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塔,源于古印度興建的年代,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yǎng)佛陀的頭發(fā)、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譯“塔婆”(Thupo),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等,另有“舍 利塔”“七寶塔”等異稱。
北京
21、北京妙相亭佛塔
妙相亭塔位于北海公園西北角闡福寺萬佛樓西側的一座八角攢尖頂?shù)?font style="COLOR: #000000" color=#0645ad>妙相亭內(nèi)。
此塔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亭子稱“妙相亭”,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為護塔而建。
石塔的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須彌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訪上雕有纏枝西番蓮,束腰中有二龍戲珠和云文圖案。塔身的每面各線雕一位羅漢像,每位羅漢的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御制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騰龍,眼角各雕一獅子頭。塔檐頂上有一層須彌座,上面雕有雙龍戲珠和寶相花等圖案。須彌座上方又有一層檐,外形象一頂唐僧的毗盧帽。塔檐頂上的塔剎是一座小型的覆缽式塔。
石塔上的十六羅漢像是五代時禪月大師貫休所畫,真跡原藏于杭州孤山的圣因寺內(nèi)。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時看到了這十六幅羅漢像,他根據(jù)梵經(jīng)改正了畫上原題的羅漢名,并題寫贊文。后來杭州孤山圣因寺住持僧明水募資,將五代時貫休和尚畫的十六羅漢相臨摹成石刻,乾隆詔令建塔,把十六羅漢像鑲于塔身。
22、北京北海石佛幢(雙)塔
北海石佛幢(雙)塔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qū)北海公園原萬佛樓前(現(xiàn)寶積樓)西南處,東西排位,俗稱東石佛幢塔、西石佛幢塔。雙塔的結構、造型和浮雕圖飾基本相似,各高約8米,為八角形三層樓閣式,全部用漢白玉石雕筑而成。雙塔都建在漢白玉石筑成的平臺上,塔座為石雕三層須彌座。塔身為八角柱形,每面都刻有經(jīng)文。塔身上方為仿木結構三層樓閣式,每層八面均設佛龕一尊。塔剎為石雕寶珠。此石佛雙塔保存完好,對研究我國石刻藝術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3、北京慶壽寺雙塔
慶壽寺雙塔建于金章宗初年(公元1190年),后經(jīng)元、明、清重修。雙塔慶壽寺原址在西城區(qū)西長安街28號(北京西長安街電報大樓東南側)。1954年擴建西長安街拆除。金初始建,稱大慶壽寺,元初重建。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重修,改稱大興隆寺,又名慈恩寺。嘉靖十四年1535毀于火。嘉靖十五年1536改為講武堂、演象所。
雙塔在慶壽寺的西側,八角形九級一座,額曰“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云佑圣國師之塔”;八角形七級一座,額約“佛日圓明大禪師可庵之靈塔”。在海云禪師塔前原有《大蒙古國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云大禪師碑記》一座,為王萬慶撰。此碑現(xiàn)存于宣武區(qū)法源寺內(nèi)。
24、北京北海七佛塔塔亭
北海七佛塔和塔亭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園“大琉璃寶殿”前面,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呈八角形的七佛塔建在塔亭內(nèi)。
塔亭的八角形琉璃屋脊承托著一座覆缽式鎏金小塔,它由琉璃磚砌成八角形須彌座,座上為覆缽式塔身,塔身兩側設有垂珥,塔身上部為塔剎,塔剎由華蓋和寶珠構成。
七佛塔和塔亭暫未對外開放。
25、北京法源寺景泰藍三塔
法源寺景泰藍三塔收藏于北京市宣武區(qū)法源寺大殿內(nèi)。六棱鏡塔,大清乾隆已酉年敬造。四方佛塔,大清乾隆已法源寺景泰藍三塔酉年敬造。各面有佛龕,內(nèi)有小佛,現(xiàn)已不存。喇嘛塔,大清乾隆已酉年敬造。有一個佛龕,里邊小佛現(xiàn)已不存。三塔高約3米,做工精致,造型美觀。均為國家級文物。
26、北京瑞云庵塔
瑞云庵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車耳營村明照洞瑞云庵內(nèi)。塔建造年代不詳,據(jù)說建于明代,磚結構,平面六角形,七層,高約3米,密檐式實心塔。須彌座上的第一層塔身,每面雕刻著一頭肥壯的綿羊,昂首環(huán)角、威武強悍,構圖十分別致。此塔建在拔地而起的巨石之巔,石下是陡峭的懸崖,石上寶塔猶如天外飛來,游人到此,莫不擊掌叫絕。
27、北京玉泉山華藏海石塔
玉泉山華藏海石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玉泉山西南角半山上。為八角7層密檐式實心漢白玉石塔,高10余米。塔的八面雕刻有佛像和佛教故事圖案。塔剎為一小型喇嘛塔。清乾隆年間建。
28、北京萬佛堂開山壽塔
萬佛堂開山壽塔。古塔建于明代正統(tǒng)元年(1436),據(jù)考是歷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三朝的國老慧進大師的舍利靈塔。塔原為五級六角形仿木結構密檐磚塔,實心六角形,現(xiàn)僅存四層,殘高約7米。塔基為青石雕鑿壘砌而成。須彌座上為磚雕仰蓮瓣三層,其上有磚砌的斗拱承托塔身,第一層塔身正面原有壺門,門額石刻“開山壽塔”,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任何字跡了。其余五面為磚雕裝飾門與窗,窗欞有“萬字不到頭”、雙菱花等裝飾,塔轉(zhuǎn)角處砌圓形立柱。實心的塔身已被掏了個大洞,透過去可以望見冬日蕭索的荒野。再往上,呈內(nèi)弧的每層塔檐下都有斗拱承托,逐漸往里收。
29、北京宋公長老塔
宋公長老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建于元代(公元1220年),高約4米。此座石筑八角形五級密檐式塔,其石雕八角形須彌座的束腰八面各雕有花飾,座上有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部為五級密檐,塔剎由蓮花及其承托的寶珠組成。此塔為金、元換代前后高僧宋公長老塔。長老姓南名覺宗,陜西扶風人,為潭柘山龍泉寺第二十三代住持。至元九年圓寂。
30、北京慧公禪師塔
慧公禪師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高約3.5米,為石筑八角形三級密檐式塔。塔座為三層石制平臺,塔座上以三層石雕圓形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方為三級密檐,塔剎由蓮花及其承托的寶珠組成。此塔為元代高憎慧公禪師靈塔。此公俗姓史,名道慧,河北宣化人。五歲出家,教業(yè)《唯識》大論,七十歲圓寂。
31、北京潭柘龍泉都寺林公靈塔
潭柘龍泉都寺林公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其磚砌六角形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有花飾圖案,座上方由三層磚雕蓮花承托塔身。塔身各面均設有假門和假窗。塔身上部為單層屋檐,塔剎由磚砌八角形剎座、蓮花和寶珠組成
32、北京能公仁庵禪師靈塔
能公仁庵禪師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其磚砌六角形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有花飾圖案,座上方由三層磚雕蓮花承托塔身。塔身各面均設有假門和假窗。塔身上部為單層屋檐,塔剎由磚砌八角形剎座、蓮花和寶珠組成。
33、北京如公尼庵之靈塔
如公尼庵之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塔高約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其磚砌六角形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有花飾圖案,座上方由三層磚雕蓮花承托塔身。塔身各面均設有假門和假窗。塔身上部為單檐,塔剎由磚砌八角形剎座、蓮花和寶珠組成。
34、北京恒公靈塔
恒公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塔高約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其磚砌六角形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有花飾圖案,座上方由三層磚雕蓮花承托塔身。塔身各面均設有假門和假窗。塔身上部為單檐,塔剎由磚砌八角形剎座、蓮花和寶珠組成。
35、北京曹洞正付隱峰琮禪師靈塔
曹洞正付隱峰琮禪師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8米,其磚砌六角形三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都磚雕花飾圖案,塔身正面門上方鑲嵌塔銘。塔身上部為三層密檐,塔剎由蓮花和寶珠組成。
36、北京潭柘海真和尚塔
潭柘海真和尚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7米,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塔身正面門的上方鑲嵌塔銘,塔身上部為單層檐,剎頂為蓮花和寶珠。
37、北京終極無初禪師塔
終極無初禪師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塔建于明代,高約13米。此座磚雕六角形五層密檐式塔,其磚雕六角形二層須彌座的上方由三層磚雕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正面設有假門和假窗。正面門上方鑲嵌塔銘。塔身上部為五層磚雕密檐,塔剎由蓮花及其承托的覆缽式剎頂組成。此塔為日本籍高僧而建,是中日友好的重要體現(xiàn)。師名德治,字無極,號終極,日本國信州神氏子,明洪武年間來中國,結識明代高僧姚廣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為潭柘寺住持,禪師圓寂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
38、北京禾開首座無盡用公覺靈塔
禾開首座無盡用公覺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2.5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塔座是磚砌須彌座。座的上部為塔身,塔身正面嵌有塔銘。塔身上部為磚砌單層塔檐,剎頂為磚砌收脊頂。
前佛甘泉古磵泉禪師之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8米,其磚砌六角形三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都磚雕花飾圖案,塔身正面門上方鑲嵌塔銘。塔身上部為三層密檐,塔剎由蓮花和寶珠組成。
40、北京觀音庵元無竭智公靈塔
觀音庵元無竭智公靈塔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潭柘寺下塔院內(nèi)。高約2.57米,為磚砌六角形單檐式。塔座是磚砌須彌座。座的上部為塔身,塔身正面嵌有塔銘。塔身上部為磚砌單層塔檐,剎頂為磚砌收脊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