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單名與雙名
近來事忙,少有余暇??纯床┛停丫脽o更新。近期有許多家長在向我咨詢時,不約而同提出“取單名還是雙名好”一問。部分家長我已于電話給他們作詳細的講解。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不能一一作答??紤]到這一問題也是眾多父母所關心的,故為此一文,以解天下父母之一惑。
古代漢人的名字一般是由“名”、“字”兩部分組成。名一般在嬰兒出生前后取好,而取字則是在成年禮之時。男子是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由嘉賓來取,女子則是在許嫁而行笄禮的時候所取,即《禮記·曲禮》所謂“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孩子許嫁,行笄禮而后才會有“字”,所以閨女待嫁便可稱為“待字”或“待字閨中”。而現(xiàn)代人取名一般只取名,不取字,或?qū)⒆盅葑兂尚∶?。我們今天所談的單名雙名是指狹義的名(不包括字),而非泛義的名字(包括名和字),姓氏之后只取一個字的,稱為單名;取兩字則稱為雙名。根據(jù)漢人取名的習慣,姓氏之后一般不會超過兩個字。
在古代,尤其是漢魏晉時期,取單名之風很盛。舉大家所熟知的《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中的人物來談談:稱皇之人,如曹魏政權,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蜀漢政權,劉備、劉禪;東吳政權,孫權、孫亮、孫休、孫和、孫皓;割據(jù)之主,劉備、曹操、孫權、孫堅、孫策、呂布、袁紹、袁術、馬騰、馬超等;勇武之將,關羽、張飛、黃忠、夏侯淳、夏侯淵、張頜、典韋、張遼、許褚、甘寧、黃蓋等;智謀之士,有孔明、龐統(tǒng)、周瑜、魯肅、賈詡、郭嘉等;平平之輩,有蔣干、王朗、孟獲、劉璋、周倉等;文豪騷客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瑒、劉楨,“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亦全系單名。
為何古人熱衷于起單名?而漢魏晉時期取單名的人又特別多呢?曾有學者認為原因是王莽改制,“行二名之禁”。
他們認為王莽實行二名非禮主要是依據(jù)《漢書*王莽傳》中的兩段話,一是[1]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赍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圣制。”[2]二是“皇孫功崇公宗坐自畫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一曰“維祉冠存己夏處南山臧薄冰”,二曰“肅圣寶繼”,三曰“德封昌圖”。又宗舅呂寬家前徙合浦,私與宗通,發(fā)覺按驗,宗自殺。莽曰:宗屬為皇孫,爵為上公,知寬等叛逆族類,而與交通;刻銅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厭足,窺欲非望?!洞呵铩分x,君親毋將,將而誅焉。迷惑失道,自取此事,烏呼哀哉!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謚為功崇繆伯,以諸伯之禮葬于故同谷城郡。”
這兩段話說的是王莽更二名為單名以獎賞匈奴,更單名為雙名以懲叛逆王宗二事。學者以此作為依據(jù),謂王莽行二名之禁。但是,《漢書》中的兩個例子只是說明王莽提倡起單名這一風氣,并沒有說明他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臣民們一定要遵守。并且從上面的兩段話看來,王莽似乎是在沿用慣例,并不能說明他施用新法。
其實早在王莽新政以前,古人即喜取單名。儒學經(jīng)典《春秋*公羊傳》中即有[3]“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為其難諱也。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所以長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復為譏,唯有二名,故譏之,此《春秋》之制也。”之語??梢?,譏笑二名、尚單名早在王莽前已成為了禮教的內(nèi)容。舉王莽以前大家所熟知的成名人物,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孔丘、孟子孟軻、老子李耳、莊子莊周、荀子荀卿等;又有秦朝的贏政, 扶蘇,胡亥,子嬰, 李斯,蒙恬,王翦,王賁,、趙高、章邯等;西漢的劉邦、項羽、韓信、彭越、英布、蕭何、張良樊噲等, 茂若繁星,不勝枚舉。從這可以說明,取單名之風并非始于王莽時期,在漢朝以前單名之風也很盛行。
綜上所述:第一、單名興盛之風并非始于王莽時期,也不獨興旺與王莽時期,王莽政權存在的時間和影響力都不可能造成漢魏晉單名興盛之風。故王莽對于取單名只能起到一點促進的作用,而并非決定性的原因。從上面也可以看出,單名在漢魏晉時出現(xiàn)極盛更多的是由于王莽慕古,把古人的文化禮法進一步的深化和發(fā)展,只是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第二、“二名非禮”是儒家禮教的一部分,是與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儒家思想在漢朝時候的鼎盛、儒家思想的深入民心(漢代的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在隨后被漢武帝所實施,儒家思想盛極一時。)促使二名非禮這一儒家禮法被當時的天子臣民所遵從。第三由于“二名非禮”很早前(春秋)已經(jīng)被提出并且被古人所遵守,已成為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習慣,而古人對于祖先的規(guī)矩習慣一般都是比較尊敬,一般不會輕易更改。以上三個原因,才是漢魏晉時期二名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避諱之制。
避諱之制一般認為大約興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后廢除。在漢魏晉時期避諱之制雖然還沒成熟嚴密,但是也已經(jīng)形成法令制度?!豆騻?/span>*閔公元年》:“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都一條總原則。
避諱一般是指臣民子女們?nèi)∶懽?、稱呼時需要避開帝王或尊長的名字。剛開始的避諱是為了對于長輩上級表示尊敬,是自愿的個人行為。而以后隨著封建集權的加劇,封建禮教的深入,避諱之制變得更為嚴厲、更為嚴密。清朝文字獄的慘烈殘酷更是聳人聽聞,最具代表性的。避諱之制又分為國諱和內(nèi)諱(家諱),國諱是對于當朝皇帝及其七代祖先的名字來說的。后來隨著封建專制的發(fā)展,避諱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廣泛,如皇后也成為了避諱的對象,他們的字、號、謚號和生肖等都是避諱都內(nèi)容。如秦皇嬴政,把正月改為端月就是因為正字的音與其名中政字同音,需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時,為了避諱把民部改為戶部。家諱是對于父母長輩和祖先的名字來說的,作為小輩在日常的言行需要有所避諱,以示孝道和禮貌。
古代社會的“王法”和“家法”都是十分嚴厲的,而根據(jù)儒家的禮法,避諱之制當然是題中之義。王法嚴酷,可以在法律上對臣民取雙名起到威嚇的作用;家法細密,可以在道德上對族人取名起到很大的約束。由于避諱之制有法律和道德的雙重保護,觸犯避諱者輕則受長輩責罰、家法侍候,重則有性命之憂,株連九族。這對于古人取名確實有很大的制約束縛。帝王貴族、長輩上級等都是古人取名所需避諱的對象,姓名、字號、封號等等都是所需避諱的內(nèi)容,日常交往時還要注意師友長者的避諱,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古人取名無疑會受到極大的制約,為了避免犯法及方便日常的交往,取單名確實是比雙名更為明智的。
除此之外,對于古人喜取單名,本人也提出一個原因,就是古人喜取單名是為了方便取字。古人的名一般包括名和字,字與名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字與名的聯(lián)系一般有:1、與名同義,或是對名的解釋。2、是名的意義的延伸3、是名的意義的補充。故古人若取雙名,對于字的選取就比較困難。如果字取同義,一則同義的字不多,同義的詞語就更少,二則同義的詞不一定適合,故若取雙名,很難找到同義且合意的字。如果是解釋,用雙字的詞語解釋單字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果用兩字詞語來解釋兩字的名字則較為困難。或許也是古人取名多考慮單名的原因之一。
“諱制”固然是古代單名居多的一大原因。在“諱制”早已取消的現(xiàn)代社會,起名的傳統(tǒng)羈絆已經(jīng)解除,但仍有不少家長在給孩子取名時熱衷于取單名。
據(jù)搜狐新聞報道:根據(jù)(廈門)市公安局戶政部門了解到,盡管1980年后取雙字名的人日漸增多,但取單名的人也不見減少。1950年-1979年,廈門男性取單名的占男性總人數(shù)的8%;而1980年—2006年,這個比例是12.7%。女性取單名者則由10%上升到14.3%,分別增加4.7和4.3個百分點。此亦為如今同名人多之主要因素。
為何在諱制早已取消,且同名率十分高的今天,家長還是熱衷于起單名呢?
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慕古思想的影響。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傳統(tǒng)的國家,尤其在取名文化方面,很多家長取名講究文化內(nèi)涵和五行數(shù)理,都是屬于中國取名文化的傳統(tǒng)內(nèi)容,中國古代取名尚單名而輕雙名的習俗無疑對一些重視文化傳統(tǒng)的家長產(chǎn)生影響;此外,還有的就是對古代名人的崇拜心理,諸子百家及三國群雄名字多為單名,這對他們的現(xiàn)代追慕者在取名中對單名雙名的選擇上難免也會產(chǎn)生一些影響,或許也是一個潛在的原因。
二、實用性的考慮
一個名字最廣泛的應用無疑是讀和寫,而在這兩方面單名都比雙名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顯得較為實用。
1)從取名學中字音考核標準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個標準:響亮度、流暢度、韻律度。從響度度來說,名字是否響亮,起主要作用的是聲韻,而各字之間的響度組合效果則以最后一個字為強最佳。 姓名中,姓為確定不變的,能變的只是名。雙名需要兩字皆為強音時才能使名字響亮。而單名只需找到一個強音字即可;而且由于單名比雙名發(fā)音較為短促,當名字最后一字為強音時,往往顯得很響亮。從流暢度來說,符合音律流暢美標準的命名,應當是名和姓的聲母不同組,韻母不同類。主要是由于名和姓的聲韻異組異類使聲音有了變化,因而讀之順口,聽之悅耳。取雙名的話全名三個字,必須細心留意三個字之間聲母、韻母的類別和組別搭配,若有相鄰之字聲韻母組別或類別相近,則需仔細推敲,許多拗口難聽的名字多出自這里。而單名只有一個字,只要注意不跟姓氏聲母、韻母都相近就不會產(chǎn)生拗口不順的讀音。而從韻律度方面來說,雖然雙名比單名更有優(yōu)勢,能組合出平仄平、仄平仄都比較多讀起來有抑揚頓挫感覺的聲調(diào)搭配,這在下面我會談到。但單名在韻律方面也有一個獨特優(yōu)點,那就是可利用雙聲或疊韻的特殊效果,產(chǎn)生音韻美的感覺,如杜甫,韻母均為u,為疊韻;李陵,聲母均為l,為雙聲,讀起來感覺很好。由此可見單名可以比雙名更容易滿足響亮流暢、朗朗上口的音韻要求。
2)從字型考核標準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筆畫、美觀、結構。
從筆畫方面來看,取名筆畫簡便者,不僅看起來美觀舒服,更給名字主人使用名字帶來極大的便利:誰都不愿意一輩子寫筆畫繁瑣的名字,尤其是孩子剛學字時就要寫過于繁瑣的名字會很吃力,甚至容易產(chǎn)生恐懼和厭倦心理。從筆畫方面來看,單名只有一個字,較之雙名無疑更易符合筆畫簡練的要求。從美觀方面來看,字型的美觀主要體現(xiàn)于整個名字的布局對稱上,名字各字之間的筆畫數(shù)接近者,不會有頭重腳輕,比例失調(diào)之病。取單字名只需找一個跟姓氏筆畫接近的字就能達到對稱美觀的效果;而雙名則需要兩字都與姓氏筆畫較為接近才能達到和諧的效果,可見在字型組合視覺效果方面單名也比雙名更有優(yōu)勢。而從結構方面來看,名字各字之間的結構錯落有致而靈動多變者,不僅能避免字形結構同一單調(diào)、機械呆板的沉悶之感,更為名字的書寫帶來一種行云流水般的靈動飄逸之美。雙名同有三個字,比較難做到各字皆不同結構;而單名只有一個字,相對而言更容易避免出現(xiàn)名字各字之間結構相同帶來的單調(diào)呆板之觀感。
但是,并非就說單名比雙名好。雙名亦有單名所不及之優(yōu)點。
1)雙名的重名率一般比單名低。我國有著十幾億的人口,但是漢字只有90000多個,可供作名字用的字不多,而需要寓意吉祥、音韻和諧、字形美觀的漢字則很少,需要五行相合、詩意美好的名字則更少。所以,取單字名重名的機會從概率上比雙名大得多。一些家長取單名為了避免重名,往往選擇一些生僻的字。這樣既不利于孩子書寫記憶,也會在日后的使用中給孩子造成尷尬和麻煩。
2)雙名讀起來更有韻律美。從韻律度(聲調(diào)搭配和諧)的分析來看:漢語具有聲調(diào),韻文所講究的平仄就是由聲調(diào)所決定,近體詩和詞曲之所以顯得抑揚頓挫而具有音樂般的旋律,其原因也正是由于聲調(diào)錯落有致的和諧搭配。同樣姓名盡管只有幾個字,聲調(diào)的作用卻不容忽視。雙名雖然只比單名多一個字,但它在聲調(diào)上的變化就比單名多等多了。在音律的搭配上就比單名更勝一籌。
3)雙名可以包含父母更多的祝愿與寄望,利于以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所謂“名以蒙正”,名字自古就是家庭教育的起步。充分利用名字蘊含之意義來教育孩子為人處世之道,這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單字的寓意會比較獨立,而雙字能表達更多重的寓意。)比如毛主席的名字澤東,有潤澤東方的意思,如果自取澤東中的任一字作名,那么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4)雙名可以有更多的詩意文化內(nèi)涵。單獨一個字難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有詩意的意象。故若需取有詩意的單字名,就需要與姓氏進行搭配,而大部分的姓氏都是中性的,沒有具體的含義的,難以建立意象,像張、王、趙、曹等。字義本身就帶有一定物象、意象的姓不多,李姓是其中比較多見的一個。詩人李白的名字就是其中挺有詩意的單名。李白名字的由來,據(jù)說是出自他小時候的詩句“李花怒放一樹白”,李白二字容易讓人生出詩意的聯(lián)系。但是,如果把這個字用在“曹”、“王”姓的人身上呢?那就產(chǎn)生不了詩意的聯(lián)想。并且可以與姓氏搭配,形成詩意的并字不多,重名率較高。而雙名多了一字,就算不跟姓氏搭配都可以獨立組成完整的文化意象,如謝冰心一名中的冰心兩字和戴望舒一名中的望舒兩字(月亮的代稱)或出自典故,或字義搭配,皆能組合出文化意象,讓名字更富于文化內(nèi)涵。
總而言之,單雙名各有其優(yōu)點,就看家長取名時對于實用性與文化內(nèi)涵等傾向于哪方面。但就我國單名重名率高的實際而言,雙名會為家長所偏愛,也是更明智的選擇,據(jù)一些求名者的說法,中國一些城市如南京已出臺相關規(guī)定,限制取單字名以避免重名率過高,就長遠來說,鼓勵取雙字名應該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趨勢,故喜歡單字名的家長在給孩子取名之前建議先了解一下當?shù)卣南嚓P規(guī)定,以避免取了單字名后遭遇不允許上戶的麻煩。
更值此新春佳節(jié)之際,祝天下好友家庭和睦,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