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位于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3600米。因此被稱作“七里山塘”。山塘街始建于公元825年,距今已有1179年的歷史。唐朝寶歷元年(825)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為了便利蘇州市民游玩虎丘,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并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馳。自此,兼具交通旅游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qū)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
山塘街自建成以來,便以其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成為旅游勝地。整個街道呈河路并行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粉墻黛瓦、體量協調、疏朗有致,是蘇州古城風貌精華之所在。山塘街在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名勝古跡最密集、門類最多的街區(qū)。據清代《桐橋倚棹錄》記載,道光年間山塘一帶的山水古跡達500多處。直至今日,山塘街仍是蘇州古跡最多的街區(qū)。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山塘街不僅是一個旅游勝地。更是一個商貿重地。
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fā)展,蘇州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qū)的經濟中心,“堪稱彼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臺灣“中研院”劉石吉)。而山塘作為溝通蘇州城與京杭運河的要道,也一躍成為蘇州最繁盛的商貿重地,被譽為“神州第一街”。乾隆年間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市面。此圖重點描繪了一城、一村、一鎮(zhèn)、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
隨著歲月的流逝,山塘街逐漸被歷史湮沒,不復歷史的繁盛。2002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山塘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山塘繁榮景象,由市長掛帥,組織專家小組進行專題研討,恢復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并將山塘建成一個集中展現吳文化精髓的旅游景區(qū)。 2004年9月30日,修復一新的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正式開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目前的山塘景區(qū)包括以下幾個景點:山塘老街、吳一鵬故居、泉州會館、紹興會館、古戲臺、山塘閣美術館、安泰救火會、通貴橋等。
逃票攻略
由于山塘街東起閶門,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東南部最大的商貿中心。目前的山塘街已經開始收門票,但可以從新閶門進入,走經過白居易紀念館,從北浩路口進入,暫時沒人收門票。如果從廣濟橋進入的話,可能需要門票了。車可以停在北浩路的停車場,那里離老街最近。
新閶門建的很威武,上面可以去喝茶、觀景,和以前的遺址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
從此處進入,免收門票
去新閶門的路
通貴橋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huán)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桿,保存完好。相傳該橋是明弘治初建,清乾隆重建,和古星橋遙遙相對,造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清顧公燮《丹午筆記》有記載云:“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造橋以便往來,名曰通貴。”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橋。崇禎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緒六年(1880)五月再修。橋跨徑 7.2米,寬2.3米,長19米。
橋欄上有石刻題款,依稀在目:有“里人吳三復重建通貴橋”,“光緒六年玖月吉旦”,“虎丘清節(jié)堂、昌善局重修”等字樣,可見這座歷經滄桑數百年的老橋,經明清兩代幾次修復,得以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guī)則的圓,河水是渾濁的,河水里流淌著歷史。過街樓、沿河的石欄桿、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筑的破舊小樓,前門是山塘街,后門即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里是欣賞蘇州水鄉(xiāng)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通貴橋在七里山塘的古代橋梁中并不顯眼。但這座小古橋究竟上了多少攝影作品,通貴橋一帶的典型水巷風貌究竟上過多少影視作品,已經無法查考了。早年,資深影人張良首先看中了這里濃郁的水鄉(xiāng)特色,他導演的電影《梅花巾》就在通貴橋頭取景。隨后一發(fā)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來。1994年,電影《紅粉》在這個“天然攝影棚”里開機,導演李少紅作風嚴謹,除了動用與通貴橋比鄰的明古建筑群“玉涵堂”之外,還不惜工本,在通貴橋西首下塘那條長不足 50米,寬一米有余的小巷里,特地鋪設了地道舊昧的石板街,過街樓的飛檐下掛上了一串紅燈,下面的一扇石庫門成了一家“妓院”的大門……恍若隔世的外景,準確演繹了作家蘇童筆下的動人故事。都說蘇州人一窩蜂,喜歡軋鬧猛,筆者也過去望了望,有幸看到大牌演員王姬、何賽飛拍戲之余,在河邊吃盒飯的情景。不知是否是演員太累的緣故,還是橋下的河水太臭,明星們食欲不佳,飯都沒有吃完。后來《紅粉》還是得了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真是可喜可賀?!都t粉》把蘇州介紹給了世界,通貴橋的魅人風姿在人們心中定格。
山塘街街景
七里山塘是蘇州古代的金粉地、鬧市區(qū)(類似南京的夫子廟),是近年開發(fā)的新景點。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復制,但經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墻灰瓦的古宅。我們到的時候正是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輕輕地蕩漾著,讓你不由得一聲輕嘆:這就是蘇州。
特色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家家戶戶前街后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又名瑞云橋)、星橋、彩云橋(又名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曾名洞橋、勝安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同善橋(小普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云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于宋代以前。其中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yè)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云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詩詞贊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簾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現了當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會館齊聚。既有蘇州老字號采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等特色商鋪。
橫跨在山塘河的通貴橋橋孔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圓,曾讓建筑大師貝聿銘為此擊節(jié)叫好。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真可謂“一聲柔櫓一銷魂”。
通貴橋下塘是蘇州的時尚之都,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茶館、酒吧、西餐廳等,一到晚間便熱鬧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著一首和歷史應和、與時代合拍的讓人酒酣搖曳的歌謠!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處會館。2005年,正值蘇州商會成立一百周年。由蘇州市政府發(fā)起,金閶區(qū)政府、蘇州檔案館、蘇州市工商聯三家共同承辦籌建了這座商會博物館。
水彩畫的水鄉(xiāng),很有味道
通貴橋邊的大美堂,是婚紗攝影的所在,另外還經營茶吧。
斑駁的墻面
安泰救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