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塔,源于古印度興建的年代,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yǎng)佛陀的頭發(fā)、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譯“塔婆”(Thupo),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靈廟”等,另有“舍 利塔”“七寶塔”等異稱。
嵩岳寺塔,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內(nèi)。嵩岳寺原名閑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后改建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是由青磚和黃泥砌筑成的15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密檐之間矮壁上砌有各式門窗492個,密檐自下而上逐層收縮,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寺塔總高37.045米,底層直徑10.6米,內(nèi)徑5米多,壁體厚2.5米。塔的外部,分別由“基石”、“塔身”和“寶剎”組成。全塔共雕16個獅子,有立有臥,正側各異,造型雄健。 基臺隨塔身砌作十二邊形,臺高85厘米,寬160厘米。塔前砌長方形月臺,塔后砌南道,與基臺同高。 基臺以上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素壁,各邊長為281厘米,四向有門。上部為全塔最好裝飾,也是最重要的部位。東、西、南、北四面與腰檐以下通為券門,門額做雙伏雙券尖拱形,拱尖飾三個蓮瓣,券角飾有對稱的外券旋紋;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銘一方。十二轉(zhuǎn)角處,各砌出半隱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砌出平臺及覆盆式柱礎。除壁門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倚柱之間各造佛龕一個。呈單層方塔狀,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龕身正面上部嵌石一塊。龕有券門,龕室內(nèi)平面呈長方形。龕內(nèi)外,有彩畫痕跡。龕下部有基座,正面兩個并列的壺門內(nèi)各雕一蹲獅,全塔共雕16個獅子,有立有臥,正側各異,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層疊澀檐,每兩檐間相距很近,故稱密檐。檐間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門與欞窗,除幾個小門是真的外,絕大多數(shù)是雕飾的假門和假窗。 密檐之上,即為塔剎,自上向下由寶珠、七重和輪、寶裝蓮花式覆缽等組成,高約3.5米。全塔外部,原來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內(nèi)空,由四面券門可至。塔室上層以疊澀內(nèi)檐分為10層,最下一層內(nèi)壁仍作十二邊形,二層以上,則通改為八角形。這種富于創(chuàng)造與變化的做法,表現(xiàn)出我國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 嵩岳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多邊磚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陽,襯以綠樹紅墻,巍峨壯麗,煞是好看。
002、河南開封市東南郊開封繁塔
繁塔(繁,音pó)位于河南開封城外東南郊處的繁臺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東京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繁臺得名于一個姓繁的人家,后周的時候在繁臺上修建了天清寺,北宋開寶年間(974年),又一說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民間重修天清寺,并修建了一座寶塔,名為興慈塔,也稱天清寺塔,俗稱繁塔。
明朝初年,繁塔三層以上被鏟去,現(xiàn)存36.68米。后在殘留的三層上加蓋了7級小塔。
繁塔始建時為9層6面塔,有80多米高,比開封的開寶寺琉璃塔高三十多米,民間有“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的民謠。 唐代以前的佛塔,多為四角空心塔,如大、小雁塔,而宋以后多為八角實心塔。繁塔是四角空心塔向八角實心塔過渡的中間類型,對研究佛塔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 現(xiàn)存三層塔身的外壁嵌有數(shù)十種佛像的雕磚,刻工精美。塔內(nèi)有樓梯可以登臨三層。塔內(nèi)各層雕有佛經(jīng)和捐施者姓名。
003、河南洛陽齊云塔
白馬寺以東250米處,有一座齊云塔,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金兵燒毀?,F(xiàn)存寶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采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
004、河南沁陽縣城內(nèi)天寧寺三圣塔
天寧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nèi),該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2001年6月25日,三圣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三圣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厦嬉蝗T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上書“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層疊澀密檐下均施菱角磚,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檐,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
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由于三圣塔特殊的造型,使其既雄偉壯觀,又玲瓏迷人。 三圣塔外觀仿唐,內(nèi)部結構似宋。龐大的石造基座內(nèi)為雙環(huán)體壁,兩壁中間設回廊走道。內(nèi)環(huán)中心為雙層心室,塔身一至九層,各層均有心室。各心室下部砌地窖,上棚木樓板,頂部是用磚砌成不同圖案的天花藻井。各心室四壁,或開設佛龕,或開設與上下相通的洞門甬道。塔內(nèi)是豎井式的方形通道,通道兩壁有腳窩,可供游人攀登。通道直至第九層,從九層外部攀沿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層頂,這是取“九霄云外”之意。最令人贊嘆的是從進入塔門到達塔身第九層,要通過九平、九轉(zhuǎn)、九豎的“三九”通道,每個九的長度恰好相等。建塔者的匠心技藝還表現(xiàn)在:一至九層的各層地窖和藻井,都留有16至18公分見方的活口,明確地告訴人們,當年建塔的程序是先修成井架形木塔,作為圣塔的木骨。然后從頂部掛上垂線,作為掌握中心高度和四壁數(shù)據(jù)的標準。還有安排巧妙的氣窗、風洞,使塔內(nèi)各個部位的空氣都清新宜人。在采光上也出現(xiàn)了“明三層、暗三層”神秘色彩。以巧妙的氣窗風洞和較大的心室組合,使三圣塔產(chǎn)生了良好的聚音效果,三里之外之聲在塔內(nèi)清晰悅耳,所以又稱為三絕塔。 沿階攀登請您一定留意塔內(nèi)的石刻題記。在內(nèi)環(huán)入口處,石刻鑲門,門額有“玉泉龍宮藏”半月形刻石,左右線刻云龍和花卉圖案。內(nèi)環(huán)背面砌有小佛龕,龕內(nèi)置三世佛。在塔身第一層正中,有銘石一方,具體記載了建塔者的姓名、簡歷、磚匠、木匠、泥匠以及燒磚的地點和人名,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塔銘面對的是“隱瑞洞”,背靠的是“騰云洞”。圣塔內(nèi)設佛龕多處,內(nèi)置泥、石造像多尊。現(xiàn)存塔身第一層西龕內(nèi)的北魏造像,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高浮雕一佛二菩薩,各有蓮座。在下部的整體蓮座上,正中線刻仰蓮寶爐,左右為司樂人。從塔內(nèi)的多處佛龕來看,應為收藏歷代石刻造像所用。
從外觀看,三圣塔龐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給人以穩(wěn)固剛毅之感。磚造塔身,通體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于世。鐵鑄剎頂,又給人以堅不可摧的感覺。木骨大架含而不露,只在心室極處才可窺見。尤其是在用磚上,不論是壘砌塔身的條磚,建造氣窗、風洞的拱磚,各層密檐的菱角牙子磚,安置在四角的大方磚、三角形磚、抹角磚,全是按照設計事先燒制而成。所以有“三圣塔,地接天,壘塔不用刀砍磚”的說法。三圣塔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沁陽古代文明的象征。
浮圖高聳入云霄,古寺莊嚴歲月遙,祗借豐碑留穢跡,大書年月則天朝。
與三圣塔遙相呼應的唐《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就具體地記載了寺院的興廢創(chuàng)建木樓閣的詳細情況,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塔是在唐木樓閣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難怪后人評價該塔是“磚塔抱木塔,小閣托大塔”。
005、河南臨汝縣東北10 公里嵩山少室山的南麓七祖塔
風穴寺,位于汝州市城東北10公里的中岳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汝河之濱。寺始建于北魏,名香積寺,隋代改名千峰寺;唐代擴建為白云寺,俗稱風穴寺。風穴寺中現(xiàn)存最早建筑是唐代建造的七祖塔,該塔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賜名七祖塔,為全國七大唐塔之一。風穴寺在隋末被毀,唐開元年間,貞禪師募化重修。他繼達摩之后傳授禪宗,被稱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死后,門徒收其舍利,建造此塔,將舍利放在塔內(nèi)。塔的形制為四方形,九層,密檐式磚結構,塔高27米,為九層方形磚塔。塔的各部比例均勻,造型優(yōu)美,為唐代早期密檐的典型風格。塔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及火焰組成,塔身和塔剎都保存完好,是唐塔中較為罕見的。該塔古樸秀麗,莊嚴大方,千余年間歷經(jīng)風雨雷電,仍傲然屹立。風穴寺寺外三處塔林分別在寺的東、西、南面,有元明清各代的和尚墓塔83座。佛塔林立,星羅棋布,是河南省僅次于少林寺的第二處較大的塔林。塔形各異,有的為四方形,有的是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的高達十幾米,有的僅有一米高;有的用青磚砌成,有的用青石建造。
006、河南安陽市城內(nèi)西北隅天寧寺塔(文峰塔)
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天寧寺始建于隋仁壽初年(公元601-604年間),塔修造于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當時任彰德(即今安陽)知府的黃邦寧,主持重新修葺天寧寺和塔。使得天寧寺規(guī)模達到鼎盛時期,被譽為“南北叢林之冠”。他認為塔與南邊的孔廟(在今安陽市西大街小學校內(nèi))相呼應,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門橫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 ,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又進行過三次整修。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長40米。壁厚2.5米,共分五層,由下而上逐級增大,呈傘狀,風格獨特,國內(nèi)外罕見。塔分三個部分:塔基、塔身、塔剎;塔基為八角地栿,上筑圓形擴張仰蓮塔座。磚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7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把塔裝飾得更為美麗壯觀。塔的上身五級出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出檐的斗拱又不盡相同。八角檐頭系有銅鐸,微風吹動,叮當作響,給人以高遠靜穆之感。塔頂有相輪、塔剎。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余為假門。券門首額,有磚雕二龍戲珠圖像。八角均有巨龍環(huán)繞的盤龍柱,上加鐵鏈枷鎖,非常壯觀。八根龍柱之間,有八幅磚浮雕佛教故事圖像:正南面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釋迦佛說法像;西面為悉達多太子誕生圖像;西北角一幅是釋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為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像;東北角是佛為天人說法像;東面一幅為釋迦佛涅像;東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聞法像。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姿態(tài)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塔的正南門前有一平臺,高約2米。登平臺進塔門,沿72級臺階盤旋而上塔頂。塔頂平臺周圍有一米多高的女兒墻環(huán)繞。平臺正中矗立著一個高約10米的葫蘆狀小塔剎,大體和北京北海公園的小白塔相仿。
007、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登封法王寺塔群,位于嵩山南麓玉柱峰下,現(xiàn)存唐塔四座、元塔一座、清塔一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塔是四角拋物線型正方形舍利塔,有十五層,約高四十五米,全部用黃泥磚砌而成。其余三座唐塔塔銘已失,塔頂和基座已有破損,但造型俊秀、精巧。
法王寺塔約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紀前半葉,是唐代甚至中國最優(yōu)美的古塔。塔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密檐式,第一層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層,總高40米余。第一層正面有圓券門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層四面各開一小圓券。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體呈梭形,檐端連成極柔和的弧線,體現(xiàn)了唐代藝術家高度的審美能力。
008、河南龍角塔
龍崗之巔距祠院主體建筑十米處有一造型玲瓏,俊雅秀麗的七級古塔,即龍角塔。清咸豐年間,南陽天災人禍重重,為確保龍崗隱圣風水,知府顧嘉蘅倡建此塔。塔為六角形重檐式實心結構,青石基座,高11米。第三層有鐫刻在漢白玉石板上的“奎屢聯(lián)斗?!蔽鍌€遒勁大字。一二四層磚刻人物、動物、仙人等圖案,雕刻精細,逼真?zhèn)魃?,塔頂剎下六角各伸一青石龍頭,龍口銜一鐵環(huán),風動悅耳
商丘城南佛塔位于商丘縣(舊稱)城南1.5公里的古宋河西岸,是一座元代喇嘛塔。塔高15米,為覆缽式建筑,呈葫蘆狀,為藏傳佛教之典型。佛塔壁上雕有幾十尊佛像,形態(tài)各異,造形逼真,為商丘古城近現(xiàn)代仍幸存的惟一塔式建筑,不料此塔竟損于“文革”結束之后,更令人嘆息!
民權雙塔位于民權縣雙塔鄉(xiāng)雙塔集內(nèi)。雙塔原名“雙浮圖”,為兩座姊妹塔,塔高三丈余,建于北宋,明萬歷年間重修,現(xiàn)存有銘石數(shù)塊。雙塔在1958年曾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連“文革”最動亂的年代業(yè)已熬過,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71年雙塔公社修建水閘時竟拆塔取磚用,愚昧之極也!
除上述幾處外,商丘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現(xiàn)已經(jīng)消失的古塔,還不止這些,它們因年代久遠而失于記載。而現(xiàn)存的幾座古塔,無疑是商丘800萬人民的寶貴財富,它是文明、文化的見證。保護文物,珍惜歷史,遠離愚昧,才對得起商丘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010、河南洛陽文峰塔
古塔這一建筑形式源于印度,是佛教文化興盛的產(chǎn)物。在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佛塔的建筑形式引發(fā)了古人的豐富想象力,一座座與佛教思想文化毫不相關的古塔也拔地而起,文峰塔就是其中之一。
文峰塔位于今洛陽市老城東南隅東和巷東端。始建于宋代,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初重建。明清時附近還有一湖泊和一廟宇(現(xiàn)已廢毀),塔、湖、廟交相輝映,形成了當時河南府城內(nèi)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
古塔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構造大體相同,一般有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個部分構成。佛教舍利塔一般都建有地宮,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塔的基礎,塔身是塔的主體部分,塔的種類也是通過塔身的形制來區(qū)別劃分的。塔身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塔身的層數(shù)多為單數(shù)(如一、三、五、七、九……);塔剎是塔身頂部的相輪等飾物,“剎”是梵文的音譯。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體可分為木、磚石、金屬、琉璃等幾種。
洛陽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磚石塔,四方形,高約3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梅叫吻嗍龀桑窟呴L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間嵌有鑄鐵,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層,通體用青磚砌成,從第一層至第九層逐層遞縮,最高層每邊長3米。一至八層向北各開一弧形拱門,可向外望,門上皆有題額;第九層則四面各開一弧形拱門。塔剎已被毀。一層拱門兩側原有對聯(lián)一副,左側半副字跡可辨:樓九盡云通天尺。
文峰塔總結了唐宋以來各種磚塔結構形式的優(yōu)點。塔身外壁用磚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一個磚塔心;每層之間建有木質(zhì)樓板和木質(zhì)樓梯,可盤旋而上,后樓板、木梯毀于戰(zhàn)火。為什么叫文峰塔?原來在塔內(nèi)第一層供有文昌,第二層供有魁星。文昌,又稱文昌帝君、文曲星,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牵础翱恰?,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有“魁星點狀元”之說。古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賜恩”、“益國安民”、企盼洛陽文化繁榮、多出人才之意。
文峰塔是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古塔之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時人們登臨塔頂,除有“危樓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慨嘆外,更多的是縱目河洛大地的壯麗景色。為保護古塔,今塔門已封。
位于許昌博物館內(nèi),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層,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結構謹嚴,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磚塔之冠?!拔姆迓栃恪睘樵S昌十景之一。
012、河南睢縣千年古塔圣壽寺塔
在“中原水城”睢縣,有一座千年古塔——圣壽寺塔。該塔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圣壽寺塔雖歷經(jīng)風雨的侵蝕,但它依舊高昂著頭顱,挺拔起腰桿,巍然屹立,迎送著每一個來訪者。 圣壽寺塔位于睢縣西南45里的后臺鄉(xiāng)閻莊村的宋代圣壽寺遺址上。該塔古香古色為六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22米。除第一層檐置一斗三升斗拱外,其余各層皆為疊澀塔檐。第一層塔身南面辟半圓拱門,入門為六角形塔心室。第二層以上為實心,第六層、第八層南面有圭形門。塔身外壁一至四層嵌砌磚雕佛像,數(shù)量多少不等。塔頂是由覆缽、寶珠、寶瓶組成的塔剎。除塔之外,圣壽寺遺址上松柏疊翠、古樹參天,周邊桃紅柳綠,四季景色宜人。 關于圣壽寺和圣壽寺塔,當?shù)剡€流傳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大宋時期閻莊村來了一位法號慧普的和尚,他慈眉善目且精于醫(yī)道,并熱心為當?shù)匕傩罩尾’焸?,受到百姓的敬重。大約過了兩年,忽然村里來了一隊兵馬,說是奉旨來請慧普和尚回開封一大寺院任住持。原來慧普和尚曾有恩于皇上,由于當?shù)匕傩諛O力挽留,再說他也不愿回到京城。最后,皇上無奈,就下詔在閻莊村擴建寺院,取名圣壽寺,又建起一高塔,叫圣壽寺塔。令人稱奇的是,圣壽寺塔外嵌砌有佛像磚。260塊佛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無一雷同,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圣壽寺塔塔下有井,通有向四周輻射的神秘地宮。 圣壽寺塔是商丘市保存完好且為數(shù)不多的古塔之一,由于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1963年,圣壽寺塔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大提高了睢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并成為該縣文化旅游業(yè)的亮麗一景。
013、河南濟源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位于市城區(qū)西北延慶寺內(nèi)。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稱龍?zhí)端滤?。宋景右元年(公?034年),濟源縣通慧禪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數(shù)十粒,與濟源縣延慶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創(chuàng)建。 塔門南向,高28.16米,為七層密檐式六棱磚塔。塔檐由簡潔的迭澀磚層組成。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內(nèi)外各層壁面嵌有磚雕佛龕千余塊,鐫刻精細,造型生動,類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門拾級登上第二層,可里外旋轉(zhuǎn)沿至塔頂。塔內(nèi)部筒狀結構,二層以上有迭澀式磚層樓板。南門內(nèi)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zhí)堆討c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塔西有龍?zhí)度?,為濟水西源?!褒執(zhí)兑乖隆睘闈淳啪爸弧?/div>
隋代舍利塔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層,約四十五米,周長二十八米,壁厚兩米多。塔為空心建筑,從地層仰望,可直視塔頂,四周遺有磚洞痕跡,可知原來在每層的犄角處,還裝設有檐角木梁,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還可以作為上塔的梯階,以攀緣上下。舍利塔身外部的密檐層層迭迭,迭出塔身最寬者達90厘米,使整個塔身顯得更為雄偉壯觀?,F(xiàn)除小部分受風雨侵蝕剝損外,基本完整堅固。
015、河南寶林寺石塔
寶林寺石塔位于鎮(zhèn)平縣城西北約30千米的寺山鄉(xiāng)寶林寺內(nèi),東臨二龍山,北依寺山,重巒疊嶂,古樹參天,風景優(yōu)美。
石塔共6層,由塔基、塔身、塔剎等3部分組成,高約9米,為漢白玉雕砌而成。塔基用8塊石條砌成八角形,壁面精雕二方連續(xù)波紋圖案,其上用仰、俯蓮瓣砌成圓形束腰須彌座。塔身下層為鼓狀橢圓形,外部精雕植物花紋。塔門向南,內(nèi)原置有一尊圓雕祖師。第二至第四層為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呈八角柱體。第二層雕作仰蓮承托上部塔體,八面皆鑿有佛龕,龕內(nèi)各雕鑿佛像,神態(tài)各異;第三層每面皆有題記;第四層每面滿布淺浮雕。塔剎下為圓形相輪,上為寶瓶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建于后周顯德二年。據(jù)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妙樂寺塔高34.19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優(yōu)美的拋物線形。塔二層以上南、東、西壁佛龕內(nèi)置佛像,計17尊,兩鐵佛,其余為玉佛。妙樂寺塔整體設計、砌作工藝及建材質(zhì)量均屬上乘,千余年來,雖歷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但塔體及木結構保存完好,妙樂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 2001年6月25日,妙樂寺塔作為五代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17、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區(qū)西部陜州風景區(qū),原為陜州城內(nèi)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面南,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塔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nèi)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
游人立于塔四周數(shù)丈,叩石、擊掌,會聽到“呱呱呱”的類似蛤蟆的叫聲。叩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就越逼真、響亮,所以當?shù)厝罕娝追Q其為“蛤蟆塔”。其實,塔內(nèi)蛙鳴之聲出自回聲原理。該塔同北京天壇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同列為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F(xiàn)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輪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沖著塔壁講話可以聽到類似蛤蟆叫聲的回音,所以該塔又有“蛤蟆塔”之稱。另外三處回音建筑分別是:北京天壇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
018、河南蛤蟆塔
蛤蟆塔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建于清康熙年間。塔身雖不高,卻以“奇聲奪人”而聞名于世。游人若以掌擊塔,塔內(nèi)會發(fā)出“咯咯咯……”的鳴聲,如有萬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妙不可言,發(fā)人遐思。
郭塔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內(nèi)芒碭山,在夫子崖東60余米有三座清代佛塔,互呈三角而立,統(tǒng)稱郭塔,兩座石塔分列于前,一座磚塔在北約10米居中。 磚塔通高10米許,系仿樓閣式建筑。它八角五層,石瓶為剎。下有高2米,直徑3米的青石基座。各層用正反迭澀磚出檐,轉(zhuǎn)角雕竹節(jié)狀倚柱,角間各面作大佛龕,全用精雕畫像磚貼之。塔體上共鑲嵌64塊大型磚雕,畫面內(nèi)容極為豐富,且各具獨特風格。除神獸、仙鳥、琴燭、花竹作襯托外,主要以《西游記》人物故事為主,其中一組最為生動形象。頭戴花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唐三藏,雍容自如,意態(tài)嫻雅;肩扛釘耙,長嘴大耳的豬八戒昂首挺胸一副無所事事的神態(tài);腳踏祥云,手搭涼篷的孫悟空側身前沖,無往而不勝的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蓮花臺上,西天如來佛結跏端坐,慧目微合;變幻成美女的白骨精肩挑食物,正去勾引嘴饞貪食的豬悟能。還有駿馬馱經(jīng)、猛虎上山等都很生動形象。第四層南面雕一拱形門,門旁刻銘為“清蹎先師一位之靈??滴醵哪晔露招?。”橫額刻“永久”二字。
東石塔高約7米,五層八角形密檐式,座高1.2米,直徑2米。塔座之上五層,由五個抹角八棱石鼓和五個抹角八邊形石盤間壓而成。石盤邊刻陰線蓮花紋,底面陰線刻云紋。石鼓轉(zhuǎn)角浮雕畫像40幅。人物畫像形態(tài)變化多姿,或讀書、或勞動?;蚯逭?、或打仗,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其他有花鳥、山水畫等。第一層南面刻門狀,其上陰刻“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十九日立,清故張老師一位之靈,弟子張起程、孫張門蔣氏重修?!?nbsp; 西石塔高6米,石瓶為剎。結構和東石塔相似。第一層刻有花草鳥蟲,二層刻樓臺亭謝,三層石雕隱約可辨是《西游記》故事片斷,四層為淺浮雕人物,五層的圖像,較為模糊難辨。 從塔身銘文可以看出,這三座小塔為清代初期所建。它對研究當時豫東的佛塔建筑和工藝史都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塔身上的磚石雕刻是難得的文化藝術遺產(chǎn)。該塔為何名日郭塔?據(jù)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永城縣令耿晉光《重修夫子巖記》載:明朝末年,夫子廟因兵亂被毀,康熙十三年(1674年)沛人郭自高游歷芒碭山,看到夫子廟受到破壞,便留下來整修夫子廟,繼為主持,此塔當為郭自高及其徒弟死后的歸宿。
民權白云寺塔白云寺位于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在該寺大雄寶殿后有一多寶塔,“多寶塔”也稱“經(jīng)幢”,為佛家經(jīng)刻。塔高4米,九級六棱,實心,青石雕成。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在寺東北50米處有一佛公靈塔,是佛洞宗31世佛公大和尚的墓葬,建于康熙年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