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識(六) 作者&來源:未知 發(fā)布時間:2007-08-31 11:34:50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xiàn)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xiàn)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quán)勢,夸示富貴, 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jié)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 “茶之功”,意在品茗養(yǎng)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jīng)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 性”,羽士可“怡情養(yǎng)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qū)別于強調(diào)“清寂”的日本茶 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 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 白 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戴 普洱茶,來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續(xù),秘境云南絕無僅有的古樹茶園,讓現(xiàn)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