的體認都呈現(xiàn)明顯的量子化和有序分布的特點,可以作為完備系統(tǒng)的正交開解,其中先后天卦以及河圖洛書都是八炁分布中穩(wěn)定有序的排布結構,其中可有很多現(xiàn)代科學原理保證,如洛書與黃金分割的聯(lián)系,很多分形分維數(shù)接近黃金分割等等。從密宗壇城結構來看,其中方形結構應該與地支有關,從其四正和四隅鎮(zhèn)宮之象的差別也能看出。另古人關于河洛數(shù)字與五行的對應關系不是隨意規(guī)定的,同樣在60花甲序列中以海中金開始以大海水結束也不是偶然的,其與五臟的洛書分布直接相關,肺臟對應后天氣,兩腎對應先天氣,一上一下,五行分別對應金和水。關于八卦與五行的對應關系,可能以方位和時序確定的,也就是說先定時空方位后定五行屬性,雖然其起源尚不確定,但也絕對不是隨意的。玄珠作為內(nèi)太極其色氣方位按照河圖分布,而其流轉所誘發(fā)氣機流動則按洛書順序分布,這從傳統(tǒng)丹道理論和祝華英內(nèi)證結果可以推斷出來。另人體營氣周流規(guī)律也是按照洛書順序來的,其中也必然相關于本丹按照河圖規(guī)律的流轉。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得出結論,人體氣機流動與月亮關系密切,其中有洛書和先天八卦,而本丹則相關于太陽,其中有河圖和后天八卦。立位于地球,觀察月之運化,有洛書存在,故古云“月象洛書”;立位地球,觀太陽運化,有河圖存焉,故古云“日象河圖”。二者又并行不異,可通過七九易數(shù)互變.中宮四六分勁,各加三而為七九。玄珠初始色氣法易數(shù)后河圖,六獸游走也是如此,隨即進階后則如密宗壇城而有九宮,佛坐神行之下有所謂九宮神行,最后混成太極,出黃金分割易數(shù)前河圖和洛書歸一而成規(guī)范結構。
6.元代《易纂言》說:“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后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前赤后黑左青右白中黃。以象旋毛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其陽奇陰偶之數(shù),以畫卦生耆。”。
《易纂言》又說:“洛書者,禹治水時,洛出神龜,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橫盤洛書。以其拆文如字畫,而謂之書。禹則自其一至九之數(shù),以敘其洪范九疇。”前九應乾,后一應坤。
7.《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因此孔子從古籍中記載得知,河圖為伏羲時代黃河出現(xiàn)一匹龍馬,其身上有文采圖案,謂之龍馬負圖,伏羲將其文字記載下來,因其出于黃河,謂之“河圖”。另外于《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禮記》中的這一段解釋,將古人在修身內(nèi)求法中的觀察所得移植成身外的實景現(xiàn)象,頗為有趣。
其實,在修身內(nèi)求法中,本身就將心意比喻為“龍馬”,而腎氣之精則喻為“神龜”。當實踐至金水分形階段時,則會呈現(xiàn)龜形的全息圖像。人體脊髓內(nèi)的腦脊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則喻為“漕溪黃河”。拴心猿鎖意馬,進入深沉的靜定之中,心液(擒龍、伏意馬)下降,腎氣之精(神龜)上升(亦稱伏虎),心內(nèi)陽中陰精與腎內(nèi)陰中陽精自然結合以后,必然會自動進入“黃河漕溪”的脊髓之內(nèi)運轉,逆行而上,進入大腦,在腦中呈現(xiàn)圖像。
少數(shù)人可以在大腦出現(xiàn)內(nèi)河圖全景圖像,類似旋極圖。當內(nèi)河圖穩(wěn)定以后,必然會由光點產(chǎn)生光柱,沖出頭顱而與宇宙全息星象相連接;同時,宇宙中的河圖亦同樣形成光柱下降,與這些光柱相連接,從而在心身了了若無之中,產(chǎn)生更為細致的全息圖形與圖像(注:頂河踏洛,小周天十線55索最終將延伸至于體外,應日)。
記錄下來,也就是河圖的產(chǎn)生之源,這就是古代修之身內(nèi)求法而獲得河圖洛書的秘密,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種修身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