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也有人說會說話得天下,人們崇拜會說話的人,究竟如何才能把話說好,是藝術(shù),同時也是有章可循的。
話說交際中的“惠而不費”
文/ 廖可
美國的賴斯·吉布林在談到人際交往時曾說:“每一個人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百萬富翁。然而可悲的是:我們中太多的人‘窩藏’了這種財富,或者只是吝嗇地少量地施舍出來。甚至更糟的是,根本意識不到我們擁有這種財富。”那么,這種財富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惠而不費”的贊美的語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曾說過:我可以靠了別人對我說的一句好話,快活上兩個月。其實,這種可以讓馬克·吐溫先生快活上兩個月的好話,在說話人來說正是輕而易舉且“惠而不費”的事情。而在社交中,這種“惠而不費”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起一種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的作用。
既然贊美的語言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用之不盡的財富,為何有些人卻不會利用或舍不得用呢?其實,一個人總是能夠在別人身上找到某些值得稱道的東西,也總是可能發(fā)現(xiàn)某些需要指責的東西。這完全取決于你尋找什么。不同的著眼點則又代表著不同的人格類型。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寫呂布被曹操捉住后,在曹操送陳宮下樓時,呂布趁機向玄德求情說:“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fā)一言而相寬乎?”在呂布看來,自己的生死存亡就系于劉備為他說的一句話。當曹操回來征求劉備對如何處置呂布的意見時,劉備回答遭:“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就是這樣一句問話便斷送了“人中呂布”的性命。雖然為呂布說句好話在劉備也是“惠而不費”,再容易不過的事,但劉備卻表現(xiàn)得十分吝嗇。可見,好話也不是可以隨便說的。
在人際交往中,好話、贊美別人的話說得太多以至太過分,往往會給人一種虛偽、不真誠的感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像寓言故事中所講的那樣,狐貍吹捧烏鴉為的是它嘴里叼著的那塊肉,而不是真的覺得烏鴉唱歌好聽。
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zhì)中最殷切的需求之一便是渴望被肯定。”愛聽贊美的話乃人之常情,但有時也就容易為人所利用。贊美的話在說的一方“惠而不費”,作為一種“財富”,不會因為把它慷慨地給了別人而使自己減少些什么,相反,卻會使其得到如好感、友誼和信任等許多東西。所以,對于好話,過分吹捧恭惟的話,聽者也應(yīng)加以分析。聽不出個所以然來,便可能受騙上當。更何況有些贊美之辭一語雙關(guān),明褒而暗諷,很容易使人就范。
以贊美的言辭來委婉地透露含義相反的信息,這也是人際交往中一種說話的藝術(shù)。《唐摭言》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一個字,在旁邊侍候的一個小吏皺了皺眉頭。李相見了,便問他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念錯了一個字。今天聽您一念,我才明白應(yīng)該怎樣讀了。”李相聽后忙說:“不對,我沒有受過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一定是我而不是你。”說完,就把書遞給小吏向他請教,小吏這才詳細地說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謝小吏的指教,稱他為“一字師”。聰明的小吏因說話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在人際交往中,贊美的話怎樣說才恰到好處,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呢?
第一,必須是真誠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只是別有用心者之所為,正人君子是不以此為能事的。
第二,贊美允許適當夸大,但不應(yīng)無中生有。
第三,贊美應(yīng)求比較具體,就事論事,不要不著邊際。如別人劈頭對你說:“你真夠棒的!”你便會感到莫名其妙:我到底哪里真棒?而如果別人就你身上穿的一套新西服而稱贊你:“嘿,你穿這身西服真精神!”你聽后會感到很舒服。
第四,贊美應(yīng)實事求是。如果故意把別人的短處或缺陷拿來贊揚一番,人家一定會聽出你是在捉弄諷刺他。
第五,贊美應(yīng)掌握一定的分寸。過猶不及,一味說好話,難免會有奉承之嫌。當然,對于贊美的話,聽者也應(yīng)從上述幾個方面略加考察、分析。因為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贊美的話有時也會把人“捧殺”的。
——本文刊登在《青年心理》總第97期30頁,版權(quán)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