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和臨王羲之《樂毅論》欣賞俞和
[明]字子中,號紫芝(芝生),晚號紫芝老人。桐江(今浙江桐廬)人,寓居錢塘(今杭州)。沖澹安恬,隱居不仕。能詩,喜書翰,早年得見趙孟頫運筆之法,臨晉、唐諾帖甚夥。行、草逼真孟俯,好事者得其書,每用趟款識,倉卒莫能辨。以書鳴於洪武初。至正四年(一三四四)題李唐關(guān)山行旅圖,故宮博物院藏有其二十年(一三六o)於黃岡之康園所臨定武蘭亭。《解縉書學(xué)傳授、杭州志》 故宮博物院藏有墨跡《篆隸千字文冊》及自書詩卷和臨張芝帖等?!蹲`千字文》是其篆書和隸書分體間書的書法杰作。紙本墨跡摺裱冊頁。每幅縱21厘米,橫24.7厘米?,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凡37頁,295行,正文每行7字,首尾之題字每行字數(shù)不一,共計2063字。款署“天爵賢良嗜予篆隸,因書此為贈。時至正甲午歲冬十一月三日也。清隱散人俞和識。”此冊為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俞和48歲時所書。此篆隸《千字文》,書法結(jié)構(gòu)簡練隨意而無匠氣,筆秀雅而挺勁,與世流行之六體千字文比較,自有書卷氣。冊上有清內(nèi)府鑒藏印九方,并有河南商丘陳氏收藏之印多方?!妒汅湃帯分?。 王羲之《樂毅論》原文:
一 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營即墨(為劣是以敘而)論之 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回而難通,然后已焉可也,今 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于將來 二 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 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yè)于至公,而以 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wù)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 合其趣於先 三 王,茍君臣同符,斯大業(yè)定矣。于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 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dāng)時,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樂生 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茍得則心無近事,不求 小成,斯意兼 四 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 此兵不興于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 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 五 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 人,顧仇其上,愿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 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 待田單之徒,長容 六 善之風(fēng),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jié),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 裔。我澤如春,下應(yīng)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 思戴燕主,仰望風(fēng)聲,二城必從,則王業(yè)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致速 於天下,不幸 七 之變,勢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 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 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既大墮稱兵 之義,而喪濟弱之仁, 八 虧齊十之節(jié),廢廉善之風(fēng),掩宏通之廢,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于可拔, 覇王之事逝,其遠矣。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誅哉。其與鄰敵何 以相頃。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yè)乖,豈不知不速之致 變 九 哉,顧業(yè)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由是言之,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 |
|
來自: 榜上有名 > 《書法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