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治療實錄
2010-8-7 一診: 患者男,40,廚師。 臁瘡4,5年,今年發(fā)作潰爛月余 該瘡位于左小腿內(nèi)側(cè),病灶位于三陰交穴附近,潰爛部位約3寸長2寸寬,瘡深近半公分,流少量的黃水,無膿,診時,有其自敷消炎粉。周圍皮膚大遍紅腫,乍看似燙傷模樣,不均勻的分布著靜脈曲張。另有一處,位于太白穴至足跟間赤白肉際處,約有1元人民幣大小,已結黑色疤,不敢扣掉。從足臁至足,皆腫,幾乎穿不進鞋子了。 其瘡已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若干次,皆未能痊愈,每到秋冬該瘡則收斂,一到夏季天熱則發(fā)作。前醫(yī)用西藥治療癥狀略微減輕,后用其“生肌散”敷瘡,癥狀反而加重,腫的更加厲害了。此時,瘡面不甚癢,但是呈灼熱脹痛感嚴重,自敷消炎粉后,略有減輕。 左脈略數(shù),沉短而有弦象。右脈沉略數(shù)。舌鮮紅,少黃苔,無齒痕。眼袋甚重,易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黃。晨起口中粘膩咸苦。 辯證:血瘀內(nèi)阻,毒熱內(nèi)盛
治法:活血養(yǎng)陰,清熱解毒 針:曲池 合谷 太沖 足三里 等穴;隱白穴處放血 方:黃柏30g 玄參20g 赤芍20g 生地30g 當歸30g 生黃芪60g
天花粉20g 生甘草10g 黃芩20g 金銀花30g 牛膝20g 生大黃5g(后下) 兩日一劑,一日三次服 敷藥:艾葉熬水清洗傷口,生地榆粉少量冰片和雞子黃油調(diào)和敷。因雞子黃油不好熬出,遂用蘆薈膏代替。兩日一換 2010-8-8電話告知,腫已消大半,灼熱脹痛感減少。大便順暢,一日行三次,皆解出不少黑臭物質(zhì)。
今日(2010-08-09)下午下班后,順道去他那里,看看情況,明日繼續(xù)直播匯報。 2010-8-9
二診: 患者告知,8月8日下午,足掌脹疼難耐。于是用溫水泡足,太白穴至足跟間赤白肉際處的那塊黑疤輕碰即落,且從中流出一些黃水,而脹痛感頓時減輕。早上腳腫已經(jīng)平了不少,只有輕微腫大。服用上副藥第一天拉不成形大便三次,量大,色黑,奇臭。第二天,行大便一次,只是不成形,無其他異狀。小便微黃。從今天下午開始,三陰交附近的那處瘡,開始流出大量的黃水,晚上診視時,整個包扎的薄紗布幾乎被黃水浸透,且不斷有黃水往下流,瘡面正中處已開始長出部分新肉。 此人是廚師,一工作就從早站到晚,一天下來,腳又腫脹起來。 脈微數(shù),短弦之象已無。舌紅而少白苔。
辯證:血瘀內(nèi)阻,熱毒內(nèi)盛而有伏邪外出之態(tài)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固衛(wèi)榮營,托瘡生肌 方:黃柏30g 丹參20g 生地30g 當歸30g 生黃芪100g 天花粉30g 生甘草30g 黃芩30g 金銀花30g 牛膝20g 連翹20g 羌活20g 兩日一劑,一日三次服 敷藥不變,囑其注意保持瘡口干燥,減少工作量,注意休息。勿食發(fā)物。 分析:前醫(yī)一上“生肌散”病情即加重,想來是毒熱之邪被郁閉入里內(nèi)盛所導致。先前黃水很少,而今流出大量黃水,當是托瘡之法已起作用。 驅(qū)邪外出之門已經(jīng)打開,此時應該鞏固營衛(wèi),扶助正氣,以達到驅(qū)邪外出的目的。同時輔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防生他變。從脈舌來看,里熱依然存在,故清熱之劑也不可少。 恐傷正太過,大便既已正常,去掉大黃。玄參太寒,用補血活血的丹參代替,入連翹以和銀花相配增強清熱解毒的能力,入羌活助發(fā)散驅(qū)邪(瘡有微癢,可助祛風) ;為扶正,加大生黃芪和生甘草用量;制黃芪之熱,助排膿水,加大天花粉用量。2010-08-11 傍晚,病人在家休息看光碟,起身換碟的時候。一動,瘡口即繃開一小口,從中不住的流出黑色污血。 流了三四分鐘(量很大),血即自動止住。 略改藥方: 黃柏30g 丹參20g 生地30g 當歸30g 生黃芪100g 天花粉60g 生甘草30g 黃芩20g 金銀花30g 牛膝10g 連翹20g 丹皮10g 2010-08-12 今晨電話告知,腫已消掉十之八九了! 看來,人體自有大藥啊!如何利用人體自身的排邪功能治病,當是中醫(yī)應該多多思考實踐的事情! 瘡口靠上的部位,已經(jīng)長出不少紅色肉芽。 但是瘡口處,仍在不斷的流出黃水,排毒還在繼續(xù)。 2010-08-14
三診: 病人腳微腫,但是每到下午時會加重。瘡口流出的黃水變得稍微清稀一些。三陰交處瘡口已經(jīng)變淺,生出不少新肉,瘡口淺處已經(jīng)開始斂口,其余處流少量黃水。足掌處瘡口,黃水的流出量依然很大。觸及四周,有明顯的硬塊,用三棱針,在硬塊處點刺放血,放出大量的瘀血。病人自述偶有心情煩悶,食量較服用中藥前大,大便略干,小便微黃。晚上夢多,多夢見打斗和火光。 舌尖鮮紅,苔薄白。脈略數(shù)。兩寸細弦,左脈更甚,兩關脈平穩(wěn)有力。右尺沉有微弦。眼袋較前幾日稍淺。
辯證:陰虛熱重,心火尤盛。濕熱下注,仍為實證。 治法:清熱解毒,托瘡生肌 黃柏30g 丹參20g 當歸60g 生黃芪100g
天花粉60g 生甘草20g 金銀花30g 黃連20g 牛膝10g 連翹20g 丹皮10g 皂角刺15g 兩日一劑
針刺:合谷,血海,陰陵泉,照海,太白,太沖 和幾處啊是穴
取意,清熱疏肝,活血通絡。 敷料:地榆粉+白砂糖粉 艾葉桃枝水洗凈后敷
分析:夢見打斗與火光,主熱。兩寸脈弦提示上焦熱重,下焦弦細提示下焦有熱。兩關平正有力,且連服數(shù)劑寒涼藥后,食欲反增,說明中氣未虛,寒涼所折乃為實熱而非正氣,此時當續(xù)進寒涼為主之劑,慎用補中益氣之法。這種情況可能與病人職業(yè)有關,其為廚師,長年累月煙熏火烤,體內(nèi)伏熱必然重于常人。上方中用重用黃連以清心火,入皂角刺以利托毒排膿。重當歸補血活血。
今晨(2010-08-16)電話告知:昨夜睡眠改善許多,今晨足掌唯足背略腫,黃水流出較少。淺瘡處,已開始結疤!
2010-08-17 清晨,電話告知,三陰交穴處瘡,結疤范圍增大,未結疤處流了少量黃水。足掌處瘡口,流了一些很淡的黃水,瘡口開始變淺。今晨,足部只有微腫,比前天腫的情況又好了一些。病人大便可,小便微黃。胃口不錯,昨夜睡眠很香(原話:好久沒有感覺睡的那么香過)。
藥方對證,上方續(xù)進 2010-08-21
四診: 患者,三陰交穴處臁瘡已經(jīng)收口結疤約2/3,未結疤部分黃水清稀而少。結疤處偶有發(fā)癢的感覺,這是新肉生長的正常反應,囑其切勿抓搔。足掌處瘡口,黃水清稀量也較上次診斷時少,只是見瘡口有些潮潤而已。瘡口變小變淺。 患者自訴,早上起來的時候,足背與足跟只有微腫而已,工作一天后(廚師,炒菜時,連續(xù)站立五六個鐘頭),至下午,足背與足跟都有些腫大,我診視時,為下午四點左右,見其腫整體上已較上次減輕,特別是足背情形良好。而足跟腫大情況于上次相比,效果沒有那么好。細按足跟,某處似有硬塊。食量不錯,睡眠尚可,大便調(diào)和,小便偶有微黃,眼袋明顯變淺。 舌尖微紅,苔白,舌根處微膩。右脈略弦,不數(shù)。 三棱針于足跟硬塊處,點刺,放出一些瘀血。在上次放血處附近,點刺,只放出少量的血,而血色新鮮。
針:陰陵泉,陽陵泉,血海,承山,昆侖,太白,太沖,合谷,足三里 取意:活血通絡,清熱解毒,補助脾胃 分析:大熱已去,用藥寒涼當護脾胃,脾胃運化之力強,可更助傷口愈合。舌根膩,下焦有濕,當利水。舌尖紅,提示上焦仍有余熱。 上次方,略作修改即可。 茯苓30g 白術20g 丹參30g 當歸60g 生黃芪120g 天花粉60g 生甘草20g 金銀花30g 玄參20g 黃芩20g 連翹20g 皂角刺15g 二日一劑,一日三次服
2010-08-23
電話告知,腿腫已不明顯。三陰交穴處瘡口進一步起疤收口,腳掌處瘡口進一步變淺縮小。黃水很少了,只能讓傷口覺得不干燥而已。 食量不錯(午餐能吃三小碗干飯,和病前飯量相當),大便調(diào)和,小便量增加。心情爽朗了,其妻子訴說,已經(jīng)主動和其談笑了(此人原本性格開朗,近三個月來,脾氣暴躁,做事急躁。)。偶有上火的感覺,早上起來有眼屎。 讓其妻查舌,說舌尖有點紅,舌頭有點大(胖大),苔白厚而且膩,有齒痕。 辯證:熱毒已去十之八九,濕邪由營出衛(wèi),上焦有熱,當滋養(yǎng)肺陰
方: 丹參30g 玄參30g 生黃芪120g 生甘草20g 天花粉60g 桑白皮20g 當歸60g 白術20g 金銀花30g 連翹20g 茯苓30g 生地30g 敷藥如上
2010-08-28 五診: 腿腳微腫,上下瘡口皆已結疤。幾無黃水流出。二便調(diào),食尚可。 脈平緩微沉,舌尖微紅 辯證:大病已去,正氣稍弱 處方:大病已去十之八九,瘡已結疤,予以補中益氣湯善后。 黃芪20g 當歸10g 人參10g 白術10g 橘皮10g 柴胡10g 升麻10g 甘草6g 赤芍10g 丹參10g 每日一劑
估計肉成疤落還需10日左右時間,適當調(diào)理即可痊愈,囑其注意休息,注意衛(wèi)生。傷疤處忌沾水。該案照片一事多曲折,今特補上。可惜這些只是患者近況了,治療過程的照片無法提供了。頗遺憾 此照片,為病人近況。足上的瘡,疤已完全掉完,此處皮膚正逐漸變軟,趨于正常。上邊疤已大部分脫落。唯恐疤結得不穩(wěn),故囑其不要將疤剝落,任其自行脫落,并縛一紗布護住小腿部,以免擦刮拉開老疤傷了新肉。
細看照片,會發(fā)現(xiàn)此人脈管炎嚴重,小腿及腳背各處,分布著許多曲張,血栓。剛接手治療的時候,這些鼓起的東西更多,鼓起更高。 恐將來又因脈管炎,惡瘡重發(fā),近囑咐其服用小劑量 大黃蟅蟲丸 進行脈管炎治療。又以紅花+川芎+羌活+連翹 熬水,熏洗腿腳 至此,該案臁瘡告愈
外用藥
地榆粉+白砂糖粉 比例 1:2 本文來自: 華夏中醫(yī)論壇(http://bbs./) 詳細文章參考:http://bbs./thread-50653-2-1.html
本文來自: 華夏中醫(yī)論壇(http://bbs./) 詳細文章參考:http://bbs./thread-50653-3-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