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泄貼臍敷治療嬰幼兒腹瀉40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中藥外敷;嬰幼兒腹瀉;嬰幼兒非侵襲性腹瀉;兒泄貼 【摘要】 目的 觀察兒泄貼藥糊外敷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75例嬰幼兒腹瀉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5例。兩組均給予相同的補液治療及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辨證加用中藥藥糊外敷。全部病例均觀察3天。結果 3日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5%,對照組為71.4%;3日總治愈率治療組59.6%,對照組41.6%。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 兒泄貼臍敷治療嬰幼兒腹瀉具有較好療效。 【關鍵詞】 中藥外敷;嬰幼兒腹瀉;嬰幼兒非侵襲性腹瀉;兒泄貼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時至今日對小兒健康威脅仍然很大。為了探求中醫(yī)藥治療腹瀉的優(yōu)勢,筆者于2001年6月~2005年10月,采用藥糊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診斷參照《小兒內科學》(1987年5月第二版 齊家儀主編)提出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糞便形狀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膿血。臨床表現輕到中度。慢性腹瀉、重型感染性腹瀉不收入本研究中。均為我院兒科門診急性腹瀉患兒,年齡2個月~2歲,病程均≤3天,大便次數≥3次/d;發(fā)病季節(jié)均在6~9月;共75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2個月~2歲,平均1.03歲,其中年齡2個月~1歲22例。病程在2h~3天之間,平均2.18天;發(fā)病時間在6月8例,7月11例,8月12例,9月9例;伴輕度脫水者12例;伴低熱者11例。對照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在2個月~2歲,平均1.04歲,其中年齡2個月~1歲19例;病程在2h~3天,平均2.19天;發(fā)病時間在6月7例,7月10例,8月11例,9月7例;伴輕度脫水者10例;伴低熱者10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予飲食療法、適當護理、液體療法以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辨證加用中藥藥糊外敷。 1.2.1 兒泄貼1號 用于傷食瀉、風寒瀉、脾虛瀉。藥物組成:吳茱萸60g,蒼術24g,丁香4g,胡椒60粒。研末瓶裝備用。另用芒硝、藁本、肉桂各20g分別研末,分別裝瓶備用。臨床應用時每次取兒泄貼1號藥末1.0g,若傷食瀉加芒硝末0.5g,風寒瀉加藁本末0.5g,脾虛瀉加肉桂末0.5g。每次合用藥末1.5g。 1.2.2 兒泄貼2號 用于濕熱瀉。藥物組成:苦參、蒼術各適量。分別研成細末,瓶貯備用。如泄瀉熱重者取苦參末1.0g,蒼術末0.5g,濕重者苦參末0.5g,蒼術末1.0g,濕熱并重者則等量。和勻合取藥末1.5g。 1.2.3 用藥方法 先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將臍部洗凈擦干,將藥末和勻后陳醋調成糊狀,置于臍內,壓平,以填平臍窩為度,再用紗布、膠布覆蓋固定,換藥1次/d。觀察治療3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大便性狀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大便次數、性狀恢復正常。有效:大便次數、性狀較治療前好轉。 2.2 治療結果 3日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5%,對照組為71.4%;3日總治愈率:治療組59.6%,對照組41.6%。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嬰幼兒腹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對小兒生長發(fā)育影響很大,嬰幼兒腹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較為多見,其中約80%由病毒引起,細菌約占其病因的20%[1]。而中醫(yī)中藥治療病毒感染性腹瀉及非感染性腹瀉較之現代醫(yī)學有獨到之處,調理人體機能抵抗疾病這是中醫(yī)藥治療腹瀉的優(yōu)勢所在。而嬰幼兒腹瀉多見于2歲以下的小兒,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他們不愿意服藥、懼怕打針。但肌膚薄嫩,外用藥易于滲透吸收;且發(fā)病季節(jié)以夏秋季為多,此時氣候溫暖,衣物單薄,外治方便[2]。再說外治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幾無毒副作用。因此中藥外敷治療嬰幼兒腹瀉實為醫(yī)學發(fā)展一大方向。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效 注:與對照組比效,p<0.05 祖國醫(yī)學認為嬰幼兒腹瀉是由于小兒脾胃薄弱,感受外邪,或飲食內傷,或脾胃虛寒,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引起。病理關鍵在于脾虛濕盛。傷食瀉是因乳食積滯不化,脾胃運化功能受損(主要是脾胃陽氣受損),聚濕成痰,“合污而下”。風寒瀉是因腹受風寒,寒邪客于腸胃,寒凝氣滯,中陽被困,運化失職。脾虛瀉是因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所致。它們都有一共同環(huán)節(jié)就是脾胃受損、濕濁壅盛[3]。 兒泄貼1號就是作用于傷食瀉、風寒瀉、脾虛瀉的共同病理環(huán)節(jié)脾胃虛寒、濕濁壅盛。其中吳茱萸、蒼術、丁香、胡椒等均溫中散寒、運脾燥濕之品。合用貼于臍部神闕穴,通過經絡俞穴作用以調節(jié)陰陽,溫化脾胃寒氣,改善胃腸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液分泌及黏膜吸收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小兒腹瀉的目的。三種腹瀉證不同而治相似,傷食瀉加芒硝“逐六腑積聚”(《本經》);風寒瀉加藁本加強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的作用;脾虛瀉加肉桂以補火助陽,溫通散寒。 濕熱瀉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下注大腸,傳化失職所致,治療則以清熱祛濕為法。兒泄貼2號以苦參、蒼術為伍,以泄脾胃腸道濕熱之有余。泄有余即補不足,中焦陰陽平衡,泄瀉自愈。 腹瀉是一癥狀,嬰幼兒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難以用簡單的一、兩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盡管如此,臨床采用兒泄貼藥糊外敷治療嬰幼兒腹瀉仍不失為有效治療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 齊家儀.小兒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218,224. 2 李乃庚.小兒外治療法.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6. 3 江育仁.中醫(yī)兒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51. 作者單位:435100 湖北大冶,大冶市中醫(yī)院 (編輯:李 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