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中國(guó)藥典》【拼音名】Huánɡ Q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莢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來源:中藥網(wǎng)www.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zhǎng)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qiáng),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xì)胞多列。栓內(nèi)層為3~5列厚角細(xì)胞。韌皮部射線外側(cè)常彎曲,有裂隙;纖維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與篩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內(nèi)層處有時(shí)可見石細(xì)胞。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單個(gè)散在或2~3個(gè)相聚;導(dǎo)管間有木纖維;射線中有時(shí)可見單個(gè)或2~4個(gè)成群的石細(xì)胞。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粉末黃白色。纖維成束或散離,直徑8~30μm,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初生壁常與次生壁分離,兩端常斷裂成須狀,或較平截。具緣紋孔導(dǎo)管無色或橙黃色,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石細(xì)胞少見,圓形、長(zhǎng)圓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壁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 小時(shí),濾過,濾液加于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5g,內(nèi)徑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jiān)铀?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滌2 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殘?jiān)蛹状?.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duì)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duì)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duì)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diǎn),紫外光燈(365nm) 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diǎn)。 【含量測(cè)定】 取本品粗粉約1.5g[同時(shí)另取本品粗粉測(cè)定水分(附錄Ⅸ 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過夜,再加甲醇適量,回流4 小時(shí),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濃縮至干,殘?jiān)铀?0ml,微熱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試液提取2 次,每次20ml,棄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殘?jiān)铀?~5ml使溶解,放冷,通過D101 型大孔吸附樹脂柱 (內(nèi)徑1.5cm,長(zhǎng)12cm),以水50ml洗脫,棄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脫,棄去40%乙醇洗脫液,繼用70%乙醇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轉(zhuǎn)移至2ml 量瓶?jī)?nèi),加甲醇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黃芪甲苷對(duì)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duì)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與6μl、對(duì)照品溶液2μl與4μl,分別交叉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過夜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jìn)行掃描,波長(zhǎng):λs=530nm,λR=700nm,測(cè)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duì)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jì)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黃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炮制】 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洗凈,潤(rùn)透,切厚片,干燥。 蜜黃芪: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補(bǔ)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摘錄】《中國(guó)藥典》 頁首↑炙黃芪《中國(guó)藥典》【拼音名】Zhì Huánɡ Q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 【來源】本品為黃芪的炮制加工品。 【性狀】本品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zhì)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炮制】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益氣補(bǔ)中。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9~30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摘錄】《中國(guó)藥典》 頁首↑黃芪《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拼音名】Huánɡ Qí 【別名】綿芪、綿黃芪 【來源】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內(nèi)蒙古黃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根。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種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采挖,除去莖苗及須根,曬干。 【源形態(tài)】 1.膜莢黃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長(zhǎng),圓柱形,稍帶木質(zhì),長(zhǎng)20~50厘米,根頭部徑1.5~3厘米,表明淡棕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具分枝,被長(zhǎng)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柄基部有披針形托葉,葉軸被毛;小葉13~31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zhǎng)0.8~3厘米,先端稍鈍,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有白色長(zhǎng)柔毛,無小葉柄。夏季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較葉稍長(zhǎng);花萼5淺裂,筒狀;蝶形花冠淡黃色,長(zhǎng)約1.6厘米,旗瓣三角狀倒卵形,翼瓣和龍骨瓣均有柄狀長(zhǎng)爪。莢果膜質(zhì),膨脹,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種子5~6粒,腎形,棕褐色。 2.內(nèi)蒙古黃芪(紅藍(lán)芪、白皮芪) 形似上種,惟其托葉呈三角狀卵形,小葉較多,25~37片,小葉片短小而寬,呈橢圓形?;ü邳S色,長(zhǎng)不及2厘米。莢果無毛,有顯著網(wǎng)紋。 【生境分布】 1.膜莢黃芪:生于山坡灌叢及旱坡砂質(zhì)壤土地區(qū)。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四川和西藏等省區(qū)。 2.內(nèi)蒙古黃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區(qū)。 【栽培】適應(yīng)性強(qiáng),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及石灰質(zhì)壤土生長(zhǎng)較好。種子繁殖,北方,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種,條播,行距1尺,開淺溝,深約1寸,將種子均勻撒播溝內(nèi),覆土半寸左右,每畝播種量2~3斤,播種后注意澆水保濕,約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葉時(shí),間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種5~7粒。生長(zhǎng)期間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預(yù)防白粉病及根腐病發(fā)生,如發(fā)現(xiàn)后則可噴灑0.3波美度石硫合劑防治。 【化學(xué)成分】 1.膜莢黃芪根含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膽堿(choline)、甜菜堿(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葉酸。 2.內(nèi)蒙古黃芪根含β-谷甾醇、亞油酸及亞麻酸。 【藥理作用】 1、正常大鼠飼以含黃芪粉末的事務(wù)1周后,測(cè)其耗氧量比服藥前逐漸增加。 2、能加強(qiáng)正常心臟收縮,對(duì)衰竭的心臟有強(qiáng)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狀血管和腎臟血管擴(kuò)張,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擴(kuò)張,皮膚循環(huán)暢盛,使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 4、實(shí)驗(yàn)者在自己身上進(jìn)行了利尿試驗(yàn),證明黃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黃芪磨成粉末加入飼料給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實(shí)驗(yàn)性腎炎的作用。 6、黃芪對(duì)小白鼠有鎮(zhèn)靜作用,能維持?jǐn)?shù)小時(shí)。 7、家兔口服黃芪,可使血糖明顯下降。 8、對(duì)大白鼠離體子宮具有興奮收縮作用。 9、抑菌試驗(yàn):本品在體外對(duì)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xiàng)U菌、假白喉?xiàng)U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蜜黃芪:將黃芪片加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稍悶,放鍋內(nèi)炒至黃色并不粘手時(shí),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的蜂蜜25斤)。 【性味】甘,微溫。 【功能主治】補(bǔ)齊固表,托瘡生肌。主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體虛浮腫,慢性潰瘍,瘡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3~5錢,大量可用至1~2兩。 【附方】 1、體虛自汗:(玉屏風(fēng)散)黃芪5錢,白術(shù)3錢,防風(fēng)2錢。水煎服。 2、脾胃虛弱以及氣虛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補(bǔ)中益氣湯)黃芪4錢,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各3錢,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1.5錢。水煎服。 3、失血體虛:黃芪1兩,當(dāng)歸2錢。水煎服。 4、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黃芪1兩,當(dāng)歸、龍眼肉、五味子各5錢,紅棗10枚,黑豆1兩。水煎服。 5、腦血栓:黃芪0.5~1兩,川芎2錢,當(dāng)歸、赤芍、地龍、桃仁、牛膝、丹參各3錢。水煎服。 6、白細(xì)胞減少癥、貧血:生黃芪、雞血藤各2兩,當(dāng)歸1兩,黨參、熟地黃各5錢。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孕婦當(dāng)歸減量。 7、乳汁缺乏:黃芪1兩,當(dāng)歸5錢,王不留行、路路通、絲瓜絡(luò)、炮山甲各2錢。水煎服。 8、各種神經(jīng)性皮炎:黃芪、黨參、山藥各5錢,當(dāng)歸、蓮子、苡米、荊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膚子、蟬蛻各4錢,甘草2錢。有感染者加生地黃3錢,黃柏4錢。老人、兒童酌減。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熱藥渣搽患處。 【備注】 1、同屬植物中下列數(shù)種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區(qū)也作黃芪入藥。 (1)黑毛果黃芪(白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肅、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肅稱白大芪、馬芪,青海稱土黃芪,亦作黃芪入藥。 (2)金翼黃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稱小黃芪,甘肅南部作小白芪入藥。 (3)多花黃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區(qū)。其根四川作川綿芪或白綿芪入藥。 (4)茂汶黃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mss.產(chǎn)四川茂汶縣。 (5)云南黃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部分地區(qū)以根作黃芪入藥。 (6)梭果黃芪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其根具有膜莢黃芪的利尿降壓作用,但強(qiáng)度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黃芪用者。 2、同科巖黃芪屬(Hedysarum)的多種植物,商品稱為紅芪,有時(shí)作黃芪入藥。 3、個(gè)別地區(qū)過去常有將豆科苜蓿屬植物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徽),草木樨屬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東北),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山西),錦雞兒屬植物錦雞兒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華東),棘豆屬植物藍(lán)花棘豆Oxytropis caerulea (Pall.) 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青海),野扁豆屬植物毛野扁豆Dunbaria villosa Makino(河南)和錦葵科錦葵屬植物圓葉錦葵Malva rotundifolia L.(江蘇),蜀葵屬植物藥蜀葵Althaea officinalis L.(新疆)等的根稱“土黃芪”或直接混稱“黃芪”的,應(yīng)注意鑒別,不要誤作黃芪使用。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頁首↑黃芪《*辭典》【拼音名】Huánɡ Q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別名】綿黃芪 【來源】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曬干。 【源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12~18對(duì);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偁罨ㄐ蛞干?;花萼鐘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zhǎng)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zhǎng)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zhǎng)柄。莢果膜質(zhì),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chǎn)內(nèi)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xiàn)廣為栽培。 【性狀】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zhǎng)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橫長(zhǎng)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wǎng)狀纖維束。質(zhì)堅(jiān)韌,斷面強(qiáng)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xué)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補(bǔ)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于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 【附方】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fā)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 兩,共研細(xì)。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xì)。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fā)作,先后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 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 共研細(xì)。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xì)。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 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diào)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 入調(diào)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 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卜四、五片,加蜜二兩, 稍稍灸過后,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 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干(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xì),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 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dòng)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 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jié)癜W。用黃芪酒炒后研細(xì),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摘錄】《*辭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