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健脾湯
卵巢早衰病證驗方
【方名】 命名為清心健脾湯者,緣由本方由清心安神、健脾理氣的藥物組成,針對心肝火旺、脾腎虛者而設(shè),取其上清心下健脾也。
【組成】 鉤藤15克,黃連3~5克,炒丹皮10克,合歡皮9克,黨參15克,煨木香9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2克,砂仁(后下)5克,陳皮6克,紫貝齒(先煎)10克。每日1劑,水煎分服。
【功用】 清心安神,健脾理氣。
【適應(yīng)證】 適用于卵巢早衰的心脾失調(diào)病證,或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脾胃虛弱者。
【方解】 本方是由清心安神的藥物如黃連、丹皮、合歡皮、紫貝齒、鉤藤等為主,再由黨參、白術(shù)、煨木香、砂仁等健脾理氣藥所組合,組成—,首心脾同治,寒溫并用的
方劑,寒者即清其心火,溫者,即溫其脾胃,清心溫脾歸經(jīng)不同,故并無矛盾,在早發(fā)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中的確有著心火偏旺心神失寧,但又脾胃失和的病證,非此上清中溫,偏于益氣不可。養(yǎng)血者不宜。
【臨床運用】 除應(yīng)用于卵巢早衰,屬于心脾失常的病證外,在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中,如兼有脾胃不和者,亦宜用此。還有心脾失常的
崩漏病證中,亦宜用此。
1.心脾失和的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 在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的病證中屬于陰虛火旺,或肝腎不足,或心腎不交的病證,均非本方所宜,但如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中,除烘熱出汗,心煩
失眠、憂郁、急躁外,尚有腹脹矢氣,大便溏泄,神疲乏力,胃脘不舒,納食欠佳,舌質(zhì)紅苔白膩者,必須應(yīng)用本方去丹皮,加入蓮子心5克,若腹鳴腹瀉,小腹有冷感者,尚需加入炮姜3~5克。
2.心脾不和的
崩漏病證 如
崩漏量多,色淡紅有小血塊,或淋漓不凈,伴見胸悶心煩,夜寐甚差,納欠神疲,腹脹便溏,脈象細弦,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者,亦可應(yīng)用本方去丹皮,加地榆炭10克,大、小薊各12克,血余炭9克。
【按語】 本方是由資生健脾丸加減變化而來的,資生健脾丸是《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的
方劑,原方藥物頗多是用來治療妊娠之月,陽明脈衰,胎墮的病證,為調(diào)理脾胃,益氣安胎的
方劑。我們又參考了清心滋腎湯、歸脾湯、荊公妙香散等
方劑,從而組合成清心健脾湯,以適應(yīng)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中的心脾失和類型。
根據(jù)我們臨床上長期對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的觀察,陰虛火旺者極為多見,火旺則心神心血不得安寧,故出現(xiàn)烘熱出汗、面部潮紅、心慌
失眠、
情緒急躁、憂郁、冷漠、多疑、善驚等癥,均屬于心神心血的病證,所以我們認為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在其發(fā)作期主要表現(xiàn)為“心”或者涉及“肝”的癥狀,故提出清心
安神是主要的首選的治法,但畢竟本證來源于腎陰的不足,因而擬定了清心滋腎湯,這是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中最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是,臨床上常有心脾失和證型
者,即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伴有明顯的脾胃失和的表現(xiàn),如伴有腹脹便溏、矢氣頻作、納欠苔膩、神疲乏力,不得不應(yīng)用本方,即清心健脾湯。我們最近治療過兩側(cè)卵巢
早衰病證,一例年僅28歲,一例32歲,一方面出現(xiàn)烘熱出汗,煩躁
失眠,頭昏腰酸,另一方面納欠腹脹,大便易溏,一例因服六味地黃丸而致腹瀉,神疲乏力,閉經(jīng)帶少,我們不得不轉(zhuǎn)用此方調(diào)治,穩(wěn)定了病情。在使用清心健脾湯時,黃連、紫貝齒是重要藥物,故分別詳為介紹之。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jīng),有瀉火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主治熱病、泄瀉痢疾、心煩胸悶、嘔吐吐血、消渴、目疾赤痛、癰腫疔毒、口舌生
瘡、濕瘡等。張元素曰其:“治郁熱在中,煩躁惡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王好古亦云其:“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等病證。”我們體會:黃連為苦寒藥,治
療熱性病,特別是腸胃之間的濕熱邪毒,具有明顯的功效,以此加減的解毒湯、瀉心湯、佐金丸、連蘇飲等,均是治療腸胃間濕熱邪毒的名方,但在治療內(nèi)傷雜病,
特別是
婦科病證中,主要取其清心和胃、安神利濕之功。如
婦科常用的清心滋腎湯、交泰丸、抑肝和胃飲等,均以黃連為主藥。因此說,黃連在
婦科中仍為要藥。
紫貝齒:味咸,性平,歸肝、心經(jīng),有清肝明日,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主治肝陽頭痛、目赤、眩暈等病證,兼能清熱化痰,可用于痰熱咳嗽。《飲片新參》中云其:
“清心,平肝,安神,治驚惕不眠。”《新修本草》亦認為本藥有“明目,去熱毒”的作用。我們體會,此藥主要在于清肝明目,但亦有鎮(zhèn)降安神以及清心火的作
用,以其主含碳酸鈣,故在圍絕經(jīng)期病證中較為常用。
【加減】
在卵巢早衰病證中,有屬于心脾不和者,可應(yīng)用本方。若脾寒明顯,可出現(xiàn)脘腹部有冷感、腹鳴漉漉者,需加入炮姜3~5克,肉桂(后下)3克;若伴有肝經(jīng)郁火
者,可出現(xiàn)頭痛、煩躁、目赤者,可加入苦丁茶10克,白蒺藜12克,甘菊5克;若胃失和降,出現(xiàn)惡心泛吐,甚則吐出酸苦黏痰者,可加入制半夏6克,淡吳茱
萸3克,姜汁炒竹茹6克;若兼夾痰濕,可見脘腹痞脹,納呆口膩,痰涎偏多,舌苔黃白膩厚者,可加入廣藿香6克,佩蘭9克,制半夏5克,制川樸3克;納食甚
差,神疲乏力者,加入炒香谷、麥芽各12克,荊芥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