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錢 * 胃虛少納,土不生金,音低氣餒,當(dāng)與清補。
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生甘草 桑葉 大沙參 按:本方為吳鞠通所制沙參麥冬湯之原型,區(qū)別只在于吳氏去桑葉加入天花粉。本方以麥冬沙參甘潤肺胃,扁豆補脾,生甘草補脾清熱,桑葉清肺肅降通便,此即所謂清補法,為前世所無之說。2.王 數(shù)年病傷不復(fù),不饑不納,九竅不和,都屬胃病。陽土喜柔偏惡剛燥,若四君異功等,竟是治脾之藥。腑宜通即是補,甘濡潤,胃氣下行,則有效驗。 麥冬(一錢) 火麻仁(一錢半炒) 水炙黑小甘草(五分) 生白芍(二錢) 臨服入青甘蔗漿一杯。 按:納呆不饑而大便干燥,屬于胃氣呆滯失運,但病久難復(fù),脾氣亦弱也。本方既有甘草則為胃脾雙補法而以清潤通降陽明為主,方中麥冬甘涼潤肺養(yǎng)胃,甘草白芍補脾,火麻仁與甘蔗汁潤腸通便。 另外,在溫陽諸法中,大凡補益脾陽必用甘草,以甘草甘潤能夠補益脾營,托舉清陽,而通補胃陽則不用甘草,以免甘膩妨礙降氣,這是一個基本的用藥規(guī)矩。但在清潤胃陰方法時則多用甘草如本案及上案均用甘草,可知甘草雖然補益脾氣而實際上甘膩味厚,仍以補益營陰為主。 3.某 理肺養(yǎng)胃,進以甘寒。 甜杏仁 玉竹 花粉 枇杷葉 川貝 甜水梨汁 按:以方測證,本案當(dāng)有咳喘燥痰為患,故以甜杏仁宣肺潤肺,枇杷葉降肺,川貝化燥痰,花粉、梨汁潤燥,玉竹養(yǎng)胃陰,為養(yǎng)陰化痰之典型方法。 4.某 脈數(shù),口渴有痰,乃胃陰未旺。 炒麥冬 生白扁豆 生甘草 白粳米 北沙參 川斛 按:石斛為清胃熱補胃陰之要藥,前人治療虛人溫?zé)岵∫灾?,可知其清熱補陰之力。 5.陳(二十) 知饑少納,胃陰傷也。 麥冬 川斛 桑葉 茯神 蔗漿 按:此案用桑葉仍寓通降之意,以免呆補滯膩,《日華子本草》:謂桑葉“利五藏,通關(guān)節(jié),下氣”,《本草綱目》稱其“能利大小腸”,民間單方有以桑葉一味為蜜丸治療習(xí)慣性便秘,今人有以桑葉泡服減肥者。 6.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制,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guān)。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 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 烏梅肉 人參 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按:此案以肝胃津液俱耗,嘔吐心中燒灼,故以甘膩填補,酸味斂肝降氣,蓋肝木以酸為瀉也。此為烏梅丸之變法,甘酸并用為肝胃治法又開一局矣。 7.某 陽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麥冬 甜杏仁 川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按:既然已成膈證,則自以潤血養(yǎng)陰為法,本方以潤養(yǎng)肺胃燥結(jié)為主,當(dāng)為噎膈病。 8.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shù)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癥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 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 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按:此方以諸子沉降潤燥為治,亦可知葉氏宗丹溪之學(xué),其實葉案諸法出于丹溪甚多,此所以學(xué)葉必先學(xué)丹溪之故也。 9.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jīng)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jīng)云:味過辛熱,肝陽有余,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 麻仁 鮮生地 甜水梨 桑葉 石膏 生甘草 按:石膏配伍養(yǎng)陰藥以清金潤燥為俞嘉言《寓意草》之一法。 10.某 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后用潤劑。 半夏 云茯苓 枇杷葉 枳實 竹瀝 按:胃氣失降者若養(yǎng)陰必然壅滯愈益不通,大凡此類情況均難以措手,雖然可以先理氣之法,但理氣以后復(fù)滋補必然復(fù)郁滯,其為難治亦由于此。 11.潘 不饑不食,假寐驚跳,心營熱入,胃汁全虧。調(diào)攝十日可愈。 鮮生地 麥冬 知母 竹葉心 火麻仁 銀花 按:銀花甘涼解毒清熱,與生地玄參麥冬配伍以清熱涼血解毒,為治療溫邪所常用方法,亦為葉氏首創(chuàng)。 12.陸(二一) 時病后,脈弦而勁,知饑不納。胃氣未和,當(dāng)靜處調(diào)養(yǎng)。 鮮省頭草 鮮蓮子 茯神 大麥仁 川斛 炒知母 按:知饑不納為胃陰虛的表現(xiàn),若氣虛陽虛則納差,濕盛則納呆不饑而脘脹甚或嘔惡,若胃熱者必然納健消谷,故問首問飲食具有判明寒熱虛實意義。省頭草即佩蘭,脈弦知伏熱未盡,故以石斛知母清熱滋陰,茯神蓮子養(yǎng)心陰,麥仁開胃,佩蘭化濕醒脾。 13.鄭(四三) 脈濡無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饑不飽。此天暖氣泄,而煩勞再傷陽氣。夫衛(wèi)外之陽,內(nèi)應(yīng)乎胃,胃既逆則不納不饑矣。 炒麥冬 木瓜 烏梅肉 川斛 大麥仁 按:唇赤舌干,胃陰缺乏當(dāng)知饑不納,而胃氣既逆,嘔惡泛漾則不饑矣。此案酸甘并行即肝胃并補法。 14.梅(四三) 案牘積勞,神困食減,五心汗出。非因?qū)崯?,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泄為熱為汗,當(dāng)治在無形,以實火宜清,虛熱宜補耳。 議用生脈四君子湯。 按:此東垣治法,以生脈散清心肺,四君子溫潤健脾。 15.方 茹素惡腥。陽明胃弱。致厥陰來乘。當(dāng)丑時 然汗出。少寐多夢。(胃陰虛) 人參 龍骨 茯神 棗仁 炒白芍 炙草 煎藥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 又 鎮(zhèn)攝汗止?;鹕人?。仍屬陰虛難得充復(fù)。育陰滋液為治。 熟地炭 人參 炒麥冬 五味 炒萸肉 川斛 茯神 女貞子 接服瓊玉膏方。 按:人參補胃氣,白芍甘草益肝陰,棗仁茯神補心降虛陽,龍骨五味子斂陽收汗。二診汗止即改補益肝腎陰血之法。瓊玉膏為朱丹溪方,由地黃、茯苓、人參、白蜜四味組成,功能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16.張(舡上,三十三歲) 烈日追呼,氣傷熱迫,保胃陰以養(yǎng)肺,益腎陰以固本。 生白扁豆 白玉竹 北沙參 甘草 麥冬肉 桑葉 按:病因為烈日下追呼,病機為氣傷而熱邪內(nèi)迫,故以沙參麥冬甘涼清潤肺陰,玉竹甘草補益胃陰,扁豆補益脾陰,桑葉輕清散熱,蓋培土以生金,而金水又復(fù)相生也。 17.某(二四)病后胃氣不蘇。不饑少納。姑與清養(yǎng)。 鮮省頭草(三錢) 白大麥仁(五錢) 新會皮(一錢) 陳半夏曲(一錢) 川斛(三錢) 烏梅(五分) 按:知饑而少納為胃陰虛,不饑而少納則為胃氣虛或脾胃濕邪為患矣。本案屬于濕邪阻滯胃氣不蘇例,故以佩蘭化濕醒脾,麥芽芳香開胃,半夏曲陳皮豁痰理氣降氣,濕熱病后必然傷津,再予石斛烏梅酸甘化陰,蓋胃氣宜潤惡燥,潤則息息下行也。 18.某(三四) 脈澀,體質(zhì)陰虧偏熱。近日不饑口苦,此胃陰有傷,邪熱內(nèi)熾,古稱邪火不殺谷是也。 金石斛 陳半夏曲 生谷芽 廣皮白 陳香豉 塊茯苓 按:本案不饑口苦亦為胃陰虧耗而濕邪不化,第以濕邪較上案為輕而陰虧亦不如上案為重,故以石斛甘涼益胃,半夏曲陳皮化痰理氣,豆豉谷芽茯苓芳香化濕利濕。 19.吳 寒熱傷中。腹微滿。舌白。用治中法。 人參 益智 廣皮 茯苓 澤瀉 金斛 木瓜 按:本案寒熱傷中者,脾胃陰傷也,脾虛則濕困故腹脹舌白,故以治中湯法用人參補益脾胃,石斛補益胃陰,木瓜益脾陰,益智仁益脾陽,陳皮茯苓澤瀉利濕化濕理氣。 20.噦逆脈弦。胃虛木乘使然。 半夏 木瓜 川石斛 茯苓 谷芽 廣皮白 按:本案與上案病機相近而有嘔逆一證,可與上案對照。 21.嗆而欲嘔口干。 北參 扁豆 麥芽 茯神 霍山石斛 按:口干,嗆則咽燥,故屬肺胃陰虛。欲嘔則有濕邪,既有陰虛口干則濕邪則微少可知,故以沙參石斛補益胃陰,扁豆補益脾陰,麥芽化濕開胃,茯神利濕。 22.食下嘔惡脘悶。當(dāng)理陽明。 金石斛 茯苓 橘白 半夏曲 木瓜 谷芽 按:本案較前案濕邪稍重,用藥進退規(guī)矩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