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敏
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導入,往往給學生帶來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神經(jīng)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激發(fā)起求知的欲望,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 總結從教以來我所采用過的導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法、娛樂法、直觀法、實驗法和說課法。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經(jīng)我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富有藝術的導入的確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這幾種導入方法作簡要的介紹。 一、問題法導入 人的思維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必須借助于外界環(huán)境的某種刺激作用。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正是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外部條件。在生物學教學中,問題法導入雖是一種傳統(tǒng)的導入方式,但卻是卓有成效的。 如:“植物體的組成”一節(jié)內容,我先提出一些遞進式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激起學習興趣。提問:“綠色開花植物有那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那些?營養(yǎng)器官是那些?”學生回答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組成,前三者與營養(yǎng)有關,后三者與生殖有關之后,接著問:“那么果實和種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講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艷麗的鮮花誰不愛;收獲的果實和種子誰不喜。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與花的結構密切相關,學生必然心切切,急待步入花的海洋去了解花的結構,探索開花后能結出果實和種子的奧秘。這樣,學生去解剖、觀察桃花,理解花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學習效果甚佳。 二、娛樂法導入 根據(jù)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導入,如:猜謎語、演小品、講故事等,既能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收回來集中到課堂上,又能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愿學、樂學,達到會學。 猜謎語 關于生物的謎語很多,以一則謎語來導入,能立即點明學習的對象,進入主題。同時學習的針對性強,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如:在學習“昆蟲”一節(jié)時,我先出了一則動物謎語:“頭戴兩根雄雞毛,身穿一件綠衣袍,手握兩把鋸齒刀,小蟲見了拼命逃”。學生立即猜出是螳螂,隨即出示螳螂的圖片,并設問:“同學們可能都知道螳螂,但你知道螳螂是怎樣捕捉小蟲的嗎?它在運動時有什么特殊的‘技能’”。這樣主題鮮明地引入對“昆蟲”知識的學習。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恰當?shù)剡\用到生物學課堂上能起到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上“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時,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實現(xiàn)。頭戴不同頭飾(代表不同動植物)的幾位學生隆重登場,他們之間按吃與被吃的關系用繩子相連。很快,一條條的食物鏈呈現(xiàn)在同學面前,錯綜復雜的食物鏈較之成的食物網(wǎng)也隨之出現(xiàn)。借此教師指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種動物可以充當多種角色,它能吃多種動物,也能被多種動物所吃,各種動物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學生帶著表演后的愉悅感,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講故事 關于動物的小故事很多,通過讓學生講他們熟悉的動物故事引導入題,不失為一種新穎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導入方式。 如:“小貓釣魚”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一則故事,請一位同學講述,他最后講到:“小貓集中精力,全心釣魚,終于釣起了一條大鯽魚!”老師用課前準備好的鯽魚(放在裝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觀察鯽魚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生活習性,直觀、生動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能把同學們帶入了去探究兩棲動物知識的激情之中。這些小故事能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且寓教于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做事專心致志,遇到問題不恥下問,對鎖定的目標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學效果奇佳。 唱兒歌 兒歌是中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文學形式,學生唱著兒歌在回憶童年的樂趣之時,自然引入新的學習對象。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首兒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習性和可愛的形態(tài),這樣導入,其樂融融,縮短了學生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學生由喜歡兔子到對兔子的一切產(chǎn)生好奇,達到學生愿學、樂學之效。 三、直觀法導入 教學中利用直觀的教具、學具,直觀展示學習的材料,既烘托了學習的氣氛,創(chuàng)設了學習的情境,又使知識的可接受性強。這是生物學課堂教學常用的導入方式。幾條蚯蚓、一朵桃花、一個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模型、幾張掛圖、一段“青蛙捕蟲”的錄像、一件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都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四、實驗法導入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導入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動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以蚯蚓為代表學習“土壤中的生物”知識前,布置學生每人挖掘幾條蚯蚓,上課時學生觀察蚯蚓的形態(tài)和運動方式,繼而進入課題。又如:實驗“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時的結果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老師可告訴學生這是因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學生必然產(chǎn)生“二氧化碳是從哪兒來的呢?”的疑問,導入學習“人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的新知識。 五、說課法導入 授課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向學生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并向學生說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法,即向學生交待怎樣去看書、怎樣去觀察思考。然后,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手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即可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知識的遷移,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
|
來自: 西貝經(jīng)緯 > 《教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