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僧大德書法家
歷代名僧大德書法家簡介(0) 支遁——西晉建興二年——東晉太和元年(314—366),五十三歲。東晉高僧。俗姓關(guān),字道林,從師改姓,世稱支道人。陳留(河南)人。家世奉佛,、早悟非常。年二十五出家。每主講肆,善標(biāo)宗旨,而章句或有新遺,時為守文者所陋,并常在白馬寺與諸名士談(莊子·逍遙游),成其注解,群懦嘆服。晚移石城山,立棲光寺,木食澗飲,游心禪悅。哀帝時,召止京師東安林寺,講(道行般若)。以太和元年(366)四月,終于所住。有集十卷行世。梁慧皎(高僧傳)卷四本傳稱:“遁善草隸”。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篇)說支公“養(yǎng)馬放鶴,優(yōu)游山水。善草隸,文翰冠世”。
康法識——東晉高僧。北地人,師事仰山竺道潛,致力義學(xué),而以書法知名。梁《高僧傳》卷四《竺遣潛傳》云:“康法識亦有義學(xué)之譽(yù),而以草隸知名”。
康昕——東晉高僧。前傳又云:“康法識……嘗遇康昕,昕自謂筆道遇識。識共昕各作王右軍草,傍人竊以為貨,莫之能識。又寫眾經(jīng)見重。”
于道邃——東晉高僧。敦煌人。少孤,事叔以孝聞。十六歲出家,師事于法蘭。前書卷四本傳稱其“學(xué)業(yè)高明,內(nèi)外該覽,善方藥,美書札,洞諳殊俗,尤善談?wù)摗?#8221;隨師渡江,士大夫爭與諦交。竺法護(hù)每稱贊之。后隨師赴西域,卒子交趾,壽三十一。
安慧則——東晉高僧。未詳氏族。少無恒性。前書卷十本傳稱其“卓越異人,而工正書,善談吐。后止洛陽大市寺,手自細(xì)書黃縑,寫(大品)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十余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供養(yǎng)。胡母過江,赍經(jīng)自隨。后為災(zāi)火所延,倉卒不暇取經(jīng),悲泣懊惱?;鹣ê螅杂诨抑械弥?,首軸顏色,一無虧損。于時同見聞?wù)?,莫不回邪改信?#8221;
法嵩——晉、宋間高僧。生卒年不詳。南梁庾肩吾《書品》作法高道入,列品下之下云:“遺跡見珍,余芳可折,誠以驅(qū)馳并駕,不逮前修,而中權(quán)后殿,各盡其美。”
僧岳——晉、宋間高僧。生卒年不詳。或云岳道人。工書。庚肩吾〈書品〉列下之下,評語與前同。
釋曇瑤——晉、宋間高僧。住宋熙寺。善《凈名》、《什住》,并通老莊,尤善草隸,名震于時。
釋靈詢——元魏高僧。俗姓傅。漁陽(北京密云)人。少年入道,綜貫群經(jīng),并及世典。能文,工書畫。初為國都,后為并州僧統(tǒng)。齊初,寂于晉陽(山西太原),壽六十九。撰有《成實論疏》、《維摩經(jīng)記》等。
釋惠式——晉、宋間高僧,生卒年不詳。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三謂其“書尚文情,梁庾肩吾謂五味一和,五色一采。誠以爭驅(qū)并駕,不逮前修,而中權(quán)后殿,各盡其美。”
釋僧饒——南朝宋高僧。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梁《高僧傳》卷十五本傳稱其“善尺牘及雜技,偏以音聲著稱,擅名于宋武之世。”
釋道照——東晉太和三年——宋元嘉十年(368--433),六十六歲。南朝宋高僧。俗姓麹。西平(河南)人。前書卷十五本傳稱其“少善尺牘,兼博經(jīng)史。十八出家,止京師祗洹寺,披覽群典,以宣唱為業(yè)。音吐嘹亮,洗悟塵心,指事適時,言不孤發(fā),獨于宋代之初。”武帝善之,命臨川王道規(guī)從受五戒,奉為門師。
釋曇遷——晉太元九年——齊建元四年(384—482),九十九歲。南朝齊高僧。俗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前書卷十五本傳稱其“篤好玄儒,游心佛義,善談莊老,并注《十地》,又工正書,常布施題經(jīng),巧于轉(zhuǎn)讀,有無窮聲韻,梵制新奇,拔俗終古。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并皆游狎。”及曄被誅,無敢近者。遷抽貨取衣,為之營葬。宋孝武帝聞而嘆賞。謂徐愛日:“卿著《宋書》,勿遺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