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人生
——讀史有感 縱看千年歷史長河,橫觀古今長卷。隨太史公一道,回到兩千年前風(fēng)云變色的楚汗戰(zhàn)場。隨著一道冷光劃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偉績褪色成一片泛黃的青丹,烏江邊只留下了滿眼的血紅。他敗了,徹底的敗了,不是敗給了別人,而是敗給了自己。 項羽和劉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項羽是貴族后裔,劉邦出生市井;項羽力大無比,英雄蓋世,劉邦文武不能;項羽一生癡情虞姬,劉邦貪婪好色;項羽講義氣重感情,劉邦狡多疑。然而,了劉邦忍辱負(fù)重,顧全大局,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用人必賢,項羽用人唯親;劉邦心系天下,項羽唯我霸王。這些導(dǎo)致了兩個人不同的結(jié)局。 項羽敗了,敗在他的仁義。項羽為人耿直,做事光明磊落,不屑用那些陰謀詭計,所以當(dāng)日鴻門宴上,義放劉邦小兒,鑄成大錯。而后楚漢相爭,項羽擒得劉邦家眷來威脅劉邦,而劉邦一句:“吾與項羽俱北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便命中了項羽的要害,項羽的義氣與婦人之仁容不得他做出任何長海太公之事。恰恰相反,劉邦卻是“無情無義”,為了自己保命,可以將兒女踢下馬車。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時代,項羽錯了,他不該用這種仁義去對待劉邦這一城府極深的人。他忘了,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項羽敗了,敗在他的用人之道。項羽軍中雖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范增,但更多的都是項羽的親戚,比如:項伯項梁項莊。對于外人,項王似乎都不看好。如韓信原來歸屬項羽,多次向項羽進(jìn)諫,項羽不采納,無奈之下投奔劉邦,為沛公奪取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與項羽相比,劉邦用人必賢,有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張良;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韓信。比起這三人,沛公自嘆不如,但他能將三人為我所用,卻是他的高明之處。 項羽敗了,敗在他的寧死不屈。項羽兵敗垓下,原本可以渡過烏江,可以保全性命,但他耿直不屈的性格不容許他這么做,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于是他選擇了用鮮血染紅了烏江。他始終沒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始終沒動過“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刀光閃過,項羽給人留下的只是那“烏江夜苦渡,兩漢不姓劉”的無奈。劉邦和項羽相比,項羽事一跟剛勁的鋼筋,兒劉邦卻是一縷茅草,他處事圓滑,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如水的靈動,這便造就了他絕處逢生的智慧。 在很多人心中,項羽事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沒錯,項羽頂天立地,光明磊落,性格耿直不屈,然而正是這些所謂的英雄品質(zhì)讓他失了江山,送了命。在爭奪帝王的戰(zhàn)場上,無毒不丈夫,而項羽沒有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而劉邦這個地痞流氓,為人圓滑,在弱肉強食的歷史長河中卻能最終稱霸! 當(dāng)歷史的灰燼盛盡古銅色的香爐,青煙繚繞著蒼老的記憶在空中揮之不去,當(dāng)再次翻開那些泛黃了的史書,沿著歷史長河漫步,總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項羽劉邦,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亦或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易安,他們各自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人生。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中所蘊含的道理無盡,上述只是一點罷了。讀史,常讀常新。 ——后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