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一篇本研究領域的文獻綜述(review)。
這一步很關鍵,要找一篇有影響的(我主要是看cited time的高低)綜述有時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請教你的師兄師姐。我是直接在Annual Reviews中找到一篇外文的review,cited time高達40。這里要說明下,cited time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使用后者。根據(jù)使用經(jīng)驗,前者查到的cited time常常不準確。 2.精讀此文獻綜述。 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領域的框架,熟悉各個問題的key words,并進行總結歸類。 3.根據(jù)綜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獻以及被引用的情況進行展開搜索。 寫此文獻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所以他的文獻一般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梢灾苯铀阉鞔俗髡叩南嚓P文獻,再用問題關鍵詞進行二次檢索。 查找引用此綜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問題關鍵詞進行二次檢索。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較新,能夠代表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 查找綜述引用的文獻(同樣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開的過程中,查文獻作者、文獻的引用和被引用情況是交織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獻都需要這樣查,這主要是針對那些cited time高的文獻,因為如果每篇文獻都這樣查,那工作量將會很大,也沒有這 .昨天說了怎樣查文獻,這里再補充點,就是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找全文,其實有很多文獻看看摘要就差不多了?,F(xiàn)實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費了好多精力搞到全文,卻發(fā)現(xiàn)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我的觀點是,文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利用,可不能“束之高閣”?。?/span> 今天再說說文獻的整理和閱讀。 隨著科研的深入,文獻數(shù)量也會隨之膨脹,所以合理地整理文獻顯得非常重要。這其實就是建立自己的小型文獻數(shù)據(jù)庫,這樣才便于查閱調(diào)用。整理文獻建議大家使用文獻管理軟件,這方面的軟件我知道的有好幾種,像Endnote、NoteExpress、reference manager、文獻王等等,它們各有千秋,這里就不詳細介紹,感興趣的蟲子可以到學術工具版看看。我使用的是Endnote,感覺不錯,可能是先入為主的緣故吧!我把研究課題的各個問題分別命名建立Liabray,例如我在做人體運動仿真方面文獻整理時,建立modeling、experiment等文件夾,Modeling文件夾下根據(jù)建模對象的不同分別Skeletal Dynamics、Muscle Paths、Musculotendon Actuation 等Library,Experiment文件下根據(jù)不同的試驗方法建立各自的Library.這里只是舉個例子,各位蟲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習慣建立自己的Library。只要做到條理清楚,方便查閱就行。但要注意,一旦做了“Link to PDF”工作后就不要移動你的Library了,否則所有的Link會失效。關于Endnote的更多使用技巧還是去學術工具版吧,這里只能說個大概。 讀文獻時,我一般把文獻分為精讀和泛讀兩類,精讀又分理解和熟讀(對寫英文文章有幫助,特別是對那些從沒寫過英文科技文章的蟲子),泛讀又分讀摘要型、挑讀段落型、看圖表型等等。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都要作筆記,主要是寫些心得體會、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評價等。這點很重要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 another one,稍微翻譯了一下: 1)花5min看懂標題(一些定義可在前言中找),and在看正文之前, 結論,從而可發(fā)現(xiàn): 記?。篽aving a list that varies from the list of actual experiments done by th e authors is perfectly OK. b)如果看文獻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list of experiments.
lose your list is to theirs. b)get a sense for the order in which experiments are going to be pres ented. Ignore everything else.
a) Let them tell you why they did the experiments, and what they thi
. b)compare your list with theirs: ifferent: are the authors leaving things out you’d like to see, or are they o n a different track than you? The key here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ir train of thought. If you can ’t figure it out, write that down, too, specifying exactly where you fell off the train. Then move on. From here on, focus on the material you understand f rom the Results, and ignore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Make sure that when they say something, the data actually show it.
d)問兩個問題:(在“材料和方法”中尋找,別在M&M中耗時間)
e)找出隱藏結論(一般是限于篇幅而未能發(fā)表)
eriments. What is the main question that they claim to be answering?
1. did they answer their question? 2. Did they do the right experiments to address their question? 3. If your list of experiments differs from theirs, is their line of expe rimentation better? 4. If you had to answer this research question, knowing all that you know now, how would you do it? Maybe borrow some of their experiments? Or do exact ly what they did?
The discussion should tell you why their work is important, and how it advance s the field. 7)Project into the future. 接? 8)回顧整體風格
1. What phrases do they use to introduce their ideas? 2. How are the figures labeled? 3. Is this a well-constructed paper? 4. 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paper you'd like to emulate? 如何利用互連網(wǎng)搜索文獻? 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在文獻搜集過程中,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常??梢允掳牍Ρ?。 利用網(wǎng)絡搜集資源大致有兩種:一是處于選題階段,還沒有論文方向,想找一個合適的方向來做,此時可以在網(wǎng)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閱讀一些文獻綜述,在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另一種是已經(jīng)確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領域的進展,此時應當請教這一領域的專家,搞清楚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牛人,搜索他們的文章—— 國外的傳統(tǒng),很多雜志要介紹某個領域的成就和進展,都會邀請牛人來寫綜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從這些人的著作中體驗這一領域激動人心的發(fā)展。 網(wǎng)絡搜索技巧我也談一下:首先,www.Google.com肯定是一個很好的圖書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經(jīng)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輸進去看看——這里多說一句,因為國外的論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輸入的論文名字前加個“[pdf]”,比如可以這樣“[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為關鍵詞搜索,這樣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論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幫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個綜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沒有雜志的編號頁碼,因此在論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們要搜索已發(fā)表的論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學院購買了EBSCO等外文數(shù)據(jù)庫,這些數(shù)據(jù)庫提供了大量的論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獻,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詢。 如果通過這些全文數(shù)據(jù)庫還不能查閱到所需要的論文,不妨把論文發(fā)表期刊頁碼記下來(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還不能搜集到,那么還可以嘗試搜尋作者的主頁,也許上面會有,如果仍然沒有,還可以嘗試通過作者的郵件地址直接寫信索取。我的經(jīng)驗,老外們是比較熱情的。如果這些方法都嘗試了還不行,最后還可以在EBSCO查閱國內(nèi)館藏,請求幫助—— 一般地,比較經(jīng)典的論文大多會有好事者放到網(wǎng)上,所以,嘗試以上各種辦法都無法得到某篇文獻,要么忍痛放棄,要么只有求助國外的朋友,或者從其他文獻中間接引用。 搜集文獻還有一個值得提出的方面。國外論文發(fā)表周期較長,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論文,實際上可能是兩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動態(tài),最好還是看working paper,這樣可了解別人現(xiàn)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論文開題時讀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論文寫成,這個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經(jīng)發(fā)表了,此時不妨再上網(wǎng)查一下其發(fā)表的期刊,將發(fā)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參考文獻,你的論文文獻注釋就會更規(guī)范,而且兼顧了注釋最新文獻的要求。 最后,給大家列幾個我經(jīng)常使用的幾個比較好的免費提供working paper下載的網(wǎng)站:IDEAS(http://ideas./ ),NBER(www. ),此外還有很多大學、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論文免費下載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創(chuàng)立的IDEI(http:///presentation.php )。網(wǎng)站眾多,大家慢慢去學會使用。這里不再多講。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數(shù)據(jù)庫,不過需要付費使用 第一,文獻閱讀不能拿來文獻不管三七二十就將其全文讀下去,看文獻的次序是先看看摘要,看看摘要中最后面的兩到三句話,看看是否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關;然后看看參考文獻,如果參考文獻中10篇有九篇都不是近五年的文章,也就沒有必要看了,這種文章沒有跟進最新研究動態(tài)的,能給的提示不多;看完參考文獻了,就看引言,看看引言中是怎么闡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覺得以上三個都比較的合乎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就開始全面的仔細的閱讀全文。僅僅看摘要稱為略讀;仔細看完參考文獻和引言是概讀;將全文看完,并且在看其試驗時對照其試驗數(shù)據(jù)與圖片進行自己的分析,然后用自己的分析與文獻所闡述的分析進行對比,這樣的閱讀叫做詳讀;詳讀了一篇論文后發(fā)現(xiàn),有很多不懂的概念,有很多的疑問,也有很多的思路,并且根據(jù)自己在讀這篇文獻時的問題和想法,展開來查看其他的相關文獻和書籍,以便弄懂相關概念和問題,這就是對一篇文獻進行了精讀。 第二,看文獻的四個階段,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剛剛開始接手一個課題方向什么也不知道的情況下,所查到的頭幾篇文獻都是作為精讀的,如果能查到一到兩篇跟自己所做方向相關的綜述文章,肯定要進行精讀,力求完全吸收,弄懂這個領域內(nèi)所涉及到的概念、術語、研究現(xiàn)狀和日后的研究方向等,接下來就似乎進入詳讀階段,詳讀的文獻以綜述文章所綜述的研究性論文(也就是有試驗和試驗分析的論文),詳讀的過程就是弄懂所研究領域的一般性試驗研究方法,與已有的試驗分析范式和思路,以及一般性的分析思路,同時也要把握住研究者進行相關的研究的思路和原因,也要開始提出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呢,很簡單,那就是抓住所看論文的結論進行反問,想想結論是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條件性,想想幾個研究論文所說結論之間的不同以及內(nèi)在的發(fā)展,或者是根據(jù)實驗室已有的硬件設計如果要做重復性試驗該如何做,如果更改了試驗方案會帶來什么問題,如果更改試驗方式又會有什么地方與所看論文的試驗結果有不同,反正第一階段的詳讀后以產(chǎn)生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為終止。等到自己的研究思路形成后就是略讀階段,就需要看大量的文獻,選擇看摘要,覺得摘要中和自己的思路相近的論文進行概讀,這個過程大概就要閱讀很多的文獻,100篇左右或者更多吧,不過是很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路,可以一邊做實驗,一邊來進行略讀和概讀的。 推薦略讀和概讀的進行模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看中文文獻,利用課題組已經(jīng)有的“向EndNote批量導入中國期刊網(wǎng)題錄信息”的方法將所有的相關的要看的文獻的摘要等信息導到EndNote中,如此就可以在EndNote中進行略讀工作了,在略讀的過程中看到要概讀的文獻就復制了文獻的名字然后直接到中國期刊網(wǎng)將其下下來,存到對應的文件夾呢,并且利用EndNote的文獻鏈接功能將下載下來的文獻進行鏈接,這樣就能實現(xiàn)EndNote軟件的文獻閱讀與管理功能了。 看過大量文獻后,經(jīng)常性的會出現(xiàn)思路和想法流失的情況,比如說,突然在看A文獻時,想到曾經(jīng)在已經(jīng)看過的B文獻中有某個想法可以和在看A文獻中的某個想法聯(lián)合起來生成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但是一時有具體的忘了B文獻的存放路徑以及在看B文獻是那個想法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想法的提出原因。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文獻管理上的失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個人推薦這樣一種模式。 使用到的軟件是拷屏軟件FSCapture和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或8)。首先在看文獻的時候,對看到的內(nèi)容有什么疑問或者是想法,或者是反問時有矛盾等等,可以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的注釋功能,首先用高亮筆將產(chǎn)生疑問和想法的地方畫出來,然后用旁注符號 ,將旁注符號的箭頭對向高亮筆畫出來的地方,在隨后出現(xiàn)的注釋箋中寫下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弄好后就用拷屏軟件FSCapture進行拷屏(ctrl+PrtScrSysRq是進行自選框的拷屏,Alt+PrtScrSysRq是對屏幕中某個活動窗口的拷屏,要好這兩個就足以),拷屏選定后點擊鼠標鍵就會出現(xiàn)圖片存儲窗口,建議最好是以所精讀文獻的名字建立一個文件夾,將這篇文獻的題目、摘要、關鍵詞、總結用ctrl+PrtScrSysRq拷屏下來,存到文獻名字對應的文件夾下,并且給圖片進行比較容易識記和喚起想法的名字;而在看全文時產(chǎn)生的要進行注釋的想法則可以用Alt+PrtScrSysRq進行拷屏,并且每個拷屏都寫上對應的可以很好識別的名字(關鍵是體現(xiàn)出思路),一篇文獻看好后,可以用PPT將所有的圖片按順序整合起來,以后要再次讀時可以先將PPT調(diào)出來看看,我的建議是,不要怕麻煩,可以在某個磁盤的根目錄下建立“精讀文獻”的文件夾,將用以上方法弄出來的PPT都存到這個文件夾內(nèi),每天時不時的打開看看,特別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畢竟看圖片比看文字要舒服多了,而且PPT全屏后,僅僅動動鼠標就可以向下翻閱,而且可以用很舒服的姿勢看,一邊看一邊想,很是愜意的。 總之,我個人以為在要看大量文獻前,積累好一些科學的方法,將使看文獻的工作事半功倍,如果不信可以先試試看吧。多學會幾個軟件的使用也不賴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會隨時指導的。 1、剛開始接觸課題的時候,選了很多的博士碩士論文去看,目的是想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情況(我周圍的人認為碩博論文有時候具有很好的科普作用),主要包括:相關領域的常用詞匯,基本理論以及一些實驗方法。 2、看中文文獻中的較好的綜述,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進展。(中文中的EI或是SCI) 3、真正要學到好東西,還是得看外文的文獻。根據(jù)前面積累的一些關鍵詞匯什么的,去圖書館的數(shù)據(jù)庫搜索,我一般是從后往前搜,就是說從09年的開始,往前找,因為從09年的文章里面能看到別人引了前人的哪些文獻,我再按照這個線索去找前面的文章,這樣能有的放矢一些。 4、看英文文章,我也是先從綜述看起,有兩個好處:一是能了解最新進展,知道一些本領域的牛人都在干啥,二是綜述的參考文獻是個找文獻的好線索。 5、看一些綜述性的文獻后,再開始看實驗分析性的文章。我是先看摘要,一般能夠判斷出這個文章是做什么的,重要性如何。這個判讀準確與否就看自己了,最開始我也不行,經(jīng)常看走眼,后來慢慢就好了。重要的文章,作為精讀的被選;不重要的文章,就泛讀一些就可以。 6、精讀的意思就不用說了,就是要仔細看別人寫文章的思路,做實驗的方法,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結果??傊?,精讀的文獻最好不要只讀一遍。 7、泛讀我一般會仔細看看實驗部分,仔細看看結論部分,中間的分析性部分就這樣看一遍就行了。 8、文獻還是多看看的好。做實驗前看,對設計實驗,了解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很有幫助;做實驗中看,對于及時根據(jù)數(shù)據(jù)調(diào)整實驗方案,達到實驗目的很有幫助;做完實驗再看,那自然對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以及寫文章很有幫助了。 我自己的情況,僅供參考。 作者:thesis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ongcaixia at 2009-10-10 15:20:
找一篇本領域內(nèi)寫得非常好且比較詳細的綜述文獻,從頭到尾認真翻譯一遍。大家都在說文獻要分類看,可是我不太理解是怎么回事,另外還有看文獻時應如何做筆記,記錄哪些信息比較有用,希望大家給以解釋 這樣大概能找到看文獻的感覺了。 因為人家寫綜述就是把別人文章里最精華的東西摘出來。 另外,對于我們第一線研究的人而言,看看人家的實驗、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 Last edited by thesis on 2009-10-26 at 17:37 ] 作者:yonghe1214 不管你怎么看文獻,看完文獻后一定要去總結,一定要用腦去思考,去想你所看的文獻,它的結構,它對你的參考是什么
作者:ky020241 做任何事情,包括做實驗和讀文獻,都有一定的“目的”。帶著“目的”去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還比說,我做實驗或者我修改別人的文章,我都要問:本工作的意義在于什么?賣點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工作?為什么要設計具體的這套實驗?這套實驗和下套實驗的關系是什么?做這些實驗是為了什么,是隨便看著玩玩的呢,還是做完后有潛在發(fā)表文章機會,就是說不能為了做實驗而做實驗。同理,讀文獻也有一定“目的”,如果能帶著“目的”去讀文獻,那么吸收知識率更高了,這是一本介紹快速閱讀方法的書告訴我的。
讀文獻的目的有多種。比如在開展具體的科研之前,需要進行進行文獻調(diào)研,其目的是調(diào)查該課題的來龍去脈,提出點子。在實驗進展中也讀文獻,目的是繼續(xù)跟蹤最新文獻。如果在實驗中遇到困惑的問題,也有針對性地用搜索引擎找文獻,目的是尋求答案。在最后寫文章的時候也繼續(xù)閱讀,目的是深化對自己文章的認識,尋求答案。如果被邀請寫綜述,那么讀文獻的目的就更加明確了,就是為了寫綜述服務。并不是所有讀到的文獻都能被寫到綜述里面去,但是讀到能“為我所用”的文章(即能被引用到綜述里面去的好文章),自是興趣十足。至少,花了這些勞動力讀文獻,收獲是看得見的。 還有些文獻,讀了以后收獲是看不見的,在我就是喜歡讀文獻讀書一文中有說明。這些文獻是指和自己的課題毫無關系的文獻。比如說做具體的“一氧化碳在黃金催化劑上催化氧化”課題的人讀“溶劑熱合成半導體納米材料”、“碳納米管的表面修飾”之類的文獻。讀這些文獻的目的是進行所謂“可持續(xù)發(fā)展”。 無論讀什么樣的文獻,我都有明確的目的,并把看過的文獻分門別類用文件夾放好,每個文件夾上寫明具體的專題,如“黃金催化劑在環(huán)保中的應用”、“溶劑熱合成氧化物”等,這樣條理清楚,很快就能找到。在撰寫句體的科研文章時,往往會從這些文件夾里面抽調(diào)文獻進行精讀,或者我干脆把需要精讀的文獻重新打印一份組成“臨時工作組”,把這些“臨時工作組”放在一個文件夾里面,在封面上寫好“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文章,整理中”。這樣進行分類管理后,我隨時能找到要找的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