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聯(lián)理論對交際的啟示
通過上文對認知角度下的交際實質(zhì)的討論,我們了解到交際實質(zhì)上是一種“明示-推理行為”,明示行為的承擔者是說話方,他需要通過說話或其他的任何非言語手段引起聽話方的注意,傳遞他的信息意圖,同時他還通過這句話向對方表達更深層次的目的,或者說他的交際意圖,這是體現(xiàn)在說話方的示意行為。
而聽話方的任務是調(diào)用結合相關的認知語境,對說話方的話語做出盡可能符合對方意圖的推理。
話語的理解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包括話語明說含義的確立,隱含前提的調(diào)用,以及隱含結論的推導,在此過程中的任一階段的誤差都將導致交際失誤的產(chǎn)生,而整個過程都離不開交際雙方共同的協(xié)作努力。下面,我們將從交際主體為出發(fā)點,談一談避免交際失誤的可能性。
本文由中國論文聯(lián)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第一,從說話者角度看避免交際失誤的可能性。作為說話者,應盡可能地以足夠相關明示的行為傳遞他的意圖。
在交際的實際活動中,說話方需要考慮到交際對象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諸如性格特征等這些社會個人因素,主動調(diào)整言語行為,確保話語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能以足夠相關明示的方式傳遞給對方。這一點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尤為重要。
具體來說,在語言方面,說話方應盡可能地使用與對方的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語言,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聽話方在獲取明說含義的解碼、確定指稱和消除歧義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為聽話方的進一步的信息加工、提取說話方的交際意圖提供基本的保障。
如果說話方能夠注意到自己在交際中語言運用的模糊性,避免使用不確定的語言,那么也就可以避免交際失誤的產(chǎn)生。
另外,在語言運用方面,說話方也不能忽略對方的認知能力、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應最大可能地使自己話語的隱含前提與對方調(diào)用的隱含前提相一致。
也就是說,盡管雙方在認識語境上的不同是必然的,說話方應該盡可能地建構處于同一情景中的交際雙方的認知環(huán)境的重疊部分,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聽話方在推理過程中調(diào)用錯誤的隱含前提而導致的話語隱含意義和交際意圖的錯誤理解。
第二,從聽話者角度看避免交際失誤的可能性。聽話方,是交際行為最終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所在。如果說對于說話方來說,重點關注的是“明示性”問題,那么,“推理”就是聽話方的任務所在了。
由于具體演演算過程中的法則是演繹法,從一前提到相對應的結論,不與邏輯向背,因此推理過程是必然的。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推理話語意圖的前提存在著差異,同一話語未必能推理出同一結論,這就是交際失誤出現(xiàn)的根本所在。
推理的正確與否,取決與聽者能否準確的獲取對方話語的基本明說含義,在此基礎上,從認知語境中調(diào)用合適的隱含前提加以推理,得出話語的隱含含義而得以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
因此,作為聽話方,為了能夠盡可能的避免理解失誤,在語言方面,必須具備足夠準確豐富的語言知識,以避免在理解話語明說含義的解碼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為話語的進一步推理理解提供基本的保障。
這一點在跨文化交流中尤為重要。
交際失誤的原因就在于語言知識的欠缺。
在語言運用方面,在交際活動中,聽話方應加強自己的語用敏感性,充分調(diào)動主觀能動因素積極的去識別與對方話語可能相關的一切信息,這包括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認知結構能力、甚至年齡性格特征等,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語境以擴大與對方認知語境的交叉之處,調(diào)用正確的隱含前提推理出與對方話語盡可能相符的隱含含義,了解對方話語的交際意圖。
總之,交際活動中的話語理解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通過對這一過程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由于話語理解誤差而導致的交際失誤,同時有助于幫助我們盡可能避免交際中失誤的產(chǎn)生。
作為語言的使用者,我們應該盡可能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提高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這一點在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中尤為重要;其次,我們應該以各種渠道充實個人的社會百科知識,擴大個人的語境儲備,豐富個人的認知環(huán)境;另外,作為交際者,我們應該注意提高個人的語用敏感性,充分接觸、了解并熟悉使用中的語言的特殊的動態(tài)的特性,為我們進行有效的言語交際活動提供保障。
參考 文獻 :
[1]Blackmore, D. Linguistic Form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A]. In Leo Hickey (ed.) The Pragmatics of Style[C]. NY: Routledg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