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南宋理宗趙昀曾住湖南邵陽。寧宗末年,趙昀去抗州即皇帝位,從邵陽乘船沿資江而下,至安化資水段石門潭,正值漩渦急盛,便停留了一日,故得名小淹。
小淹位于安化縣東部,資江中游南岸,距縣城29公里。省道懷(化)桃(江)公路、縣道穿境而過。境內重山疊嶂,江水滔滔,山水秀美,人杰地靈。清代從這里走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就是陶澍。陶澍布衣出身,清嘉慶七年(1802)中進士入仕途,累官兩江總督(轄今江蘇、安徽、江西)。多少年來,在他的家鄉(xiāng)流傳著許多動人故事,同時也留下許多歷史遺跡,成為今天的人文景觀。
小淹下游,石門潭南北兩岸,奇峰高聳,怪石嶙峋,有石龍自南岸蜿蜒而來,潛過資水,向北岸逶迤而去,人稱“石門過江。”石門潭處有一石四面環(huán)水,凸出水面,長寬約兩丈,方正若印,人們稱其“印心石,”又稱“官印。”印心石附近有雞公山、蜈公山、蝦公山,山脈均延伸到江邊,有人觀其形態(tài)曰“三么搶印。”雞公不能下水,無法得到官印。蜈公害怕雞公,不敢搶官印,蝦公得天獨厚,自然得到了官印。陶澍家住在蝦公山下,是蝦公的化身,故做了大官。
石門潭北岸有“水月庵”(今不存),陶澍年幼時曾在此讀書,自稱其“印心石屋。”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陶澍進京述職,道光帝在養(yǎng)心殿召見他14次。除談論國家大事外,還問及其家世。陶澍乘機將家鄉(xiāng)的山水形勢描繪一番,并呈上自繪的“三公搶印圖。”道光帝高興地說:這顆印永遠為你。并親書“印心石屋”條幅給陶澍。條幅長9尺多,字高寬各1.6尺。陶澍為感皇恩,在家鄉(xiāng)及去過的名勝地,勒石摹刻“印心石屋”一方,供人瞻仰。至今在石門潭南北兩岸、長沙岳麓山、洞庭湖君山、江西廬山、武昌伯牙臺、鎮(zhèn)江金山、蘇州滄浪亭、連云港云臺山、南京博山等地,仍保留著陶澍摹刻的“印心石屋”石碑、石壁。
石門潭南岸有一崖長55米,高22.5米,形似烏龜,人稱“烏龜巖。”陶澍將“印心石屋”條幅摹刻在崖上,并親書“御書崖。”道光十五年(1835)末,陶澍在石門潭北岸、“水月庵”旁建一塔,名曰“文瀾塔。”塔高21米,八方七層,每層高3米,青石徹成。第一層嵌“印心石層”漢白玉匾額,第二層嵌“文瀾塔”青石匾額。四至七層塔角懸似銅鈴。塔頂豎一鐵制三叉寶劍。陶澍有聯(lián)曰:“云氣空中接,江聲足底嘩。”
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回安化省親,時朝中一官員正在南京調查陶澍。陶澍有意戲弄他,便調集十多只船,聲稱將金銀珠寶運回老家。京官即飛報朝廷,道光帝大怒,立即派欽差去武漢攔截檢查,查驗竟是些磚瓦、石頭、書籍。欽差追問陶澍,陶澍說:臣官至兩江總督,今榮歸故里,特以船佯裝金銀,實為宣揚皇恩浩蕩。道光帝得奏大悅,傳旨將船上磚瓦、石頭換成金銀,以嘉獎陶澍一片忠心。陶澍回鄉(xiāng)后,將金銀用來蓋總督府,接濟貧困,修建學校??偠礁ㄔ谛⊙唾Y江北岸,占地12000平方米,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偠礁畾в诮夥懦跗?,現(xiàn)為安化三中所在地,至今依稀可辨的有墻基和青石板路面,還有一雕了龍的石門框及兩棵玉蘭樹。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陶澍病逝于兩江總督住所,終年61年,道光帝震悼,詔贈太子太保,謚文毅,入祀賢良祠,八月,遺孤陶恍奉公柩歸,葬故里沙灣。陶澍園陵占地7600平方米,前臨資水,背靠群山,參天古木,郁郁蔥蔥。進門右側為八角形御碑亭,蓋琉璃瓦,置道光帝所賜《圣旨》、《御賜》、《御祭文》、《賴祀賢良文》四道御碑,其后立陶文毅公享堂牌坊。入大門80米,左陶澍墓,右黃夫人墓,周環(huán)漢白玉和花崗巖雕琢而成的花柵欄。墓前兩側豎花崗巖石俑、石馬、石獅各二。迄今,享堂大部分設施已毀,牌坊、墓丘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