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酒者。清冽之物。不隨濁穢下行。惟喜滲入者也。滲入之區(qū)。先從胃入膽。膽為清凈之腑。同氣相 求也。膽之?dāng)z受無幾。其次從胃入腸。膀胱滲之而出。其所存之余質(zhì)。惟膽?yīng)毊?dāng)之。是以善飲者。必淺斟緩酌。以俟腹 中之滲。若連飛數(shù)杯。傾囊而出耳。酒雖一物。卻有數(shù)種之不同。辛者能散??嗾吣芙怠8收呔彾又?。淡者能利小便。 善飲之人。先天元陽本濃。所以膀胱能滲。但宜少飲。不宜多用。少則流氣活血。多則耗血損神。善飲者又借酒為元 氣。戒之則形體必瘦。大抵天地之道無他。中而已矣。且膏粱貧賤。各自有病。富貴之家。多色多酒。不致生病。貧賤 之夫。少飲輒病。近色則損。此其故何也。蓋膏粱之人。嗜酒者遠(yuǎn)色。近色者節(jié)飲。而且無奔走負(fù)重之勞。經(jīng)營 謀慮之苦。一有酒色。安寢休息。濃味填補。病從何來。若酒色雙有者。亦非美事。至于貧賤不遂之人。經(jīng)營謀慮勞其 心矣。奔走負(fù)重傷其力矣。再有酒色之傷。神氣幾何。堪如是之斫喪耶。汪穎曰。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尤甚。醉飽 就枕。熱壅三焦。傷心損目。夜氣收斂。酒以發(fā)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助火。因而致病者多矣。其有傷于酒者。 治之宜分表里。切惡寒發(fā)熱。身首俱痛。濕熱在經(jīng)。閉塞本身元氣。宜用柴葛解肌湯。發(fā)汗以徹皮毛之邪。如譫語煩渴。 人事不清。宜用栝蔞枳實湯。大便不通。脈沉有力者。法當(dāng)下之。如有小便不利。腿足發(fā)熱者。酒熱積于下焦。宜用加 減柴苓湯。諸書言酒皆云。無形元氣受傷。但可發(fā)汗。不可妄下。以傷有形陰血。吾觀 飲酒之時。非無嘉淆。未飲之前。亦有谷食。不可以前說為拘也。(按酒能亂性又能助濕奈嗜酒 者隱戕其身何不知審慎如是耶) \x柴葛解肌湯\x 羌活 干葛 柴胡 川芎 半夏 枳殼 桔梗 濃樸 山楂 黃芩 山梔 甘草 \x栝蔞枳實湯\x 貝母 栝蔞霜 枳實 陳皮 桔梗 白茯 甘草 山梔 黃芩 當(dāng)歸 加半夏更妙。 \x加減柴苓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豬苓 澤瀉 赤芍 枳殼 濃樸
<篇名>黃膽 屬性:癉者熱也。黃膽俱因正氣不宣郁而生。黃有如遏醬相似。其癥有五。條分 縷析。脈癥始得而詳明也。一曰濕熱發(fā)黃。小便如梔。染衣成黃。而面目身體之黃。不待言矣。此因茶酒湯水。 聚而不散。郁成壯火。故成此癥。但有熱多濕少者。有濕多熱少者。有濕熱全無者。不可以不辨也。熱多 濕少者。脈來弦數(shù)。黃中帶亮。宜用茵陳柴苓湯。若渴而飲水者。宜用柴胡芍藥湯。加茵陳。澤瀉。乃得三 焦氣化行。津液通??式舛S退。金匱云。疸而渴者難治。慮其津液枯竭。初非不治之癥也。濕多熱少者。 脈來沉細(xì)而緩。其色黃而晦。宜用茵陳四苓湯。若大便自利。上氣喘急。宜加參術(shù)。不可誤用寒涼。傷 損脾氣。至于濕熱全無者。既無血食酒汗之癥。又無黃赤小便。但見身黃倦怠。肢體無力。虛陽上泛為黃也。 宜用加減八物湯。今醫(yī)治此。概用五苓套劑。豈能愈乎。 谷疸者。飲食郁結(jié)。正氣不行。抑而成黃。其癥胸膈不寬。四肢無力。身面俱黃。脈來洪滑者。癥屬于陽。合用二 陳消食之劑。但火熱郁結(jié)。遏生苔衣。干澀難下。今人動用蒼樸燥劑。但治其食。不治其熱。疸之一字。置于何所。無 怪乎治之不痊也。更有粗工。專用針砂綠礬等藥。不思積滯雖去。津液隨亡。大失治疸之體。惟用養(yǎng)血健脾湯。大有殊 功。脈沉細(xì)緩者。癥屬于陰。其人四肢青冷。大便時溏。宜用香砂理中湯。加炮姜肉桂之類。不可概以熱治也。然谷疸 之癥。每兼發(fā)腫。初起見之無妨。日久氣虛。多主危殆。 女勞疸者。身黃加以額黑也。其癥臍下滿悶。大便時黑。日晡寒熱。皆蓄血 之所致也。男子勤于房事。血不化精。滯于小腹。故成此癥。女子經(jīng)水未凈。 交合血滯。亦有此癥。脈來弦芤者。宜用加減柴物湯。若脈來細(xì)緩無力?;驖?xì)者。元氣大虛。雖有蓄血。不宜消導(dǎo)。 宜用十全補中。大扶元氣正氣盛則邪氣自退。若用消導(dǎo)之劑。是促之使亡也。然女勞之血宜在小腹。若 大腹盡滿。血散成臌。不治之癥也。仲景云。腹?jié)M如水者不治。旨哉言乎。 酒為濕熱之最。因酒而成疸者。其人小便必如梔汁。合用茵陳柴苓湯矣。若心中懊 。熱不能食。時欲嘔吐者。濕 熱積于上焦。必有老痰在胃。宜用清熱化痰湯。若頭面目赤。身熱足寒。脈來寸強尺弱。陽氣不能下達。宜于前方加大 黃下之。如大便帶黑。面色黃黑者。其人必有蓄血。蓋嗜酒之人。多喜熱飲蕩死血脈積于胃中。隱而未發(fā)。亦宜加減柴 物湯。緩緩調(diào)治。酒疸之黑。與女勞之黑。相去一間。女勞為腎氣所發(fā)。酒疸乃柴血腐敗之色。柴物湯有半補半消之功。 若用大黃峻劑。榮血益趨于敗而已。治者明之。黃汗者。汗如梔汁。染衣成黃。多因汗出浴水。水浸皮膚。壅遏本身。 榮衛(wèi)郁而生黃也。亦有內(nèi)傷茶酒。濕熱走于皮毛。亦令發(fā)黃。初起身熱惡寒。頭疼身痛者??捎貌耜悳?。加蘇葛桑皮。 以微散之。日久津虛。宜用柴胡芍藥湯。此癥脈多洪大無力?;蚣?xì)緩不勻。不可誤用補劑。以其發(fā)熱不止。必生惡瘡留 結(jié)癰膿也。 \x茵陳柴苓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豬苓 澤瀉 赤茯 茵陳 麥冬 赤芍 濕少熱多。固宜分利。使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小柴胡。方有清熱之功。濕蒸熱郁。必先燥其肺 氣。所以小水不行。茵陳辛涼清理肺熱。肺金一潤。其氣 清肅下行。膀胱之壅熱立通。小便利而黃退矣。(古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法尤宜慎審) \x加減八物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 石斛 苡仁 遠(yuǎn)志 秦艽 陳皮 \x養(yǎng)血健脾湯\x 當(dāng)歸 白芍 麥冬 枳殼 濃樸 山楂 赤茯 杏仁 桔梗 陳皮 \x香砂理中湯\x 方見食門。 \x加減柴物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香附 玄胡 丹皮 丹參 \x清熱化痰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杏仁 山梔 枳殼 桔梗 赤芍 \x柴胡芍藥湯\x 柴胡 黃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麥冬 知母 <篇名>積聚瘕僻痞塊 屬性:血之所積。因名曰積。積久而后發(fā)也。氣之所聚。因名曰聚。聚散不常之意也。 者。堅也。堅則難破。 瘕者。假也。假血成形。 者。左右或有一條筋。脈拘急。大者。如臂。小者如指。如弦之狀。故名曰 。 因氣而成也。僻者。隱在兩脅之間。時痛時止。故名曰癖。痰與氣結(jié)也。名色雖多。而痞塊二字??梢栽撝?。 欲知治痞塊之法。詳察五積。其理自明。肝積居于左脅。大如覆杯。名曰肥氣。久不愈令人發(fā)呃。 瘧連歲不已。 心積居于臍下。上至心下。其大如臂。名曰伏梁。久不愈令人煩心。肺積居于右脅。大如覆杯。名曰息賁。久不愈 令人灑淅寒熱。喘咳成癰。脾積在胃脘右側(cè)。腹大如盤。名曰痞氣。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為黃膽。斯四積者。 從何而生焉。蓋因飲食不消。著于氣怒。痰行過其處。必裹一層。血流過其處。必裹一層。痰血共裹之。則不能不 成塊矣。但上部氣多血少。不致活而成痞。治以化痰為主。而活血兼之。宜用消積二陳湯。若痛無形質(zhì)。不時而發(fā)者。 非即癖。宜用柴胡疏肝散。至于腎積居于臍下。在女子多因血滯不行。男子多因食積所成。按之不移。 方為積病。因于血者。宜用加味柴物湯。因于食者。宜用二陳消食之劑。至 若活而成痞。千金保命丹。大有殊功。秦越人云。腎積居于臍下。上下無時。 有若江豚拜浪。名曰奔豚。久不愈令人喘急。骨痿少氣。據(jù)此看來。又有積散不常之意。不可以積名也。此因下焦虛寒。 寒氣從腰而入。自后沖前。所以小腹作痛。宜用桂枝獨活湯。溫經(jīng)散邪為主。不用大補。內(nèi)經(jīng)云。凡治積 塊。衰其大半而止。塊去須大補。若必欲攻之無余。多致積散成臌。至于脾氣大虛。神思倦怠者。當(dāng)以大補元氣為主。 正氣盛則邪氣自退。此不易之法也。內(nèi)熱不受補者。脈來弦數(shù)者。極為危篤難醫(yī)。雖然積塊固屬實癥。倘 按之無形。多因七情氣滯。腸中汁沫。與氣相摶。故作痛也。亦用加減柴物湯。 \x消積二陳湯\x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杏仁 枳實 玄明粉 石菖蒲 歸尾 赤芍 內(nèi)熱加黃芩。有滯加濃樸。痛甚加莪術(shù)。 \x柴胡疏肝散\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白芍 香附 枳殼 玄胡 內(nèi)熱。加山梔。 \x加味柴物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香附 玄胡 \x桂枝茯苓湯\x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香附 桂枝 細(xì)辛 獨活 腎積奔豚。乃寒氣從腰眼而入。腸中汁沫凝聚作痛。故用二陳以行汁沫。桂辛獨活以散外邪。不可妄補。 <篇名>癲狂
屬性:狂者??駚y而無正定也??窠斜甲?。人難制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詈罵不避親疏。此證雖屬有 痰。但痰多火多。當(dāng)以清熱為君。化痰為佐。宜用清火化痰湯。大解心胃之熱。大便結(jié)燥者??捎脻L痰丸下之。清 熱之后。邪熱未凈者。宜用柴胡芍藥湯。如脈來沉細(xì)。宜用六君健脾湯??癫≡瓕賹崯帷C}宜洪大有力。沉細(xì)則危。法 當(dāng)禁其飲食。不可與癲癥同治也。癲病語言譫妄。喜笑不休。此因抑郁不遂而成。脈宜沉小無力。不宜洪 大。治用六君健脾湯。蓋此病多由食積生痰。天麻膽星等藥服之無效。氣 順痰消。又宜八味地黃丸。大補先天元氣。此不易之法也。(經(jīng)云重陰者癲重陽者狂乃辨癥不二法門) \x清火化痰湯\x 黃芩 黃連 山梔 貝母 栝蔞霜 枳實 蘇子 桔梗 赤芍 麥冬 \x滾痰丸\x 大黃(八兩) 黃芩(八兩) 沉香(五錢) 礞石( 一兩) 此方實人可用。虛者誤服立死。 \x六君健脾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陳皮 半夏 枳殼 濃樸 杏仁 澤瀉 炮姜 <篇名>癇癥 屬性:癇病發(fā)則仆地。悶亂無知。嚙舌吐沫。角弓反張。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聲。古有豬羊牛馬雞癇之分。以應(yīng)五臟。 亦可不必。風(fēng)痰鼓其竅道。其氣自變。譬之弄笛者。六孔閉塞不同。而宮商各別也。脈來洪數(shù)者。 癥屬于陽。宜用舒中二陳湯。后以清癇二陳湯加減調(diào)治。脈細(xì)無力者。癥屬于陰。治之難愈。宜用六君健脾湯。八味地 黃丸。亦所必用也。此病痰伏心包。全要胃氣清虛。方能健運。日用飲食。只宜少進。肥甘濃味。不宜屢嘗。 (按肥甘血肉均含毒質(zhì)無病患食之每生脾胃痼疾而況癇癥尤要胃氣清虛庶免增痰助瘧之虞為醫(yī)者必預(yù)言之也) \x舒中二陳湯\x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杏仁 枳殼 濃樸 山梔 黃芩 玄明粉 癲癇之病。人皆責(zé)之肝風(fēng)。每用天麻膽星等藥。不知食積生痰。抑遏少陽之氣。以致手足攣搐。心神昏冒。但治其 食。其病即瘳。予所屢試屢驗者也。清癇二陳湯 存以備參(此方滌痰有余痰盛者尤捷若久病正虛宜裁酌用之)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天麻 膽星 栝蔞霜 枳實 石菖蒲 桔梗 麥冬 黃連 山梔 \x六君健脾湯\x 方見癲狂門。 <篇名>三消 屬性:內(nèi)經(jīng)曰。二陽結(jié)謂之消。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熱則目黃口渴。乃津液不足也。 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jié)謂熱結(jié)也。雖有三消之分。其原皆本于胃土者。 萬物所歸。無所不有。凡煎炒炙爆。過飲醇酒。助其胃火。耗竭津液。傳于氣分。則為上消。傳于血分。則為下消。 若房事撙節(jié)。陰氣未損者。燥熱只在胃經(jīng)。但見消谷善饑而已。上消其病在肺。舌上赤裂。大渴引飲。此因胃火先 傳于肺。心復(fù)繼之。經(jīng)云。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舉其最重者而言。其實先由胃火而起也。中消其病在胃。善食而饑。 自汗時出。大便堅硬。小便頻數(shù)。亦有口干飲水者。較之上消下消為少耳。今醫(yī)治此。俱有甘露飲子。非不有理。但滋 陰養(yǎng)血。落后一層。而清熱生津。尤為急著。柴胡芍藥湯。良不易也。仲景治 傷寒論云。口渴者。風(fēng)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見得口中作渴。不但胃火所使。而肝膽風(fēng)熱亦復(fù)乘之。徒求藥石。 不能速愈。須以飲食之中。甘蔗梨汁。頻頻食之。庶可免死。此亦治消渴之妙法也。(此言歷練有準(zhǔn)非虛偽浮夸之談)下 消其病在腎。耳葉焦枯。小便如膏。其中伏有至理。人所不知。蓋小便如膏。似屬腎虛。涼 藥治之無益。不知腎消一癥。不但胃熱下流。而心之陽火。亦因下趨于腎。宜用當(dāng)歸六黃湯?;蛄兜攸S湯。加犀 角以治心火。其消乃愈。向使見其遺精。不敢用涼。豈不誤乎。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fā)腦疽背瘡。為其邪火 太盛也。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臌脹。以其治之太過。上熱未除。中寒復(fù)生也。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 不可治。蓋洪數(shù)之脈。邪火有余。津液猶未枯竭。若脈細(xì)無力者。津液既絕。胃氣亦亡。故不可治。不得已而藥之。 宜于柴芍湯中。加入人參。甚則八味地黃丸。或可起死。 \x柴胡芍藥湯\x 柴胡 黃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麥冬 知母 黃連 上消中消。氣分病也。不可驟用血藥。惟此方最合。每日再用蛤蜊煎湯飲 之。大有奇效。中消大便不利。本方去黃連。加大黃以微利之(按闡發(fā)三消之蘊明若燃犀) \x甘露飲\x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 茵陳 枇杷葉 黃芩 苡仁 石斛 甘草 山梔 一方無茵陳山梔。用枳殼。 \x當(dāng)歸六黃湯\x 當(dāng)歸 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生地 熟地 <篇名>霍亂
屬性:霍者。揮霍眩暈。亂者。心神煩亂。若上吐下瀉。不煩亂者。謂之吐瀉。非霍亂也。夫霍亂之因。由于暑食傷脾。 中州郁結(jié)。清氣不得上升。濁氣不得下降。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者。則吐瀉齊作。初起之時。脈多 代結(jié)?;蛞姵良?xì)。最難辨其寒熱。大法口渴轉(zhuǎn)筋知其為熱。宜用清暑化滯湯。至于霍亂已除。轉(zhuǎn)筋不愈者。水谷 之氣。傳于肝經(jīng)。熱傷其血。則大筋為之軟短。濕傷其筋。則小筋為之弛長。宜于消食之中。佐以木瓜苡仁黃芩 麥冬當(dāng)歸白芍。無不應(yīng)也。但男子之筋聚于陰器。女子之筋聚于乳頭。男子用手扯其陰器。女子用手扯其兩乳。 可免轉(zhuǎn)筋入腹之死。又有陰邪霍亂者。脈沉細(xì)緩。肢涼唇青。此因冷物傷脾。氣不宣通。宜用濃樸溫中湯。更 有干霍亂者。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心腹絞痛。須臾即死。當(dāng)以手 吐之。方可用藥。其間冷熱之治。亦與前癥 無異也。凡患此者。不可與之飲食。一周時許。熱退身涼。方可少與米飲。助其元氣。若痛止即食。病再復(fù)來。勿 歸咎于醫(yī)也。脈訣云?;魜y之脈。見微遲氣少不語。大為難醫(yī)。蓋言暑傷于氣。正氣欲脫。故難治也。 \x清熱化滯湯\x 枳殼 濃樸 山楂 杏仁 半夏 黃芩 赤茯 桔梗 枇杷葉 麥冬 轉(zhuǎn)筋倍加木瓜。(治熱霍亂主劑他如熱甚加川連吳萸除楂樸方為合拍要在辨其有食滯否) \x濃樸溫中湯\x 濃樸 枳殼 杏仁 半夏 桔梗 炮姜 甘草 藿香 香茹 陳皮 (按寒霍亂此方尚欠斟酌果系三陰經(jīng)證宜從治中湯甚則四逆湯白通湯皆可隨證選擇 而用惟藿茹枳桔應(yīng)在刪除之列蓋邪既入陰挽之猶恐不及豈可再事耗散其真氣哉) <篇名>瘧疾 屬性:虛人產(chǎn)婦。病后癆怯。俱有寒熱似瘧。必須辨明。方不誤治。似瘧脈來虛濡而數(shù)。不甚弦急。瘧脈弦實。 自可辨也。戴氏曰。寒熱發(fā)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非也。此亦辨之甚明。最宜體認(rèn)。蓋少陽乃東 方甲木之象。故其脈主弦。不但初病如此。即久瘧正虛。脈不鼓指。而弦象亦隱然在內(nèi)。東垣云。夏傷 于暑。秋必 瘧。夫暑為熱邪。熱則流通。何至伏藏于秋。必其人汗出遇風(fēng)?;蛴美渌嗪?。暑邪藏于肌肉。半 在于表。半在于里。正當(dāng)少陽部分。至秋金氣下降。暑欲入而陰據(jù)之。則激而生寒。暑欲出而陽據(jù)之。則激而發(fā)熱。 邪正相爭。有殘虐之意。故名曰瘧。初起頭疼身痛。寒多無汗者。宜用人參敗毒散。加干葛半夏之類。熱多汗出 者。宜用芎蘇柴陳湯。發(fā)散之后。熱多寒少。胸膈不寬。脈來弦滑者。痰與食積也。痰食在胃。榮衛(wèi)從出之原閉塞 不舒。所以肌表之中。郁而生熱。宜用柴陳化滯湯。若口中作渴者。由少陽而入膀胱之腑。熱入膀胱。必傷津液。宜用 柴苓湯。導(dǎo)暑從小便而出。然柴苓湯一方。原為小便短少而設(shè)。如小便自利??视嬎摺P皞麝柮魑附?jīng)。 宜用柴胡芍藥湯。仲景云。脈弦數(shù)者風(fēng)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謂弦數(shù)之脈。熱極生風(fēng)。必侮土而傷其津液。 由少陽而入陽明。兩經(jīng)合邪。其熱倍熾。當(dāng)以食物速止其熱。不可徒求之于藥也。梨汁蔗漿。正食中之生津者。內(nèi) 經(jīng)所謂風(fēng)淫于內(nèi)。治以甘寒者是也。若不用此。則熱之移于胃者。勢必上傳于肺。而為單熱無寒之癉瘧?;?傳心包。而為寒多熱少之牡瘧??刹簧骱?。至于發(fā)利之后。脈細(xì)無力者。宜用二母補中湯。若有痰食未凈。宜用六 君健脾湯。或資生丸之類。補而不愈。方可用截。所截之藥。當(dāng)分氣血兩途。熱多脈數(shù)者。不受溫補。宜用柴胡 四物湯。如烏梅何首烏極驗。寒多脈緩者。宜用六君子湯。加人參五錢。此不截之截也。大抵截瘧之法。無非收斂 氣血。在壯盛之體。三五發(fā)后瘧勢少衰。猶可用截。若虛弱之人。氣道錯亂。虛不歸元。截之澀于他歧。屢成腹脹。 不可不察也。雖然。瘧疾屬熱者多。而屬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熱。凡當(dāng)風(fēng)露臥。冷水浴澡。陰邪客于榮衛(wèi)。令人 寒多熱少。脈來洪弦無力。(著眼在無力二字)仲景柴胡姜桂湯。真良方也。若胸中作冷畏寒減食。脈沉弦細(xì)者。 其病在里。宜用香砂理中湯??偠灾?。一日一發(fā)者易治。間日三日者難痊。以其正氣虛弱。澀而行遲。與邪會 之時緩也。其有住一日。連發(fā)二日。或一日數(shù)發(fā)者。正氣大虛。散而錯亂。多至不起。發(fā)于午后。移于午前者。 欲愈之兆。發(fā)于午前。移于午后者。羈遲難愈。服藥宜在未發(fā)之前。發(fā)時諸經(jīng)氣亂。服之無效。至于飲食。俟其 熱退身涼一兩時許。方可量與。若帶熱飲食。多成瘧母。肥甘濃味。尤宜禁之。(調(diào)攝要言) 又有瘧母者。老痰食積留于脅下。按之有形。多成 瘧。連歲不已。此癥脈來弦細(xì)無力。甚難別其虛實。 大法積形堅大。外無怯弱諸癥。脈雖沉細(xì)氣滯。不能送之外出。宜用柴陳拈痛湯。若困倦喜臥。聲音低小。 飲食減少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大補元氣。不可誤用攻伐傷損胃氣。極宜辨別。癉瘧者。熱瘧也。 單熱而無寒也。脈滑有滯者。宜消食。小便短少者。宜分利。弦數(shù)口渴者。宜生津。不可概用大寒之劑。 (辨癥確用藥自驗)惟大渴引飲。汗多脈來洪大者。不用竹葉石膏湯。斷不愈也。此即少陽陽明兩經(jīng)合邪。上傳于肺 者也。 牡瘧者。寒瘧也。寒多而熱微也。如七分。寒三分熱之類。諸書俱言純寒無熱。言之誤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此即 少陽陽明兩經(jīng)合邪。上傳于心者。邪入心包。都城震動。周身津液協(xié)力內(nèi)援。重重裹擷胞內(nèi)之邪。為外所拒。 故令寒多熱少。表間雖有微冷。膻中全是邪熱。內(nèi)真熱而外假寒也。宜用柴陳湯。加杏仁石菖蒲最妙。 \x加減敗毒散\x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干葛 川芎 半夏 枳殼 桔梗 甘草 \x芎蘇柴陳湯\x 川芎 紫蘇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汗出而熱不解。邪未散也。故用此方從輕解之。若困倦無神。胸不寬暢。脈細(xì)無力。竟用六君健脾湯。 \x柴陳化滯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枳殼 濃樸 山楂 赤芍 \x二母柴苓湯\x 知母 貝母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澤瀉 赤芍 \x柴胡芍藥湯\x 柴胡 黃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麥冬 知母 \x二母補中湯\x 知母 貝母 人參 白術(shù) 黃 甘草 當(dāng)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x資生丸\x 方見痢門。 \x加味柴物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何首烏 知母 麥冬 烏梅(三陰 瘧用此不截而截) \x柴胡姜桂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干姜 桂枝 濃樸 山楂 陳皮 \x柴陳拈痛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枳殼 濃樸 玄明粉 香附 鱉甲 歸尾 赤芍 \x香砂六君子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半夏 陳皮 藿香 香附 砂仁 寒甚者。宜加姜桂。 \x竹葉石膏湯\x 麥冬 知母 石膏 人參 粳米 燈心 生姜 竹葉 合小柴胡湯。用之更妙。(按治癉瘧其效尤捷) <篇名>痢疾
屬性:脈訣云。痢疾脈沉細(xì)者生。洪大者死。此言久病也。初起之時。元氣未虛。谷氣尚強。其脈未有不滑而大者。 惟久病之后。元氣已虛。谷食又少。故脈宜沉細(xì)。不宜洪大也。夫痢疾之起。由于暑食傷脾。不能運化。并于血 分。作成 痢疾。其色紅者。從食中之熱化。其色白者。從食中之冷化。不可以赤為熱。而白為寒也。治之當(dāng)分表里。丹溪曰。惡 寒發(fā)熱。身首俱痛。是為在表。在表則當(dāng)散暑。邪入里。必由皮肉而及筋骨。由筋骨而入腸胃。今寒熱身痛。表 邪未凈也。若但清胃化滯。不及其表。則表間之邪。勢必盡從里出。何日可解。柴胡化滯湯。誠表里兩解之良劑也。 (治挾表痢大有捷效屢試屢驗喻氏逆流挽舟法即此方加減)古方用人參敗毒散。責(zé)之太陽。而不責(zé)少陽。未免求之 太遠(yuǎn)矣。至于后重窘迫。腹痛急墜。是為在里。在里則當(dāng)下。宜用樸黃丸下之。然欲用下藥。必在兩三日之 間。元氣未虛。脈猶有力。方可用下。若日久痢多。脈來無力。雖有后重。氣虛下陷。與初起者不同。不可妄下。 至于外無頭疼身痛。內(nèi)無里急后重者。宜用芩芍調(diào)中湯。黃芩能斂大腸之氣。白芍能斂大腸之血。痢疾便紅。非此 不愈。然患痢之人。多由飲食不節(jié)。舊積未盡。新谷又多。往往然也。若見胸中不寬。芩芍未可驟用??制涫諗匡嬍场?愈加其痢。通調(diào)之后。合當(dāng)大補元氣。但痢家氣虛者固有。而陰虧者亦多。下多亡陰。臟腑虛燥。大渴欲飲。脈 來細(xì)數(shù)。宜用芍藥健脾湯。但止其湯。其痢自愈。若是陽虛。脈必洪大無力。宜用芩芍補中湯?;蛴觅Y生丸。補 而不愈。方可再行兜澀。不可驟用粟殼等藥。恐積滯不盡。而成脹滿。病愈甚也。(每成休息痢皆由兜澀早耳) 雖然。腎有胃關(guān)。未可久痢而胃不損者。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 設(shè)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fù)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閉。真元何由而復(fù)耶。若畏熱不前。僅 以參術(shù)補土。未見 痢之能愈也。此皆治熱痢之法。而沉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熱。平日元氣虛弱??谑成錄鑫?。以致胃寒下痢。 脈來沉細(xì)無力。四肢厥冷??蔀楸嬉?。宜用理中化滯湯。不但冷痢如此。即熱癥變冷者亦往往有之。李東垣云。 久痢不止。(著眼久痢二字)各癥不減?;蚍醇又亍>棺魈撝?。用補中湯。加炮姜一升一補。虛回而痢自止。如 小腹重墜切痛奔豚。加肉桂破故紙誠確論也。痢家雖不禁食。只宜清淡柔爛。少吃為妥。生冷面食俱不相宜。 濃味尤當(dāng)禁之。至于五色兼下者。如魚腦髓者?;蛳聼焿m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唇似朱涂者。皆難治之癥也。 又有熱毒痢者。水谷傾囊而出。一晝夜間八九十行。此則腸胃為熱毒所撓。宜從里治。里急后重者。宜用大黃 黃連甘草大劑下之。若無里急后重。宜用芩芍調(diào)中湯。加黃連肉桂。蓋暑邪據(jù)于腸胃。涼藥入口。隔拒而不納。 少加肉桂。引涼藥直達熱所。有如向?qū)е?。人所不知者也。若脈來沉細(xì)無力。八九十行者。又為氣虛下陷。非前法所 可治也。 下痢噤口者。胃中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寒。不欲飲食。古方倉稟湯。散其內(nèi)中熱毒。非散表也。 后以倉連人參湯。頻頻與之。服之不應(yīng)者。多主于死。初起胸中不寬。不欲飲食者。胃中有痰有食。非噤口也。 又有血痢者。純紅散血。不與糞雜。故為血痢。若有血又有糞者。謂之便血。非血痢也。此因飲食傷脾。中州郁結(jié)。 不能攝血。所以血從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調(diào)中湯。若脈來細(xì)數(shù)。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湯。加地榆烏梅之 類。勿以血痢為拘耳。 丹溪云。先水瀉而后便膿血者。脾傳腎也。為賊邪治之難愈。先膿血而后水瀉者。腎傳脾也。為微邪治之易痊。論 雖如此。又當(dāng)看其輕重。先瀉后痢。固為難治。若下痢不甚。豈難治乎。先痢后瀉。固為易治。若瀉多不止。豈易痊乎。 世有痢兼瘧者。當(dāng)以治痢為主。不必治瘧。若瘧后變痢發(fā)泄已盡。必?zé)o暑熱之毒。宜以資生丸調(diào)理。其有恣意飲食。 釀成痢疾者。又不拘于此例也。 \x柴胡化滯湯\x 柴胡 黃芩 甘草 丹參 當(dāng)歸 枳殼 濃樸 山楂 木香 檳榔 柴芩甘草。用之以治暑也。枳樸山楂。用之以消食也。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故用丹參當(dāng)歸。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 故用木香檳榔。此方不但初病宜用。即久痢身熱者。亦宜用之。金匱云。下痢脈反弦。身熱汗出者自愈。夫久 痢之脈。深入陰分。沉細(xì)微弱矣。忽然而轉(zhuǎn)弦脈。全是少陽生發(fā)之氣。用此逆流挽舟。邪從外散。 寧不愈乎。若脈沉細(xì)滑。表里無熱者。脾氣郁結(jié)。加藿香一錢。更有殊功。 \x樸黃丸\x 大黃(四兩酒煮) 濃樸(二兩姜汁炒) \x芩芍調(diào)中湯\x 枳殼 濃樸 山楂 黃岑 白芍 丹參 桔梗 檳榔 澤瀉 熱盛加酒炒黃連。 \x芍藥健脾湯\x 山藥 扁豆 石斛 萎蕤 沙參 白芍 陳皮 白茯 山楂 神曲 花粉 \x連芍補中湯\x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黃 陳皮 升麻 柴胡 白芍 黃連 久痢宜忌當(dāng)歸。以其潤下故也。去升柴加阿膠地榆尤妙。 \x資生丸\x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一兩) 白茯(兩半) 山楂(二兩) 神曲(二兩) 麥芽(兩半) 陳 皮(兩半) 桔梗(五錢) 山藥(兩半) 扁豆(三兩) 苡仁(三兩) 藿香(五錢) 芡 實(兩半) 澤瀉(五錢) 黃連(三錢五分) 白蔻(三錢五分) 蜜丸彈子大。 \x理中化滯湯\x 人參 白術(shù) 炮姜 甘草 砂仁 濃樸 藿香 陳皮 寒甚加肉桂。 \x倉廩湯\x 人參 白茯 甘草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陳倉米 石蓮肉 本方不用人參。服之無效。脈沉者。宜加藿香。 \x倉連人參湯\x 黃連(七錢) 陳倉米(三錢) 人參(五錢) 脈洪實者。去人參名倉連煎。 \x外治法\x 用大田螺一枚。搗爛如泥。入射一厘。納入臍中。引熱下行。胃即開矣。(此法曾經(jīng)試之效捷) \x香連丸\x 木香(一兩) 黃連(二兩) <篇名>泄瀉 屬性:泄瀉者。胃與大腸之病也。此因飲食不調(diào)。脾胃不能運化。小水并于大腸。故令作瀉。脈來沉滑。腹中作痛。 宜用胃苓湯加減。以其積滯在胃。氣不宣通。稀糞旁流故也。若久瀉不止。脈沉細(xì)緩。按之無力者。是為脾虛。宜用健 脾丸參苓白術(shù)散之類。甚則用八味地黃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此不易之法也。但泄瀉之病。虛寒者固有。 而虛熱者亦多。如下多亡陰。津液不足。脈來細(xì)數(shù)無力。甘溫毫不可投。宜用脾腎雙補湯。此外又有數(shù)癥。 條分縷析。治之方不誤耳。 積瀉者。腹痛而瀉。瀉后痛減。瀉去稍寬。偶然而起者。謂之食瀉。法當(dāng)消食分利。若不時舉發(fā)。定 因脾土虛弱。不能運化。以致食停作瀉。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補用溫。世人概言脾瀉。驟用溫補者非也。 大約脈實有力。宜用胃苓湯。脈細(xì)無力。宜用半消半補(脈之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痰瀉者?;蚨嗷蛏?。或瀉或不瀉。中焦有痰。飲食入胃。裹結(jié)不化。所以作瀉。脈滑有熱者。宜用枳 樸柴陳湯。脈來弦細(xì)無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湯。 火瀉者。腹中痛一陣。瀉一陣。后去如湯。后重如滯。此因濕在腸胃之中?;鹪谀c胃之外。宜用清熱柴苓湯。甚則 完谷不化者?;鹦约彼?。不及傳化故也。 冷瀉者。鼻吸風(fēng)寒之氣??谑成渲铩=阅茏鳛a。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湯。若久瀉之后。 脈細(xì)皮寒。病涉大虛。宜于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篤難醫(yī)。至于完谷不化。初起猶為胃寒。 治之可愈。久則胃氣已絕。斷主于死。 濕瀉者。腹中不痛。所瀉皆水。(辨證精詳)或遍身發(fā)腫。身熱脈數(shù)者。病屬于陽。(分別陰陽不 紊)初起宜用分消飲。久以柴苓湯主之。若肢冷脈細(xì)。元氣大虛。宜用消腫 健脾湯。即金匱腎氣丸。亦宜服也。 又有肺燥作瀉者。人所不知。秋傷于燥。內(nèi)熱咳嗽。肺中之火無處可宣。傳于大腸。故令作瀉。宜用清金 潤燥湯。潤肺兼潤其腸。則泄瀉自止。若誤認(rèn)脾虛。而用溫補。非徒無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詳之。又有脫瀉者。水谷 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瀉盡。并腸中所蓄之黃水。俱已竭盡而無余。所以平人時泄黃水。即是脾壞之候。皆主于死。 不易治也。 \x加減胃苓湯\x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赤茯 豬苓 澤瀉 山楂 桔梗 平胃而用蒼術(shù)。取其雄壯上行。發(fā)越脾氣。脾氣一行。則郁結(jié)自開。若單用沉降之藥。胃反不能開也。但脈來沉緩 者可用?;瑪?shù)者勿與。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于豬苓雖能滲濕。脾濕不甚者。服之必傷腎水。不可輕用。若兩 肋作脹。因于氣郁者。宜加香附青皮之類。 \x健脾丸\x 人參(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白茯(二兩) 甘草(一兩) 山藥(二兩) 扁豆(三兩) 芡實(三兩) 蓮 肉(二兩) 澤瀉(一兩) 陳皮(一兩) 山楂(三兩) \x參苓白術(shù)散\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山藥 扁豆 苡仁 桔梗 砂仁 蓮肉 \x脾腎雙補湯\x 人參 山藥 扁豆 車前子 白茯 白芍 萎蕤 菟絲子 杜仲 山萸 白蔻 石斛 \x枳樸柴陳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枳殼 濃樸 赤芍 \x香砂六君子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陳皮 半夏 砂仁 藿香 香附 \x清熱柴苓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豬苓 澤瀉 山梔 赤芍 \x香砂理中湯\x 人參 白術(shù) 炮姜 甘草 香附 砂仁 藿香 滯多加濃樸。 \x分消飲\x 羌活 白芷 柴胡 川芎 枳殼 山楂 陳皮 豬苓 澤瀉 熱盛加山梔黃芩。 \x消腫健脾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車前子 澤瀉 濃樸 苡仁 炮姜 附子 陳皮 山藥 凡久瀉脾虛。以及發(fā)腫。俱宜用此。 \x清金潤燥湯\x 沙參 萎蕤 苡仁 山藥 石斛 黃芩 白芍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陳皮 芡實 \x八仙糕\x(痢后調(diào)理脾胃良方) 白術(shù)(四兩) 白茯(四兩) 山藥(八兩) 扁豆(八兩) 芡實(八兩) 蓮肉(八 兩) 苡仁(四兩) 老米粉(二斤) 白糖(二斤) \x四神丸\x 肉果(二兩煨熟去油) 補骨脂(四兩) 五味(一兩) 吳茱萸(水浸炒一兩) \x姜煮紅棗為丸\x(補命火益脾腎要劑) <篇名>疝氣
屬性:夫疝者痛也。重墜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陰肝經(jīng)之病。與腎經(jīng)絕無干涉。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東垣丹溪以為先 有濕熱。又被風(fēng)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濕熱盡也。即以濕熱言之。初起睪丸腫大。惡寒發(fā)熱。 脈來弦數(shù)。不時舉發(fā)者。奔走勞碌。飲食郁結(jié)。水谷之氣。陷于至陰。即為濕熱。非水谷之外。又有濕熱也。諸書泛言 濕熱。而水谷之氣。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應(yīng)。予從金匱論中。見其言疝言香港腳。以及腿縫生核。 腫不消。皆 言水谷之氣下注。則疝氣之由食積明矣。其寒熱脈數(shù)。全是勞倦傷脾。氣道錯亂。失其營運常度。郁生寒熱諸癥。 豈盡感于風(fēng)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湯。散其勞倦之火。繼以柴胡化滯湯。消其食積。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氣之 根永除不復(fù)作矣。此古人隱而不發(fā)之義。經(jīng)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無疑義也。又有微寒微熱。脈雖洪弦。按之無力 者。氣虛下陷。與前癥迥不相同。宜用橘練補中湯。其腫自消。以上二癥。卵皮雖腫。其色如故。若紅腫大 痛者。謂之囊癰。熱多濕少。血熱下注。日久血化為膿。最難調(diào)治。初用清肝滲濕湯。七八日后。腫而不潰者。宜用滋 陰內(nèi)托散。已潰之后。全要睪丸懸掛。毒從外散??杀o虞。若囊皮脫落。連及睪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見 之癥。而亦有不恒見者。條分于左。以備采用。 <篇名>七疝癥治 屬性:寒疝者。囊冷如冰。堅硬如石。陰莖不舉?;蚩夭G丸而痛。此因坐臥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濕 而然。脈沉細(xì)緩者。宜用補中湯。加桂枝細(xì)辛之類。若脈 來滑大有力。標(biāo)寒束其本熱也。亦用柴葛二妙湯。若原有疝氣反縮入內(nèi)。聚于小腹疼痛異常者。陰寒夾食。積聚不通。 宜用蟠蔥散。 水疝者。皮色光亮。狀如水晶。脈來弦數(shù)者。 病為陽水。宜用龍膽瀉肝湯??制淠[痛不消。必致作膿。 脈沉細(xì)緩者。又為陰水。宜用五苓散。 筋疝者。陰莖腫脹。挺縱不收?;蛴邪孜锶缇?。隨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 使。龍膽瀉肝湯。清肝滲濕湯。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陰地黃丸。 血疝者。狀如黃瓜。居陰毛之上。俗名便癰者是也。若在腿縫之上。左為魚口。右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 亦照囊癰調(diào)理。 氣疝者。不痛不癢。但覺腫墜。此因氣怒郁于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湯。日久氣虛。亦用橘練補中湯。其在小兒名為 偏墜。得之父精怯弱。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練補中湯。 狐疝者。晝則腫墜。夜則入腹。按之有聲。如狐之晝出而夜歸也。故名狐疝。治之難愈。橘練補中湯。八味地黃丸。 審而用之。 疝者。陰囊脹大如升如斗。俗名沙HT 是也。每見身死之后。疝氣全消。可見陰囊之大。全是氣虛下陷。茍 于未大之前。常服橘練補中丸。亦可免其漸長。不可誤認(rèn)水腫。妄用針刺。(景岳以疝病屬氣不疏治宜舒氣為主是創(chuàng)言也 若遇七疝皆屬氣凝治以舒氣則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x柴葛二妙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蒼術(shù) 黃柏 枳殼 濃樸 川芎 香附 \x橘練補中湯\x 人參 黃 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橘核 川練子 白芍 小茴香 此方雖能升提下陷。氣虛甚者。無參則不效。 \x清肝滲濕湯\x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柴胡 黃岑 山梔 龍膽草 花粉 甘草 澤瀉 木通 熱盛加黃連(治疝氣偏墜腫不可忍附方 槐子一錢炒黑色為末入鹽三分空心黃酒調(diào)服) 黃酒調(diào)服。 \x滋陰內(nèi)托散\x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黃 澤瀉 皂角刺 穿山甲 又方杏仁(去皮尖) 茴香(各一兩) 蔥白(焙干五錢) 共為末。每服五錢。黃酒調(diào)服。嚼核桃肉咽下。 \x蟠蔥散\x(散寒利氣之主方) 蒼術(shù) 三棱 砂仁 丁香 肉桂 炮姜 玄胡 白茯 甘草 蔥白 \x八角茴香丸\x 山楂 枳實 大茴 吳萸 荔枝核 \x龍膽瀉肝湯\x 龍膽草 連翹 生地 黃芩 黃連 山梔 歸尾 甘草 澤瀉 車前子 木通 大黃 \x柴胡平肝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白芍 川芎 香附
<篇名>香港腳 屬性:香港腳者。腿足腫痛也。腿足之下。乃肝脾腎三陰所主。三陰之脈。起于足之中指。若當(dāng)風(fēng)洗足。或汗 出風(fēng)吹。風(fēng)邪客之。上動于氣。故名香港腳。初起不覺。因他病乃成。即如腿足紅腫。惡寒發(fā)熱。脈浮弦數(shù)者。 素有風(fēng)濕。又遇奔走勞役。飲食郁結(jié)。水谷之氣。陷于至陰。故成此癥。宜用柴葛二妙湯。散去表 邪。再用寬中化滯之劑。自無不痊。大便不通者。法當(dāng)下之。至于白腫不紅者。其候有寒濕風(fēng)濕濕痰之分。 寒濕脈沉細(xì)緩。多因坐臥濕地。寒月涉水。濕邪在表。未郁為熱。宜用補中湯加桂枝獨活之類。日久寒 郁為熱。不可以寒濕論也。風(fēng)濕脈浮弦細(xì)。微微帶數(shù)。風(fēng)傷氣分。未入于榮。所以白而不 紅。治以發(fā)散為主。不宜天涼。當(dāng)用疏風(fēng)勝濕湯。若夫脈來弦數(shù)。白腫不紅者。此屬濕痰。宜用柴陳四妙之類。 不可以濕治也。 又有干香港腳者。不腫不紅。但骨內(nèi)酸痛。其候有輕重之殊。輕者痛而不甚。脈浮弦細(xì)。微微帶 數(shù)。亦用疏風(fēng)勝濕湯。重者惡寒發(fā)熱。脈浮弦急。痛而難忍。亦因水谷之氣下陷。宜用柴葛二妙湯。余邪不解。 可用除濕養(yǎng)榮之劑。外有腳丫出水。雖由濕熱所使。亦必有風(fēng)當(dāng)以養(yǎng)血除濕為主。少佐以防風(fēng)獨活。方為盡致。至若 足跟作痛。多屬陰處。用六味丸。加苡仁木瓜杜仲五茄皮之類。斯得之矣。 \x柴葛二妙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芍 干葛 蒼術(shù) 黃柏 濃樸 山楂 木瓜 檳椰 此即疝氣門去川穹香附。加木瓜檳榔是也。 \x疏風(fēng)勝濕湯\x 紫蘇 干葛 柴胡 川芎 陳皮 半夏 前胡 苡仁 木瓜 續(xù)斷 枳殼 香附 黃芩 \x柴陳四妙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蒼術(shù) 黃柏 防風(fēng) 金銀花 貝母 花粉 山梔 \x除濕養(yǎng)榮湯\x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黃芩 知母 木瓜 苡仁 續(xù)斷 五茄皮 牛膝 杜仲 車前子 獨活 防風(fēng) 秦艽 <篇名>痿癥 屬性:痿者足痛不能行也。凡人壯歲之時。氣血未衰。或年及五旬。形體不甚瘦弱者。多因濕熱傷脾。不能束骨。 未可即以痿論也。蓋熱傷其血。則大筋為之軟短。熱傷其筋。則小筋為之弛長。所以機關(guān)不利。 宜用滋筋養(yǎng)榮湯。脈沉細(xì)緩者。宜用獨活寄生湯。至于年過五十。形體怯弱者。此屬痿癥無疑。內(nèi)經(jīng)曰。 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fā)為痿 。又謂治痿必主陽明。蓋言陽明胃土。為諸筋之宗。腎水不足。 不能上制心火。火來刑金。無以平木。肝邪得以克賊脾土。而痿癥作矣。治當(dāng)補腎水之虛。瀉心火之亢。使 肺金清而肝木有制。脾自不傷也。大凡初起身熱。脈來洪數(shù)。腿痛甚而難忍者。心火流于下焦。內(nèi)經(jīng)所謂陽精所降。 其人夭者是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犀角牛膝木瓜麥冬之類。若脈來細(xì)數(shù)。痛而不甚者。宜用加味地黃湯。肥甘濃 味。辛熱煙酒。既不可嘗??种渭抑?。痛愈甚也。然痿癥固屬肺熱。若陽 明氣虛。宗筋失養(yǎng)。亦令足痿。宜用加味八物湯。至于先天命門火衰。又宜大造地黃丸之類。不可拘于一法也。 \x滋筋養(yǎng)榮湯\x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續(xù)斷 杜仲 牛膝 木瓜 苡仁 車前 五茄皮 麥冬 石斛 獨活 秦皮 \x獨活寄生湯\x 獨活 細(xì)辛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杜仲 桑寄生 川芎 熟地 桂枝 甘草 秦艽 牛膝 白茯 人參 \x加味八物湯\x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阿膠 續(xù)斷 天冬 杜仲 山萸 枸杞 五味 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