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農田發(fā)生病蟲害,農民朋友常會問我:“有什么特效藥沒有?”這時,我都會回答:“世上不存在什么特效藥。”
雖然世上不存在什么特效藥,但能讓農藥發(fā)揮的條件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我常常掛在嘴邊的八個字:對路、適時、適量、得法。 一,對路 對路用藥,即是對癥下藥。自然界總是存在所謂的“一物降一物”的自然規(guī)律。一種農藥對某種(類)的病蟲害有特別的防效,而對別的病蟲害卻幾乎無效。比如,吡蟲林、阿克泰這類仿生農藥對同翅目蚜、飛虱、粉虱、葉蟬有效,而對鱗翅目小菜蛾、夜蛾類等則無效;反之,安打、抑太保、美海對夜蛾類有效,而對蚜蟲類無效;克露、抑炔凈、易榮布津也只是對真菌性病害蟲的某些病害有效,而對細菌性病毒性病害則無效。就是殺菌劑也分為保護劑和治療劑,凡此種種。農民朋友們通常缺乏植株常識,認為是農藥就能防治病治蟲,不至農藥的殺蟲劑(菌、劑)譜,亂用藥;甚至,某些農藥色裝物上的標簽里隨意擴大某殺蟲(菌、劑)譜,好象能玉治病蟲,治百蟲,殺為戰(zhàn)機,雪上加霜,損失更重。如何避免這類問題呢?方法只有兩條件:一是準確識別和診斷病蟲草害,這是“對癥”,醫(yī)院誤診錯診常要人命的。而作為莊稼醫(yī)生的植保技術人員缺乏的就是象人醫(yī)那種過硬的田間診斷能力。因此,病蟲害防治,首先就要準確診斷,識別農作物病蟲害這一關。這是基礎和前提條件。二是“對癥”后如何正確“下藥”。這就要根據(jù)藥理和病蟲害所處發(fā)生階段,作物生育狀況、天氣、土壤、病情等情況綜合確認。比如:荷蘭豆的粉蟲,發(fā)病流初期一般以予防為主,治療為輔,可用甲荃托布津(或代森錳鋅綜合物、丙森鋅)+三唑酮混噴;若天氣連陰雨,豆株高大旺盛、田濕大、肥力差,則建議采用世高,或仙生噴施,以治療為主,輔以預防進一步蔓延,同時混施真多安來調理豆株,促進其健康生長,提高其抗逆性和耐病蟲能力。 二,適時 用藥對路(即“處方”確認后,首先要判斷用藥適期)。適時用藥就是把握最佳用藥時機,尤其是第一次用藥。大量的實踐表明,適時用藥是影響正確“處方”藥效的關鍵因素。比如:豆芙螟、豆象都是在豆類作物花期產卵于花器的鄂片,花冠或剛在花幼嫩豆芙莢邊緣縫隙處,卵期也只有2~3天,初卵子蟲從孵出頭鉆入嫩豆莢也只有半個小時,鉆入豆芙昂難的防治。教這類害蟲的防治適期很短,生產上不易把握,教職工一般采取無花后即施藥,一周后用藥,連用2~3次即可。這常常是其防治失敗的關鍵所在。再如病蟲害都要求在發(fā)病初期用藥,在病害發(fā)生流行的氣候條件即將出現(xiàn)之交(如天氣趨勢預報)使用代森錳鋅綜合物進行預防,常常收效良好。人往往是生了病才上醫(yī)院看醫(yī)生,莊稼也常常是發(fā)現(xiàn)病蟲害后,農民朋友才去買藥防治,這不僅已造成歷害損失,而且處于被動防治局面。稍少疏忽常常是流行成災,無法挽回。農民朋友一般不具備田間監(jiān)測病蟲害的技能。他們發(fā)現(xiàn)的蟲害為害時,一般蟲齡至少3齡左右,已進入暴發(fā)期,病害也處于流行始盛期或更晚時期。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田間實時測定留測調查,和面上普查確認,準確預報防治適期,尤其是首次用藥關鍵時期,一般掌握在害蟲卵盛期至初卵子幼蟲盛期,胎蟲害蟲點先發(fā)生階段,病害發(fā)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方可湊效。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可見,病蟲害預報是確定適時用藥的關鍵性基礎工作,必須強化。 三,適量 適量用藥包括:每次用藥適宜劑量和使用頻次(或用藥間隔期)標準,任何農藥都有使用適宜劑量。但在實踐中,農民朋友都有這樣一種不良習慣:擔心劑量不夠而加量使用,搞速戰(zhàn)速決。孰不知,農藥防治病蟲害是一個生物過程,而非機械過程,不是用藥量越大越好,即劑量與藥效之間不是簡單的直線相互關系,而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關線關系。超過一定劑量用藥,防效會明顯降低,不僅成本增加,防效差,而且容易誘導病蟲害產生抗藥性而致防治失敗。農民朋友在田間用藥后,仍發(fā)現(xiàn)一些存活的病蟲為害,心里放不下,馬上就背上噴霧器打藥,甚至養(yǎng)成3天打兩頭(即一天間一天打藥)的惡習。同時,一些不良農藥銷售點也灌輸給農民要勤打藥方能治住病蟲害的錯誤思想。這種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 農藥使用間隔期的確定一般與農藥本身的理化特性、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3、第一次用藥的初步防治以及市場對作物學品性的要求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農藥使用后需間隔5-7天第二次用藥,進行掃殘,鞏固防治。但浩倫生物農藥即非如此,比如:昆蟲病毒殺蟲劑初次防治見效慢且遲,但其在田間會與靶標害蟲建立發(fā)病關系,一般情況下,用藥后 不需連續(xù)使用同類農藥,但不是排除其他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蟲劑,尤其是害蟲爆發(fā)成災時期,必須結合化學殺蟲劑一同使用,使快慢、長短互相結合。若藥后田間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殘蟲存在,則可使用安達美蘇等單劑掃殘??傊?,要從計量和頻次兩方面節(jié)制用藥,濫用藥必后患無窮。 四,得法 凡事都有個技巧章法,農藥也不例外。用藥要得法,即方法得當。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 藥得法。根據(jù)農藥理化特性、劑型、病蟲害特點、、栽培方式和環(huán)境條件等選擇施藥方法。一般有噴霧法(彌霧法、粗噴法、潑澆法)、噴粉法(含粉塵法)、熏蒸法、種子紋理法(拌種法、種衣法、浸種法)、土施法(全土層施用、湯施、淡根等)、誘殺法(毒餌法、毒土法、毒塊法)、避害施藥法等。如防治病蟲害可用種子紋理法、土施法,防治保護地蔬菜的病蟲害可用粉塵法、熏蒸法,防治地下害蟲可用誘殺法、土施法、種子紋理法,防治水稻蟆蟲可用粗噴霧法、潑澆法,防治惡性雜草可用滅生性除草劑、行間貼地空間噴霧法(避免新地作物藥害),防治根蛆可用DDUP與未腐熟有機肥、蔥蒜汁制成的誘殺毒塊進行熏殺法等等。 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危害部位,農藥作用機制有無內吸傳導性和作物葉片正反面組織結構不同,要求抄、扣和左右擺動噴頭進行對靶噴霧施藥。因為大多數(shù)害蟲在作物葉背產卵,初孵幼蟲多聚集在葉背取食,工齡以后即擴散為害;大多數(shù)病害都首先在葉背侵染為害,而后致全葉發(fā)病死亡。這是由于葉背背光,陰濕溫涼的微氣候條件適于病蟲滋生。同時,葉背氣孔多,為柵欄組織,無藤制層,利于侵害。葉背隱蔽,易于避敵,況且,目前多數(shù)農藥不具內吸傳導性,以觸殺和胃毒為主,沒有誘殺、熏殺作用等。 2, 藥時間得當。夜蛾類害蟲和蝸牛、蛞多在夜間出來為害。白天施藥效果差,傍晚和夜間用藥效果好;辛硫磷見陽光很快分解而在土壤里(黑暗條件)較穩(wěn)定,持效長達40天左右,故要用辛硫磷噴施防治某些害蟲,以日落后或陰天為宜,但蔬菜上也可以在中午前后用藥,這樣不會有殘留超標的風險。一些鉆蛀性害蟲達到一定齡期或單蟲道內蟲量超過一定量時,有轉株為害習性,這時也是用藥最適時刻。 不同農藥見效快慢也決定著其用藥時間早晚及其順序。比如,Bt昆蟲病毒生物農藥,柳太保等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作用夜里較慢,必須提高蟲卵長至初孵幼蟲期間用藥,若象一般化學農藥那樣,了齡幼蟲期間用藥,則效果不得,治了小蟲留了大蟲,危害同樣嚴重。這點是值得注意的,否則會得出生物農藥和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類新型安全農藥效果差(甚至無效)的錯誤結論。 除草劑可分為土壤處理劑,苗后莖葉選擇性處理劑和滅生性除草劑。因此, 后出苗前(或覆膜前)使用土壤處理劑,如(金)都爾、施田補,乙草胺等;作物苗期,雜草3-5葉可選用莖葉選擇性除草劑,比如拿捕凈、精穩(wěn)殺得、蓋草能等,換茬期或作物生長期,對牽?;?,蓼、狗牙根等惡性雜草,可選用農適(草甘膦),去無蹤(百草枯)等滅生性除草劑定向貼地噴霧(以防傷及作物) 3, 混復數(shù)用藥得法。農藥混復數(shù)使用一是擴大殺蟲(菌、草譜),二是節(jié)約用藥成本,三是延緩抗藥性,提高整體防效,國內農藥目前以復數(shù)劑為主,也是問題最多的方面。復混農藥的茬本原則是:成分之間無高免抗性,毒力分數(shù)要達到“1+1>2”。農藥混合使用時,要注意石與堿農藥混用,并注意安全性,生產上常會遇到農民朋友將數(shù)種農藥隨意混用(好似中藥湯),甚至其中有叫法不同而有效成分完全相同的農藥混用的現(xiàn)象,這既不經濟,藥效又不定,更危險的是不安全,一旦中毒是無法解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