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吃五谷雜糧,不可能沒有脾氣稟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比如漢高祖劉邦,司馬遷說他“寬仁愛人,意豁如也”(《史記·高祖本紀》),很大度的一個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兒的一面。這個小心眼兒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現(xiàn)在他對劉太公的態(tài)度上。什么態(tài)度呢?他瞧不起他這個爹。《漢書·高帝紀》里有這樣一段記述: 漢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這段記述看起來很平常,劉邦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正經(jīng)八百地當了皇帝后,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蔭子”,但叫人費解的是,劉邦封了他的妻子呂后為皇后,封了他的兒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就是沒封他的老爹——劉太公。不封他爹,劉邦秉承的什么原則呢?要說先封逝去的人,活著的老婆孩兒也封了;要說女士優(yōu)先封,兒子也封了;要說先可晚輩封,兒封母也封了;要說先封長輩,媽封爹沒封,但更叫人費解的還在后頭呢。 到了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正月,也就是劉邦做皇帝兩年整三年頭的時候,他又封了哥哥劉喜為代王,封了弟弟劉交為楚王,封了長子劉肥為齊王,在這一次分封的名單里又不見劉太公的影子。如果說第一次是疏忽的話,這一次恐怕用疏忽的理由就不能解釋通了。那究竟什么原因惹得劉邦遲遲不封他的爹呢?《漢書·高帝紀》里有一段精彩的記述,細心品味,謎底就在其中。 上歸櫟陽,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焙笊铣珦礤?,應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賜黃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并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zhí)銳,自率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這段記述,特別是這段記述里劉太公家令、劉太公、劉邦三個人說的話,非常有意思,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他們的話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底提供了很多信息。 1、劉太公家令對劉太公說的話,顯然是話里有話。表面上看,這個家令是勸劉太公顧全大局,父子感情要服從于君臣大義,其實,他哪有那么高的政治遠見?他是旁觀者清,他在以委婉的口吻提示劉太公:老爺子呀,你老婆、兒媳婦、孫子,你們劉家該封的都封了,就差你了。你咋看不明白事兒呢?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從前那個動不動你就訓斥一把的無賴了。你遲遲得不到封號,就是因為你老放不下老子的派頭,你兒子看不慣這個,和你較勁哪。 2、劉太公對劉邦說的話,似乎是言不由衷。維護皇帝的尊嚴和盡一個兒子的孝道有沖突嗎?按理說不會。百德孝為先,難道給父親請請安,就是“亂天下法”了?劉太公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有這個想法,但一想想家令的提醒,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待遇”,盡管有想法,這個態(tài)也得表,而且還要表的真誠。果不其然,劉太公“道歉”的話一出口,特別是“應門卻行”的謙卑之舉,正中劉邦的下懷,他立即賞賜了太公家令,而且接著就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從這兒不難看出,劉邦的“五日一朝太公”,只不過是禮節(jié)性的虛應故事,其實,他的心里說不上怎么煩呢。 3、劉邦在詔書里說的話,無疑是冠冕堂皇。聽話聽音,他的話無非表達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自己之所以能得到天下,父親劉太公的教誨功不可沒,應該給他封號;另一層意思是說,遲遲沒給父親封號,是因為天下還沒太平,沒來得及封。這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既然父親有那么大的功,該封,為什么一開始不封,非得等老爹“表態(tài)”了后才封?既然天下沒太平,沒倒出工夫封,那老婆、孩子、老媽怎么就有工夫封了?這個理由顯然站不住腳。 真正站得住腳的原因就一個:他對劉太公有成見,瞧不起他這個老爹。這一點,有一個佐證,在楚漢戰(zhàn)爭相持階段,項羽抓住劉太公,把他作為人質(zhì)要挾劉邦,可劉邦居然一點兒都沒在乎地說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自己的老爹都快叫人殺了,居然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固然折射出劉邦干大事“無毒不丈夫”的本性,從中也凸顯了劉邦對劉太公的態(tài)度,即:沒把他這個爹當回事兒,壓根就沒瞧得起他這個爹。 那么,劉邦為什么瞧不起他爹呢?年輕時候的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史記·高祖本紀》),整天游手好閑,不顧正業(yè),劉太公對他又氣又恨,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對子女恨鐵不成鋼,免不了對劉邦的的態(tài)度就粗暴了一些,以至于給劉邦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一方面在心里對他這個老爹有所畏懼,另一方面表面還得敬著,這種壓抑著的情緒,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 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劉邦在宮里舉行慶祝儀式,劉邦借著酒勁兒對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前,您老人家總認為我是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我二哥劉仲。如今,我的產(chǎn)業(yè)和劉仲比,誰的多?”這句話流露出的心理,顯然是自負里夾雜著一種不滿,不滿于他父親劉太公從前對自己的態(tài)度。酒后吐真言,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這樣的話,叫老父親怎么下這個臺?可見,在劉邦的心里對劉太公該憋著多大的怨氣。 當然,原因絕不止于此。在《史記》和《漢書》里,分別記載著相同的一個“事件”: (高祖)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于上。已而有娠,遂產(chǎn)高祖。 這個“事件”要表達的無非是君權天授的那一套,而且,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不排除劉太公兩口子為了兒子的前途搞的炒作。但是,這世界上的很多事兒就是這么怪:假的東西,如果信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是真的了,而真的反倒變成假的了,這就是“假亦真時真亦假”。所以,當所有的人都說劉邦是龍的兒子時,劉邦瞧不起劉太公也就成為必然,盡管他唯一的爹就是這個劉太公。 |
|
來自: 昵稱503199 > 《中國古代史+史海的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