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策之不以其道:駕馭;方法。2、執(zhí)策而臨之。鞭子;面對3、其真無馬邪:難道 4、其真不知馬也:恐怕。5、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6、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通“才”指才能。7、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樣。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一樣 。9、才美不外見:通“現(xiàn)” 表現(xiàn)出來。10、故雖有名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所以雖有好馬,也只好屈辱在做賤役的(養(yǎng)馬)人的手里。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棚里,不能用“千里馬”(的稱號)去稱呼它。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據(jù)它的食量)喂養(yǎng)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駕馭千里馬而不采用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讓它吃飽以充分發(fā)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圖。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識(千里)馬吧!
三、理解性默寫
(1)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懷才不遇的人??畤@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span>
(4)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是:伯樂不常有?! ?/span>
(6)食馬者淺薄愚妄表現(xiàn)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span>
(7)策馬者是怎樣的不認識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8)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一句: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四、問答題及理解題
1、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了識別(發(fā)現(xiàn))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
“千里馬”指人才; “伯樂”指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食馬者”指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tǒng)治者。
3、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5、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6、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7、第三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9、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10、“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2、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3、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