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地球的分界線 1、赤道——南北緯度數、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赤道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作代號。 2、南北緯30°和南北緯°60——低緯、中緯和高緯的分界線 北緯30°~南緯30°:低緯度 北緯30°~北緯60°和南緯30°~南緯60°:中緯度 北緯60°~北緯90°(北極)和南緯60°~南緯90°(南極):高緯度 3、本初子午線——東、西經度數的分界線 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上確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 ,即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作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作代號。 4、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因為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基本上在大洋上通過,這樣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分在兩個半球。從20°W經0°經線至160°E屬于東半球;從20°W經180°經線至160°E屬于西半球。 5、180°經線——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人為分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 。 180°經線的西側是東十二區(qū),是全球最早的一個時區(qū),而180°經線的東側是西十二區(qū),是全球最 晚的一個時區(qū),所以日界線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和終點。由于在任何時刻,東十二區(qū)總比西十二區(qū)早24小時,即一天,因此自東十二區(qū)向東進入西十二區(qū),日期要減去一天:自西十二區(qū)向西進入東十二區(qū),日期要增加一天。 注:日界線并不完全在180°經線上,而是稍有曲折,這主要是為了照顧180°經線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見,繞過陸地所造成。 地方時0:00經線——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界線,0:00經線以東進入新的一天,0:00經線以西是舊的一天。 地方時0:00經線向東至180°經線是新的一天的范圍,新的一天的范圍=180°經線的地方時×15 6、回歸線——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熱量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和南寒帶。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的最南界線。 (二)、有關大洲、大洋及部分國家間的分界線 1、各大洲的分界線 ①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 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緊密相連,成為地球上一塊最大的陸地,叫亞歐大陸。人們習慣上把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亞兩洲大陸的分界線。 ②蘇伊士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得亞洲通往歐洲各國的航線比繞道好望角縮短8000千米~10000千米。 ③巴拿馬運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巴拿馬運河是人們在中美地峽最窄處開鑿的一條運河,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使巴拿馬運河成為世界重要的海洋航運的樞紐。 根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相似性,美洲也可分為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它們兩者之間的分界線是美國和墨西哥的國界線,即美國以北的美洲(含美國)稱為北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稱為拉丁美洲。 ④白令海峽——北美洲和亞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狹窄水道 ⑤德雷克海峽——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狹窄水道 ⑥丹麥海峽——歐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位于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溝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 ⑦直布羅陀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沿岸各國通往大西洋的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這里的表層海水,從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下沉,再沿海峽底部流向大西洋。 2、四大洋的分界線 ①太平洋與北冰洋 西起俄羅斯東北部的杰口尼奧夫角,經白令海峽中的大、小代奧米德島,至美國阿拉斯加西端蘇厄德半島的威爾士王子角一線,為白令海峽最窄處。 ②太平洋與印度洋 北起馬六甲海峽北口,沿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爪哇島南海岸,經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峽,再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和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經線至南極大陸。 ③太平洋與大西洋 在德雷克海峽處,大致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經67°經線為界。 ④大西洋與北冰洋 西起哈得孫灣東口,經戴維斯海峽、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海檻、威維爾一湯姆森海嶺、設得蘭群島的馬克爾—弗拉格島,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線。 ⑤大西洋與印度洋 自通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至南極大陸。 3、世界上每個國家與鄰國之間的界線,即國界。國界都是國家間經過談判商定后,人為劃分的。有以自然的山脈、河流、湖泊為界;也有以直線為界,在一定地段設立界碑、界墻、柵欄作為標志。如: ①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中國和俄羅斯的國界線 ②安第斯山脈——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的國界線 ③北緯38°線——朝鮮半島上朝鮮和韓國的軍事分界線 (三)、中國地理界線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區(qū)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12)云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界線:雪峰山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qū)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qū)和半濕潤區(qū)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qū)和半干旱區(qū)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qū)與干旱區(qū)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濕潤區(qū)與干旱區(qū)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qū);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qū)都比較干旱。 (6)季風氣候區(qū)與非季風氣候區(qū)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qū),在季風區(qū)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干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qū),氣候干旱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6)漢水與渭河的分水嶺:秦嶺 6.三大自然區(qū)界線 (1)東部季風區(qū)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qū)與東部季風區(qū)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qū)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7.自然地區(qū)界線 (1)東部季風區(qū)內部自然地區(qū)界線 ①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qū)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qū)):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qū)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qū)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內部自然地區(qū)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qū)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qū)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8.農業(yè)活動界線 (1)牧區(qū)與農耕區(qū)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qū),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線以西為牧區(qū),放養(yǎng)牛、羊、馬等牲畜。 (2)水田區(qū)與早作區(qū)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3)我國天然草場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此線東南部分是我國農區(qū)畜牧業(yè)分布區(qū),此線西北部分是我國牧區(qū)畜牧業(yè)分布區(qū)。 (4)冬小麥與春小麥的界線:長城 9.行政區(qū)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qū)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陜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10、大海的分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以老鐵山角、廟島群島與蓬萊角連線為界。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以長江口北岸(啟東角)與濟州島的西南角的連線為界。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南澳島經臺灣淺灘至臺灣島南端鵝鑾鼻的連線為界。 如果不需要這么精確的話,也可以記個大致的位置: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頂端連線為界。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為界。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臺灣島南端和閩粵兩省交界處的連線為界。 11.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地區(qū) 地區(qū) 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緯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為主 以丘陵為主 氣候 一月平均氣溫 0℃以下 0℃以上 溫度帶 暖溫帶 亞熱帶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間, 800mm以上, 雨季短,降水少, 雨季長,降水多, 集中于夏季。 降水季節(jié)變化較小。 干濕狀況 半濕潤地區(qū) 濕潤地區(qū) 河流 流量 流量較小,季節(jié)變化大 流量豐富,季節(jié)變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長 結冰期 冬季結冰 冬季不結冰 農業(yè)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糧食作物 以小麥為主 以水稻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為主 以油菜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為主 以甘蔗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兩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自然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水系 黃河水系(渭河) 長江水系(漢水)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分界線 ③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的分界線 ④牧區(qū)與農耕區(qū)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3)、長城 ①我國古代牧業(yè)文化與農業(yè)文化分界線 ②冬小麥與春小麥分界線 ③暖溫帶與中溫帶分界線 ④年降水量400mm線 ⑤半濕潤區(qū)與半干旱區(qū)分界線 ⑥森林與草原分界線 ⑦年積溫3500℃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