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山門殿,也稱三門殿〔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并立,一大二小,分別象征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但要等釋迦牟尼寂滅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才降臨人間,正式升為彌勒佛。目前,他只能暫以菩薩和“未來佛”的身份住在上界兜率宮內(nèi),靜候那遙遠(yuǎn)時(shí)刻的來臨〕。 與彌勒菩薩背靠背的是韋馱菩薩〔他是佛寺的守護(hù)神,手持降魔杵。若雙手合十則代表歡迎游方和尚投宿掛單,而單手拄杵則表示不歡迎投宿掛單〕。 然后是天王殿,兩側(cè)分別供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持國天王懷抱琵琶,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廣目天王臂上纏繞一蛇,多聞天王右手持寶傘,左手握銀鼠。他們各護(hù)持居于世界的中央——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 再后是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魔四魔。故稱德號(hào)“大雄”〕。釋迦牟尼佛像旁一般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是摩訶迦葉,年少的是阿難陀〔佛涅槃后,代佛統(tǒng)率大眾的是摩訶迦葉,其后是阿難陀〕。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佛像,這是根據(jù)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身。中間一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一尊是報(bào)身佛“盧舍那佛”,右邊一尊是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佛”。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卻是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稱為“橫三世佛”。而分別代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被稱為“豎三世佛”。阿彌陀佛又被稱為接引佛、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常念誦的“南無阿彌陀佛”,為“禮敬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之意〕。這三世佛旁邊各有二位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左右分別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左右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一般大殿兩側(cè)多奉有十八羅漢像。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世音像或者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像,文殊菩薩騎獅,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觀世音菩薩騎吼。 還有觀音殿,有的供圣觀音,有的供十一面觀音,有的供千手千眼觀音,有的供四十八臂觀音。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他的名號(hào)來歷于“安忍不動(dòng)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寶藏”。佛經(jīng)中說他受釋迦牟尼的囑托,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入滅之后而彌勒佛尚未降生之前,教化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輪回中的眾生,拯救一切苦難。他受命發(fā)下大誓愿:要等度盡眾生脫離苦難后,自己才升級(jí)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稱“悲愿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大智的文殊菩薩、大行的普賢、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大愿的地藏菩薩,稱為“四大菩薩”。我國山西五臺(tái)山被認(rèn)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稱為四大名山〕,兩旁侍立的是閔長者、道明和尚父子倆。 伽藍(lán)殿,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lán)殿。伽藍(lán)是僧伽藍(lán)摩的省稱,意為眾園,供奉十八伽藍(lán)神。 祖師殿,在大殿西側(cè),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供奉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師,或歷代于本宗有發(fā)揚(yáng)之功的先德。 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 諸菩薩像,供奉準(zhǔn)提觀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