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文/吳子健2010年5月8日 05:觀點·手拉手 研究學生的理念自教育誕生時就產(chǎn)生了。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是教育內涵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的保障。只有深入研究學生,才能全面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梢哉f,教育的高度取決于教育者對教育對象了解的深度,這是古往今來被反復證明的真理。 孔子就近乎完美地實行 “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鬃诱f: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認識到 “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 “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孔子曾說: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剛。”他只用一兩個字就刻畫出這些學生的個性特點,甚至連顏回、子貢二人的經(jīng)濟條件也十分清楚,足見其研究學生之細致認真。而在西方,亞里士多德也主張把學生的天然素質、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而天然素質就是學生的個別差異,可見他對學生個性也是相當重視的。 如果我們重溫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可以看到他們始終把研究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社會主義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 “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他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數(shù)百萬字的教育專著都滲透著研究學生而歸納總結出來的教育思想。 研究學生是以人為本的需要。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張人是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且我們都知道 “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教育本身就是關注人性、追求個性,促進人的發(fā)展,這就更要求我們研究學生、了解學生。長期以來人們對教育民主、教育自由的期待和呼喚,是教育擺脫功利化、工具化追求的必由之路,其首要前提也是尊重學生,研究學生。葉圣陶先生在一次和呂叔湘先生談到教育時,呂先生說了個比喻,他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nóng)業(yè),而絕對不像工業(yè)。葉圣陶先生非常贊同并把它寫進自己的文章《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中,說 “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我們都知道工業(yè)是標準化、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chǎn),而農(nóng)業(yè)是對生命天性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的規(guī)律,譬如 “拔苗助長”只能得到糟糕的結果。這其實就說明教育工作者不是流水線上的 “技術工”,而應是真正關注生命發(fā)展的農(nóng)民,也就是研究教育對象、研究學生。 一位幼兒園老師就對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情。美術活動時,她要求大家畫熊貓。示范時,當她畫完一只眼睛后,隨口問了一句, “這樣就可以了嗎?”很多人說: “沒有。”但鄭同學卻說已經(jīng)畫好了。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答案,她忍不住問了一句:“那你說說為什么這樣就畫好了呢?熊貓只有一個眼睛嗎?”鄭同學站起來: “我媽媽上次帶我去海洋公園拍的照片上,熊貓就只有一個眼睛。”一時間,孩子們爭論起來。她急中生智,先正面對著孩子們問: “你們說,老師有幾只耳朵?”大家齊聲回答: “兩只耳朵。”她側轉身子問: “那么,現(xiàn)在你們能看到老師幾只耳朵?”幼兒一起說: “一只耳朵。”這時,另一個孩子喊了起來: “我知道熊貓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了。” “是呀,所以鄭同學也沒有說謊,只是她媽媽拍的照片上的熊貓正好側對著我們。”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在成年人看來,鄭同學這個回答是幼稚的、錯誤的,但是從幼兒認知發(fā)展的特點來看,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基本上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劈頭蓋臉地說小朋友的回答是錯誤的,可能會對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這個時候運用適合幼兒特點的方法讓他們去感知,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說,要真正地教育好學生,必須要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認知、心理特點,對癥下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研究學生更是當今教育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當今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實施和發(fā)展的目標,而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即面向每一位個體間存在差異的學生,促進他們在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于遺傳、環(huán)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人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在身體、心理、智能等方面都必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只有承認這些差異,研究這些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發(fā)展。 一次校慶中,一位年輕校友的發(fā)言讓許多人記憶猶新。在校期間,他理科的 “零天賦”和文學上的造詣是全校聞名的,就是這樣一位學生現(xiàn)在成了復旦大學的教師,正如他所說的他的成功離不開“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教育理念……我在大學期間游歷全國各地時,更加深刻感受到我所享受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良教育環(huán)境”。 由于社會文化的開放,教師面對的學生也越來越有個性,如果不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而僅僅用同一種模式去對待,那么很有可能就會扼殺人才。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著名的高等學府都實行了自主招生并準備實施校長推薦,它其實就是選拔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的一種新探索。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良好,而有的學生則僅僅在某個方面很精通,難道我們就說他們不能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嗎?而且現(xiàn)在的社會也需要一批有著專業(yè)技術的 “偏才”,這就需要我們在學校教育中要注重研究學生,發(fā)展學生個性,這樣才能滿足現(xiàn)在社會對各種不同人才的需要。 (作者為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校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