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安陽小屯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使世人對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有了新的認識。借助考古學家之手,盛極一時的殷商文明在一片片龜甲、牛骨上被再現(xiàn),并由此誕生了一種世界性的顯學——甲骨學。 時隔一個多世紀,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腳步,來到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探尋殷商文明的遺跡,并力求借助手中的筆和鏡頭,再現(xiàn)3000多年前盛極一時的殷商文明。 殷墟博物苑全景 發(fā)掘的甲骨 小屯村:承載著千年輝煌 說到甲骨文,不能不提起小屯。也正是鑒於小屯在殷墟考古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就設在了村西頭。 殷墟博物苑記者以前也曾到過幾次,但從來沒想到要對殷墟、甲骨文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觸。以至於我們的采訪車已經行駛在了小屯村里的水泥路上,記者還向同行的安陽市考古工作隊隊長孟憲武詢問什麼時候能到小屯。“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就是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地??小屯。” 他招呼我們說:“你們不是要找尋當年發(fā)掘甲骨文的現(xiàn)場嗎?1973年,大量甲骨文就是在這里被取土的農民發(fā)現(xiàn)的,我們下去看看吧。” 當初的小屯南地如今已經被兩個村包圍,南面緊鄰的是花園村,北面就是小屯。1973年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位置當年還是莊稼地,如今卻已經“跑到”了村里。
發(fā)掘的甲骨 剃頭匠:讓“龍骨”走出殷墟 甲骨文最早是作為一種中藥材“龍骨”流入北京的藥鋪,而被金石學家意外發(fā)現(xiàn)的。是誰最先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并把它賣到了藥鋪呢?記者翻閱不少有關甲骨文研究的著作,都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不過在安陽當?shù)氐募坠俏难芯空咧虚g,都比較認同一種說法:100多年前小屯一名叫李成的剃頭匠是最早發(fā)現(xiàn)甲骨具有藥用價值,并把它賣到藥鋪的人。 從安陽市甲骨文學會副會長焦智勤口中,記者首次了解到甲骨文被當作“龍骨”流傳出去的詳細經過。 100多年前,小屯有個名叫李成的剃頭匠,有一年夏天身上生了疥瘡,疼癢難耐,無意間他把一塊刻有“畫紋”的白骨片砸成粉末涂在身上,疼癢竟神奇地止住了,如此幾番,疥瘡竟不治而愈。於是他把田地里散落的白骨片收集起來,送到城里的藥店去賣。 從此,李成便做起了收購販賣“龍骨”的生意,他收集了大量的“龍骨”賣給藥店。藥店老板為了賺錢,又陸續(xù)把“龍骨”轉賣給各地的藥店。就這樣,大批“龍骨”進入了京城的各大藥店。 王懿榮 王懿榮:最早發(fā)現(xiàn)甲骨文 3000多年前殷商統(tǒng)治者用來占卜的甲骨,就這樣被當作“龍骨”,一直沒能逃脫“粉身碎骨”的命運。 1899秋,國難當頭,王懿榮受命回鄉(xiāng)督辦團練,但因諸多困難,無功而返。而此時父母雙亡、內憂外患讓王懿榮終於病倒了。 王懿榮服藥時,在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發(fā)現(xiàn)有人工的劃痕。這位對金石古文字有特殊愛好的文人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古代文字,於是立即分派家人,到北京各大藥店將有劃痕的“龍骨”買了回來。幾天之內,竟收集到三四百片“龍骨”。 王懿榮對西周春秋時的青銅銘文非常熟悉。這些“龍骨”上的文字與金文完全不一樣:用筆纖細,多方折而少圓轉,肯定是周以前的文字遺存。於是他將《尚書》中記載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與之聯(lián)系起來,認為應該是殷商時期的文字。 王懿榮因此成為最早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學者。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後,王懿榮被迫自殺。所藏甲骨主要流入金石學家劉鶚之手。劉鶚,字鐵云,是王懿榮的好友,曾參與甲骨辨識的工作。1903年,劉鶚選拓1058片龜板,印成《鐵云藏龜》一書出版。這是有關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作。此後,甲骨學逐漸成了新興起的國際性顯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