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灸法
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溫度約達70℃。此法又分為兩種,一為化膿灸,一為非化膿灸。 化膿灸 也稱瘢痕灸、著膚灸、打膿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棗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發(fā)灸瘡,致皮焦肉爛,痛苦不堪,人多畏懼,不愿接受。現(xiàn)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氣管炎,專門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燒灼,致令成瘡,稱為打膿灸。效果雖好,但一般醫(yī)者多不主張急于求成,而改為小炷多次的緩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見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藥水或紅藥水或用筆點個小點,打個記號,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 (比麥粒稍大也可以)的圓錐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轉于穴位之上,再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第二壯不去艾灰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熱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迅速按滅;同時醫(yī)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如灸數(shù)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壯后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連灸多次,不數(shù)日即能達到化膿之目的?;虿换撝灰@樣長期施灸,也同樣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現(xiàn)在都采用此法。 臨床上灸關元穴可治縮陽癥,或遺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壯時,約有5厘米×5厘米皮膚起紅暈,3厘米×3厘米組織變硬,2厘米×2厘米(即中心部)被燒黑。初灸時尚覺灼痛,以后一熱即過,沒有痛苦,反覺舒服。每次少灸幾壯,只要長灸,照樣有效。用這種灸法,初灸之后,局部變黑、變硬、結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膿,可以按壓,排出膿液再灸,如果痂皮脫落,可以用敷料復蓋,等結痂后再灸。至于灸瘡化膿,多屬無菌性,勿須顧慮,這和一般瘡癤或創(chuàng)傷性炎癥不同,未見發(fā)生過什么問題。只要潰瘍面不彌漫擴大,就可連續(xù)施灸。如果化膿過多,潰瘍不斷發(fā)展,膿色由淡白稀薄,變?yōu)辄S綠色的膿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為繼發(fā)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處理,很快就會痊愈。一般說灸瘡化膿,是屬于良性刺激,能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萬不要一見化膿就顧慮重重,影響施灸,通常灸瘡不加治療,約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膿灸后要用敷料保護,以防繼發(fā)感染和摩擦?;摼倪m應癥: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fā)育不良,慢性氣管炎,肺結核,陽痿,遺精,早泄,縮陽癥,其他慢性病、頑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試灸于癌癥。尤其適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非化膿灸 取麥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每穴一般灸三、五壯,局部發(fā)紅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膿,不須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xù)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現(xiàn)代日本醫(yī)者多用此法,應用很廣,凡是灸法之適應癥,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據(jù)我們臨床實踐的體會,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無需嚴格區(qū)別。(未完待續(xù)) 二、間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另外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灸的特性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廣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姜灸法:是用姜片做間隔物。生姜入藥,辛溫無毒,升發(fā)宣散,調和營衛(wèi),祛寒發(fā)表,通經活絡,治風邪寒濕。取新鮮姜和艾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遺留瘢痕的缺點,又能和生姜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操作技巧:首先要選擇大塊新鮮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幣略厚的大片(約一分多厚,太厚不宜傳熱,太薄易燒傷,厚薄要均勻。用針點刺許多孔,以便熱力傳導),艾炷不宜過大,如蠶豆或黃豆大即可,艾炷勿過于緊實,過緊則燃燒時間長,熱度過高,過于松散,則燃燒太快,易脫掉火星。每點燃一個,尚未燒完就在旁邊接續(xù)一個,使之引燃,這樣對于下一個艾炷就不必再點火了。隨著久的面積不斷擴大,就產生連續(xù)不斷的溫熱刺激,熱一大片。否則艾炷過大,先燃上部,下邊不熱,后來接近姜片則熱力劇增,就會發(fā)泡。隔姜灸發(fā)泡,是技術錯誤,特別是顏面部更宜避免。每次可放2~3個姜片,灸2~3個穴道,灸妥后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從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應不時拿起姜片看看顏色,移動姜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痹,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fā)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燒過二、三壯覺熱以后,更應當心,專心致志,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jié)?、病人覺熱為度。施灸后宜暫避風吹,或以輕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痹則應在灸后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隔姜灸之適應癥:嘔吐,泄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濕痹,面癱,麻木酸痛,肢體萎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癱更為適宜,治療本病用隔姜灸法,療效優(yōu)于針法。但宜講究技巧,每日溫灸一次,將癱瘓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用蒜作間隔物。大蒜入藥,辛溫有毒,性熱喜散,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時取獨頭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數(shù)片,或用蒜數(shù)瓣,略搗碎,呈泥狀,放置于局部,將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瘡頭上,即炎癥區(qū)之頂點。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濕紙,先干者為瘡頭,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黃豆大,松緊適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從不知痛灸到知痛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發(fā)者可能消散,化膿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縮小范圍,不只減輕炎癥期、化膿期痛苦,還能促使早日愈合。隔蒜灸之適應癥:治陰疽流注,瘡色發(fā)白,不紅不痛,不化膿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對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癥,未潰者均可灸之。亦治蟲蛇咬傷和蜂蝎蟄傷,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癥有奇效,臨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癆者。蒜有刺激性,灸后應用敷料遮蓋,防止發(fā)泡,摩擦潰爛。 隔附子餅灸法:用附子餅作間隔物。附子入藥,辛溫有毒,走而不守,消堅破結,善逐風寒濕氣,以灸潰瘍,氣血虛弱,久不收斂者為佳。用附子研成細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許,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調捏成薄餅,約一、二分許厚度,待稍干,用針刺許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術后,瘡瘍潰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無膿,臁瘡,頻頻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餅灸干,再換一餅,以內部覺熱為度??梢悦咳栈蚋羧站闹? 隔鹽灸法:將紙浸濕,鋪臍孔中,用碎鹽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覺痛即換艾炷,不拘壯數(shù),遇急病可以多灸。對霍亂吐瀉致肢冷脈伏者,有回陽救逆之效,連續(xù)施灸,以指溫脈起為度,對寒性腹痛,痢疾,中風脫癥,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三、溫針灸法 此法最早見于《傷寒論》。又名傳熱灸,燒針尾。明代高武《針灸聚英》上說:“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在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可見此法流傳已很久了,多年來江浙一帶頗為盛行,現(xiàn)在全國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舉兩得之妙,既達留針之目的,又加熱于針柄,借針體而傳入深部。其適應癥很廣,南方有些針灸醫(yī)生,幾乎每針必溫,不扎白針(干針、冷針)。操作技巧:要溫針時,應選略粗之長柄針,一般在28號以下最好,長短適度。刺在肌肉深厚處,進針后行針使之得氣,然后留針不動,針根與表皮相距約二、三分為宜。將硬紙片剪成方寸塊,中鉆一孔,從針柄上套入,以保護穴道周圍之皮膚,防止落下火團燒傷。取粗艾絨,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棗核之形狀大小,中間捏一痕,貼在針柄上,圍繞一搓,即緊纏于針柄之上。然后用火柴從艾炷之下面周圍點燃,待其自滅,再換艾炷。一般三、五壯后,穴道內部覺熱為止。施灸中如果不熱,可將艾炷放得靠下一些,過熱覺痛時可將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覺溫熱而不灼痛為度。一次可燒三、五針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應大力提倡,但必須小心防止折針,因燒過多次之針,最易從針根部折斷,而且醫(yī)生要在平時反復練習纏繞艾炷的手技,熟練者一觸即妥,幾秒鐘就能牢固地放在針柄??舷鹿Ψ颍殠讉€小時手就熟練了。溫針灸的艾炷,要光圓緊實,切忌松散,以防脫落。溫針灸之適應癥,為偏于寒性的風濕疾患,關節(jié)酸痛,涼麻不仁,便溏腹脹等虛弱之證均可用之。 四、艾卷灸法 此法自明清以來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藥的,有不加中藥的。其名稱有:太乙針、雷火針、藥艾卷、純艾條等。艾卷灸法手技分兩大類: 1.實按溫熱灸法 多用于太乙針和雷火針,其法是取棉布或棉紙折疊數(shù)層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兩支針(卷)點著,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實按穴上稍停即起,起來再按,幾次之后艾卷將滅,另換一支,交替按壓,墊布將燒焦黑,但不能使燒著起火,反復數(shù)次之后,穴位上即變得溫熱,出現(xiàn)大面積的紅暈。此法優(yōu)點是灸的快、省時間、面積大。熱力深入久久不消。還可用中藥煎水將布浸濕再灸。也可不斷移動,受熱面積更大。 2.懸起溫和灸法 此為常用法,一般有藥無藥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操作技巧:將一、二支艾卷點著,術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兩旁,其任務是通過術者的感覺探知熱度高低,可以測知患者受熱程度,萬一落火便于隨時撲滅,患者感覺發(fā)癢、發(fā)熱、疼痛時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懸起,照射穴道之上,約離皮膚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覺得溫熱舒服,或微有熱痛感覺。如果覺得太熱時,即可緩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動,使溫熱連續(xù)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約10分鐘左右,以3 0~6 0分鐘為度,過多則易疲勞,少則達不到溫熱程度。施灸中要注意,要將艾卷垂直直射,這樣火力集中。若艾卷積灰過多時,則離開人體吹去后再灸。病人體位要舒適,方能夠耐久,并防止冷風直接吹拂。施灸后患者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余溫,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連續(xù)15~3 0次為一療程。灸后要慎起居,節(jié)房事。發(fā)生口渴可多飲水,此即所謂灸后調養(yǎng)之法。在一室內多人施灸,要調換空氣,當心冷暖。尤其灸后要注意把火悶滅,以防復燃,最好把艾卷著火之一端,插入口徑合適之小鐵筒或小瓶內,自然就會熄滅,留下焦頭,便于下次點燃。此法可以教給病人自己灸,或帶回家里灸,這樣可以節(jié)省人力和時間。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費時間,或認為溫熱一消,平平淡淡,無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不予深究了?;蛘呒幢憔木?,也是比較淺浮,而沒有真正達到灸的目的,這是對溫熱灸效力不夠了解。所以醫(yī)生和病人都應該對這一方法有正確的認識,耐心細致的長期灸下去,多灸灸好,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艾卷灸之適應癥:凡是應該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條件限制。 五、其他灸法 燒燈火灸法:又叫草焠、神燈照,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操作容易,對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歡迎。操作技巧:取3~4寸長的燈芯(即燈草),或用紙繩,蘸芝麻油或其他植物油少許,約浸透一寸長左右點著起火苗,用快速的動作,對準選好的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即為成功。如無此音響,當即重復一次。使用此法之技巧要注意蘸油不要過多,取穴要準,操作要快,不能停留,一經燒后局部皮膚有一點發(fā)黃,偶然也會起小皰,就算恰到好處。如果水皰破裂,可涂些紫藥水,預防感染。一次未愈,次日可以再燒。 燒燈火之適應癥:主要是用于急性炎癥,如發(fā)生于小兒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往吃藥、打針都不方便,并且療程長,痛苦大,若用此法灸“角孫”穴效果極佳。角孫穴在耳廓高處的頭皮上。取法:將耳廓卷起,向下一按,其最高點著頭皮處就是此穴。如果頭發(fā)長,應當刮去,先用墨水或紅、紫藥水打個記號,然后對準施灸。一側有病灸一側,兩側有病灸雙側。灸時讓病人側頭,露出穴位,灸小兒要助手固定,勿使亂動。 其次是扁桃體炎,灸少商、合谷、風池;急性結膜炎,灸太陽、合谷、光明;急性胃腸炎,灸中脘、足三里;嘔吐灸上脘、內關;腹瀉、消化不良灸胃俞、大腸俞、天樞等;麻疹透發(fā)不快,灸大椎或項背隱現(xiàn)之點上選2~3個灸之,促使麻疹出透。 天灸:也叫自灸、發(fā)皰灸,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選一種,涂在穴上覆蓋包扎,讓其局部發(fā)皰,即為之天灸,一般常用于炎癥,多在遠處取穴。如咽痛、口瘡,取合谷。此法民間多用。也有人用此法治療肝病的。也有用成方幾味藥貼穴的。 蠟灸:類同石蠟療法,限于篇幅,這里不作介紹了。 其他:隔鱉甲、龜甲或其他藥餅等灸之,各地習慣不一,其實都屬于灸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灸法既無多大痛苦,又經濟節(jié)約。長期堅持施灸,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保健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