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河北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xiāng)村古樂、民間美術、特色工藝、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在國內(nèi)外都是享有盛譽的。這些藝術從不 同角度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其共同特色是起源于民間生活,有的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從外地移植過來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創(chuàng)新的,最終逐步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不僅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有著綿延不斷的藝術生命力。河北民間藝術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對人民群眾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抒發(fā)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紐帶的作用,為促進河北省的社會進步,曾做出過彪炳史冊的貢獻。1949年后,河北民間藝術得到了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挖掘,進入了全面復興的時期。1978年以來,這些藝術重又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并增加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文化的進步,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yè)中,河北民間藝術更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于經(jīng)濟建設,發(fā)揮著推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功能 NO.1 地方戲曲
地方戲曲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金、元雜劇就是在河北省境內(nèi)盛行之后,南下傳播到江浙一帶的。明清以來,弋陽、昆山、梆子、二黃等戲曲聲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紀40年代末,影響最大、發(fā)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與評劇。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diào)、安國老調(diào)、平調(diào)落子、新穎調(diào)、橫歧調(diào)、哈哈腔、四股弦劇、評劇、唐劇、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莊木偶戲、固義攤戲、絲弦戲、壩上二人臺、海興南鑼等。 NO.2 民間曲藝
民間曲藝 河北民間曲藝藝術歷史悠久,曲種繁多,節(jié)目豐富,在各地流傳的主要曲種有西河大鼓、樂亭大鼓、任丘大鼓、晉州龍鼓、贊皇旗鼓、安國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戰(zhàn)鼓、藁城金鈸戰(zhàn)鼓、滄州木板大鼓、木板書、十不閑以及單弦、平書、相聲、數(shù)來寶、快板書、三句半等30余種。這些曲種,有的演唱長篇大書,有的演唱小段,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大小書目數(shù)以千計,從事這些曲藝的專業(yè)演員和農(nóng)村業(yè)余說唱藝人數(shù)以萬計。 NO.3 民間歌舞
民間歌舞 河北民間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與內(nèi)容。其中,河北民歌多為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內(nèi)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廣闊的歷史生活畫卷,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河北吹歌是一獨具風采的民族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其樂器多以嗩吶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樂器以及鑼、鼓、釵等打擊樂器,在民間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或喜慶之日,進行演奏。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為主,其它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6種。 NO.4 鄉(xiāng)村古樂
鄉(xiāng)村古樂 河北鄉(xiāng)村古樂活躍于河北鄉(xiāng)村,目前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臺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這四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xiàn)著民族文化傳統(tǒng),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并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yōu)雅、獨特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斗艷。 NO.5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基于吳橋雜技在海內(nèi)外的深遠影響,河北省政府與此同時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jié),至今已舉辦過六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更加弘揚了吳橋的雜技藝術。 NO.6 河北武安儺戲
儺舞是古代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到儺舞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qū)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叫做儺.儺舞的發(fā)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再某些地區(qū),儺舞本身已發(fā)展成儺戲 ,儺吸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儺舞和儺戲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fā)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
儺舞是中國古代大儺祭奠中的儀式舞蹈,后世逐漸發(fā)展成娛樂性的民間舞蹈.廣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安徽,山東,河北等地.的地區(qū)有不同的名稱,鬼物,跳儺,儺戲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儺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現(xiàn)神的身世事跡.從中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關于大儺的記錄.殷墟甲骨文卜辭有 1998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武安市著實地熱鬧、風光了一番——武安儺戲國際學術研討觀摩會在這里舉行。儺戲在武安縣固義村已流傳了幾百年。它以捉黃鬼為主,配合演出的還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 、花車、旱船、高蹺、竹馬、霸王鞭、龍舞、武術等民間藝術節(jié)目,參演者達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災害不生,五谷豐登,世道安寧。為主的節(jié)目捉黃鬼,是一個勸戒人尊老愛幼的節(jié)目。丁德玉先生憑他深厚的文化底蘊,覺得這是一項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不能失傳,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來、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張羅,恢復了演出。 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學校長,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為恢復本村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他費盡了辛勞。為了排練和準備恢復元宵節(jié)演出,他忙著制作面具,籌借戲裝,排練劇目,幾夜不睡覺,竟成為家常便飯。 1995年元宵節(jié),30多位國內(nèi)外專家和聯(lián)會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項目專員,到固義村觀看灘戲演出。專家們指出,固義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戲,具有黃河流域儺文化的鮮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長期保護措施,并希望召開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和觀摩會議。 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給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們極大的鼓舞。隨后他便開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爭促成國際學術會議。此間,他和他的同事們奔武安,上省城,找有關領導匯報固義儺戲情況,以求得領導的關注。經(jīng)過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節(jié)國際會議終于有了眉目。 1997年10月底,省里來人做會議籌備工作時,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節(jié)武安儺戲國際會議已經(jīng)確定,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說,村里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準備,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復了幾個節(jié)目,到時候可以確保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能觀摩到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 NO.7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曾有京梆子,直隸(今河北?。┌鹱印Pl(wèi)(指天津)梆子,秦腔之稱。1952年定為河北梆子。 清中葉,山陜梆子流入河北。經(jīng)數(shù)十年音隨地改地演變,于道光年間形成河北梆子。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是河北梆子的興盛時期。 河北梆子唱詞及念白的發(fā)音,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念白雖與京劇近似,但不念“上口詞”.腳色行當分類及表演形式,大體與京劇相同。 生行中以須生為主,唱做并重;當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為主,在《寶蓮燈》等劇中能連唱數(shù)十句甚至百句以上,突字真切,行腔委婉;花旦重做功說白,表情細膩’刀馬旦文武并重;武旦演《泗州城》的耍鞭和大賣藝的技藝,都很突出?;樁嘤眉偕?,只有凈生行(包括大凈生和二凈生)是河北梆子不同與京劇的一個特殊行當,其特點是須生扮相,花臉唱腔,兼用生凈兩行表演程式,由凈行演員應工。如慶頂珠的蕭恩,三擊掌的王允,金沙灘的楊繼業(yè)等。各行當均有自己特定的傳統(tǒng)唱腔。 生腔蒼勁悲壯,當腔激越高昂。凈腔粗獷豪放,丑腔跳躍戲謔。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較為豐富多樣。唱腔音樂是版式變化的結構體制,主體版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調(diào)),流水板,減板,哭板,輔助版式有導板,大起板,尖板,搭調(diào),哭頭(么二三),留板,鎖板等。 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梆子,笙;近年來,打擊樂器的鑼鼓經(jīng)借鑒京劇,打法大體相同。 NO.8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中國傳統(tǒng)器樂吹打樂之一種,流行于河北,約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它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旋樂器,演奏曲目大多來自民歌和戲曲唱腔,故名吹歌.演奏這種吹打樂器的班社團組織則稱為吹歌會. 河北吹歌的樂隊組合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管子.海笛為主,輔以絲選.在加一種打擊樂器;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加上一組打擊樂器.吹歌通常是在迎親.喜慶.迎神.送殯等場合演奏,年節(jié)時一為民間歌舞伴奏. 河北吹歌分冀南吹歌和冀東吹歌和冀中吹歌.冀南吹歌以永年吹歌最具代表性。永年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永年吹歌隊遍布各地,幾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其吹奏的樂曲異常豐富,分大套曲、小套曲、雜牌曲三類。以《劉備過江》為代表的大套曲、以《唐帝三載曲》為代表的小套曲、以《將軍令》為代表的雜牌曲,具有熱烈火爆、質(zhì)樸粗擴、溫柔細眺的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冀南吹歌的主奏樂器是嗩吶,配以笛子、打擊樂等。 在冀中,吹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定州吹歌。據(jù)說蘇東坡任定州知府時,曾為農(nóng)民插秧時所唱的田歌小曲填詞正曲,所以后人有“蘇吹歌”、“蘇秧歌”之說。定州吹歌的特點是以管子為主奏樂器,嗩吶、笙、笛、板胡等為伴奏樂器。演奏的以反映農(nóng)家生活和田園風光的《打棗》、《放驢》、《豆葉黃》等最富有鄉(xiāng)情、鄉(xiāng)音、鄉(xiāng)韻的風味。演奏時情緒熱烈,講究音色和韻味兒之美。其中,“咔戲”是個絕活兒,它用管子、嗩吶吹奏一段樂曲之后,放下手中的樂器,嘴里繼續(xù)發(fā)出奇妙的音響,不僅能模仿河北梆子《大登殿》、豫劇《朝陽溝》等戲曲唱腔,還能學出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令觀眾拍手叫絕。它的秘密是演奏者舌下含個很小的金屬片,可發(fā)出奇妙的音響。 冀東吹歌,音色甜美、淳厚、娓娓動聽。在冀東一帶被譽為花吹之最的是嗩吶演奏家陸云起(綽號陸鐵嘴)。《花吹》是以長桿大嗩吶為主奏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冀 東吹歌中獨有的。陸云起 高超的演奏藝術,嫻熟的表演技巧,把長桿嗩吶的音色控制得極為純凈、甜實。 尤其是花吹中的連續(xù)三次拔節(jié)、摘碗、反手、倒手,剜、點、扭、轉等演奏技藝絕妙異常,令人贊不絕口。據(jù)說冀東一帶的農(nóng)民每逢佳節(jié),只要從電視機或收音機里收聽到陸云起吹奏的《柳青娘》、《滿堂紅》等樂曲,不管男女老少都會情不目禁地扭起地秧歌。 NO.9 河北滄州快板大鼓
滄州快板大鼓 滄州快板大鼓是流行于河北滄縣,黃驊等地區(qū)農(nóng)村,它突字用地方語音,唱腔質(zhì)樸粗獷,它與河間地區(qū)的快板大鼓傳至天津,北京以后,經(jīng)過藝人改造,演變成為京韻大鼓. 它演唱時說唱者自持鼓板節(jié)擊,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與其它曲種不同.老弦魚子選同步,因而老弦音色響亮,它的曲調(diào)比較平穩(wěn),有曲頭,慢板,雙展翅,雙高,單高,雙出頭,單出頭,快板,二交,流水,悲鎖板,一刀切等板腔 NO.10 河北省阜城剪紙
河北省阜城剪紙 |
|
來自: 昵稱4812461 > 《社會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