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書當牛奶,「喂」給孩子聽 九年前,當我開始對還在襁褓中的女兒念故事書時,并沒有想太多。做為一個媽媽,奶也喂了、尿布也換了,能變的把戲都耍過了之后,媽媽和嬰兒,大眼瞪小眼,要怎么好好地過日子呢? 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是個不用父母擔心的孩子,一路順遂地念到大學畢業(yè)、出國留學,回國工作了八年,正準備向事業(yè)飛黃騰達的目標前進之際,家人、先生、朋友,沒有人想像得到,我會放棄工作,心甘情愿地,回家專心做個全職媽媽。 剛開始,三不五時就會有朋友帶著狐疑的眼光問我:「這樣的生活不會無聊嗎?每天的二十四小時要怎么度過呢?」無聊?會這樣問的人,一定沒有「專心」地帶過孩子。全職媽媽比上班還辛苦,不累出憂郁癥已屬萬幸,怎么可能會有無聊的時候呢!怎么好好過日子、同時又能兼顧孩子的學前教育,可能是很多媽媽都會面臨的問題。 于是,我發(fā)明了「喂孩子故事書」的方法。 你可能會納悶,故事書又不能吃,要怎么拿來「喂」孩子呢?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大概沒人像我一樣,把故事書當牛奶「喂」,照三餐外加點心和宵夜,每天念給孩子聽。 孩子上小學前,我平均每天「喂」一個小時的故事,從未間斷(連一天也沒有)。甚至在孩子兩歲左右時,每天早中晚,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寢前,我都會給他們一瓶奶和一瓶水,然后依著他們身旁躺下,他們喂自己牛奶,我則「喂」他們故事書,結果往往該喝的東西早已喝完,孩子卻根本不想起來,因為太享受了嘛!所以我常常一念就是四十分鐘,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時。 你或許已經(jīng)在想:「這個媽媽是不是瘋了!」其實,這些時光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流過,沒有人強迫我念,也沒人強迫孩子聽。故事書之于孩子,就好像陽光空氣之于人類,我只是找出了一個媽媽和孩子彼此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些不知不覺中流過的「聽故事書」時光,卻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讓我很放心的一對兒女 一直待在家里跟我混日子的女兒,直到幼稚園中班的年紀才入學。第一次學校的親師懇談,具有多年幼兒教育經(jīng)驗,在家長口碑中素以耐心和愛心聞名的老師,娓娓述說起女兒在學?!甘匾?guī)矩、人緣好、善體人意、學習專心」的種種表現(xiàn),我雖然放心不少,卻也猜想著,為了鼓勵媽媽的辛苦,老師應該也是在說些好聽話吧。但是,老師卻突然話鋒一轉:「我自己有兩個兒子,都讀小學了,我卻常常還在想,如果能再生一個女兒的話,我真希望她能像妳女兒一樣?!惯@樣的肯定,當下讓我感動得無言以對。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幼稚園每年兩次的親師懇談這樣一路參加下來,我已經(jīng)駕輕就熟。到了第七次時,我一走進小兒子的大班教室,連招呼都來不及打,老師劈頭第一句就是:「如果全班二十幾個孩子都像你兒子,我就太高興了!」這時兒子的「守規(guī)矩」已經(jīng)算是基本配備,其他像是「人緣好, 笑口常開」、「有領導能力,會替同伴排解糾紛」、「會主動幫忙老師」、「學習專心,心情穩(wěn)定」等表現(xiàn),都讓老師贊賞有加。其實,第二個孩子已經(jīng)有點「照豬養(yǎng)」了,但老師的意外稱許,還是讓我深覺欣喜。然而這時,我自己也納悶了起來:我的運氣真的這么好嗎?連生了兩個,都是不讓人擔心的好孩子?不過,請注意這個消息:我喂故事書的動作,從孩子出生到當下,還是一直在進行中。 女兒自動自發(fā),表現(xiàn)學習熱忱 一向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我,卻從他們升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刻意地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該負責的事-每天早上自己聽鬧鐘起床;回家后自動自發(fā)寫完功課;書包自己整理收好;連考試都要自己準備。我只丟給孩子一 句話:「有需要媽媽幫忙時,隨時來找我?!?/font> 然而,孩子卻很少來找我,可能是因為一找上媽媽就免不了被啰嗦,所以能免則免吧!這樣的模式已經(jīng)邁入第三年了,我還是繼續(xù)我的「放牛吃草」政策;三年級的課業(yè)愈來愈多、當然也愈來愈難,但孩子的學校生活和 學習進度,卻是完全不用我擔心。我相信,孩子的學習和成就,只能靠他自己的力量來累積,媽媽是逼不出來的。 但是學習熱忱呢?孩子的學習熱忱要如何培養(yǎng)呢?當女兒快念完小學一年級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直只看故事書插圖的她,開始主動閱讀起文字來了,而且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只要我準備足夠的書在家里,她就會很有主見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來看-先是看圖多字少的繪本,然后不知不覺就進步到了純文字的章節(jié)故事。 「孩子愛不愛看書?」從此已不再是我需要擔心的問題了。雖然要比其他孩子晚學注音符號,這卻無礙于女兒想要以文字來表達、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的熱忱。她主動為自己準備了一本日記,也常常寫些小便條、小卡片,對父母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有一回,她與別人家的寵物小鳥相處了一個下午,當晚就要求我們也讓她養(yǎng)一只;從小皮膚過敏的她,當然不被答應??薜脗闹?,只見她無助地坐到桌邊,邊哭邊寫著什么;寫好后,她便把信放入信封,從門縫塞進我的房間。信上寫著:「我愛小鳥,就像我愛妳和爸爸一樣..等我長大,可以養(yǎng)小鳥嗎?」我?guī)缀醣凰奈淖终饝亓艘幌?,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font> 就讓她養(yǎng)只小鳥吧?你又快上當了喲-當然不行,感動是一回事,養(yǎng)小鳥是另一回事。 故事書V.S.好品格 *不用說大道理,念故事書就好 「好品格」已經(jīng)是這個世紀的教養(yǎng)領域里最重要的顯學。它的涵義鋪天蓋地,從人格養(yǎng)成-誠實、尊重、樂觀、同情心、自信、謙虛、知足、熱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態(tài)度-守規(guī)矩、有禮貌、友愛、分享、同理心、認真、關懷、感恩、負責任…,這些特質不僅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立足于社會的基石,也是讓孩子擁有快樂人生的堅實支柱。 對于學齡前正處于似懂非懂年紀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為什么玩具要輪流跟別人玩?為什么不可以隨便批評別人?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學?父母當然可以用「說道理」的方式,慢慢說給孩子聽。但是「說道理」要看時間、看場合、看孩子的心情,還要看父母有沒有說道理的天份。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呢?-費盡力氣、腸枯思竭地對孩子解釋完了一個道理,只見孩子還是兩眼發(fā)直、表情疑惑;別說是孩子聽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覺得邏輯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來上這么一大段對話,父母可能也要慚愧地承認,自己不是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力氣這么做。幾位雙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顧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屬盡責,哪還有力氣和孩子慢慢說每件事情的道理呢!當孩子頑皮的時候能忍住不發(fā)脾氣,就已經(jīng)算是很厲害啰。 道理不好說,但孩子不能不教啊。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其實,不用說大道理,只要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就好。我也想不到任何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會比念故事書更好用。 書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節(jié)義的大道理,光是透過教條式的訓話是無法深入人心的。然而藉由故事書的情節(jié),有些難以解釋的道理,卻好像立刻活靈活現(xiàn)了起來。以下這些故事書,都是我隨機從家里的書架上摘選出來的,每本書都有特定的主題,將好品格的觀念和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穿插于其中,透過故事的生動情節(jié)先引發(fā)孩子的興趣,自然而然地,這些概念就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內(nèi)心。 *故事書能發(fā)揮潛移默化的功效 學齡前的孩子,對于同一本故事書可以一念再念,毫不厭倦。試想一本故事書一旦說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會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誰是好孩子?誰不該仿效?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連自己都不想聽的大道理了。孩子年紀雖小,心思卻是很細密的,我只是不間斷地念故事書,但孩子大部分的好習慣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了。 當孩子漸漸大了,開始需要教導他們一些規(guī)矩時,很神奇的是,道理我只要說過一次,不用費太多唇舌,兩個孩子就能輕易了解我的話,并且確實地遵守、運行。連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贊嘆,這兩個孩子為什么「這么受教」! 有一回坐捷運,一個小朋友看見空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無視于身旁父母的存在。于是,我趁機簡單地跟當時讀幼稚園中班的兒子講解了一下「禮讓的道理」;沒想到自此以后,如果捷運上只有一個空位時,就會聽到一個小男孩大聲地問:「姐姐要不要坐?媽媽要不要坐?」等我們都搖頭了,才見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他的禮貌,常常會「驚嚇」到其他的乘客。 故事書V.S.大能力 *邏輯推理能力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兒童書店里那些還不會讀字、只是靠著繪圖,就能一本書接一本書看了起來的孩子們;他們是根據(jù)繪圖中的前因后果,再加上自己的邏輯推論,而完成「讀書」的動作。這就像是「看圖說故事」,看的圖愈多、說的故事愈廣,邏輯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發(fā)展。推薦書目:《爺爺一定有辦法》、《三只小狼和大壞豬》、《公主的月亮》*機智能力「遇上問題的臨場反應」關系著人的機智能力,但是在孩子單純的生活中,并不會真的經(jīng)常上演這些需要機智反應的情節(jié)。不過,故事書中倒是有很多「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的處境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透過每個作者的穿針引線、旁敲側擊或抽絲剝繭,終究會出現(xiàn)一個令人莞爾或豁然開朗的答案;而這些故事主人翁的機智反應,讓孩子彷佛也身歷其境地走完了這些過程。孩子是需要啟發(fā)的,機智能力當然也不例外。推薦書目:《阿文的小毯子》、《聰明的小烏龜》、《看誰在搞鬼》*幽默感我不知道學理上所謂的「大能力」,有沒有包括「幽默感」在內(nèi),但這卻是我個人偏愛的特質,我希望自己是個充滿幽默感的人,也喜歡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人遇上幽默感,應該都是愉悅而開心的,它可以拉近距離、緩和沖突、化解尷尬,使自己和別人都得到精神上的積極慰藉。兒童故事書里的幽默感,多得不勝枚舉,不論用字遣詞、故事結局都是如此,甚至光是繪圖,也可以蘊含著無限的幽默感。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一只母雞邊跑邊生蛋,而且蛋還朝空中飛去;我也還清楚地記得,孩子指著這只天不怕地不怕的母雞,笑得東倒西歪、樂不可支的模樣。這些從故事書中自然浮現(xiàn)出來的幽默情境,并不是日常生活里所能遇到的、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要讓三歲小孩體會真正的幽默感并不容易,但舉手可得的故事書里卻處處得見,而且常常幽默到連我這個大人讀起來都拍案叫絕,不得不發(fā)出贊嘆之聲呢。我喜歡稱這些幽默故事為孩子版的「心靈雞湯」,不論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淺淺微笑,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觸到它們;如果讓孩子的童年錯過了這些書,也確實太可惜了。推薦書目:《我不知道我是誰》、《有趣的小婦人》、《明鑼移山》認知科學學者洪蘭在其著作《講理就好》中,曾經(jīng)對智慧下了新的定義-在新的環(huán)境中適應新情境的能力。這讓我聯(lián)想到女兒升小學一年級的暑假,我們曾到美國探親,于是就順便想送一路讀美語幼稚園上來的女兒到當?shù)貙W校體驗一下。第一天進入美國學校之前,我什么話也沒對她說,她也什么事都沒問我,只見行政人員帶她進入一間教室,隨后全班就被帶到體育館自由活動。其實,我當然暗自擔心她在學校第一天,新環(huán)境加上新朋友,會不會放學后就告訴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學校規(guī)定下午四點到六點是接孩子的時間,我于是四點一到就急急趕去,沒想到她卻是滿面笑容,第一句話就對我說:「媽媽,妳明天可不可以六點再來接我?」我真的很驚訝,她的適應力怎么會這么好?因為她并不算是個非常外向的孩子。當然,適應力好壞的成因不會只有一種,但不是有人說「打開一本書,就打開了一個世界」嗎?她既然看過了千百個世界,只是再多經(jīng)歷一個,又怎么會難適應呢! 故事書V.S.專注力 有一回,我從書店買了五本新書回家,當時三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很興奮地在客廳沙發(fā)上排排坐,準備聽我念新的故事書;剛巧這時孩子的爸爸租了一卷錄影帶,也準備進房間去看他的電影,一個家、兩個空間,各自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結果,看完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爸爸,走到客廳時驚訝地大叫:「你們?nèi)齻€人怎么還坐在這里講故事啊?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們一樣坐這么久!」三歲的孩子,可以連續(xù)聽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不離開位子,這意味著什么?除了故事很好聽、他已經(jīng)愛上聽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消息就是:這個孩子很專心。 *聽故事是培養(yǎng)專心的好方法「專心」在孩子未來的學習過程中,重不重要?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在上課、畫畫或從事各種學習時,都能展現(xiàn)專心的習性,因為在聰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談時,能專心的孩子,在學習上就事半功倍了許多。然而,專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圍之外。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回房做功課,卻對孩子會不會專心寫完功課似乎無計可施;我們可以約束孩子的外在行為,卻無法規(guī)定他們的腦袋要想些什么。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藉由念故事書給他們聽,來慢慢培養(yǎng)他們的專心度,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長期的培養(yǎng)與練習,無法一蹴可及。我們可以視孩子天生的氣質和興趣,慢慢將聽故事的時間拉長,從一次十分鐘、十五分鐘,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聽故事,都要我們念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時,這些聽故事的機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孩子專心的習慣。 *靜態(tài)的閱讀,更能養(yǎng)成專注力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的兒子看電視也很專心???」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曾提及:「電視屏幕是每秒二十四張的連續(xù)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信息。」聲光音效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時是無法派上用場的。但是聽故事對小孩來說,由于他們面對的只有許久才翻一頁的繪圖,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tài)的活動,將會需要較久的專注力。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這類靜態(tài)呈現(xiàn)、又需要專注力閱讀的書本,反而總是讓電視或電玩來填補生活的空檔和休閑,等到入學后,父母才發(fā)現(xiàn)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十分棘手,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疏忽呢?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對于他們的功課,我?guī)缀鯖]有提供任何協(xié)助或加以督促??纯葱∪畠旱钠谥锌?,光是國語一科,八課的生字就有一百多個,如果她沒有專心的學習能力,實在很難去應付當今如此多樣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且還能每天快快樂樂去上學。 故事書V.S.閱讀習慣 會彈琴的人,可以用音樂豐富生活;會畫畫的人,可以用創(chuàng)作滿足人生;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彈琴、畫畫似乎可以靠后天練習養(yǎng)成;那么愛上書、喜歡閱讀呢?坊間好像沒有這樣的才藝班,要教養(yǎng)出這種孩子,于是變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父母送孩子學才藝、學語文,時間、金錢花得無怨無悔,那么更重要的閱讀習慣,又該如何養(yǎng)成呢? *念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體會閱讀之樂書和孩子不是天生就會互相吸引的,我們幫孩子念故事書,就跟商品在做廣告一樣,只要廣告播得夠久、夠好,我們就會愈發(fā)認同這項產(chǎn)品的可信度;同樣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發(fā)現(xiàn)書本帶給他們的愉悅感受。 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的秘密在哪里?就是父母要不間斷地幫孩子念故事書,而且從愈小開始愈好。就這么簡單嗎?沒錯,而且這是父母最積極主動的做法?!阜e極主動」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們不能只是聽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爺送我們一個天生愛書、喜歡閱讀的孩子而已。「沒學過注音符號,就直接去上小學」-我為什么對兒子這么有信心,敢讓他輸在起跑點?其實,對從小飽聽故事書的孩子來說,故事里豐富的背景知識和語匯基礎,就是讓他們得以從容面對各種學習的根本;而他們在學前對語文長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對他們的信心來源。當孩子熟悉了注音符號之后,我還是繼續(xù)念故事書給他們聽。由于聽力會走在閱讀力之前,三歲的孩子可以聽五歲程度的故事書;五歲的孩子,則可以聽國小程度的故事書。會不會認字的「技巧」并不是重點,對書本有沒有「熱忱」才是關鍵。技巧可以靠短時間密集學習,但熱忱可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yǎng)成了。 *別光「叫」孩子看書,請直接拿書「念」給孩子聽女兒在完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學二年級才真正開始主動閱讀書本里的文字,面對這么久的「自動自發(fā)醞釀期」,換成是大多數(shù)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號學了這么久,怎么還是光看圖、不讀字呢?」「老師規(guī)定的圖書館借書,明天就要還了,怎么連看都還沒看呢?」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書,請直接拿起書本「念」給孩子聽。所有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我們持續(xù)地念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旦將「自動自發(fā)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后,父母只要順水推舟,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念故事時間,就是愛的時間好品格的孩子、大能力的孩子、專心的孩子..不要以為這是我當初念故事書給孩子聽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通通都不是!那是結果,是自然而然、日積月累所得的結果。之所以先講結果,當然是希望這些有形的東西,能吸引住現(xiàn)代忙碌父母的目光-「哇!她的孩子一點都不讓人操心,她是不是有什么教養(yǎng)孩子的訣竅?」訣竅、秘密、快捷方式..這些我都沒有,我有的,只是做父母都可以付出的耐心、愛心和時間。九年前,看著還在襁褓中的嬰兒時,我怎么知道他們將來會是什么樣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確定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會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時,到底是什么力量,讓我無怨無悔、甘之如飴、日復一日地為孩子念故事書呢?打開故事書,和孩子分享「愛的時間」*念故事書時,不要只想著品格與能力可能是靜靜的午后、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邊工作剛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聲:「說故事時間到了!」不論孩子在家里的哪個角落,總是會連忙朝我飛奔而來:「我要念這一本!」「不行,我要念那一本..」「媽媽今天很有力氣,一人選一本,全部都念!」于是,歡歡喜喜的我們?nèi)耍闾宪涇浀拇蹭?、鉆進暖暖的被窩,彼此肩靠著肩,聽我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故事。不論外面的天氣多么惡劣、環(huán)境多么吵雜,我總覺得那小小的被窩,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有一天,孩子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經(jīng)歷多少人生起伏,這個童年的回憶,都將是陪伴他們一生的重要情感。這就是我當初幫孩子念故事書的動機,就這么簡單。當父母想要幫孩子念故事書時,不能一心只想著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讓親子交互淪為有目的可圖的心態(tài),我便要懷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續(xù)多久?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馬拉松;如果不能細細感受說故事時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著性子幫孩子念了三個月,卻納悶怎么還看不到好品格時,便認為:「這方法沒用,別念了!」然而,其實心目中期望養(yǎng)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繼續(xù)往前走,就一定會看到的。*念故事書不是工作,而是你對孩子付出的愛對學前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他們的天與地;他們最愛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念個故事,即使沒有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每回當孩子聽了一堆故事書之后,我似乎總能感受到他們心里的那份滿足感;那就像是我們自己讀了一本好書、或看了一部好電影之后,所獲得的那種充實的感受。我常常在一邊念故事書時,一邊冷不防地給他們一人一個吻、或是說聲「我愛你」;也可能在他們問了一些令人贊嘆的好問題后,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對他們投以佩服、贊嘆的眼光。這時,我每每可以看到他們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臉上則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孩子上小學后,我開始為他們讀精采的章節(jié)故事,因為內(nèi)容較多,必須分天分次、慢慢念。而每當一有新的故事開張,雖然明明已經(jīng)看到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了,我卻還是淘氣地問他們:「好不好聽?」當聽得目不轉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聽死了!」那份滿足的神情,就是做媽媽的我無窮幸福的泉源。念故事書不是我對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種生活,一種感動,一種活在當下。每一本書,都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總愛讓他們坐在腿上,我會一邊熱情擁抱他們,一邊不疾不徐念著一個又一個故事。有一回,已經(jīng)讀小一的兒子依偎在我身旁聽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對他說:「咦!你還記得小時候,姐姐去上學以后,你總是坐在我腿上聽故事嗎?」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溫小時候的甜蜜時光。只是「歲月不饒人」,小一的兒子即使個子并不特別高大,但他的頭就是會硬生生擋在故事書前面,讓我念起來挺別扭的,但我們倆都舍不得離開這份溫暖回憶,就還是這樣把故事書給念完了。如果幫孩子念故事書是「愛的時間」,以一天一本來計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這一千本相當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時間,也就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請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地交互交流我們常有機會聽到父母對子女的抱怨或無奈:「這孩子很不聽話,我好說歹說,他老是當耳邊風,根本管不動!」「老師對這孩子很頭痛,我也是威脅利誘、用盡各種方法,為什么他還是我行我素呢?」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孩子聽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平時和子女的對話與交集都是哪些內(nèi)容。如果親子之間不交集則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責罵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調太過快速,和子女的溝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對話,這樣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靈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愛呢?當孩子興高采烈告訴我們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正想著公司的業(yè)績數(shù)字;當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剛完成的圖畫與我們分享時,我們可能正在洗碗?,F(xiàn)代的父母已經(jīng)愈來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不至于會說什么「好煩,走開!」之類的話,卻可能不自覺地用「嗯!啊!」應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我們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結果,常常就變成了「不了了之」。日復一日,親子之間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卻從來沒有人發(fā)現(xiàn),「愛的庫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雖然他是個愛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總是以孩子為重,開車帶孩子到處玩,但有一回我還是提醒他與孩子的交互太少了,這當然招來了他的抗議。我說:「你雖然陪著他們,但是在家里時,你就像個活動家具;出門去玩,又變成了開車的司機。仔細想想,孩子已經(jīng)九歲了,你真正放下工作與雜務,靜靜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交互會話的時間,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應該要一起下盤棋、一起騎車去兜風,而不是他拼圖,你在旁邊看報紙;他騎車,你還是在旁邊看報紙。 *「愛的庫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書,慢慢累積這些「愛的庫存」,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或許還感受不到它對教育子女的影響力,但等到有一天,我們要在生活中教導孩子規(guī)矩、或是設下父母的規(guī)范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給孩子愛的庫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當我要為孩子立下規(guī)矩時-早上自己起床、自動寫完功課、每餐吃青菜、飯前不吃零食、在7-11不買玩具、不看電視、不玩電玩〈可憐的孩子,族繁不及備載〉…,不只是毫不費力,而且他們愿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過我的想像。孩子犯錯當然是難免的,但不管錯誤大小,道理只要解釋過一次、甚至不用說第二次,他們就不會再犯了?!肝逸p輕地說,他們重重地聽」,不用威脅、不用利誘,孩子卻不會將我的話當耳邊風,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么?就是「愛的庫存」。別以為這些愛的庫存得浪費我們好多時間去累積;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孩子都會感受于心,而且一定會在某方面回報給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很多,親吻、擁抱、買玩具、吃大餐、出國渡假...;但是,千萬不要錯過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它同時兼顧了關愛和教育的功能,這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卻可以透過念故事書達到一舉兩得的雙重效果。愛孩子的父母們,有誰愿意錯過它呢!故事書的插圖,是美育的最佳教材女兒在兩歲半時,我曾經(jīng)用坊間流行的方式,以字卡教她認國字,這是一種藉由孩子對圖像的記憶,每天做三次、每次練習幾分鐘的簡單方法,而女兒也在短時間內(nèi)就神奇地認得了許多國字。我原本還驚訝于女兒的「聰明」,但后來與朋友談起,才知道大多數(shù)孩子都能靠這種方法快速認字。但是,我那經(jīng)營幼稚園的母親所說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做法。她說:「觀察幼稚園里那些認字、讀字能力發(fā)展較快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專注于閱讀文字,而忽略了繪圖的欣賞?!鼓赣H只是將她觀察到的正反兩面情形告訴我,而我當下就打住了教女兒讀字的工作。 *經(jīng)典童書的插圖,就像一座「書本美術館」我為什么不再教孩子讀字了呢?因為在德、智、體、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難教導給孩子的;但故事書中的繪圖,其實就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繪本童書,那一頁頁呈現(xiàn)在孩子眼前的插圖,就像是把美術館的名畫搬到眼前一般。當我一頁念過一頁時,有時文字較多的頁數(shù)會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幾本故事書念下來,就等于陪著孩子逛了一趟美術館。而且,只有學齡前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對于「書本美術館」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膩-有經(jīng)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于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厭倦。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要比閱讀文字更為優(yōu)先,因為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多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著繪圖看個不停。所以我當然很想好好把握這個階段,讓他們多欣賞美的東西。 *技巧可以速成,美育的感受卻必須發(fā)自內(nèi)心送孩子學音樂、學畫畫,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為孩子做的美育投資。然而美育是一種感受教育,而非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彈琴、如何畫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對這些事物生成感受與熱情。技巧可以靠著練習養(yǎng)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受則是完全無法量化的東西。喜歡畫畫的孩子,即使是隨手涂鴉,也可以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愛不釋手,這是美育;兩歲的孩子喜歡玩石頭、排樹葉,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也是美育。只要孩子能發(fā)自內(nèi)心,對事物生成感受和感動,都是美育。兒子念小一的時候,會對著照片里朋友剛學步的孩子說:「娃娃好可愛喲!」這也是美育。父母幫孩子念故事書,就等于在為美育播種。孩子愛這個故事,就會在心里生成感受;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繪圖,就是美的欣賞。孩子當然無法用言語告訴父母他感受到了什么、欣賞到了什么,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會這樣在一本一本的故事書中累積出來了。雖然我不想陷父母于俗氣的功利目標之中,但若真要從實際的狀況來觀察,當前各企業(yè)的求才趨勢,對國外MBA的需求比例確實已大降,對藝術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卻反而大增。某個暑假時,有機會帶念小二的女兒和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去紐約訪友,我很想趁機重游大都會博物館,卻又顧慮到這么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藝術作品?沒想到在我詢問之下,他們竟毫無異議地說要跟我去。當時博物館正在舉行美術大師馬諦斯的特展〈其實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但欣賞應該不限于專業(yè)〉,入口大廳則有自動導覽的耳機可以租借。許多展覽作品前都有一個編號,只要對著耳機輸入編號,它就會開始介紹這件作品的歷史淵源、創(chuàng)作動機或是藝術家的生平事跡等,每則介紹的長度約是七、八分鐘不等。而當孩子要求我租耳機給他們聽時,我心里根本不相信他們聽得下去。還好,我給了孩子機會。從頭到尾的一個半鐘頭里,他們倆完全不理會我,一選到自己喜歡的畫,就徑自輸入編號聽了起來,還不時和我分享他們聽到的解說〈我并沒有租借耳機,一來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聽這些東西;二來則是覺得待會兒就可以接收他們不想聽的耳機了〉。其中有一幅名畫四周擠滿了人,只見兩個個頭很小的孩子,鉆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們倆帶著耳機,而且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幅畫,表情專注而肅穆。這一幕不僅震撼了我,連周圍的大人們也覺得訝異,紛紛對他們投以感動的眼光。不要問我,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有這種欣賞的能力與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爺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讓孩子錯過故事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