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qū)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于“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于藝術的含意?!掇o海》(臺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制作,如機械、工匠、建筑、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chǎn)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于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于「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chǎn)業(yè)工藝」、「美術工藝」、「現(xiàn)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fā)展并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tǒng)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tǒng)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 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于民間藝術
NO.1 毛猴兒
清末,北京有一家“南慶仁堂”藥店。一天,店里兩個伙計擺弄中藥時,偶然用蟬蛻(知了殼)、辛夷(玉蘭花過冬的毛絨狀花蕾)、白芨、木通做出了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兒。掌柜覺得很有意思。此后,店內便把這4味中藥包在一起,作為“猴料”出售。它取蟬蛻的頭和爪子做“毛猴兒”的頭和四肢,取辛夷做“猴”身。“毛猴兒”從此成為一種手藝在八旗子弟和少數(shù)藝人中傳開……這是7月7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的“北京民間藝術展”上,毛猴制作者邱貽生向大家介紹的“毛猴”的來歷。 “毛猴兒”現(xiàn)場制作表演總是很吸引人。其實“毛猴兒”不是猴,藝術家利用小猴調皮乖巧、變化多端的特點,巧妙地讓4厘米“毛猴”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反映市井生活。展出的作品有娶親的,有過年的,還有表現(xiàn)北京風味小吃的……尤其是在作品《過年》中,各個毛猴兒都神氣活現(xiàn)的,有盤腿包餃子的,有端著滿滿一屜餃子準備下鍋的,有蹲在灶前忙著加柴火的,再現(xiàn)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過年》的作者于光軍說,如今毛猴兒制作只需要準備蟬蛻和辛夷這兩味主料就行了,人們已經(jīng)采用更便捷的膠水和乳膠做粘合劑,也沒有人再用木通做道具,而改用紙板、泡沫塑料、彩泥等現(xiàn)代材料了。 NO.2 內畫鼻煙壺
內畫鼻煙壺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60年代,內畫藝術有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廣東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藝人用竹筆、柳木筆作畫,以畫面厚樸、古雅見長;山東派用毫毛筆作畫,以畫面纖巧、艷麗取勝,王習三在繼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藝人葉仲三技法的基礎上,融合內畫名家流派之特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國際上被譽為“冀派” 王習三的作品意境深遠,氣韻生動,渾厚質樸,線描富于變化,設色協(xié)調雅致,布局嚴謹?shù)卯?,款式高雅工秀。他畫的鼻煙壺不僅技巧精湛,而且表現(xiàn)題材十分廣泛:山水、人物花卉、蟲草等應有盡有,擴大了內畫壺的取材領域,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風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準確、逼真,形神兼?zhèn)洌瑲馄呛甏螅_到真、善、美的統(tǒng) 近年來,王習三在工藝美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產(chǎn)品由內畫壺一種,增加了外畫壺和內、外畫壺兩種,繪畫題材由山水、人物、蟲鳥、花草,擴大到長城、山海關、故宮、頤和園、正定大佛寺、趙州橋等名勝古跡;作品銷往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收藏家們競相爭購的珍品。
NO.3 風箏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瑯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于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后乘風于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jié)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NO.4 絹花
絹花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我國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用絲 織物制花的技藝。到了唐代,絹花更是婦女的主要裝飾品,唐代畫家周(左日右方)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再現(xiàn)了宮中婦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制作絹花的中心。 北京制作絹花的藝人,在清代是劉享元,人稱"花兒劉"。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近代制作絹花的知名藝人,有金玉林,人稱"花兒金",他的代表作是"十丈珠簾"菊花;張金成,他的代表作是"懸崖菊";蘇寶章,他的代表作品是"二尖西番蓮";張德啟,他的代表作品是"柱頂紅"。 近年來,絹花又向著實用方面發(fā)展,有戲劇花、胸花、帽花、裝飾瓶花、生日蠟燭花、禮品花、宴席盆花、結婚禮服花、光榮花等。 NO.5 面塑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面塑起源于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捏面藝人,根據(jù)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jīng)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面塑藝術的特點是1、顏色豐富;2、體積教小、便于攜帶;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較低廉。 經(jīng)過面塑藝人長期摸索,現(xiàn)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NO.6 臉譜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一、美與丑的矛盾統(tǒng)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系密切;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
臉譜對于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而“凈行”與“丑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起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jīng)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標識。 臉譜來源于舞臺,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臺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于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NO.7 烙畫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chuàng)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 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shù)膶憣嵭Ч?。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NO.8 布貼畫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底子多用白色,也可用其他顏色,視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而定。布貼畫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和絲綢剪貼畫相近似僅原料有別。
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制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xiàn)代民間美術畫鄉(xiāng)”的延川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東的黃河岸邊,受鄂爾多斯草原的影響和蒙漢民間藝術相互滲透,其民間傳統(tǒng)藝術具有獨特魅力。延川人在當?shù)貍鹘y(tǒng)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fā),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chuàng)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NO.9 泥塑
《蔣門神像》,泥塑,現(xiàn)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清政府一直采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使整個思想界和藝術界都陷于沉寂,沒有什么發(fā)展。具體到雕塑藝術,清朝的大型作品仍以宮殿、陵墓、寺廟等地的儀仗式雕塑為主,與明代沒有什么區(qū)別。宗教性雕塑雖然很多,但大多沿襲了前朝做法,有新意和獨到之處的并不多見。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型玩賞性雕塑在清代卻蓬勃發(fā)展,尤其是民間工藝品雕塑,十分富于創(chuàng)造性,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NO.10 刺繡
刺繡,古稱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我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jīng)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jù)《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guī)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zhàn)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guī)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先后產(chǎn)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此外尚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臺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民代刺繡種最著名的是顧繡。 |
|
來自: 昵稱4812461 > 《社會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