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不僅因為三國有武將們馳騁沙場的雄姿,也有三國謀士們智計超人的策劃。對于三國,有人把它當成一部智慧寶典,可以說它完全當?shù)闷疬@個稱號,因為三國中有太多的能人異士,更有許多讓人折服他們智慧的奇謀跌計。這里我略去了一些智謀過人將領,如周瑜、陸遜、鄧艾、鐘會等。
第十位:徐庶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對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新野任命徐庶當軍師,以弱勝強,幫助劉備取得對曹軍的勝利,并且擊敗曹軍名將曹仁。在軍事上生存為劉備贏得了生存的空間。徐庶的才能堪比諸葛亮,曹操的大謀士程昱謙虛地說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為人至孝,把他的母親帶到許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跡,將徐庶騙到了許都,結果徐庶的母親自殺身亡,徐庶從此也情緒低落,一蹶不振,滿身才氣不得施展,湮沒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歷史中。徐庶的結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賢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這之后沒有任何的作為,仿佛遠離了三國時代,違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華也象流水一樣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隨了袁紹。袁紹并非沒有才能,數(shù)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fā)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xié)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確的建議。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顏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zhàn)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確建議不得采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爭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嘆息。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大才者不拘小節(jié)”,而郭嘉就是這樣一位不拘小節(jié)的“大才”。 郭嘉行為平時較為放縱,陳群多次向曹操“匯報”,曹操在嘉獎陳群的同時,非但未對郭嘉毫無責罰,反而更加重用。事實證明,郭嘉并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從軍生涯中,郭嘉屢出奇計,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勛。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從袁紹處轉投曹操時,曹操與他談論天下事。就說:“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這時三國志里的評價。的確,郭嘉思維敏銳,見地超人。特別是對當時局勢及人物動機分析相當準確。他視江東猛虎孫策為“一人之敵”,孫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斷之準簡直有如神助;袁紹死后,二袁兄弟還有一定實力,郭嘉建議: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以及劉表對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等事實都證實了郭嘉的先見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勸曹操輕兵徑襲,徹底消滅了當時割據(jù)在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三國演義為了表現(xiàn)郭嘉,還有一個“遺計定遼東”,其實這是曹操自己的計策,不過這也比較符合郭嘉以思維見長的特點。
郭嘉在三十八歲病死,曹操常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yǎng)。如三國志中記載: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赤壁之敗,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梢娫诓懿俚膬?nèi)心深處,是真的對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緬懷。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可以說荀攸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荀彧推薦荀攸后,曹操即刻招來了荀攸,并對荀彧、鐘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荀攸開始任太守,后升任尚書,以后曹操任他為軍師,在左右出謀畫策。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后軍敗才被殺的。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曹操為張繡所敗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曹操敗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軍中號為曹操的“謀主”,共獻奇謀妙策十二條,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做了很大貢獻。荀攸并未像三國演義那樣反對曹操為魏王,而是成了當時曹操手下一號謀臣,官任尚書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見這位“謀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第六位:魯肅
可能一提到魯肅就有一種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中把魯肅塑造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xiàn)不足。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后從于孫權。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xiàn)了他高人一等的戰(zhàn)略眼光:勸孫權兼并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jù)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讓孫權極為佩服,當時頭號謀士張昭以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勸孫權不要重用,孫權不以介意。
劉表死后,魯肅提出聯(lián)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取得了理想效果,為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zhàn)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破曹操后魯肅歸來,孫權持鞍下馬相迎表示對魯肅的尊重。赤壁之戰(zhàn)勝利后,又是魯肅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fā),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定。周瑜有一個吞并張魯進而吞并荊州的長遠計劃,不過這好象不太可能,劉備絕不會讓東吳打壓自己的生存空間。并且違背了孫劉聯(lián)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魯肅代他之任,但劉備強借荊州不還,惹怒了孫權,雙方幾乎兵戎相見,魯肅努力維持這個大局,與關羽單刀俱會。肅因責數(shù)羽曰:“國家區(qū)區(qū)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厲聲呵斥,辭色甚切,關羽無言可答。并不是象演義那樣嚇得魂不附體,簡直有點降低魯肅形象。
魯肅四十六歲就早逝了,沒有交代什么原因。孫權為他節(jié)哀,以后東吳失去了以和為主的魯肅,呂蒙襲取了荊州,但也打破孫劉聯(lián)合得堡壘,直接加速了蜀與吳的滅亡進程。
第五位:龐統(tǒng)
三國演義中龐統(tǒng)與諸葛亮齊名,事實上這絕非言過其實。也許龐統(tǒng)排在第五有點低,也許他比諸葛亮更能輔助劉備完成霸業(yè),然而龐統(tǒng)留給我們的印象太過短暫了,從投奔劉備到卒于雒縣,只有短短數(shù)年,他的才能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xiàn)。龐統(tǒng)開始為功曹,以他的才能這是小菜一疊。龐統(tǒng)名聲遠揚,周瑜死后,送喪入?yún)牵v論吳國權貴,顯示出他的確是志大才高。投靠劉備后為縣令,后經(jīng)魯肅諸葛亮推薦得到重用,親待僅次于諸葛亮。后隨劉備進軍益州。以劉備的知人之明可以預見至少他的軍事才能要在諸葛亮之上。龐統(tǒng)作為劉備二大謀士之一,在三十六歲中箭而死,劉備十分痛惜,言則流涕。
第四位:司馬懿
喜歡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馬懿,因為在三國后期中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司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個朝代的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去完成霸業(yè),這使他成為了一個朝代的創(chuàng)始人。就像諸葛亮一樣,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認,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讓他做一個“文學掾”的職位,曹丕時期司馬懿受到重用,顯赫一時,但還是處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個明白的皇帝,將他罷歸田里,后來還是不得不起用他??巳涨苊线_,智賺曹爽等顯示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平定遼東,對付諸葛亮讓他牢牢地控制了軍權,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績,又加大了他的權力,為他日后奪權奠定的基礎。當然司馬懿智謀無疑極高,在漢中他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立足未穩(wěn)的劉備,可惜曹操沒采納;關羽敗于禁后力勸曹操打消遷都念頭,并成功利用孫劉矛盾擊敗了關羽,讓曹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因為曹操不但扭轉了局勢,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國統(tǒng)一的步伐。
第三位:賈詡
從三國前期到后期,賈詡都活躍在不同的場合,開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勸李催等進兵洛陽,使當時都城飽受戰(zhàn)亂之苦,賈詡較為自責;后又輔助張繡,對抗曹操,取得了部分勝利,尤其是他對追擊曹操勝負的判斷讓人拍案叫絕,因為他的對手同是智計過人的曹操,更顯賈詡計謀高人一籌。官渡之戰(zhàn)時,他力勸張繡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計前嫌厚待張繡,對賈詡更是格外重視,封他為執(zhí)金吾,從此賈詡成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謀士之一。曹操對賈詡幾乎言聽計從,唯一一次不聽勸告在赤壁之戰(zhàn):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yè),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從,損失慘重,失去了一統(tǒng)天下的好機會;戰(zhàn)馬超時的離間計達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賈詡是曹營后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曹丕都對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紹劉表的例子達到了立曹丕為世子的目的,雖然賈詡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確實是當時合適的選擇。曹丕稱帝后自然對賈詡感激萬分,立刻封他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為曹丕出了很多計策,成為魏國的元老。
可以說,賈詡謀人、謀己、謀天下都達到了很高境界,賈詡在封為三公之后毫不張揚,而是明哲保身、不結交權貴。曹丕為人陰險狠毒,連叔父曹洪都要處死,賈詡這一行動在當時十分明智,在魏國的高級謀臣中,賈詡善始善終,避免了悲劇的發(fā)生。
第二位:荀彧
荀彧出生在潁川一個極有名望的家族,他風采雅量,年輕時就已名播遐邇,當時知名的人物鑒賞家何颙,很早就對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評價。荀彧先從袁紹,見其不能成事,隨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大喜過望,稱他為“吾之子房”。
荀彧作為曹操的頭號謀士,無論從地位、作用還是貢獻上都無人能出其右。他為曹操建立的功績無可計數(shù)。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響了一大批智謀之士為曹操效力,在識別人才上,荀彧顯示出高出群儕的眼光,舉薦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鐘繇、司馬懿在內(nèi)的智囊,這個班底幾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同時,荀彧賴以服人的,還有自己風高節(jié)亮的道德風范。他為人謙和,折節(jié)下士,居高不傲,一心為公。著名謀士鐘繇,對荀彧就佩服得五體投地,稱他為顏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司馬懿更不避美言地認為: ‘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彧的才能實在是很難描述:他平身為曹操六出奇計,其他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對他幾乎言聽計從,“深根固本以爭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呂布后滅袁紹、四勝四敗之說力勸曹操對決袁紹、官渡之戰(zhàn)勸堅守以待敵之變、勝利之后建議平定河北以免二袁養(yǎng)成氣候、陰出陽、業(yè)迫使劉琮投降”等,這些計策極具長遠戰(zhàn)略眼光,全是舉一足而動全身,對今后局勢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建議是他力排終議而最終曹操采納??梢哉f,曹操從一個弱小割據(jù)勢力發(fā)展到與袁紹爭鋒的軍事集團,進而成為北方統(tǒng)治者,與荀彧是息息相關的。在那種復雜情況下,曹操隨時都有“一著有誤,滿盤皆輸”的危險,袁術、呂布、張繡,陶謙、劉備、袁紹、公孫瓚任何一個都有爭雄天下的可能,然而為什么是他們失敗曹操勝利?就因為曹操能采納荀彧正確意見,按照荀彧戰(zhàn)略策劃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期間的時局復雜多變,在我看來,荀彧的任何一計都不遜于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論,荀彧的思慮之深,眼光之遠決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說的那樣:侍中守尚書令荀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與舉兵,周游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fā)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yè),臣由以濟,用披浮云,顯光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這段話的大意就是按照荀彧的計策行事,沒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彧的功勞。當然曹操的話有些夸大,但是并沒有什么不實之處。作為統(tǒng)治者的曹操,能有這樣的心胸,也是難得。
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多數(shù)時候曹操遠征在外,荀彧鎮(zhèn)守后方,治理朝政,總管軍糧人事調(diào)度,代曹操行使權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權管理,這很像蕭何。但這并沒有妨礙他為曹操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張良的功勞,也是荀彧的風格,可以說,荀彧集張良蕭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確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種種原因,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將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彧阻礙曹操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種考慮,卻觸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漢帝權力,考慮倒荀彧在曹營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對荀彧言聽計從,不打倒他的話估計曹操難以如愿以償,造成了荀彧不得善終的悲劇??上У氖擒鲝@樣一位德才兼?zhèn)涞拇蟛?,卻仿佛遠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張良那樣照耀千古啊。
第一位:諸葛亮
諸葛亮瑯邪陽都人,十七歲遷居到襄陽,他自己十分自信,經(jīng)常自比管仲、樂毅,二十七歲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受到親待,劉備得到他喜不自勝,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初見劉備之時,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荊、益,外結孫權,以待天下有變的三分戰(zhàn)略大計,為劉備的霸業(yè)指明了方向。
不久劉備被曹操擊敗,諸葛亮出使東吳,他的分析解除了孫權疑慮,孫劉聯(lián)盟正式形成,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孫劉聯(lián)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之后劉備撫平荊州,命他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劉備與龐統(tǒng)入蜀,龐統(tǒng)戰(zhàn)死后軍力不足,調(diào)諸葛亮與張飛,趙云等平定州縣,而后合圍成都,升任軍師將軍。以后很長時間他鎮(zhèn)守成都,負責國事治理與后方調(diào)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線的劉備取得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后勸劉備登上帝位,封為丞相。而后劉備發(fā)動了對東吳戰(zhàn)爭,敗于陸遜之手,托孤于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并沒有勸戒不要伐吳,估計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荊、益的戰(zhàn)略構想,不過關羽的大意和劉備精銳部隊的失敗讓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戰(zhàn)略路線,再次與東吳聯(lián)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南征孟獲攻心為上,有力地鞏固了后方的穩(wěn)定,隨后幾度北伐,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歲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漢中定軍山。
諸葛亮幾次北征無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國國力不如魏國,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最大發(fā)揮。正如賈詡所說: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再從劉備的知人之明和對諸葛亮的使用情況來看,諸葛亮的治國才能高于他的軍事才能。三國志也如此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不過從他斃王雙,射殺張合以及司馬懿巡視他軍營對他天下奇才的評價來看,其軍事能力也是一絕。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三國演義神化他困東吳大將陸遜于陣中;還作書二十四篇。
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蜀國后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關系。魏延長于謀略,但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對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嚴押運糧草出了一些毛病,諸葛亮把他罷歸田里;馬謖有才,在南征時提出了“兵戰(zhàn)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謀士,諸葛亮卻讓他為將鎮(zhèn)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況下斬了馬謖。其實諸葛亮更擅長在劉備這樣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權后用人上有著不小的缺陷,縱觀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過于謹慎,對下屬要求很是嚴格,使得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這些人只會聽命行事,才能不得發(fā)揮。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既浪費了自己的才能,也從一定程度上打壓的他人的能力和積極性。早在新野的時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劉備一段時間,后曹操獲得了徐母,對徐庶的離去他沒有強留,為母盡孝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下面的事則有點不近情理:劉封為劉備養(yǎng)子,非常有才能,史書記載他勇力過人,平定郡縣,攻拔上庸等地所戰(zhàn)皆克,是一員難得的年輕優(yōu)秀將領,比劉禪不知強了多少倍,但劉封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他不救關羽有錯誤,但孟達的反叛和魏軍的交戰(zhàn)可以看出他對劉備還是忠心耿耿,劉封敗回成都后,諸葛亮以封剛猛難治、劉備百年之后無人可治為由勸劉備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龐統(tǒng)的認可和劉備賞識,平定成都后被提拔為“治中從事”,但他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諸葛亮,諸葛亮立刻進言把他貶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滿,酒后向馬超發(fā)牢騷,結果馬超向劉備做了報告,將彭漾下獄。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諸葛亮寫了很長一封道歉信,說身受劉備知遇之恩,無以為報,絕不是像馬超說的那樣要謀反,并隆重像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過自新,讓諸葛亮代他向劉備進言。照理來講諸葛亮該認真考慮才是,也許諸葛亮對彭漾印象太壞,反而勸劉備賜死彭漾于獄中……。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有著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諸葛亮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他身上散發(fā)出太多讓人佩服讓人學習讓人崇敬的東西,讓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實諸葛亮留給后人的更多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后以”的光輝形象。他在位期間盡力輔佐,親歷親為,為蜀漢政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乃至對手的尊重。數(shù)千年來他一直被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里。歷朝歷代不乏賢才良相,然而不管他們有多么大的貢獻多么高的才能,諸葛亮卻超然于他們之上,成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