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一〗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組成:即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9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方歌:黃芪建中補不足,表虛身痛效無過。
〖附方二〗 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
組成:小建中湯加當歸四兩(12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產后腹痛。產后虛羸,腹中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飲食。
方歌:又有當歸建中湯,產后諸虛皆可卻。
〖附方三〗大建中湯
----------------------------------------------------------
柴胡 的 小建中湯臨證
一、腹痛
劉渡舟醫(yī)案:李婦,38歲。產后失血過多,又加天氣嚴寒,而腹中疼痛,痛時自覺肚皮向里抽動。此時,必須用熱物溫暖,方能緩解。切其脈弦細而責,視其舌淡嫩,苔薄。辨為血虛而不養(yǎng)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為疏:桂枝10克P6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7枚,當歸10克,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劑,而腹痛不發(fā)。轉方用雙和飲氣血兩補收功。(《新編傷寒論類方》1984:24)
按語:本案為典型的虛寒腹痛、由血虛不能養(yǎng)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溫喜按,脈弦而細為特征。小建中湯在補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膽之氣,又能緩解筋脈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機。據(jù)劉老經驗,治療脾氣虛弱,肝膽氣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湯,然后再用小柴胡湯去黃苓加芍藥,效果更佳。
二、胃脘痛(胃粘膜脫垂)
胡希恕醫(yī)案:張某,男,42歲,1966年6月10日就診。胃院隱痛反復發(fā)作已5年,經檢查診斷為“胃粘膜脫垂。”近常餓時胃皖痛,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瘓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后細問癥,據(jù)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予小建中湯: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服6劑胃脘痛已,但餓時仍不適,大便溏好轉,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復診,除大便微溏外,余無不適。(《經萬傳真》1994;
按語:中焦虛寒,胃絡失煦而疼痛。治宜溫中寒,緩里急。附子理中湯雖能溫中,但無緩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湯辛甘化陽而溫里,酸甘化陰而緩急,正中病機,故投之痛已。
三、噎膈(賁門失弛緩癥)
魏傳余醫(yī)案:李某,女.24歲,1987年6月6日就診。于6個月前覺吞咽梗阻,食后嘔吐,時輕時重。輕時,吞咽于食因難;重時,稀飯、開水均難咽下。伴胸脅疼痛,失眠易怒。經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嘔吐加重,而來就診??滔旅嫔n白,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煩躁易怒,舌質淡嫩,苔少而干,脈細弱。辨證:中焦慮寒,脾胃失健。治法:溫中補虛,健脾強胃。小建中湯主之:
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棗、生姜各10克,餡糖l00克
8劑后,癥狀消失,再做食道鋇餐檢查數(shù)次,均末發(fā)現(xiàn)異常。(四川中醫(yī)1987;(12>:22)
按語:中氣虛弱,賁門失于弛緩,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證使用是藥,小建中湯補益脾胃,建立中氣,待中氣建,則吞咽自如,是以獲效。
四、痢疾
孫寶楚醫(yī)案:王某某,女,22歲。有痢疾史。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注射依米丁癥狀很快消失,但在兩個月中,治療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下痢仍然時發(fā)時止?,F(xiàn)脈微弱而緩,舌苔白,惡風,自汗,面色萎黃,食欲減退,倦怠乏力,腹中隱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雜白垢如涕,或帶血色,輕度里急后重。診斷:久痢中虛,營衛(wèi)不和。用小建中湯加白頭翁,處方;
桂枝3克,白芍9克,白頭翁9克,炙草4克 生姜4片,大棗4枚 棕子糖2枚 調服。服2劑后癥狀消失,觀察半年未見復發(fā)。(江西中醫(yī)藥1960;(7):38)
按語:憑脈辨證,本案乃中虛久痢,正虛邪實。故一則用白頭翁祛其邪以絕其本,一則用小建中湯補其虛以復其元。
五、便秘
蔡漁琴醫(yī)案:黃某,女,30歲,l979年10月5日初診。思便秘9年,始則3—4日一行,無明顯痛苦。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時覺隱隱脹痛,如物梗塞,飲食減少。歷經中西醫(yī)治療,屢用通導,或可見效一時。形瘦神疲,氣短乏力,因大便秘結而誘發(fā)痔瘡,常流鮮血,曾在某醫(yī)院校查,除見脫出之外痔,余無異常。就診時,巳4日未便。
囑取小建中湯7劑。
服藥后便覺腸鳴,腹部如有氣體竄行,即大便1次,姑為羊屎樣,后則解出黃色軟便。服完7劑,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塘,硬亦無羊屎樣。第2療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為鞏固療效,將原方加大10倍,濃縮成膏劑,堅持續(xù)用2月,每日大便通暢,體力逐漸康復。隨訪半年,無不適之感。(遼寧中醫(yī)雜志1988;(4>;29轉20)
按語:本案便秘屢進攻下通導之劑,雖可暫快于一時,然中氣之傷省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氣短乏力為辨。治療“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湯補益中氣,調和陰陽,潤燥養(yǎng)營。冀虧損漸盈,氣盛營充,則其結自通。
六、黃疸(溶血性黃疸)
陳麟醫(yī)案:資某,男,58歲,1978年3月9日初診。患黃疸一年余,肝功檢查:黃疸指數(shù)6單位,血清膽紅素直接反應(一)、間接反應(十十),總膽紅素3mg/100ml。尿檢:尿膽紅素(一),尿膽元1:24,診斷為“溶血性黃疽”。服西藥效果不顯,延余醫(yī)治。刻下:面部及肌膚發(fā)黃,色淡暗晦,兩目鞏膜微黃而暗滯,四肢軟弱乏力,心悸短氣,語言低微,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濡細。此屬“陰黃”,乃脾虛失運,氣血不能正?;?。治當溫中健脾,補養(yǎng)氣血。方用小建中湯合當歸補血湯化裁:
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棗20枚,生姜3片,黃芪30克,當歸6克,水煎去渣取汁,納飴糖120克口服,每日l劑。
服7劑,飲食增進,面色轉潤,但大便仍搪。守原方加山藥15克,連服20余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yī)雜志1987;(5):30)
按語:本案黃疸見陰證、陰脈,當屬陰黃?!毒霸廊珪吩疲?#8220;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于外。”并云::此與濕熱發(fā)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湯,乃藥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七、萎黃
萬健臣醫(yī)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黃,目珠不黃,小便自利,手足煩熱,諸醫(yī)治療無功。予診其脈細弱,默思黃疸雖有陰陽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黃,小便自利者。脈證合參,脾屆土為榮之源,而主肌肉,此為脾虛而榮血虛餒,不榮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匱》云:“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當從虛勞治例,與小建中湯加參歸以益氣養(yǎng)榮。十余服.熱止黃退。(中醫(yī)雜志1963l(9>:25)
按語:萎黃多由脾胃虛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氣血虛損不能外榮肌肉所致。其特征是身面黃而小便利,此時,汗下滲利俱不可施,惟與虛勞失血同治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