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集說》 (明)甘旸 撰
篆原
結(jié)繩畫卦後有書契,其文有龍書、穗書、雲(yún)書、鸞書、蝌蚪、龜螺、韭葉等書,然事久湮沒,皆絕無聞,存者惟史籀二篆而已,李斯複損益之以為玉筋,亦名小篆,古法稍易,程邈去繁就簡作隸書,王次仲作八分書,蔡邕作漢隸書,複作草書、楷書,愈變愈失其原,六書之法,莫知所之然,遺者僅鐘鼎璽印載文,今之龍穗雲(yún)鸞諸篆皆後之循名而作,殆非正矣。 六書 篆之文有六:摹寫物之形曰象形,如日月是也;形不可象則指其事,上下是也;事不可該則會意,武信是也;意不可盡則諧諸聲,江河是也;聲不可窮則因其形體而轉(zhuǎn)注為,考老是也;因音義而假借焉,令長是也。書之六義如此,天地萬物無不備焉。 璽 璽即印也,上古諸侯大夫通稱。秦始皇作傳國璽,故天子稱璽。漢晉而下自傳國璽外各篆有璽,其文不一,制度各殊,一名曰寶。 印 印,古人用以昭信。從爪,從日,用手持節(jié)以示信也。三代始之,秦漢盛之,六朝二其文(謂文之朱白),唐宋雜其體(謂易其制度)。 章 章即印也。累文成章曰章。漢列侯丞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 符節(jié) 師古曰符為合符以為契節(jié),以毛為之,上下相重者三,取象竹節(jié)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以為信。歷代各異其制,漢作銅虎符。 三代印 通典以為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為紐,其文未考?;蛑^三代無印,非也,周書曰湯放桀大會諸侯,取璽置於天子之座,則其有璽印明矣。虞卿之棄,蘇秦之佩,豈非周之遺制乎? 秦印 秦之印章少易周制,皆損益史籀之文,但未及二世,其傳不廣。 漢印 漢因秦制而變其摹印篆法,增減改易,制度雖殊,實本六義。古樸典雅,莫外乎漢矣。 魏晉印 魏晉印章本乎漢制,間有易者,亦無大失。 六朝印 六朝印章因時改易,遂作朱文白文。印章之變則始於此。 唐印 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於偽謬,多曲屈盤旋,皆悖六義,毫無古法。印章至此,邪謬甚矣。 宋印 宋承唐制,文愈支離,不宗古法,多尚纖巧,更其制度,或方或圓,其文用齋堂館閣等字,交之秦漢大相悖矣。 元印 元人之變,冠履倒懸,六文八體盡失,印亦因之絕無知者。至正間有吾邱子行趙文敏子昂正其款制,然皆尚朱文、宗玉筋,意在復古,間有一二得者第工巧是飭,雖有筆意,然古樸之妙則猶未然。 國朝印 國朝官印,文用九疊而朱,以曲屈平滿為主,不類秦漢制,品級之大小以分寸別之。私印本于宋。元隆慶間,武陵顧氏集古印為譜行之於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好事者始知賞鑒秦漢印章,複宗其制度。時之印藪印譜疊出,急於射利,則又多寄之梨棗,且剞劂氏不知文義,有大同小異處則一概鼓之於刀,豈不反為之誤?博古者知辨邪正法,遂得秦漢之妙耳。 玉印 三代以玉為印,惟秦漢天子用之,私印間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其文溫潤有神,愈舊愈妙。 金印 金印,漢王侯用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雖貴重難入賞鑒。古用金銀為印,別品級耳。 銀印 漢二千石銀印,龜紐,私印,因之其文柔而無鋒,刻則賦刀入賞鑒不清。 銅印 古今官私印俱用,其文壯健而有回珠,舊者佳,新者次之。制有鑄有鑿有刻,亦有塗金商銀者。 寶石印 寶石古不以為印,私印只存一二,今未有之也,且艱於刻。 瑪瑙印 瑪瑙亦無官印,私印間有之,硬不可刻,其文剛燥不溫,用為私印近俗。 瓷印 上古無瓷印,唐宋始用以為私印,硬不易刻,其文類玉,稍粗,其制有龜紐、瓦鈕、鼻鈕,舊者佳,新者次之,亦堪賞鑒。 水晶印 水晶古不以為印,近有用者,但硬而難刻,其文滑而不涵,惟用之飾玩亦可。 石印 石質(zhì)古不以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不耐久,故不傳。唐武德七年,陝州獲石璽一鈕,文與傳國璽同,不知作者為誰。石有數(shù)種,燈光凍石為最,其文俱潤澤有光,別有一種筆意豐神,即金玉難優(yōu)劣之也。 象牙印 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下皆以象牙為之,唐宋用以為私印,其質(zhì)軟,朱文則可,白文無神且涉于板,時欲朱文深細者用之。 犀角印 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黑犀為之,余印不用,好奇者用以為私印,其質(zhì)粗軟,久而 斜不足玩。 摹印篆法 摹印篆,漢八書之一,以平方正直為主,多減少增,不失六義,近隸而不用隸之筆法,絕出周籀,妙入神品。漢印之妙,皆本乎此。 鑄印 鑄印有二:曰翻砂,曰撥蠟。翻砂以木為印,覆于沙中,如鑄錢之法。撥蠟以蠟為印,刻文制鈕於上,以焦泥塗之外加熱,泥留一孔令幹,去其蠟以銅熔化入之,其文法鈕形制俱精妙。辟邪獅獸等鈕多用撥蠟。 刻印 刻印以刀成文,軍中即時授爵多刻印,刻者更有刀法,今法之。 鑿印 鑿印以錘鑿成文,亦名曰鐫,成之甚速,其文簡易有神,不加修飾,意到筆不到,名曰急就章。軍中急於封拜,故多鑿之,以利於便。 刻玉印 古刻玉以昆吾刀。周書雲(yún):昆吾氏獻昆吾刀,切玉如脂。今無此刀,時以藥治刀刻之,雲(yún)以藥塗玉刻者謬耳。 碾印 玉、瑪瑙、水晶,硬不易刻,故碾之。且玉人雖巧,不知篆文,落墨至精不能令有筆意,且轉(zhuǎn)折結(jié)構(gòu)俱不流暢,不如刻者有神。 白文印 古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則古雅可觀,不宜用玉筋篆,用之不莊重,亦不可作怪。下筆當壯健,轉(zhuǎn)折宜血脈貫通。肥失於臃腫,瘦失於枯槁。得手應心,妙在自然,牽強穿鑿者,非正體也。 朱文印 朱文印上古原無,始于六朝唐宋之間。其文宜清雅而有筆意,不可太粗,粗則俗。亦不可多曲疊,多則類唐,且板而無神矣。趙子昂善朱文,皆用玉筋篆,流動有神,國朝文太史仿之。 篆法 印之所貴者文,文之不正,雖刻龍鐫鳳,無為貴奇。昔之作者不究心於篆,而工意於刀,惑也。如各朝之印,當宗各朝之體,不可混雜其文以更改其篆,近於奇怪,則非正體。今古各成一家,始無異議耳。 章法 佈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務準繩古印,明六文八體。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畫之稀密,挪讓取巧,當本乎正,使相依顧而有情,一氣貫穿而不悖,始盡其善。 筆法 篆故有體,而豐神流動,莊重典雅,俱在筆法。然有輕有重,有屈有伸,有仰有俯,有去有住,有粗有細,有強有弱,有疏有密,此數(shù)者,各中其宜,始得其法,否則涉於俗,即愈改而愈不得矣。 刀法 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然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畫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當審去住浮沉,婉轉(zhuǎn)高下,則運刀之利純,如大則肱力宜重,小則指力宜輕,粗則宜沉,細則宜浮,曲則婉轉(zhuǎn)而有筋脈,直則剛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軟俗。墨意宜兩盡,失墨而任意,雖更加修飾,如失刀法何哉? 挪移法 印之字有稀密不均者,宜以此法,第不可弄巧作奇、故意挪湊。有意無意、自然而然方妙。然挪移中必令字字分明,人人知識。勿以字藏於字之下,使人不識而怪異之也。 增減 漢摹印篆中有增減之法,皆有所本,不礙字義,不失篆體,增減得宜,見者不 其異,謂之增減法。昔人不知六書之理,立意增減,則大失其本,原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 辨陰陽文 上古璽書封以紫泥,余皆折簡封蠟。用白文印印於蠟上,其文突起,曰陽。後代制有印色,印之其文虛白,曰陰。古所謂陰陽文者,言其用,不言其體。 印體 古之印章各有其體,故得稱佳,毋妄自作巧弄奇,以涉於俗而失規(guī)矩。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謂得其正也。印如宗漢則不失其正矣,而又何體制之不得哉? 回文印法 古用回文印者,各有取意,如雙字名印當回文,姓字在前,名字在後,若一順寫,則名之二字必分而為二矣,此古用回文者,取二字相連之意也。其單字名印不宜回文,只當順寫,以姓名在前,或“之印”或“私印”二字則在後矣。如齋堂閒雜等印不用回文,用則失款耳。 名印 上古用印以昭信也,當用名印為正,名姓之下只可加“印”字及“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氏”字與閒雜字樣俱不可用,用之則不合古體,亦且不敬耳。 表字印 漢印用名,唐宋始用表字。但表印只可閑用,難以示信於正。其表字印不宜用“印”字,只可加“氏”字或姓字。近之用“某人父”者,古無此制,“父”通作“甫”,男子美稱也,如用之是自美之矣,或有加之者,亦從習尚故耳。 臣印 漢印用“臣某”者,不獨用於君,其同類交接亦嘗用之。臣者,男子之賤稱,謙謂,自謙耳,今多不用,亦謂其有對於“君”字耳。 印號 昔用號印及別號為印者,曰某道人、某居士、某逸士、某山長、某主人等字,古無此制,唐宋近代始有之,詩畫閑用之則可。 書簡印 秦漢書簡間只用名印,後有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白箋、某人言疏等字者,極當。近用某人頓首、某人再拜、某人敬緘、某人謹封、某人護封者,俱失其俗。大約書簡中及封固處只用一名印足矣。 收藏印 上古收藏書畫原無印記,始于唐宋近代好事者耳。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印于所藏之書畫上,其理最通其宜子孫、子孫世昌及子孫永寶,皆古鐘鼎款識。顧氏摹入印譜,用以收為藏印亦可。 齋堂館閣印 齋堂館閣雜印,秦漢原無,始于唐宋,用為書畫引首,以閒雜俗字為之非矣。 印鈕 秦漢印鈕有龜、有螭、有辟邪、有虎、有獅、有獸、有駱駝、有魚、有鳧、有兔、有錢、有壇、有瓦、有鼻,其鈕用以別品級。近有以牙石作玲瓏人物為鈕者,雖奇巧可人,不過玩好,其典雅古樸則弗如古也。 印製 秦漢印有方者,亦有條者,皆正式,閑有軍曲印用腰子形者,其意莫考。外甯陽丞印用圓者,字體覺方,恐後人磨圓,未可辨也,然有葫蘆樣及爐鼎並異怪形狀者,皆唐宋近日之俗,尚不可稱印而入賞鑒耳。 成文 古印有一字成文、二字成文、三五字至九字成文者,章法不一,當從其正,不可逞奇鬥巧,以亂舊章?;蛴惺當?shù)字及詩詞多字者,不足以言章法,佈置停妥,不板不俗則可。 重字印法 印有重字者,佈置當詳字意,或明篆二字相重,或下加二點以代,但不俗為佳。如以一字作兩樣篆者,則又涉於雜,而章法之正失矣。 破碎印 古之印未必不欲齊整,而豈故作破碎。但世久風煙剝蝕以至損缺模糊者有之,若作意破碎以仿古印,但文法章法不古,寧不反害乎古耶? 朱白相間法 古印有半朱半白者,有一朱三白者,皆漢已後之制。如效此章法,當詳其字意可否,不致牽強方可。若假強為亦奚足觀。 玉筋篆法 玉筋即李斯小篆。唐宋朱文皆用此文。若以此為白文印則太流動而不古樸矣。 深細印 古印原不務深細,深則文不自然,細則體多嬌媚,雖有得處,亦不無失處??v極工巧,終難入賞鑒者目。 印品 印之佳者有三品:神、妙、能。然輕重有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筆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轉(zhuǎn)得情趣,稀密無拘束,增減合六文,挪讓有依顧,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長短大小中規(guī)矩方圓之制,繁簡去存無懶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有此三者,可追秦漢矣。 制印色方 飛淨朱砂七錢三分、油二錢、艾綿七分,欲有光彩加赤金箔十張、珊瑚末三分、珍珠末二分。愈久愈紅,光彩奪目。 辨朱砂 朱砂有舊坑新坑之分,其名有箭頭、豆瓣、劈砂、末砂、和尚頭數(shù)種,其色紅黑不一,最者箭頭,次劈砂,再次豆瓣,和尚頭色紫黑,末砂夾石不淨。外有一種炒過者,色紫而不鮮,久則變黑。又有取過天硫者,色亦不神,俱不宜用,用之無異于土朱。 飛朱砂法 以朱砂之紅而有光彩者,用燒酒洗過曬乾,入藥研研細,用擂缽細研,入廣膠水少許,再研極細,仍以滾水投之,複擂十餘下,將浮者迸於瓷盆內(nèi),存腳加膠水,再如前法,亦將浮者共迸一處,待澄定,去其黃膘,以清水淘之,待黃水既盡,曬乾去其頭腳用之。 取蓖麻油法 霜降後取蓖麻子曬乾貯竹器內(nèi),待次年黴過炒熱舂碎入榨取油煎用。 煎油法 蓖麻油五斤、芝麻油一斤、藜蘆三兩、豬牙皂二兩、大附子二兩、幹薑一兩五錢、白蠟五錢、藤黃五錢、桃仁二兩、土子一錢,共入器內(nèi),以武火滾數(shù)百遍,水幹隨時增添,繼以文火,三日為度,去渣,複以瓷罐盛之,埋地下三日,取出曬一二日以去水氣,用之。如不用,將罐口封固,雖百年不壞。最忌灰塵。 治艾法 艾必擇蘄州者堪用,本地葉大者亦佳,去其梗蒂,用石灰水浸七日,加清水少許,煮一晝夜,榨去黃水,入長流水洗淨,如曬布法候白,用木杵臼舂熟,篩去灰末用。 合印色法 先以飛淨朱砂加金箔等料,入油少許,細研,仍依數(shù)入油研數(shù)千遍,愈多研愈紅,如前數(shù)加艾,不幹不濕為度。如不急用,貯瓷器內(nèi)曬五七日更佳。新合者朱油不相混,常用抿子柄攪之,二三月後朱油相混,則可用矣。 印池 印色惟欲玉器、瓷器貯之不壞,以金銀及銅器貯之十數(shù)日即壞,青田石印池亦不可用,如用,必欲以白蠟蠟其池內(nèi),庶不吃油。 《印章集說》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