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研究《道德經(jīng)》,大多走老莊列子的玄學(xué)思路,卻為意識到走的是下坡路,就像跳入支流中去解釋主流一樣,難得全貌;也有《易》《老》并參的,但以儒家解易,研究道家經(jīng)典,只能是尋章摘句,牽強(qiáng)附會而難得要領(lǐng);我解老,是力圖看老子學(xué)過什么,他的思想根源在那里作為基點(diǎn)來進(jìn)行的。
《陰符經(jīng)》、《道德經(jīng)》次序混亂,其實(shí)是一種高明的教育方法,是道家所特有的入門一關(guān),《陰符經(jīng)》是《道德經(jīng)》的總提綱,二者同來源于《易經(jīng)》。歡迎指教! 《陰符》 《陰符》乃潛藏密契之事者也,太公著。 而唐李荃得于嵩山虎口巖石室中,著名乃為道士、大魏真君、寇謙之所藏,乃傳。 上 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1:太公曰:一賊命,次賊物,三賊時,四賊功,五賊神。賊命以—消天下,用之以味。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賊時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賊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賊神以一驗(yàn)天下,用之以大小。 2: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于人乎? 3:荃曰:黃帝得賊命之機(jī),白日飛升。殷周得賊神之驗(yàn),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qiáng)楚。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1:太公曰:圣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無有怨而棄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2:鬼谷子曰:賊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氣感之。時物亦然,且經(jīng)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其機(jī)則少女以時。 3:廣成子曰:以為積火焚五毒,五毒即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也。 4:荃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其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氣熏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后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無神。仙味之術(shù)百數(shù),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術(shù)百數(shù),其要在還精采氣;金丹之術(shù)百數(shù),其要在神水華池;治國之術(shù)百數(shù),其要在清靜自化;用兵之術(shù)百數(shù),其要在奇正權(quán)謀。此五事者,卷之藏于心,隱于神,施之彌于天,給于地,宇宙瞬息可在人手,萬物枯榮可生人之身,黃帝得之,先固三宮,反治萬國,鼎成而馭龍上升于天地。 天性,人也。人心,機(jī)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亮曰:以為立天定人,其在于五賊。 天發(fā)殺機(jī),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jī),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jī),天地反覆。 1:范曰:昔伊尹佐殷,發(fā)天殺之機(jī),克夏之命盡而事應(yīng)之。故有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2: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鑿,十年地壞;殺人過萬,大風(fēng)暴起。 3:亮曰:按:楚殺兵數(shù)萬,大風(fēng)杏冥,晝晦,有若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 1:良曰:從此一信而萬信生,故為萬變定基矣 2:荃曰:大荒大亂,兵水旱蝗,是天殺機(jī)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系夏臺,周囚羑里,漢祖亭長,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殺之機(jī)也,起陸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權(quán)臣擅威,百姓思亂,人殺機(jī)也;成湯放桀,周武伐紂,須籍?dāng)刳A嬰,魏廢劉協(xié),是乘人殺機(jī)也;覆貴為賤,反賤為貴,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機(jī)各發(fā),成敗之理宜然!萬千變化,圣人因之而定基業(yè)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1:良曰:圣人見其巧拙,彼此不利者,其計(jì)在心;彼此利者,圣哲英雄道焉,況用兵之務(wù)哉。 2:荃曰:中欲不出謂之啟,外邪不入謂之閉,內(nèi)啟是其機(jī)也。雄知其陰,不動如山,巧拙不性,使入無間,而得窺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1: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訥。興師動眾,萬夫莫議,其奇在三者,或可動或可靜之。 2:荃曰:兩葉掩目,不見泰山,塞豆雙耳,不聞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竅皆邪,不足以察機(jī)變。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機(jī)動未聯(lián),神以隨之;機(jī)兆將成,心以圖之;機(jī)發(fā)事行,志以斷之。其機(jī)動也,與陰同其波,五岳不能鎮(zhèn)其隅,四讀不能界其維。其機(jī)靜也,與陰同其德,智士不能運(yùn)其榮,深聞不能竅其謀,天地不能守其時,而況于人乎?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圣人。 荃曰:火生于木,火發(fā)而木焚;奸生于國,奸成而國滅。木中藏火,火始于無形;國中藏奸,奸始于無象。非至圣不能修身煉行,使奸火之不發(fā),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zāi)之禍矣!是以箕子逃而縛裘牧,商容囚而騫叔哭。 中 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1:良曰:機(jī)出乎心,如天之生,如天之殺,則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即宜,三才即安。 1:鬼谷子曰:三盜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識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后應(yīng)之。 2:荃曰:天地與萬物生成,盜萬物以衰老,萬物與人之服御,盜人以驕奢。人與萬物之上器,盜萬物以毀敗,皆自然而往,三盜各得其宜,三才遞安其任。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jī),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荃曰:人皆有圣,人不貴圣,人之愚;即睹其圣,又察其愚,復(fù)睹其圣。故《書》曰: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皆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賣粥,當(dāng)衰亂之時,人皆謂之不神,及乎逢成湯,遭文王,遇齊桓,值秦穆,道澤生靈,功格宇宙,人皆謂之至神。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1:鬼谷子曰:后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于人乎? 2:荃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日之有數(shù),有次十二,以積閏大小、余分有定,皆稟精氣,自有不為圣功神明而生,圣功神明亦稟精氣,自有不為日月而生,是故成不貴乎天地,敗不怨乎陰陽。 其盜機(jī)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輕命。 1:諸葛亮曰:夫子,太公豈不賢于孫、吳、韓、白,所以君子小人異之,四子之勇至于殺身,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 2:荃曰:季主凌夷,天下莫見凌夷之機(jī),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開國之機(jī),而莫能知開國之機(jī),而莫能知開國之源。君子得其機(jī),應(yīng)天順人,乃應(yīng)其躬;小人得其機(jī),煩兵黷武,乃輕其命?!兑住吩唬壕右姍C(jī)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jī)其神乎!機(jī)者易見而難知,見近知遠(yuǎn)。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1:太公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 2:荃曰:景星見,黃龍下,翔鳳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滿溢,海不揚(yáng)波;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錯,晝冥霄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為理亂之機(jī)。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六府三事,無相奪倫,百谷用成,兆民用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賦苛政,上下相蒙,懿戚貴臣,驕奢淫縱,酣酒嗜音,峻宇雕墻,百姓流亡,思亂怨上,我以此時物文理,為理亂之機(jī)也。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荃曰:圣哲之心,深妙難側(cè),由巢之跡,人或窺之,至于應(yīng)變無方,自轉(zhuǎn)機(jī)而不窮之智,人豈虞之,以跡度心,乃為愚者也。 故曰:沈水入火,自取滅亡。 良曰:理人自死,理軍亡兵,無死則無不死,無生則無不生,故知乎死生,國家安寧。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尹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勝之。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良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勝之。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良曰:陰陽相推激,至于變化在于目。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良曰:大人見之為自然,英哲見之為制,愚者見之為化。 尹曰:知自然之道,萬物不能違,故利而行之。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良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鳥獸至靜,律歷所不能契,從而機(jī)之。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jī)鬼藏。 良曰:六癸為天藏,可以伏藏也。 陰陽相勝之術(shù),昭昭乎,進(jìn)乎象矣! 1:亮曰:奇器者,圣智也。天垂象,圣人則之,推甲子,畫八卦,考蓍龜,稽律歷,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乎象,無不盡矣! 2:亮曰: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zhuǎn)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 3:良曰:萬生萬象者心也,含藏陰陽之術(shù),日月之?dāng)?shù),昭昭乎在人心矣! 4:廣成子曰:甲子合陽九數(shù)也,卦象出師眾之法,出師以律,動合鬼神,順天應(yīng)時而用鬼神之道也。 下 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1:尹曰:思之精所以盡其微。 2:良曰:后代伏思之,耳目之利,絕其一源。 3:荃曰:人之耳目,皆分于心,而意于神,心分則機(jī)不精,神竟則機(jī)不微,是以師曠熏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于心,舉事發(fā)機(jī),十全成業(yè),退思三反,經(jīng)晝歷夜,思而后行,舉事發(fā)機(jī),萬全成也。 4:太公曰:目動而心應(yīng)之,見可則行,見否則止。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jī)在于目。 荃曰:為天下機(jī)者,莫近乎心目,心能發(fā)目,目能見機(jī)。秦始皇東游會稽,項(xiàng)羽目見其機(jī),心生于物,謂項(xiàng)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晉師畢至于淮淝,符堅(jiān)目見其機(jī),心死于物,謂符融曰:彼京力敵也,胡為少耶。則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敗之機(jī)見于目焉。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fēng),莫不蠢然。 1:良曰:熙熙哉。 2:太公曰:誡懼致福。 3:荃曰:天心無恩萬物,有心歸恩于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施而不求其報(bào),生而不有其功,及至迅雷烈風(fēng),威遠(yuǎn)而懼爾,萬物蠢然而懷懼,天無威而懼萬物,萬物有懼而歸威于天。圣人行賞也,無恩于有功,行伐也,無威于有罪,故賞罰自立于上,威恩自行于下也。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1:良曰:夫機(jī)在于是也。 2:荃曰:樂則奢余,靜則貞廉,性余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泉,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人之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圣人者,不淫于至樂,不安于至靜,能棲神靜樂之間,謂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誘,聲樂不能蕩,辨士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懼,見禍于重開之外,慮患于杳冥之內(nèi),天且不違,而況于兵之詭道者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1:尹曰:治極微。 2:良曰:其機(jī)善,雖不令天下而行之,天下所不能知,天下所不能違。 3:荃曰:天道曲成萬物而不遺,椿菌鵬鷃 ,巨細(xì)修短,各得其所,至私也;云行雨施,雷電霜霓,生殺之均,至公也。圣人則天法地,養(yǎng)萬民,察勞苦,至私也;行正令,施法象,至公也?!? 4:孫武曰:視卒如愛子,可以俱死,視卒如嬰兒,可以與之赴深溪,愛而不能令,譬若驕子,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禽之制在氣。 1: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2:尹曰:氣者,天之機(jī)。 3:荃曰:元龜食蟒,鸇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蠐嚌魚,狼犴嚙鶴,余甘柔金。河年服之,無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獸木石,得其氣尚能以小制大,況英雄得其,而不能凈寰海,而御宇宙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1:太公曰:損己者物受制,厚已者物薄之。 2:荃曰:謀生者必先死而后生,習(xí)死者必先生而后死。 3:鶡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斷不成。 4:孫武曰:投之死地而生,致之亡地而后存。 5:吳起曰:兵戰(zhàn)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吳樹恩于越而害生,周立害于殷而恩生,死之與生,恩之與害,相反糾纏也。 《陰符經(jīng)》整理文
第一章 天道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jī)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陰陽相勝之術(shù),昭昭乎進(jìn)乎象矣。 第二章 觀天之道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第一節(jié) 天 道 〈一〉天道之用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發(fā)殺機(jī),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jī),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jī),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fēng),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二〉法道修身 天性也,人也;人心,機(jī)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鹕谀?,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圣人。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機(jī)在于目;至樂性余,至靜性廉;禽之制在氣。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jī),萬化安。 第二節(jié)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滅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第三節(jié) 人 道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即宜,三才即安。其盜機(jī)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輕命。 第三章 觀 念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幾點(diǎn)注釋: 1:因古文沒有章節(jié),連成一篇,且故亂其序,顯神龍猶隱之意,以此育人?,F(xiàn)在重整,分以章節(jié),以顯其意轉(zhuǎn)換處。但是,章節(jié)題目卻不好加,因文章內(nèi)容廣泛,一加提綱,總覺受限,且破壞了原文氣機(jī),因此不敢擅專,如要加提綱,似乎應(yīng)是:第一章:道,第二章:法道:第一節(jié):天道〈一〉天道之用,〈二〉天道修身,第二節(jié):自然之道,第三節(jié):人之道,第三章:觀念或方法之別。列出來,可以看作提綱,也可解釋,如此排序整理的原因。 2:重整之后,文調(diào)理順,意甚簡明,故不多事翻譯,原因有二:一是:可借照原注文內(nèi)容理解、參閱,大意可知;二是:《陰符經(jīng)》文雖簡捷,實(shí)是至理,里面包羅萬象,可用在各個方面上。如翻譯,則必然會縮小視野。因此,原文非常精彩,法簡理奧,應(yīng)用無窮,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作翻譯,減少束縛,反而可廣開思路,不沒大智! 3:從《陰符經(jīng)》可看出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說了《易經(jīng)》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二是:可作為《道德經(jīng)》總綱。 4:一個關(guān)鍵入門概念探討: 不作翻譯,為的是保護(hù)慧命,不受傷害,但其中有一個概念要清楚,才會正確把握其中心思想,順利打開《陰符經(jīng)》大門,入里攬勝。這就是天之五賊的理解,今試著粗解以下,這只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之內(nèi)的見解,實(shí)際上應(yīng)是萬事萬物中都有五賊在發(fā)生作用,如《易經(jīng)》中的三才四象一樣,無所不在。因此,不要以此解為依據(jù),這只是提個醒,指個方向而矣。 (1):賊命—— 指萬物之所以有生機(jī)或生命力是因?yàn)榈赖倪\(yùn)轉(zhuǎn)的作用,道通過萬物相食相養(yǎng)的食物鏈關(guān)系,來實(shí)現(xiàn)發(fā)展和歸源,從而實(shí)現(xiàn) 循環(huán)利用的關(guān)系,否則,僅有發(fā)展而不還原就會垃圾成山,最終會耗盡所有的資源,那時發(fā)展也就停滯不前了,所以講是“以一消天下”。用在社會人身上給我們的啟示則指五味養(yǎng)身等辨證關(guān)系。 (2): 賊物—— 《道德經(jīng)》“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指異同,可以從“有無”來認(rèn)識萬物的差別性,正因?yàn)橛袇^(qū)別,作用不同,才會交流,也才會產(chǎn)生利益,稱為“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3):賊時—— 指陰陽循環(huán)不息、往復(fù)不絕上,如天地四季循環(huán),萬物生住壞滅循環(huán),用在社會上則指興衰更替上,屬于“道”周行不殆運(yùn)轉(zhuǎn)軌跡的體現(xiàn),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作用之外,因此,稱為“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4):賊功—— 指公私或講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陽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體到物種不同,天時、地利條件不同,道所付與的多少又不一樣,因而同一種作物生長情況也會各異,就是因?yàn)榈赖恼{(diào)節(jié)作用的結(jié)果。也因而稱為“以一恩天下”卻“用之以怨”。在社會中則為制度或賞罰標(biāo)準(zhǔn),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蛑v合理程度、滿意程度如何等內(nèi)容。 (5): 賊神—— 指陰陽的本質(zhì),或內(nèi)在屬性,存在一切萬物中,是背后起作用的本質(zhì)原因,用在社會則指民心的向背問題,表現(xiàn)為消長,也就是小大,賊神一發(fā)生變化,意味著事物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轉(zhuǎn)變,如社會來講就是改朝換代之時,因此,賊神是檢驗(yàn)的標(biāo)準(zhǔn)。 如上粗解可知,鬼谷子講“天之五賊,莫若賊神”之意了。其實(shí)本文第一章開篇就講了天之五賊了,只不過太簡捷,不易區(qū)分。今再試解一下 ①:爰有奇器,是生萬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賊命。 ②:八卦甲子,神機(jī)鬼藏——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指賊物。 ③: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天地四季變化,而萬物有生滅循環(huán),指賊時。 ④: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講如果善于運(yùn)用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做好調(diào)節(jié),事物才能順利發(fā)展,也就是調(diào)好“公與私”這對矛盾,指賊功。 ⑤:陰陽相勝之術(shù),昭昭乎,進(jìn)乎象矣?!?由現(xiàn)象而本質(zhì),指賊神。 《道德經(jīng)》完善
第一篇、道 第一章、何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dú)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強(qiáng)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 第二章、道與萬物 一:賊 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二:賊 物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三:賊 時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萬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堅(jiān)強(qiáng)處下,柔弱處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四:賊 功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五:賊 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恍惚。 第二篇 法 道 第一章、為何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于牖,見天道。其去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見而名,弗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第二章、法道總則 一 以德為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二 德以道為根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章 天 道 一 天 生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執(zhí)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功遂身退,天之道! 二 天 殺 天之道,其如張弓歟。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是謂微明。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xué)父。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積,即以為人,己愈有,即以與人,己愈多,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以其不爭故,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四:修 身 〈一〉巧 拙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cái)貨有馀,是謂盜夸。盜夸非道也哉!夫前視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二〉火 生 于 木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三〉機(jī) 在 于 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四〉至 靜 性 廉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dú)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似鄙。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 〈五〉禽之制在氣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qiáng)。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見小曰明,守柔曰強(qiáng)。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致虛極,守靜篤。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疪乎?民治愛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為乎? 第 四 章 自然之道 一: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稱。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 〈二〉心 善 淵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利,是謂配天,古之極。 〈三〉與 善 仁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以責(zé)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國,若烹小鮮。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jiān)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qiáng),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動 善 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áng)。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其在道也,日馀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qiáng)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也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譬之道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宜為下。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總 結(jié) 水 之 善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弗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自然之本 〈一〉靜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二〉靜 之 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恒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三〉靜 之 性 大道汜兮,豈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常無名,可名于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長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第五章 人 之 道 我有三寶,恃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一:慈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以慈衛(wèi)之。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兵勝矣。”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極?是以圣人猶難云。 二:儉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qiáng)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生。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三:不敢為天下先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譽(yù)無譽(yù)。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三篇 法道之難 第一章 再 說 道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第二章 學(xué)道之極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yuǎn)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bào)怨以德。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章 道 之 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章 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