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民族英雄鄧世昌紀念館,座落在廣州珠江之南的海珠區(qū)寶崗大道龍涎里鄧氏宗祠內,占地面積四千七百平方米,是族人在鄧世昌英勇殉國后,于一八三四年用政府的撫恤金修建的。位于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里2號。其前身為鄧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鄧氏家人用朝廷給予的撫恤銀擴建宗祠,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
鄧世昌于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后,清廷追封其為"從一品"官,故宗祠正門按一品官員規(guī)格,建6級臺階,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長條花崗石為基礎,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磚砌墻,以進口坤甸木為柱和梁架,屋頂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體建有前后座,用兩廊相連,并在四角各建1座閣樓。另有東院和后花園、東西門樓、前院和照壁等。正門門額上書"鄧氏宗祠"字樣,兩側掛有"云臺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聯(lián)。后花園有一棵紫荊樹和一棵鳳眼果樹,據傳鄧世昌當年赴威海前所植?;▓@外東面原有車馬場、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幕名前來瞻仰均在此下車,再步行前往祠堂拜。 位于紀念館內的鄧世昌坐像。 抗日戰(zhàn)爭時日軍侵占廣州期間,日軍士兵懾于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不敢破壞鄧氏宗祠。民國38年(1949)秋,鄧氏族人字祠堂內創(chuàng)辦"世昌小學"。后曾改作婦產院。1957年開始,鄧氏宗祠為廣州市結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祠內不少文物散失,附屬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部分附屬用地亦被違章占用。1989年12月,鄧氏宗祠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在鄧氏宗祠建立鄧世昌紀念館?,F(xiàn)在整座建筑恢復了清代式樣,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復原,并涂上油漆,重現(xiàn)了鄧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陳列線長80米,通過近600張圖片和復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說明等,反映鄧世昌青少年時代、甲午海戰(zhàn)及其戰(zhàn)后影響,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鄧世昌紀念館成為廣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4年,為紀念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及民族英雄鄧世昌壯烈殉國100周年,廣州市斥巨資修復了位于海珠區(qū)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涎里2號的鄧氏宗祠,并依托該宗祠建成了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廣場規(guī)劃圖。 鄧世昌紀念館大門,里面就是鄧氏宗祠與海珠博物館。 鄧氏宗祠所在地是鄧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后,清朝廷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并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氏家人用此撫恤銀在原籍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并建起鄧氏宗祠。百余年來,由于鄧氏后人及政府都對宗祠給予精心保護,即使在抗戰(zhàn)期間,入侵廣州的日軍士兵懾于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都未敢破壞,宗祠整體建筑得以較為完好保存。 致遠號巡洋艦模型,鄧公當年甲午海戰(zhàn)駕駛的軍艦。 “世昌井”,走近過去看還有井水的喔 蘋婆樹,俗稱鳳眼果,為鄧公1871年手植。 鄧世昌當年赴威海前親手種植的蘋婆樹,分為兩支,胸徑各約20厘米粗,雖不高大,卻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據館長孫穗芝介紹,該樹曾在1991年被臺風刮斷,眼看回生無望,而殘剩的樹頭卻很快抽出了新芽,長成今天的模樣。頗為奇異的是,在這株蘋婆樹殘剩的樹干上,長出一只冠徑30多厘米的大靈芝。 鄧氏宗祠后院,世昌兄小時候應該是在這里玩耍成長的吧。 鄧氏宗祠幸好得到市政府的有效保護,不至于院內陸上踏磚的命運,雖是古老但卻破舊。 紀念館的主體建筑分別開辟為7個展廳,用于該館常設展覽《鄧世昌與甲午海戰(zhàn)》的陳列。展覽通過文字史料、歷史照片、圖片、文物復制品等,系統(tǒng)介紹和展示鄧世昌生平史跡及甲午戰(zhàn)爭過程。紀念館正廳正中,佇立著高近2米的鄧世昌銅雕塑像,威武雄壯,大義凜然。孫穗芝介紹,每年到鄧世昌紀念館參觀、學習和瞻仰的中外來客絡繹不絕,紀念館落成開放以來,至今累積接待國內外觀眾數十萬人。近年來,該館被列為“廣州一日游”的景點,備受中外游客歡迎。 鄧世昌紀念小學校園中矗立著鄧世昌銅像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7-2 22:30:23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