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人物簡介 中國道教在一千八百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杰出道士和道教學(xué)者(大多也是道士)。他們有的是道派的創(chuàng)立者;有的從事道教方術(shù)(包括醫(yī)藥、養(yǎng)生、煉丹及其他)的研究;有的則致力于道教教理的闡述;有的還是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因此,張陵、張魯、張角、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邱處機以及魏伯陽、葛洪、孫思邈、司馬承禎、吳筠、成玄英、王玄覽、譚峭、陳摶、俞琰、雷思齊、杜道堅、李道純等,皆名著道教史冊,成為道教史上的中堅人物。 中國道教初創(chuàng)時,主要流行于民間,曾同當時的農(nóng)民起義相結(jié)合。東漢靈帝時(168~188),太平道創(chuàng)始人張角,利用太平道教義發(fā)動黃巾起義;張魯也利用五斗米道與封建王朝相抗衡,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quán)近三十年之久;東晉孫恩、盧循的起義,義軍十余萬眾,轉(zhuǎn)戰(zhàn)沿海南北十余年;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魏晉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因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扶植和利用,使道教趨于上層化,有時并或多或少地卷入宮遷政治,而使一批道士以見知時主而聞名于當世。如齊梁道士陶弘景是茅山宗的創(chuàng)始人,深受梁武帝蕭衍的尊崇,“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隋唐道士王遠知,以曾向唐高祖李淵密告符命,深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尊禮。其后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亦因受高宗、玄宗的尊禮而名聞天下。宋、元、明各代受尊崇的道士也很多。 在道教的發(fā)展過程中,又與儒、釋相互斗爭、相互融合。 絕大多數(shù)道士皆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儒、釋,唐宋以后道士更為普遍。但也有少數(shù)道士以和佛徒爭論而著稱于世。如齊梁時之顧歡、孟景翼、孟智周,隋唐時之劉進喜、李仲卿、李榮等。他們都在道教理論上有建樹,但又以與佛徒辯論而知名。 道士們在進行宗教活動的同時,許多人還致力于研究某些問題(如道教理論、方術(shù)等),其實際效果卻超出了道教范圍,而涉及許多學(xué)科領(lǐng)域,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對那些領(lǐng)域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貢獻。舉其大者,有下列幾個方面: ?。ㄒ唬┲袊軐W(xué)。道教十分重視《老子》和《易經(jīng)》,以之作為闡發(fā)教義、制定方術(shù)的理論基礎(chǔ)。道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無不植根于此。故歷代有很多道士致力于此二書的研究與闡發(fā)。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所列唐前《老子》注疏六十余家中,即有道士三十六家?!兑住穼W(xué)用作道士煉丹理論,不晚于東漢,被尊為“丹經(jīng)王”的《周易參同契》,即成書于東漢魏伯陽。五代北宋道士陳摶更將《易》《老》相結(jié)合,寫出《無極圖》《太極圖》《先天圖》《正易心法·注》《易龍圖》等易學(xué)、丹道著作,使易學(xué)得到了發(fā)揚。 他所建立的先天易學(xué)思想體系,不僅為道教南、北二宗及明清內(nèi)丹各家的理論指導(dǎo),而且促進了宋明理學(xué)的發(fā)展。開理學(xué)之基的周敦頤《太極圖說》,即是據(jù)陳摶《無極圖》衍化而來;邵雍的象數(shù)學(xué)亦承陳摶《先天圖》而創(chuàng)立。其后二程、朱熹等理學(xué)大家無不深受陳摶易學(xué)的影響。繼陳摶之后,發(fā)明易老學(xué)的道教學(xué)者代不乏人。其著者如雷思齊作《易圖通變》《易筮通變》《老子本義》,李道純作《道德會元》《三天易髓》,杜道堅作《道德玄經(jīng)原旨》《玄經(jīng)原旨發(fā)揮》,俞琰著《周易集注》《讀易舉要》《易傳考證》《易外別傳》,劉一明作《周易闡真》《孔易闡真》等。他們對易、老的闡述,都或多或少地為中國古代哲學(xué)增添了新的成分。 ?。ǘ┽t(yī)藥、養(yǎng)生。為了長生成仙,道教創(chuàng)造了許多煉形養(yǎng)神的方術(shù),并很注重對古代養(yǎng)生、醫(yī)藥學(xué)的研究與發(fā)揚。許多道士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葛玄、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司馬承禎、吳筠等是其中的杰出者。葛玄以擅長胎息而知名。葛洪主外丹,但又是魏晉諸方術(shù)的集大成者,且是醫(yī)藥學(xué)家,著有《金匱藥方》《肘后備急方》等醫(yī)藥書。陶弘景是大醫(yī)學(xué)家,既作有養(yǎng)生學(xué)專著《養(yǎng)性延命錄》,又撰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補闕肘后百一方》等醫(yī)藥學(xué)著作。孫思邈更以醫(yī)術(shù)高超和作《千金方》《千金翼方》而名聞天下,被后世尊為藥王。司馬承禎作《坐忘論》《修身養(yǎng)氣訣》《服氣精義論》,吳筠作《玄綱論》《形神可固論》等,從理論上對道教方術(shù)進行總結(jié)。 ?。ㄈ挼づc化學(xué)。為了長生成仙,又有許多道士從事煉丹,企圖通過冶煉礦石制成“不死藥”,用之服食而成仙。從事煉丹的道士很多,最著者有魏伯陽、狐丘、葛洪、陶弘景、孫思邈、陳少微、張果等。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被譽為“萬古丹經(jīng)王”。狐丘作《五金粉圖訣》《出金礦圖錄》《河車經(jīng)》《玄珠經(jīng)》。葛洪的《抱樸子》有金丹篇和黃白篇。陶弘景作《合丹藥諸法式節(jié)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孫思邈作《太清丹經(jīng)要訣》。陳少微作《修伏靈砂妙訣》《九還金丹妙訣》。張果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盡管煉丹家們的長生不死愿望終是幻想,不死藥也未煉成,但他們卻煉出了一批可供內(nèi)服與外用的頗具療效的丹藥。特別重要的是他們的煉丹活動是在不自覺地進行化學(xué)試驗,他們以及許多不知名道士寫出的大批外丹書,實際是中國古化學(xué)的原始記錄,為后世研究中國古化學(xué)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ㄋ模夤εc人體科學(xué)。同樣為了長生成仙的目的,又發(fā)展了古代氣功術(sh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教內(nèi)丹學(xué)。因它是五代以后許多道派專習(xí)或兼習(xí)的方術(shù),故研究者頗多,最著者有崔希范、陳樸、陳摶、張伯端、王嚞、白玉蟾、李道純、陸西星、伍守陽、柳華陽、李西月、劉一明等。對他們留存的大批內(nèi)丹書進行研究,有助于發(fā)展現(xiàn)代氣功,為人們健身療病服務(wù),甚至有助于人體科學(xué)的探討與研究。 (五)星歷、地理學(xué)。道教從宗教需要出發(fā),對天文、地理亦多涉足。一些道士為此寫出了星歷學(xué)和地理學(xué)著作。如元代道士趙友欽,曾作有易學(xué)著作和兵家書,已亡佚;所作星歷學(xué)著作《革象新書》,原為五卷,經(jīng)王祎刊訂為二卷,已收入四庫全書。宋濂為之作序,謂其“當與《歷經(jīng)》并行無疑”。元代道士朱思本,從至大四年(1311)到延皊七年(1320)間,利用奉詔代祠名山大川之便,實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的許多地方,花了十年時間,取得大量調(diào)查資料,繪成《輿地圖》二卷,刊行于世;又寫有《北海釋》《和寧釋》《西江釋》等地志考辨文章。至于李志常隨邱處機西覲元太祖后,寫成《長春真人西游記》二卷,實為當時西北、中亞地志與民俗的實錄,為后世研究元代中亞史地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膶W(xué)藝術(shù)。許多道士出入三教,儒學(xué)根柢較深,因而他們中擅長詩文、繪畫、音樂、書法者,代不乏人。以詩文著稱者,僅宋元間即有董嗣杲、馬臻、陳義高、吳全節(jié)、朱思本、張雨、薛玄曦等人,尤以張雨、薛玄曦最負盛名。他們皆有詩文集傳世。除亡佚者外,董嗣杲之《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詠》二卷,馬臻之《霞外詩集》十卷,陳義高之《陳秋巖詩集》二卷,張雨之《句曲外史集》(詩)八卷,皆收入《四庫全書》。朱思本之詩文集《貞一稿》被收入《委宛別藏》。以繪畫著稱者,張陵后嗣也大有人在,三十八代張與材善畫龍,三十九代張嗣成除畫龍外,也擅山水,畫有《廬山圖》面世,虞集為之題詞。四十代張嗣德善畫墨竹、禽鳥。龍虎山道士方從義(號方壺)、太一道士張彥輔尤負畫名。方從義畫有《青山白云圖》,虞集為之題句,《鐘山隱居圖》,宋濂為之題詞,《山庵圖》《仙巖圖》,危素為之作序。張彥輔亦擅山水,曾作《圣井山圖》《江南秋思圖》等,享名當時。入明以后,張陵第四十三代孫張宇初,善畫墨竹,自成一家,又精蘭蕙,兼善山水,有《秋林平遠圖》傳世。四十七代張玄慶善畫蘭蕙、竹石?!稛o聲詩史》《明畫錄》所收道士畫家即有多人。清代道士傅金銓亦善畫,其《道書十七種》中收《自題詩畫》一卷,為詩畫合璧之作,有詩有畫者,上百,有畫無詩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見畫稿之豐。 以音樂著稱者,除許多道士擅齋醮音樂外,明初出了一位杰出的道士音樂家冷謙。明太祖聞其知音律、善鼓琴,任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命其考正四廟雅樂,校定音律編鐘,成為明代郊廟音樂的奠基者。他又作琴譜《太古遺音》一卷,《琴聲十六法》一卷,前者已佚,后者仍存。傅金銓亦擅音樂,時人稱其“工詞翰,解聲律、善畫能琴,俊絕一時”。以書法著稱的道士亦不少。《貴溪縣志》云:張與材“作大字有法,草書亦佳?!睆埶贸缮撇輹?,方從義善古隸章草。張雨亦工書,姚綬《句曲外史小傳》曰:“飲酣伸紙作大草,尤妙;小楷變率更(歐陽詢)家數(shù),世稱工絕?!?BR style="FONT-FAMILY: "> 總之,道士們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種宗教,也創(chuàng)造了道教文化,其中涉及哲學(xué)、科技、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當然也包含某些宗教性的內(nèi)容。但它們?nèi)允亲鎳糯幕z產(chǎn)的一個組成部分。
老 子 老子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教將其神化,奉為祖師。相傳著有《老子》,即《道德經(jīng)》。他生活的時代,先秦時眾說一致?!抖Y記》和先秦諸子書或稱他“老聃”,或稱他“老子”?!抖Y記·曾子問》載孔子語“吾聞諸老聃”云云,說明老子與孔子同時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漢司馬遷為老子作傳持存疑的態(tài)度時起,至今學(xué)術(shù)界對于老子其人其書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茲不細述。至于籍貫也有異說。 但漢代以后,一般都認為老子是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并在此地設(shè)其廟祀。 老子的生平事跡,先秦書僅有零星記述,其中如《莊子》記老子之死,前人以為寓言。比較可信的是有關(guān)孔子問禮于老子的記載?!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稱孔子至周問禮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笔潞?,孔子盛贊老子其人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見周衰,于是離去,至關(guān)(函谷關(guān)),應(yīng)關(guān)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終。大體上說,老子活動于公元前6世紀前后。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以“恒無名”之“道”為核心,以動反、用弱為法要,以清靜自然、返樸歸淳為旨歸,兼有治國和治身兩大方面內(nèi)容。不過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講的“道家”實包括“有法”與“無法”兩大派; 《漢書·藝文志》敘道家學(xué)說,也區(qū)分“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與“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兩種情況。前者指戰(zhàn)國黃老學(xué)派,后者則為后人所說老莊道家。老子本反對法令,而申不害、慎到、韓非等皆學(xué)黃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術(shù)。莊子以放任的態(tài)度解說老子的思想,韓非則以權(quán)勢的法家觀點闡釋、批評《道德經(jīng)》,作有《解老》《喻老》篇。戰(zhàn)國時代,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結(jié)合刑名法治觀點而形成黃老之學(xué)。西漢初,黃老之學(xué)盛行,陳平、張良、蓋公、曹參、吳公、王生、黃子、張釋之、司馬談等人皆治黃老術(shù),統(tǒng)治者也奉行黃老清靜因循之治。西漢時代還出現(xiàn)了專門解說老子思想的著作,見錄于《漢書·藝文志》就有《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傅氏經(jīng)說》《老子徐氏經(jīng)說》和劉向的《說老子》; 成帝時蜀隱士莊遵(即嚴君平)著有《老子指歸》,京兆長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章句》。 道教形成于東漢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術(shù)神道和戰(zhàn)國秦漢方仙道,但并非與老子毫無關(guān)系。道教以老子為祖師,這是因為: 第一,老子書中本有清靜寡欲、養(yǎng)神致壽之理。這也是黃老之學(xué)的一大特征,故司馬談特別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治天下”。①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jīng)·五正》也說,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這在闡發(fā)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書中有更明顯的體現(xiàn)。莊遵進而指出:“游心于虛靜,結(jié)志于微妙,委慮于無欲,歸指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②《史記》又稱“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表明老子身行其修道致壽思想。即使相信《莊子》所言,非“不知所終”,據(jù)今人馬敘倫《老子校詁》考證,“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蓋已八九十歲”,也是長壽者。這些都與道教貴生之旨相吻合?!独献印窌杏钟小肮壬癫凰馈钡日Z,極易被作宗教化的解釋: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較完備的宗教哲學(xué)和道德規(guī)范,而巫術(shù)或神仙方術(shù)都缺乏這方面內(nèi)容,只有老子既具本體論和宇宙論,又有慈善、謙退、儉約、清靜、質(zhì)樸、寡欲等等道德主張,可以作為道教據(jù)以成立的基礎(chǔ)。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采用極富感染力的韻語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漢時就被視為“經(jīng)”。其文句洗練、含蓄,便于作多種解釋。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奧的、不可言說的“道”是無始無終的、絕對的大全,就給道教修煉提供了終極的價值目標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體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莊子·天下》篇中尊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而《莊子》對真人的描寫原帶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黃帝。老子素與傳說中的黃帝并列,合稱“黃老”,威信極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兩漢之交,老子也被仙化和宗教化。例如,《莊子·寓言》篇說“老聃西游于秦”,西漢末劉向把老子收入神仙傳記,說:“老子西游,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③云云,實為后世“化胡”說張本。至東漢初,桓譚《新論·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談養(yǎng)性,致壽數(shù)百歲”這種夸張之說。 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說: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④,將老子等同為先天地而生的神靈之“道”。與此幾乎同時,讖緯書中有《老子讖》,表明已將老子視為宗教預(yù)言家。 就歷史的連續(xù)性而言,道教乃順應(yīng)這種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趨勢,故東漢早期道教概稱“黃老道”。其時,崇尚神仙道術(shù)之人,均將老子當作神仙?;傅垩屿浒四辏?65),陳相邊韶作《老子銘》,謂老子“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鑒喻時王”?!笆乐玫勒哂|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P(升)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guī)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犧、農(nóng)以來,世為圣者作師”。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創(chuàng)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為了跟儒家相抗爭。例如,據(jù)信為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貶斥儒家為“大偽”,“其《五經(jīng)》半入邪”。又注“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說:“道甚大,教孔丘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書,以為無上;道故明之,告后賢?!闭缜拜厡W(xué)者所指出的那樣,佛教初入中國,常自附于黃老神仙方術(shù),當時社會上流傳“老子入夷狄為浮屠”⑥之說,原非道士有意貶抑佛教。 但晉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堅執(zhí)“老子化胡”說,則是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其教法或經(jīng)書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對于老子也有種種神奇的傳說?!独献酉霠栕ⅰ贩Q“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yīng)》繼說:“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后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經(jīng)也。見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無事不知也?!薄渡裣蓚鳌贰缎顑?nèi)篇》《高上老君內(nèi)傳》等并云老子從李母左腋而生。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經(jīng)書、仙傳不少,經(jīng)書以《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jīng)》《老子化胡經(jīng)》等為代表;紀傳中影響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老君內(nèi)傳》、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紀》、北宋賈善翔撰《猶龍傳》、南宋謝守灝撰《混元圣紀》等。當然,老子雖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卻略有等差。例如,在南天師道的神仙系統(tǒng)中,太上老君僅次于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而上清、靈寶派則將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稱“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即靈寶天尊,上清派稱“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還有一位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書《靈書紫文》即全稱《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jīng)》),姓李,簡稱“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中,這位金闕帝君排在第三中位,謂“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極右邊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則降在第四中位,為太清道主(上清派稱舊天師道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謙之也聲稱太上老君授其道經(jīng)而創(chuàng)北天師道。諸派之中,樓觀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說,對老子在唐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進作用。 歷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廟祠祀,后又專設(shè)道宮,加號冊封。漢代始立祠(一說始于秦)。東漢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縣祠老子,次年又親祠老子于濯龍宮,設(shè)華蓋之坐,用郊天樂。至唐代,對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人吉善行聲稱曾于羊角山面見老子,并要他:“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后,子孫享國千歲”。⑦高祖乃立廟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詔稱:“朕之本系,起自柱史”⑧,奉老子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謁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設(shè)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圣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詔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親至亳州真源縣朝謁太清宮,奉上冊寶。此封號在道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時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詔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jié)(一作“真元節(jié)”)。此日至今為道教重大節(jié)日。
劉德仁 劉德仁(1122~1180)為金初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創(chuàng)始人。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后徙河北鹽山。 早年喪父,事母克盡孝道。讀書稍通大義。據(jù)稱,一日晨起,見一須眉皓白之老叟乘青犢車過其家門,摭《道德經(jīng)》要言授之曰:“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蓖豆P一支而去。實借乘青牛老叟,以喻老子,作為其創(chuàng)立道派制造神授根據(jù)。后來他根據(jù)《道德經(jīng)》意旨,加以演繹,訂出大道教的教義和規(guī)戒九條,并以此傳教收徒,創(chuàng)立大道教。他在傳教過程中,常以召神劾鬼之術(shù)為人除妖治病,深得群眾信仰,教徒發(fā)展甚快,“一時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受其教戒者,風(fēng)靡水流,散在郡縣”。①“金大定(1161~1189)初,詔居京城天長觀,賜號東岳真人,傳其道者,幾遍國中”。②劉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載,以法傳付二祖大通真人陳君(陳師正)”。③卒后被追封為無憂普濟開明洞微真人。 ************************
蕭抱珍 蕭抱珍(?~1166)為金初太一道創(chuàng)始人。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人。生年及創(chuàng)教事跡皆未見記載。元王鶚《重修大一廣福萬壽宮碑》據(jù)金王若虛《一悟真人傳》,僅記其創(chuàng)教后之簡略事跡。該碑略云:初,蕭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蓋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也。尋以所居湫隘,乃于衛(wèi)州東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王惲《故太一二代度師先考韓君墓碣銘》亦謂:“天眷初,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設(shè)教,遠邇響風(fēng),受箓為門徒者,歲無慮千數(shù)?!辈痪?,太一道由汲縣傳播到趙州、真定一帶。皇統(tǒng)八年(1148),熙宗聞其名,召赴闕,受到禮遇,賜名所居之庵為“太一萬壽觀”。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師。入元,忽必烈追贈其為太一一悟傳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所創(chuàng)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
謝守灝 謝守灝(1134~1212)為南宋道士。字懷英,紹熙初朝廷賜號“觀復(fù)大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少時,博覽群書,勵精儒業(yè)。上庠后,館于曹忠靖公府。時遇清虛皇甫真人(即皇甫坦,《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有傳),因仰慕真人道德,遂脫儒冠參禮真人,為入室弟子。后游江海,歷名山,嘗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許真君石函記》(或稱《許真君石函秘文》),前有序云:“西山玉隆高士謝觀復(fù),洎高弟清虛羽衣朱明叔,東嘉鄭道全等,遞相授受傳至于今?!庇翁炫_,從皇甫坦十余年,隨坦入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領(lǐng)西山玉龍萬壽宮,紹熙初任壽寧觀管轄高士。紹熙四年(1193)再任玉隆萬壽宮住持。嘉泰元年(1201)復(fù)任焚修,管轄宮事。他認為:“天下無二道,萬殊同一初,至理昭然,何疑之有?”對金丹之理,愈造妙門,內(nèi)焉養(yǎng)真,外焉混俗。 光宗與寧宗兩朝(1190~1224)眷遇優(yōu)渥,平生交友,皆當代大賢,超群拔俗,人莫能逮。曾居廬山清虛庵。于紹熙二年著《太上老君混元圣紀》(當時亦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實錄》),陳傅良為之作序,稱“脫儒冠去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于是為書若干卷”。并著有《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后門人私謚修文輔教觀復(fù)先生?!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和《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方士部》皆有傳。
*********************** 邱處機 邱處機(1148~1227)為金、元之際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龍門派尊奉之祖師。字通密,號長春子,世稱長春真人。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拜王嚞為師,為其七大弟子之一。大定八年,隨師及馬鈺、譚處端等在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傳道,創(chuàng)立全真道。大定九年,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隨王嚞返陜西終南,至開封,王嚞染病,次年逝于旅舍。大定十二年,與馬、譚、劉等扶柩歸葬終南故地,廬墓三年。大定十四年,與馬、劉分手,西入陜西磻溪,隱居六年。大定二十年又去隴州龍門山,隱居潛修七年。“道既成,遠方學(xué)者咸依之”。①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詔,至燕京(今北京市) 主持“萬春節(jié)”醮事。未幾,仍回陜西。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名,下詔禁罷全真道等,處機即回棲霞,建太虛觀以居。貞皊二年(1214)秋,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成功,名噪一時。興定三年(1219),居萊州(今山東掖縣)昊天觀,南宋及金先后遣使來召,均未應(yīng)命。他審時度勢,唯應(yīng)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請,于次年正月,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fā),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到達西域大雪山,行程萬余里?!对贰め尷现尽贩Q:“太祖時西征,日事攻戰(zhàn),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痹娲鹾?,尊其為神仙。請準東歸時,元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詔免道院和道人一切賦稅差役?;匮嗑┖?,居太極觀(后改名長春宮)。從此邱處機成為北方道教風(fēng)云人物,長春宮成為北方道教中心:“由是玄風(fēng)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xué)徒云集?!雹谑渴雄E,“四方道侶之來歸依者,不啻千數(shù),宮中為之嗔咽?!雹廴娴莱蔀楸狈降澜套畲笾蓜e。邱處機開創(chuàng)全真道鼎盛局面四年后逝世。元世祖至元六年(1296)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yīng)真君”。 邱處機對傳播全真道功績甚著,道教中人常將他與王重陽相提并論,謂“是教也,源于東華,流于重陽,派于長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極也?!雹苋嫫咦铀篮螅嘁郧裉帣C門徒最盛,以他為祖師的龍門派,在明清至近代,一直是全真道之主流。邱處機的修煉思想以斷情絕欲為修道的前提,以清靜無為為修煉要旨。認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敝鲝埿悦p修,但與金丹派南宗相反,倡先性后命,以性為主,謂“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BR style="FONT-FAMILY: "> 其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磻溪集》等,均收入《正統(tǒng)道藏》。 *******************************
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滄州,宋時徙居萊州(今山東掖縣)。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穎悟,讀書日記千余言。年十四遇馬鈺,遽欲棄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機潛往。后被追還,鎖閉靜室。無何,復(fù)遁去。逃之再三,父始從之。初住昌邑(今屬山東)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參邱處機于棲霞(今屬山東),遂執(zhí)弟子禮。久之,盡得邱之“玄妙”。此后,又問《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處一。于是道名四播,遠近尊禮,參道者不絕。繼住濰州(今山東濰坊市)之玉清觀,主盟齊東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蠻派使臣劉仲祿征召邱處機,聞志平為處機之上足,乃假道濰州,偕同志平去萊州昊天觀見處機。對于邱處機之絕金、宋就元聘,起了贊畫的作用。第二年,隨邱處機北上燕京,西覲成吉思汗于大雪山,為處機十八隨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隨處機返燕京,居長春宮。當是時,全真道聲名遠播,四方尊禮者云合。志平曰:“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興(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龍陽觀,尋隱煙霞觀。邱處機卒時遺命志平嗣教(或云遺命宋道安嗣教。待處機喪事終,宋以年老請志平代),是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 尹志平掌教后,元統(tǒng)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太宗四年(1232),窩闊臺南征還燕京,志平迎見于順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長春宮。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勞問,賜道經(jīng)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黃箓醮事。九月,達平陽(今山西臨汾),命宋德方率眾編纂《大元玄都寶藏》,志平為之請旨并籌措經(jīng)費。同年,為尊顯其祖師,又去陜西興復(fù)佑德、云臺二觀,太平、宗圣、太一、華清四宮,以翼祖庭?!皶r陜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雹偬诎四昵?,奉旨試經(jīng)云中,度千人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經(jīng)太行,山間群盜羅拜受教,悉為良民。出井?,歷趙魏齊魯,請命者皆謝遣,原野道路設(shè)香花,望塵迎拜者,日千萬計,貢物山積”。②以上所記,難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時期,全真道的影響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觀碑》云:“長春真人應(yīng)召之后,大闡門庭,室中之席不虛,戶外之屨常滿。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師,寵膺上命,簪裳接跡,宮觀相望,雖遐方遠裔,深山大澤,皆有其人。”③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屆七十,將教事付李志常,而歸隱于大房山之清和宮。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又賜金冠法服。憲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統(tǒng)二年(1261),詔贈“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贈“清和妙道廣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詠懷、遣興、唱和、勸戒等詩詞歌頌甚多,結(jié)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堅編輯《清和真人北游語錄》四卷,為其平時與弟子講道之言論。其中多勉勵弟子忍讓謙恭、苦己利人、行善遠惡、積行累功之語。告誡弟子于教門興盛之際,尤須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無所作為。他認為圣人設(shè)教,是為誘人為善,修道者唯有積行累功,克己濟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為無多益而不為,見小惡為無甚傷而不去?!彼谟谡d人,嚴于律己。一生不慕榮利,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tài)度。當邱處機居長春宮,四方請謁不絕之時,以“我無功德”,不敢享此供奉為辭,而退隱于僻處;當邱處機逝世,遺命其繼任掌教時,則欲絕跡遠遁,只因眾人敦請,始勉從之;當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為辭,請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隱居修煉。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設(shè)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騶從甚都,前訶后殿,行人辟易,視都刺史、郡太守無辨“④之時,尤為難得。
***************************** 李志常 李志常(1193~1256)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浩然,其先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平)人,宋季徙居開州觀城(今山東范縣)。幼孤,養(yǎng)于伯父家。年十九,不從伯父為之議婚,負書曳杖作云水游。初隱東萊之牢山,復(fù)徙天柱山之仙人宮,宮之主者囑其往從邱處機。元太祖十三年(1218),聞邱處機自登州(今山東牟平縣)轉(zhuǎn)居萊州(今山東掖縣),乃束裝往拜席下,賜號真常子。次年,邱處機應(yīng)召西覲元太祖,被選為十八隨行弟子之一。迨處機東返,隨師居燕京長春宮。”凡教門公事,必與聞之?!阿僭娑晏帣C逝世,尹志平嗣教,委之為都道錄兼領(lǐng)長春宮事。太宗元年(1229)七月,”見上于乾樓輦。時方詔通經(jīng)之士教太子,公進《易》《詩》《書》《道德》《孝經(jīng)》,且具陳大義,上嘉之。冬十一月,得旨方還“。②次年冬,”有誣告處順堂(邱處機埋骨處--引者注)繪事有不應(yīng)者,清和(指尹志平--引者注)即日被執(zhí),眾皆駭散,公(指李志常--引者注)獨請代之,曰:’清和,宗師也,職在傳道,教門一切,我悉主之,罪則在我,他人無及焉'。使者高其節(jié),特免扭械,鎖之入獄“。③不久,訟事息,乃還。 太宗(窩闊臺汗)時期(1229~1241),汗庭鮮有儒家士人,太宗知李志常博通儒學(xué),遂命創(chuàng)建國子學(xué),選漢族教師以教蒙古貴官子弟。時在太宗五年(1233)。志常承旨后,薦馮志亨(亦是邱處機弟子)佐其事。志亨乃于蒙古貴官子弟中選十八人為學(xué)員,課讀《孝經(jīng)》《論語》《孟子》《中庸》《大學(xué)》等書;其后又令添選漢人子弟習(xí)蒙古語言和騎射。當時京城殘破,國子學(xué)即設(shè)于長春宮內(nèi)。太宗曾為此事頒發(fā)過兩通”宣諭“圣旨,后立碑于國子學(xué)內(nèi),稱《宣諭奪羅?等圣旨碑》《通諭夏學(xué)子弟員等圣旨碑》,④文中除具列蒙、漢學(xué)員名(蒙人十九,漢人二十八)外,即列有:宣授蒙必阇赤(意為書生)四牌子總教馮志亨,宣授金牌提舉國子學(xué)事中書楊維中,御前宣議國子學(xué)事仙孔八合識(意為師傅)李志常。 說明蒙古貴族入主中原,亟須學(xué)習(xí)”漢法“以治漢地,全真道首領(lǐng)適逢其會,成為蒙古族學(xué)習(xí)”漢法“之師。這無疑是全真道獲得統(tǒng)治者支持而取得很大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志常也因此受到太宗的殊遇。 元太宗十年(1238)春,尹志平以年老薦李志常繼任掌教,同年三月,奉朝命加封為”玄門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四月赴闕,奏請擴建其祖師王重陽修真之所終南山靈虛觀,得旨賜重陽宮號,命大為營建。海迷失后二年(1250),李志常及隨邱處機赴西域的其余十七人,皆奉旨封大師。憲宗元年(1251),奉命遍祭岳瀆。三年,受命作金箓大齋,并隨路給散道士、女冠普度戒牒。五年,憲宗數(shù)次召見,咨以治國保民之術(shù)。問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yè),然與我同此心者,未見其人,何如?”志常答稱:“自古圣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yīng)誠而至。因歷舉勛賢并用,可成國泰民安之效?!雹輵椬诜Q是。 李志常掌教期間,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后流離失所,或淪為賤隸,或凍餓街頭。李志常則“委曲招延,飯于齋堂,日數(shù)十人。或者厭其煩,公(指李志常--引者注)不恤也”。⑥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為道。此舉深得士大夫們的稱贊,王惲說:“全真教倡于重陽王尊師,道行于邱仙翁(指邱處機-- 引者注),逮真常李公,體含妙用,動應(yīng)玄機,通明中正,價重一時,可謂成全光大矣!”⑦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仍方興未艾。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憲宗五年爆發(fā)了關(guān)于《化胡經(jīng)》和《老子八十一化圖》之爭,全真道在辯論中失敗,被勒令焚毀道經(jīng),全真道遭到嚴重打擊,其鼎盛局面從此結(jié)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與憤懣中,于次年六月將教事付張志敬后去世。中統(tǒng)二年(1261),追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封“真常妙應(yīng)顯文弘濟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堕L春真人西游記》二卷,現(xiàn)存于《正統(tǒng)道藏》中。該書對研究我國西北和西亞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白玉蟾 白玉蟾(1194~?)為南宋道士。本名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少年即諳九經(jīng),能詩賦,且長于書畫。幼舉童子科,因“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夷”。及長,游方外,師事陳楠,學(xué)內(nèi)丹,并相從浪游各地。陳楠死后,又游歷于羅浮、武夷、龍虎、天臺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zhèn)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①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與留元長為弟子。次年寧宗降御香,建醮于洪州玉隆宮,玉蟾“為國升座”,后又于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嘉定十五年四月,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伏闕上書,“沮不得達,因醉執(zhí)逮京尹,一宿乃釋”。此后隱居著述。其著作甚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后由彭耜纂輯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又有謝顯道等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彭耜編《海瓊問道集》等。另據(jù)俞琰《席上腐談》稱,張紫陽《金丹四百字》、石泰《還源篇》、薛式《復(fù)命篇》、陳楠《翠虛篇》等,皆為白玉蟾托名之作。 白玉蟾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是內(nèi)丹理論家。其內(nèi)丹學(xué)說的中心為“精、氣、神”說。據(jù)稱:“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jié)為一塊大無邊。”②他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后性。其理論多融佛家與理學(xué)思想。他在《無極圖說》中謂:“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物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BR style="FONT-FAMILY: "> 此即納儒家《易》學(xué)以闡丹法。又稱“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前者指道教修命之術(shù),后者指佛教養(yǎng)神之方,欲將佛教的養(yǎng)神之術(shù)納入內(nèi)丹修煉中。故人稱其“心通三教,學(xué)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xué)。”③白玉蟾師承陳楠,兼行神霄雷法,人稱“能呼召雷雨,馘攝精魔”。④他主張以內(nèi)煉為基礎(chǔ),實行雷法與內(nèi)丹術(shù)相結(jié)合。 認為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之內(nèi)煉工夫高下而定,而內(nèi)煉工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雹萸艺J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為行法者的精氣所化。
************************************* 雷時中 雷時中(1221~1295)為元代天心派的重要傳人。字可權(quán),號默庵。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后家于湖廣(今湖北)之武昌金牛鎮(zhèn),所居溪水,回環(huán)東西二橋,故又號雙橋老人。幼習(xí)詞賦,后通詩、經(jīng),三領(lǐng)鄉(xiāng)薦,精心道學(xué),專務(wù)性理。后絕念功名,專注道法。于金牛鎮(zhèn)置壇祀事。據(jù)道教傳說,在咸淳六年(1270)三月三日玄帝(玄武神)誕辰之日,他正具表焚香,朗誦《度人經(jīng)》之際,忽有相貌異常之道人,自外而入,口稱“貧道有一階道法,特來授汝?!蹦顺鲂渲袝痪硎谥?。道人去后,焚香啟視,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隨后,辛天君來告:“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師路真君也?!庇址Q:“吾奉昊天敕命,付卿開闡雷霆之教,普濟眾生”?!扒涿谙杉?,七世為儒,三世行法,并無纖過,當大興吾教”。據(jù)稱所謂路祖師乃晉時親遇太上老君授此法之路大安,而非宋人路時中。教內(nèi)傳說之神話故事,意在借以宣揚雷時中之道法來自神仙所授,以擴大其影響。同時也反映出雷時中所傳的天心道法,已與宋代不同:第一,不再祖述宋人饒洞天,而是以晉人路大安為祖師;第二,不稱所傳之法為“天心正法”,而稱“混元六天如意道法”,且要“開闡雷霆之教”;第三,專以《度人經(jīng)》為主??梢娎讜r中編造上述神話,是意欲獨樹一幟,別開門戶。 果然,此舉影響甚大,“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他亦遵行以《度人經(jīng)》為主之宗旨,“每化導(dǎo)世人及開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誦經(jīng),各獲果報。且嘗論《度人經(jīng)》旨,以開后學(xué)”。并且博采儒釋二家,“貫徹混融歸于一致”。據(jù)稱,經(jīng)此努力后,傳有“弟子數(shù)千人,分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二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乎四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梢娎讜r中是宋末元初天心派的重要傳人。著有《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等。
********************************
黃舜申 黃舜申(1224~?)為宋末元初清微派主要傳人。俗名應(yīng)炎,字晦伯,舜申為其法名。福建建寧人。出身閩中世家,少通經(jīng)史百家之學(xué)。年十六,侍父于廣西幕府,遇官于廣西的清微派一代宗師南畢道,授以清微雷法。南宋寶皊(1253~1258)中出任檢閱,以清微雷法名世。理宗召見,御書“雷淵真人”四字賜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應(yīng)詔赴闕,奏對明敏。未幾,乞請還山,制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弟子甚眾。分南、北兩支傳播清微雷法。一支以福建建寧為中心,由其弟子熊道輝傳彭汝勵,再傳曾貴寬,再傳趙宜真,傳行于南。一支以湖北武當山為中心,傳行于北,由其弟子張道貴、葉云萊、劉道明傳張守清,再傳張悌、彭通微等。這一支實為全真道士兼行清微法者。 黃舜申既是宋末元初清微雷法的主要傳人,又是清微雷法之集大成者和理論大師。陳采《清微仙譜》序云:黃舜申“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睆堄畛酢兜篱T十規(guī)》也說:“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jīng)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BR style="FONT-FAMILY: "> 《正統(tǒng)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雷法著作,如《清微天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于黃舜申及其門人之手。其基本理論是主張?zhí)烊撕弦?,?nèi)煉與外法相結(jié)合,而以內(nèi)煉為主。認為誠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內(nèi),方能發(fā)于外。只有精于內(nèi)煉,才能此感彼應(yīng),才能呼召風(fēng)雷,役使神明。故主張修習(xí)法術(shù)以修煉精、氣、神為基礎(chǔ),《清微丹法》即是專談內(nèi)煉之書。
*************************************
莫月鼎 莫月鼎為元代神霄派主要傳人。關(guān)于他之名、字、籍貫和生卒年,諸書記載不一。蓋名起炎、月鼎為其字或號。其籍貫,或謂吳興,或謂歸安,或謂苕溪,或謂霅溪,霅川,皆指吳興,即今之浙江湖州市。或謂山陰人,錢塘人,蓋誤。生卒年,眾說紛紜,莫可考定,大約生于南宋寶慶(1225~1227)間,卒于元世祖至元(1264~1294)末。出身官宦之家,幼習(xí)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從徐無極受五雷法。又聞南豐(今屬江西)鄒鐵壁(或作筆)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不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九天雷晶隱書》,盡得其術(shù)。因此名重當時。南宋寶皊六年(1258),浙河?xùn)|大旱,其時馬廷鸞方守紹興,迎致月鼎建壇禱之。據(jù)稱雨立至。理宗聞之,賜詩一章,謂其為神仙云。由是道價益隆,求學(xué)者甚眾。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遣御史中丞崔彧求異人于江南,得之,遂見帝于灤京內(nèi)殿。據(jù)道書記載,召雷喚雨,莫不立驗。帝大悅而厚加賞賜,月鼎不受。尋有旨令掌道教事,則以老耄辭。遂給驛南旋。自是踵門求授道者日眾。 元鼎嘗避世佯狂,日以醉酒遣懷,放浪江湖間。其接門人,多致叱斥,試其誠怠之心而進止之。有疾患求治者,或書符與之,或噓氣授之,“無不立驗”,人常稱之為“莫真官”。莫月鼎所得王文卿秘籍,一遵其師鄒鐵壁之囑,不輕易授人,弟子雖多,據(jù)稱得其真?zhèn)髡?,僅王繼華與潘無涯二人。 王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此外,又有金善信、王惟一傳莫月鼎之學(xué)。王惟一曾作《明道篇》闡發(fā)神霄派之雷法,載《正統(tǒng)道藏》中。
***************************
俞 琰 俞琰為宋末元初道教學(xué)者。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其生卒年諸說不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生宋寶皊(1253~1258)初…… 至延皊(1314~1320)初始卒”。余嘉錫據(jù)《萬姓統(tǒng)譜》和納蘭成德容若《周易集說》序等分析,認為“非生于寶皊初”,當生于宋端平(1234~1236)前后。其卒年,據(jù)《周易集說》干壽道序稱,俞琰在延皊二年(1314)尚在世,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延皊始初卒”不符。明盧熊《蘇州府志》謂其“卒于元貞(1295~1297)間,年七十”,又與干壽道之說有出入。故現(xiàn)尚難考定。 俞琰幼好博覽,聞友人有奇書異傳,必求借抄錄,以致廢寢忘食而成疾。后專業(yè)科舉之學(xué)。業(yè)成而時異事殊,自嘆“平時刻苦竟為畫餅”、“時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隱居不仕,著書立說。以詞賦見稱,尤好鼓琴、作譜。元世祖至元(1264~1294)間曾作《玄牝之門賦》,在道友中傳誦。著作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周易參同契發(fā)揮》《易外別傳》《陰符經(jīng)注》《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注解》《爐火監(jiān)戒錄》以及《林屋山人集》《書齋夜話》《月下偶談》《席上腐談》等。 俞琰得其家傳,潛心《周易》,旁及丹道三十余年?!端膸烊珪偰刻嵋分^其于周易之學(xué)“覃精研思,積三四十年,實有冥心獨造,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者”?!耙馑毱?,亦往往超出前人”。其易學(xué)本于朱熹《周易本義》,又力圖有所創(chuàng)新。認為易之義理與象數(shù)密不可分,他在《周易集說·序》中稱:“夫《易》始作于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jīng),乃始有辭??鬃幼鳌妒怼?,其辭乃備。當知辭本于象,象本于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兑住分肀M在于畫,詎可舍六畫之象而專論辭之理哉?舍畫而玩辭,舍象而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惫仕棵肯柔屫韵?、爻象,次之明理,由乾、坤父母之象,而震、坎、艮、巽、離、兌六子之象,推之六十四卦,無不如此?!兑淄鈩e傳·敘》云:“《周易別傳》者,《先天圖》環(huán)中之秘,漢魏伯陽《參同契》之學(xué)也。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兑住芬缘烂麝庩?,故伯陽借《易》以明其說,大要不出先天一圖。是雖《易》道之儲余,然亦君子養(yǎng)生之切務(wù),蓋不可不知也?!彼J為,易之大要在《先天圖》,傳自魏伯陽。不明白先天圖環(huán)中之秘,就難以究《易》。而《先天圖》中本具太極,故在《易外別傳》中從太極開始,全面介紹《先天圖》,以發(fā)其秘;又將其貫穿于《周易參同契發(fā)揮》中。 《周易參同契發(fā)揮·序》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乃造化之妙,神之所為,道之自然者也?!?
*************************************** 雷思齊 雷思齊(1231~1303)為宋末元初道士、道教學(xué)者。字齊賢。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幼業(yè)儒,后去儒服為黃冠師,棄家居烏石觀。宋亡,獨居空山,著書立說,人稱“空山先生”。元世祖定江南后,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未幾,奉旨掌道教,禮請雷思齊為玄學(xué)講師。晚年講授于廣信山中。臨終,復(fù)歸烏石觀,卒年七十二歲。其著名弟子有吳全節(jié)、傅性真、周維和。 雷思齊勤奮好學(xué),“于書無不讀”。袁桷稱其著書,“援據(jù)切至,感厲奮發(fā),不蹈世俗繩墨,合神以窮變,盡變以翼道,申言廣指”。①他對《老子》、《周易》尤深有造詣?!八姆矫看蠓蚰狡淙?,往往以書疏自通?;蚵勂鋵W(xué),莫不爽然自失?!?BR style="FONT-FAMILY: "> 當時著名文士吳澄、袁桷、曾子良等皆與之相友善。吳澄“與談《老子》甚契;又稱其詩精深工致,豪健奇杰有杜韓風(fēng)?!雹谒兑住穼W(xué)自成體系。既有別于清儒,又有別于陳摶之徒范諤昌、劉牧等。劉牧以“五十五數(shù)”為“洛書”,而他則反之以為“河圖”,謂圣人作《易》本于河圖,并稱河圖四方四維四十之數(shù)為“本數(shù)”,“天五地十虛用,以行其四十”。 其“圖說”合于“筮法”;其“筮法”亦合于“圖說”。圖中有筮,筮中有圖,圖筮合一,圖為象,象為圖,象中有數(shù),數(shù)中有象,象之于數(shù)如同形之于影,形影相隨,構(gòu)成整體,為宋元道教象數(shù)學(xué)代表之一。 著有《易圖筮通變義》《老子本義》《莊子旨義》凡數(shù)十卷以及詩文等二十多卷?!墩y(tǒng)道藏》中僅存《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
************************************** 杜道堅 杜道堅(1237~1318)為元代著名道教學(xué)者。字處逸,號南谷子。安徽當涂人。“年十四,得異書于異人,即嗜老氏學(xué),(年)十七,寄跡郡之天慶觀,師蒙庵葛師中。宋淳皊(1241~1252)為御前道士。蒙庵師虛白陳元實,是為陸修靜裔孫”。①趙孟瞓《隆道沖真崇正真人杜公碑》則謂“師石山耿先生”?!袄^入茅山,閱道藏,宗師蔣玉海(蔣宗瑛)見而器之,授大洞經(jīng)法”,②為茅山宗嫡傳弟子。時當南宋寶皊末至開慶年間(1258~1259)。繼而遠游各地,至宜興隱居三年。宋度宗時(1265~1274),賜號輔教大師。后至錢塘,“楊和武恭王孫穎(應(yīng)為”頻“--引者注)祖延主吳興(今湖州市)計籌山升玄報德觀。興玄學(xué),飭軌范,舉廢墜”,③徒眾悅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南渡、所至震懾,道堅冒石矢,叩軍門見太傅淮南王巴延(即伯顏),為民請命,以不殺無辜相請。王悅其言,禁將士下未附者勿劫掠。時人深感之。江南既平,有詔命太傅選用人才。明年,太傅朝上都,偕道堅入覲。道堅首陳當務(wù)之急,在于求賢、養(yǎng)賢與用賢,疏上,帝嘉納之。屢次召對便殿,莫不稱旨。所舉將相之才,后皆為名臣。帝欲委道堅以執(zhí)政,力辭不拜。詔乘傳江南求有道之士,事竣還京。至元十七年冬,被璽書冬還,凡杭州之宗陽宮、純真觀、湖州之升玄報德觀,皆歸其住持。大德七年(1303),授杭州路道錄、教門高士。復(fù)有旨改其所建披云庵為通玄觀,聽其徒甲乙主之。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又疏請其主杭州四圣延祥觀。所至創(chuàng)立制度,修飭宮宇,咸為改觀。平時博覽群書,曾于升玄、宗陽二山筑二真館,儲書數(shù)萬卷,歲時往來其間。④趙孟瞓《杜公碑》則謂“作攬古之樓于通玄(觀),聚書數(shù)萬卷,《道德》注疏何啻千家”。皇慶元年(1312),宣授“隆道沖真崇正真人”,依舊住持杭州宗陽宮,兼領(lǐng)湖州計籌山升玄報德觀、白石通玄觀事。不久,告老,奉璽書以弟子姚志恭為升玄觀提點,徒孫孫拱真為提舉,以弟子薛志亨、林德芳先后主持通玄觀。 杜道堅深于玄理、晚年所著《道德玄經(jīng)原旨》四卷為其主要著作。該書對《老子》的注釋與發(fā)揮,不是以方術(shù)解《老子》,而是糅合儒家思想以闡發(fā)《老子》的政治思想。謂“玄經(jīng)之旨,本為君上告?!薄袄鲜プ餍?jīng),所以明皇道帝德也”。⑤即《老子》立論之主旨為“皇道帝德”,是總結(jié)古代君主之統(tǒng)治經(jīng)驗,即君人南面之術(shù)。他認為,中國上下幾千年的天道和人道,已被《老子》包羅無遺。稱“道德五千余言,包絡(luò)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賅備”。又稱“老圣之言,紀無始有始開天立極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風(fēng),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見之五千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幾千百代,歷歷可推?!雹匏J為:“古之君天下者,太上無為,其次有為。是故皇以道化,帝以德教,王以功勸,伯以力率,四者之治若四時焉。天道流行,固非人力之能強,然則時有行,道無終否。”⑦他多方調(diào)和儒、道。指出老子輕仁義,并非否認忠孝仁義,只是以道德為主,而反對巧詐?!坝H和則孝之名隱,而孝未嘗不在也;世治則忠之名晦,而忠未嘗不在也”;“圣智仁義,天下之大本也,其可絕棄乎?”⑧又用孟子之“仁政”解《老子》,認為《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實與孟子“仁政”合?!懊献又^殺人以刃與政,亦此意。”⑨又將《大學(xu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與《老子》相比附:“蓋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拗?,其德乃真,慎厥身,修思永,真其在矣。修之家,其德乃余,能克家,則善有余慶也。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也。修之國,其德乃豐,國人皆好之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天下慕之也。”⑩ 綜上可見,杜道堅在闡發(fā)《老子》思想時,雖無多大創(chuàng)見,但他強調(diào)儒道融合的傾向卻顯而易見。因此獲得不少儒家學(xué)者的贊賞。如牟巘為《道德玄經(jīng)原旨》作序時稱:“自司馬子長以老、韓(非)同傳,千載不滿。河上公注《老子》,頗及導(dǎo)引吐納之類;其后孫登、陶弘景、松靈仙人,唐道士成玄英、張君相輩,亦皆注《老子》,又近神仙家;王輔嗣以《老子》解《易》,人或非之,然其解《老子》,則初不及《易》;至蘇子由直以是謂襲明為釋氏之傳燈,老子亦豈意其末流之至此也!今杜君乃求之以帝王之書,參之以帝王之事,譬如披蒙昧,出幽深,明白正大,氣象頓殊,豈不甚韙!”徐天皊也在該書序中稱:“南谷杜君之為是學(xué)也,不以道家說訓(xùn)老氏書,獨援儒以明之,章研句析,而前后相蒙,不喜為破碎引類比義,悉舉五三帝王、孔孟之道傳諸其說,……諸微言眇旨,與六經(jīng)合者,不可一二舉?!?BR style="FONT-FAMILY: ">著作除《道德玄經(jīng)原旨》外,尚有《玄經(jīng)原旨發(fā)揮》二卷,《關(guān)令闡玄》三卷,《文子贊義》十二卷等。另有詩苦干卷,藏于白石山中。《文子贊義》收入《正統(tǒng)道藏》,名《通玄真經(jīng)贊義》。
屬性結(jié)構(gòu)數(shù)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