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昏迷、休克、溺水、煤氣中毒、食物中毒、頭痛、感冒、咳嗽、肺炎、哮喘、三叉神經(jīng)痛、面癱、胃痛、腹痛、脅痛、癲癇、腰痛、急性腸炎、象皮腫、破傷風、丹毒、疔瘡、瘰疬、乳癰、痔瘡、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風疹、落枕、扭挫傷、痄腮、百日咳、小兒發(fā)熱、急驚風、疳積、小兒哮喘、口瘡、麥粒腫、角膜潰瘍、目翳、暴發(fā)火眼、急性扁桃體炎、牙痛、眩暈、頑癬) 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選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包括“刺絡(luò)”、“劃割”等療法)。 傳說在遠古的石器時代就產(chǎn)生了放血療法。那時人們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向患病局部砭刺放血,來治療疾病。后來隨著金屬冶煉技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金屬針,又根據(jù)醫(yī)療實踐的要求,砭石分化成了。“各有所為”的九針,出現(xiàn)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內(nèi)經(jīng)》中,如《靈樞?官針篇》說:“刺絡(luò)者,刺小絡(luò)之血脈也。”《靈樞?針解篇》亦說:“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內(nèi)經(jīng)》繆刺論篇、五邪篇、癲狂篇等,更明確地指出刺絡(luò)放血可治療癲狂、頭痛、暴痦,熱喘、衄血等病證。扁鵲遇到虢國太子“尸厥”,就令弟子子陽在太子百會穴放血治療,而使太子蘇醒。以后歷代都有放血療法的記載。華佗用放血療法治療“卒死”,以出血與否判斷預(yù)后。到了唐代,宮廷侍醫(yī)已用放血療法為皇帝治病。據(jù)《新唐書》記載,侍醫(yī)秦鶴鳴在唐高宗頭頂放血,治愈了他的“頭眩不能視”之癥。宋代有人將放血療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擴大了放血療法的影響。 金元時期偉大醫(yī)家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記載放血療法的經(jīng)驗也很多,如治療目疾、頭風等證,他指出“出血者宜太陽,陽明”,“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 至遲在明代,三棱針已分為粗、細針,使針具更為適用。清代醫(yī)家趙學敏和吳尚先,廣泛收集民間療法,也搜集了一些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和《理瀹駢文》中。近些年來,不斷有放血療法的報道,療效提高,適應(yīng)證增多,并已經(jīng)有專著出版。放血療法的科學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放血療法的針具是三棱針或小眉刀。三棱針由不銹鋼制成,分為粗細兩種,針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鋒利。粗針長7~lOcm,針柄直徑約2mm,適用于皮肉豐厚的四肢、軀干放血。細針長5~7cm,針柄直徑約1mm,適用于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小眉刀長7~lOcm,刀刃長約lcm,也十分鋒利。如臨時沒有上述工具,也可暫用注射針頭、縫衣針,瓷器碎片、刮臉刀片等代替,但要注意消毒。 【操作方法】 一、消毒 放血前,針具要煮沸消毒,醫(yī)生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局部都要做常規(guī)消毒。 二、體位 根據(jù)放血的部位,選取適當?shù)捏w位。 三、放血方法 放血有刺絡(luò)法和劃割放血兩種。 1.刺絡(luò)法醫(yī)生一手持針具,若持三棱針,用拇指、食指、中指挾持針柄,指實掌空。若持小眉刀,與持三棱針略有不同。為持穩(wěn)當,還要用食指第一關(guān)節(jié)把住刀柄,另一手作捏、按、推、提等輔助動作配合。根據(jù)施術(shù)部位與治療需要,可選用下列幾種刺法: (1)點刺:這又可分為速刺與緩刺。 1)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mm,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如果血或粘液流出不暢,可以在針孔周圍推壓擠捏,幫助血液或粘液流出。速刺法運用較多,大多數(shù)部位都適宜用速刺法放血治療。 2)緩刺:用針具緩慢的刺入靜脈1~2mm,然后緩慢退出,放出少量血液。如果靜脈不明顯,可沿靜脈分布上下推按,使靜脈怒張,然后針刺。緩刺法主要用于胭窩、肘窩處的放血。頭面部放血時,為謹慎起見,也可以采用緩刺法。 (2)挑刺:針具刺入皮膚或靜脈后,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挑刺法適用于胸、背、耳背靜脈的放血,兒童疳積刺四縫穴也常用挑刺法。 (3)叢刺:用針具在較小的部位作叩刺,刺數(shù)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于扭挫傷、脫發(fā)、皮膚病等。本法當配合拔罐療法運用(參見“拔罐”療法)。與叢刺手法類似的還有“散刺”、“圍刺”,這幾種刺法后來發(fā)展為“梅花針”療法或“七星針”療法。(詳見“七星針”療法)。 2.劃割法一手持刀具,持法不拘,以操作方便為宜,一般用拇指與食指捏牢刀身,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保持垂直,進刀劃割;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配合劃割。本法宜用于口腔內(nèi)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主治病癥】 放血療法屬于瀉實的療法,有開竅醒神、瀉熱救急、活血消腫等功效,可治療許多實證,急證、熱證。 一、中暑 1.點刺中沖、委中、十宣穴。 2.點刺十宣穴、并在肘窩曲澤穴、胭窩委中穴拍打,待其血瘀后點刺。 二、昏迷、休克 點刺人中,十宣穴。 三、溺水 點刺人中、會陰穴。 四、煤氣中毒 1.點刺人中、大椎穴。 2.從患者肩臂向十宣穴推壓,然后點刺十宣穴。 五、食物中毒 先用三棱針點刺四井穴,再從患者手腕向四井穴推按順壓,使之充分出血,以血色由紫暗變淡紅為度。癥輕者只刺手四井穴即可,重癥加刺臍周四穴(水分、陰交、肓俞),可略深,刺3~12mm,若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或發(fā)紺,呈休克狀態(tài)者可深至15mm,然后用大臼徑玻璃火罐以閃火法拔罐(見“拔罐療法”),罩住包括臍中穴在內(nèi)的5個穴位,觀察臍中穴充血如紅桃狀,臍周四穴血流成行,即可起罐。對重度休克,神志昏迷者可配用直徑0.7~0.9mm的粗針刺足三里天,刺時可沿脛骨外緣15mm處進針,由淺入深,以針尖滑刺脛骨外側(cè)面,聽之有刺骨膜聲為度。對腹痛較劇,血壓偏低者,可同時肌注o.5~lml阿托品,并在腹腰部用熱水袋保溫,飲用溫開水。本法適用于急性嗜鹽菌食物中毒。 六、頭痛 1.點刺太陽、百會穴。 2.點刺太陽、印堂穴:額痛加攢竹穴,巔頂痛加百會、四神聰穴;眩暈、眼花耳鳴加頭維穴。每穴可出血五六滴,體質(zhì)壯實而頭痛嚴重者可多至10余滴,每日或間日1次,lo次為一療程。本方適用于高血壓頭痛。 七、感冒 1.點刺大椎穴,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本法適用于發(fā)熱而汗不出者。 2.點刺少商、太陽穴。 3.用酒擦肺俞穴,以膚紅為度,然后挑刺。 八、咳嗽 點刺肺俞、少商穴,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 九、肺炎 點刺大椎、十宣、尺澤、委中、十二井穴。 十、哮喘 用手指點揉華蓋,膻中穴200次,然后點刺。 十一、三叉神經(jīng)痛 挑刺耳背第一條靜脈。本方適用于初次起病。 十二、面神經(jīng)麻痹 1.在患側(cè)口腔粘膜上用小眉刀劃割,使之出血。本方適宜于初病者。 2.在患側(cè)下關(guān)、牽正、太陽、陽白四穴中,每次選1或2個穴,叢刺后再用閃火法拔罐10分鐘。3日1次(見“拔罐”療法)。 十三、胃痛 1.點刺足三里,膏肓穴。 2.以手蘸酒拍打痛處,膚紅為度,然后挑刺最紅處。 十四、腹痛 1.從大腿向下推按順壓,至商丘穴,點刺放血,然后下推至厲兌,點刺放血。 2.以手蘸酒拍打腘窩,待其瘀血后點刺。 十五、脅痛 1.醫(yī)生用雙手指尖分別順左右胸脅間推揉,由慢漸快,由輕漸重,膚紅為度,然后尋找紅點點刺或挑刺出血。 2.點刺陽陵泉、竅陰穴,并叢刺疼處。 十六、癲癇 癲癇發(fā)作時,急在會陰處尋找暗紫色條點狀物,挑刺出血。 十七、腰痛 1.用手蘸酒拍打胭窩,膚紅為度,挑刺紅點。 2.叢刺壓痛點,然后用閃火法拔罐(見“拔罐”療法)10分鐘。本法適用于慢性腰痛。 十八、急性腸炎 點刺曲澤、委中穴;嘔吐者加刺金津、玉液穴。本方適用于水瀉脫水者。 十九、象皮腫 叢刺或點刺足三里,下巨虛、陽陵泉、三陰交穴及腫脹最明顯處。叢刺的手法要重,然后用閃火法拔火罐5~10分鐘(見“拔罐”.療法),放出血水后,用紗布綁腿,每天1次。刺后須避免接觸污水,潰爛處不宜用本法治療。 二十、破傷風 點刺大椎、人中、太沖、二間穴。 二十一、丹毒 在紅腫部叢刺,手法可略重,然后用閃火法拔罐5~10分鐘(見“拔罐”療法)每天一二次。 二十二、疔瘡 點刺天宗、靈臺、中樞、身柱穴,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 二十三、瘰疬 在患者背部推擦,以出現(xiàn)紅點為度,然后挑刺紅點。每周1次。 二十四、乳癰 1.點刺肩井穴,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分鐘。 2.在背部第5至第7胸椎旁開1.5寸處尋找反應(yīng)點,多數(shù)病人有形似丘疹,大小如粟粒狀的紅色小點。如果沒有,可在患乳同側(cè)背部找壓痛點,用點刺法刺三針,呈形,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5~30分鐘(見“拔罐”療法)。 二十五、痔瘡 點刺齦交穴。 二十六、濕疹 1.將耳背分為上、中、下三等份,在上、中1/3交界處耳根部,可找到一根較明顯的細血管,即為針刺放血點。用三棱針向耳根內(nèi)側(cè)刺,以出血為宜。根據(jù)濕疹發(fā)生的部位,可選刺一些輔助穴位加強療效。如上肢濕疹,加內(nèi)關(guān)穴放血;下肢濕疹,加三陰交穴放血,陰陵泉穴中刺激(見“針刺”療法);全身濕疹,加內(nèi)關(guān)、三陰交穴放血、百會穴中刺激(見“針刺”療法)。一般14天為一療程,休息一周,再進行第二療程。 2.叢刺病變局部,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 二十七、神經(jīng)性皮炎 挑刺耳后靜脈。一 二十八、風疹(蕁麻疹) 1.挑刺耳后小靜脈。 2.叢刺血海、曲池、三陰交、足三里穴。 二十九、落枕 尋找壓痛點,然后叢刺,再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 三十、扭挫傷 先揉搓按摩患處幾分鐘,找出壓痛點;再在健側(cè)對稱部位揉壓,當患處痛勢緩解而健側(cè)揉壓處輕微疼痛時,可在患處點刺3~5分鐘。 三十一、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點刺合谷、耳尖、百會穴。 2.挑刺耳背第二條靜脈。 3.點刺臨沛,頰車穴。 三十二、百日咳 點刺或挑刺四縫穴。 三十三、小兒發(fā)熱 1.點刺手十丹穴。 2.點刺或挑刺四縫穴。 三十四、急驚風 點刺人中、十宣、涌泉穴。 三十五、疳積 點刺或挑刺四縫、魚際穴。 三十六、小兒哮喘 點刺或挑刺四縫穴。 三十七、小兒口瘡 點刺四縫穴,用三棱針點刺,刺入皮下后,迅速捻轉(zhuǎn)一周。 三十八、鵝口瘡 點刺口腔潰瘍面,用刺出之血涂抹潰瘍面,并全部遮蓋。 三十九、麥粒腫 1.點刺大椎穴,然后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見“拔罐”療法)。 2.挑刺耳背小靜脈。 3.在背部第5胸椎旁開3寸處為麥粒腫穴,挑刺出血。 四十、角膜潰瘍 點刺耳尖、太陽穴,將刺出的血滴入患目內(nèi)。 四十一、目翳 1.點刺大敦穴,然后從膝部向大敦推揉。 2.點刺睛明、太陽穴。 四十二、暴發(fā)火眼(急性卡他性結(jié)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 1.用頭部圓鈍光滑的小棒在雙耳垂均勻劃壓,測出相互對稱的壓痛點,壓痛點常呈粟粒大小的結(jié)節(jié)狀,與周圍皮膚略異。如果測不出,可以用雙耳垂的眼區(qū)代替,點刺后輕輕擠壓出血,每穴出3~5滴,癥重7~8滴,特重10滴。如果紅腫痛甚,兼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加點刺太陽穴;如果眼球特別紅腫,劇痛難忍,白眼睛呈點片狀溢血,再加點刺攢竹穴,同時用o.25%氯霉素眼藥點眼,每天3或4次。 2.點刺耳尖,挑刺耳后小靜脈。 四十三、急性扁桃體炎 1.點刺少商、商陽、關(guān)沖穴。并配合毫針針刺天容、合谷,或內(nèi)庭、曲池穴。 2.點刺少商、商陽、尺澤、曲池穴。 3.點刺耳尖,挑刺耳背小靜脈。 四十四、牙痛 1.叢刺列缺穴,然后揉推15分鐘。 2.挑刺耳后小靜脈。 3.點刺商陽、下關(guān)穴,然后在下關(guān)穴用閃火法拔罐5~10分鐘(見“拔罐”療法)。 四十五、眩暈 用劃割法。在耳背后小靜脈處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刮臉刀片劃割,將小靜脈劃破,放血,再用膠布粘貼。 四十六、頑癬 用劃割法。在耳前面耳脊與耳廓之間的溝中,有小細血管,局部消毒,用消毒刮臉刀片刮破放血,然后用膠布粘貼刀口,20~30天劃割1次,頑癬須劃割多次。 【注意事項】 1.對病人要作好解釋工作,消除對放血的顧慮。 2.針刺時應(yīng)謹慎,不要進針太深,創(chuàng)口過大,損傷其他組織。初用放血療法可用消毒棉球裹住針身或刀身,露出2~3毫米的針尖或刀尖,捏著棉球針刺。戈Ⅱ割血管時,將血管劃破即可,不要將血管割斷。 3.要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4.每次放血不可太多,一般以三四滴為宜,繼續(xù)出血時可用消毒棉球按壓片刻。 5.一般一日或二日放血1次,出血多者,1周放血1次。1~3次為1療程。 6.本法用于急救時僅為對癥搶救,病情緩解后應(yīng)進行細致全面檢查,再做治療。 |
|
來自: linjingbo > 《醫(yī)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