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來自彌勒齋主)
五種角色:生、旦、凈、末、丑 四種手法:唱、念、做、打 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硯秋
[/url]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同光十三絕 [/url]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 北京后,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fā)展而成。徽班以唱祝壽戲開始進京藝術之旅。經過多年滄桑,在不斷吸納中,徽班“合五方之音為一致”的同時逐漸失去自己的顏色。徽班的歷史結束了,而脫胎于徽班的京劇終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瑰寶,對于徽班來說,可謂涅盤 。 京劇的傳統(tǒng)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shù)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xù)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xiàn)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B]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zhí)祝┢咝校?/font>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tǒng)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統(tǒng)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
[/url]
“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
京劇臉譜 [/url] 1927年,北京《順天吋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 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
京劇《太真外傳》劇照 [/url]
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楊月樓之后,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發(fā)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
京劇《霸王別姬》劇照 [/url]
同期的時慧寶、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yōu)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臺,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造詣,頗有乃師余叔巖的藝術風范。
[/url]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url]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