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式和洛種規(guī)格,即先看圖名、比例尺和圖例。還應具備地形圖和地圖有關知識。 從圖名和圖幅代號、經緯度,了解圖幅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從比例尺可以了解圖上線段長度、面積大小和地質體大小及反映詳略程度;圖幅編繪出版年月和資料來源,便于查明工作區(qū)研究史。 熟悉圖例是讀圖的基礎。首先要熟悉圖幅所使用的各種地質符號,從圖例可以了解圖區(qū)出露的地層及其時代、順序,地層間有無間斷,以及巖石類型、時代等。讀圖例時,最好與圖幅地區(qū)的綜合地層柱狀圖結合起來讀,了解地層時代順序和它們之間接的觸關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閱讀地質內容之前應先分析一下圖區(qū)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較大 (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質圖上,從等高線形態(tài)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點。在中小比例尺(1:10萬-1:50萬)地質圖上,一般無等高線,可根據(jù)水系分布、山峰標高的分布變化,認識地形的特點。 一幅地質圖反映了該地區(qū)各方面地質情況。讀圖時一般要分析地層時代、層序和巖石類型、性質和巖層、巖體的產狀、分布及共相互關系。對于分析地質構造方面主要是褶皺的形態(tài)特征、空間分布,組合和形成時代;斷裂構造的類型、規(guī)模、空間組合、分布和形成時代或先后順序;巖漿巖體產狀和原生及次生構造以及變質巖區(qū)所表現(xiàn)的構造特征等等。讀圖分析時,可以邊閱讀,邊記錄,邊繪示意剖面圖或構造綱要圖。 二、讀水平巖層地質圖 水平巖層在地面和地形地質圖上的特征: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在溝谷處界線呈“尖牙”狀,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線呈封閉的曲線;在巖層未發(fā)生倒轉飾情況下,老巖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巖層分布在高處;巖層露頭寬度取決于巖層厚度和地面坡度,當?shù)孛嫫露纫恢聲r,巖層厚度大的,露頭寬度也寬;當厚度相同時,坡度陡處,露頭寬度窄,在陡崖處,水平巖層頂、底界線投影重合成一線,造成地質圖上巖層發(fā)生“尖滅”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質圖上求巖層產狀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巖層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線相互平行; (2)、在兩走向線的垂線上,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3)、傾角是巖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2、求解步驟: (1)、在同一巖層面上找到兩個同一高程的點,并將其連接起來,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2)、在該層面上再找到相鄰高程的一個點,通過該點平行上述走向線作一條直線,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3)、在兩條走向線之間做一垂線,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4)、在高等高線上截取一線段等于兩條走向線的高差,將兩線段作為兩條邊做一三角形。 (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線出的銳角,即得出巖層傾角。 四、分析傾斜巖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特征 傾斜巖層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上,表現(xiàn)出巖層界線與地形等高線成不同交截關系,在山脊和溝谷處彎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規(guī)律,即所謂“V”字形法則。通過讀圖應用這一規(guī)律,掌握巖層產狀與地形及其相互關系對巖層界線形態(tài)影響的分析方法。同時也注意巖層露頭寬度的變化與巖層厚度、產狀和地形的關系。 認識不整合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特征 根據(jù)地質圖上出露的地層時代、層序,如在圖區(qū)內在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之間存在地層缺失,即兩地層時代層序不連繼,而兩地層產狀一致,界線基本平行,則為平行不整合;如兩地層產狀不平行,較新地層的底面界線截過不同時代的較老地層界線,則為角度不整合。 五、區(qū)分背斜和向斜: 先從一個老地層或新地層著手,橫過地層總的延伸方向觀察,如老地層兩側依次對稱地分布著新的地層者為背斜,反之,在新地層兩側對稱地分布著老的地層則為向斜。通常是一個背斜兩側毗鄰著向斜,一個向斜的兩側則發(fā)育著背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