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以尿液內有大量細菌繁殖,引起尿路炎癥,并以尿頻、尿急、尿痛尿路刺激癥狀等為臨床特點。淋證是由腎虛,膀胱濕熱為主而致膀胱氣化失司,尿道不利,排尿不暢的一類病癥。淋證的基本臨床特征是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或伴有血尿,或伴有尿濁,或排出砂石等。因此,尿路感染屬中醫(yī)淋證的范疇。然而,尿路感染與淋證又不完全相同。尿路感染有的有臨床癥狀,有的則無臨床表現(xiàn)。淋證又有熱、石、氣、血、膏、勞之分,凡有尿路刺激癥狀,除非特異性尿路感染之外,腎結核、泌尿系結石、膀胱癌、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均屬淋證的范疇。因此,非特異性尿路感染屬中醫(yī)淋證中熱淋、血淋及勞淋的范疇。 尿路感染的病因病機是什么? 主要病因病機如下: (1)膀胱濕熱:感于外者多因下陰不潔,穢濁之邪從下竅上犯膀胱,釀生濕熱;或外感濕熱,下注小腸,傳入膀胱。生于內者,多因過食肥甘酒熱之品,脾胃運化失常,積濕生熱,濕熱流入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遂發(fā)為淋證。 (2)肝膽濕熱:因情志失和,惱怒傷肝,肝氣郁結,膽失通利,肝膽郁熱,久郁化火,氣火郁于下焦,循經(jīng)下注膀胱,釀生濕熱,發(fā)為本病。 (3)三焦?jié)駸幔合那镏?,濕熱邪盛,侵襲機體,濕熱之邪困阻三焦,氣機不利,發(fā)為本病;或濕熱傷中,中焦不運,升降失司,濁陰不降,下焦不利,濕熱內郁,發(fā)為本病。 (4)脾腎氣虛;淋證日久,過服寒涼,傷中敗胃,或勞倦過度,損傷脾土,或膀胱濕熱久蘊,內傷于腎,致脾腎氣虛,脾不運化,腎失開闔,水道不利,濕濁留戀不去,則淋瀝不已,時作時止。 (5)肝腎陰虛:濕熱久蘊,或滲濕利尿太過,傷及腎陰;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致肝腎陰虛。陰虛而濕熱留戀,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淋瀝不已;或陰虛火旺,虛火灼絡,絡傷血溢,則血隨溺出。 (6)氣陰兩虛:淋病治不得法,顯證雖去,余邪未盡,停蓄下焦,暗耗氣陰;若清利太過,濕熱雖去,但正氣受傷;或失治,久病不愈,濕熱不除,氣陰兩傷。 總之,本病的病因以濕熱為主,其病理損害有兩大特點:一是濕熱貫穿病程的始終;二是濕熱壅塞氣機,阻礙氣化。本病的病位在腎與膀胱,與肝、脾、肺有關,病初多為邪實之證,久病則由實轉虛;如邪氣未盡,正氣已傷,則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的證候。 如何辯證治療急性期尿路感染急性期,包括急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急性發(fā)作期,臨床上以尿頻、尿急、尿痛、尿濁,或發(fā)熱惡寒,偶見血尿為特征。 (1)膀胱濕熱主證:小便頻數(shù),短澀刺痛,點滴而下,急迫灼熱,溺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發(fā)熱惡寒,口苦嘔惡,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加蒲公英、石韋。 木通6g,瞿麥10g,車前草15g,篇蓄10g,滑石30g,山梔10g,大黃6g(后入),燈心草10g,生甘草6g,石韋30g,蒲公英30g (2)肝膽郁熱主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尿頻而痛,溺色黃赤,少腹脹痛,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瀉肝膽濕熱。 方藥: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10g,柴胡12g,澤瀉12g,車前子15g,木通6g,生地12g,當歸15g,山梔10g,黃芩10g,甘草6g. (3)三焦?jié)駸岚Y狀:寒戰(zhàn)高熱,午后熱盛,身重疼痛,胸悶不饑,口干不欲飲,脘腹痞滿,時感惡心欲吐,小便渾濁,苔黃厚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宣利三焦,清化濕熱。 方藥:三仁湯加味。 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2g,厚樸10g,制半夏12g,白通草6g,飛滑石30g,竹葉9g.如何辨證治療緩解期的尿路感染? 緩解期,急性癥狀已緩解,病程在6個月以上,小便澀痛不甚顯著,時作時止,感腰痛,疲乏無力,常因勞累或感冒引起急性發(fā)作。 (4)脾腎氣虛主證:倦怠乏力,納呆腹脹,腰酸腰痛,尿頻清長或夜尿多,大便稀軟,時感小便澀滯,時作時止,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補腎,佐以利濕。 方藥;清泉飲(自擬方)。 黨參15g,黃芪15g,山藥15g,茯苓15g,枸杞15g,菟絲子12g,薏苡仁30g,車前子15g(布包),石韋30g,甘草3g. (5)肝腎陰虛主證:頭暈耳鳴,甚則頭痛,潮熱盜汗,口干唇燥,腰酸痛,小便短赤而黃,舌質偏紅苔薄黃或少苔,脈沉細或弦細治法:滋陰清熱利濕。 方藥:知柏地黃湯合二至丸加味知母9g,黃柏9g,熟地12g,山藥15g,山萸肉9g,牡丹皮12g,茯苓15g,澤瀉12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車前子15g(布包),益母草18g. (6)氣陰兩虛主證:小便黃濁澀滯,尿意不盡,或淋瀝不暢,反復發(fā)作,病程纏綿,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腰酸痛,低熱口干,但不欲飲,或手足心熱,舌尖紅苔薄白少津,脈沉細或弱。 治法:益氣養(yǎng)陰,佐以清熱利濕。 方藥:山藥勞淋湯(自擬方)。 山藥30g,黨參15g,黃芪、茯苓各15g,麥冬30g,枸杞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白茅根30g,車前子15g(布包),石韋30g,益母草15g,甘草6g。 |
|
來自: 食大魚的蝦 > 《保健養(yǎng)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