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床采用外治療法治療高血壓病,取得了明顯療效,并且有效地防止了藥物毒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F(xiàn)就幾種經(jīng)臨床驗證者介紹如下:
一、貼涌泉法:(1)用生附子、吳茱萸各等份,研成細(xì)末,每晚睡前用醋調(diào)敷兩足涌泉穴,繃帶包裹,敷藥12~24小時后取下,連續(xù)敷貼1周。此法可使患者自覺癥狀減輕,同時血壓亦可逐漸下降,適宜于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2)用蓖麻仁50g,吳茱萸20g,附子20g,冰片10g,生姜15g。共同研搗后,醋調(diào)成糊狀,取藥糊適量,敷雙足心。此方貼涌泉穴能引熱下行,使厥氣上逆所致的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得到調(diào)整而起效。 二、足浴療法:高血壓病與腎、肝密切相關(guān)。足少陰腎經(jīng)與足厥陰肝經(jīng)起自于足底和足趾(涌泉穴、大敦穴),通過足浴,藥物有效成分經(jīng)皮膚吸收,循經(jīng)而上,可以調(diào)氣血、降血壓。下列足浴療法可供選用:(1)磁石、石塊明各30g(先煎),黃苓、牡丹皮、桑白皮、丹參、白芍、懷牛膝、首烏、獨(dú)活、梔子、當(dāng)歸各15g,菊花10g。上藥水煎泡足,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本方適用于各種原因的高血壓。(2)磁石、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先煎),黃芪、黨參、當(dāng)歸、桑枝、枳殼、蔓荊子、白蒺藜、白芍、杜仲、牛膝、烏藥、獨(dú)活各15g。上藥水煎泡足,每日l~2次,每次浸泡30分鐘。本方具有鎮(zhèn)肝熄風(fēng)、滋水涵木、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適用于高血壓引起的眩暈、頭痛、耳鳴、失眠、肢體麻木等癥。(3)夏枯草30g,鉤藤、菊花、桑葉各20g,白蒺藜10g。煎水泡腳,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對肝陽上亢眩暈、頭脹痛、耳鳴、易怒、失眠多夢的高血壓患者,有清熱平肝的功效。(4)用桑寄生10g,懷牛膝10g,鉤藤30g,茺蔚子10g,桑葉10g,菊花10克g,桑枝20g,明礬30g。水煎2次,濾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浸足30分鐘,浸后用大拇指按摩涌泉穴10分鐘。如因工作不便,亦可在晚間進(jìn)行,時間40~45分鐘。此方能引熱下行,使頭目清爽,血壓下降,一般療程為1個月,血壓穩(wěn)定后可改為2~3天浸足1次。 三、藥枕療法:高血壓病由于病程長,且常易波動不穩(wěn),藥枕使用比較方便,而且作用持久,是較為理想的外治方法。(1)用冬桑葉,白菊花,夏枯草,黃芩,晚蠶砂,丹皮,白芷,薄荷,川牛膝,決明子,明磯,冰片為基本方,并隨癥加減,伴頭暈耳鳴加靈磁石、五味子;心悸失眠加炒棗仁、夜交藤;健忘加遠(yuǎn)志、石菖蒲等。上藥共研粗末,裝入約50cm×25cm布袋內(nèi),中間用線縫扎,使藥物平整均勻,挪動不致堆積,放于枕頭上鋪上枕巾即可。一般枕用3個月,血壓即可降至正常水平。(2)選用杭菊花、冬桑葉、野菊花、辛夷花各500g,薄荷、紅花各150g。研末后加入冰片50g,裝入布袋中做枕頭使用,每劑藥用3~6個月(使用過程中可取出常曬)。用杭菊花1000g,配牡丹皮、香白芷、川芎各250g,研末做枕用亦可。 四、填臍療法:藥用吳茱萸粉10g,研極細(xì)末,醋調(diào)為稀糊狀,敷于臍中(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1日1換,5日為1療程,連續(xù)2~3個療程有顯效。用冬桑葉、白菊花各5g,或用夏枯草3g、鉤藤6g,研末敷臍,亦可起到一定的降壓作用。 藥佩臍療法:據(jù)臨床報道,運(yùn)用徐長卿為主外敷治療高血壓,療效顯著。方法:取徐長卿20g,配草決明、青木香、磁石、菊花、牛膝,防己、地龍各 10g,共研細(xì)末,縫制成5cm×18cm藥芯佩帶在臍部,10天為1療程。 五、按摩療法:(1)搓擦涌泉穴。左腿盤放在右膝上,用右手手掌搓擦涌泉穴 36次;再將右腿平放左膝上,用左手掌搓擦完畢,再屈伸雙腳趾數(shù)次,然后靜坐10~15分鐘。(2)按摩指甲法。在手的大拇指的指甲根部,以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與食指夾住,轉(zhuǎn)動揉搓。然后,自指甲邊緣朝指根方向慢慢地揉搓下去,勿用力過度,吸氣時放松,呼氣時施壓。盡可能于早起、午間、就寢時做3次,經(jīng)常按摩能使血管擴(kuò)張,血壓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