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完美性格
.向現有規(guī)范提出疑問,向假設挑戰(zhàn)
富有創(chuàng)意的人從不認為現有規(guī)范就是最好的或最正確的方式。永遠都有數不清的方法能夠改善你的產品、服務,以及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任務就是要在比賽還沒開始前,盡快發(fā)現這些方法。
.當你看到了一些好點子,趕快把它收為己有
創(chuàng)意思考家的利器就是借鑒及采納其他人的點子,擴張你的視野,將各種可應用在你的工作上的好點子收為己用。
.采取不同的觀點
創(chuàng)新通常意味著以新觀點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事物,天才就是擁有稍稍與眾不同的觀察力的人。
.為你自己開一家"點子銀行"( k)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句話說得對。不過,不新鮮的事可用無窮的方式加以重新組合,這也就是創(chuàng)意的本質所在,為自己開一家 k,儲存剪報、照片、文章等等。當你有一個好Idea時便寫下來儲存好,當你需要一個新點子時,從銀行隨便拿出一些來,看看你能否重新整理它們,組合它們。
我們應該學會弄清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點,只要講究方法,合理地發(fā)揮所長、發(fā)揮潛伏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爭取從優(yōu)發(fā)展,就可以在某個領域有所作為,開創(chuàng)自己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斷產生一種對自己來說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認識和體驗,它使我們感到喜悅、自信和滿足,使我們某種工作進展順利而迅速。這種認識體驗有人形容為"類創(chuàng)造",如兒童做數學習題時,他們通常會用一些與書本不同的方法去解答,顯示他的創(chuàng)造能力,繼而發(fā)展成"真創(chuàng)造",即能為社會提供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創(chuàng)造成果的能力。
有的人也相信自己擁有創(chuàng)造潛力,但在實踐活動中,由于不能正確判斷自己創(chuàng)造潛力的優(yōu)勢在哪方面,而失去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機會。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人,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而未必適合枯燥的實驗,哪怕投入最大的精力,哪怕耗盡畢生的心血,也未必有所成就。
創(chuàng)新是人的能力之所在,亦是人們成功的永恒動力,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是創(chuàng)造的結果,創(chuàng)造是人類心理發(fā)展的最高成就,是精神的最高標志。它在人類活動中,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價值的思維活動。成為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無疑是當今有識之士所向往的目標,當然也是致富者的必修課。
開創(chuàng)一個新世界必須醞釀你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開發(fā)你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是神,它會給你帶來奇跡。請記住這句話,于你將大有裨益。
第七章塑造完美性格
競爭就是實力的較量、進取步伐的較量,它無情地把一切惰性的人、不思進取的人、無所作為的人拋在后面。競爭使無為者屈辱、無能者恐慌,無所事事者在激烈的競爭中連一天舒心的日子也過不上。
□脫胎換骨的性格修煉
完美的性格是完美生活的前提,是成功的序曲。但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我們去塑造和錘煉。
.從清心寡欲到大膽追求
我們的民族曾經大力提倡和推崇過"清心寡欲",從莊子的"虛無主義"到老子的"無為而治",從儒教的"重義輕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無不要求人們放棄追求和進取的雄心。這些東西結合到一起,構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遠的思想淵源。古人修身養(yǎng)性,常把"清心寡欲"奉為信條之一;懷才不遇的文人騷客,也常以"清心寡欲"來平息意中不平、沖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制度下的舊式農民,則更要時常用"清心寡欲"來進行可憐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貧窮把舊式農民的愿望壓制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們無所求,封建專制更使他們不敢有所求。他們無力同自己的命運抗爭,一小塊土地便是永恒的樂園。如果風調雨順,那是上天的恩賜;一旦徭輕賦薄,則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僅使他們在最低生理限度下生活,獲得一點點可憐的歡樂和慰藉,而且在封建專制統治下,也是他們避免遭禍的一種武器。凡事知足、隨遇而安以至逆來順受,是封建專制時代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而一切與之相反的思想、行為,都被視為"大逆不道",對古圣賢之言稍有微辭,就是"異端邪說"。因此,舊式農民有著十足的膽小怕事心理,一代接一代的長輩們,無不以"清心寡欲""知足常樂"訓誡管教后輩。就這樣,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崇、文人墨客的渲染稱頌,加之平民百姓世代相傳的"祖宗遺訓",竟使得"清心寡欲"久相流傳而不息,并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而深刻地浸透到民族心理素質之中,達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當然,"清心寡欲"未必就是惡德。對于那些貪得無厭、利欲熏心的人來說,"清心寡欲"不啻為一副有效的良藥。清心寡欲,能使想入非非者現實一些,使貪婪之徒清廉一些,使牢騷滿腹、常懷不平的人心情平靜一些。對這部分人來說,確實有必要提倡一下"清心寡欲"。但是,對于多數人來說,卻很難說"清心寡欲"是一種美德,它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沒有出息的。清心寡欲就意味著放棄追求和進取,意味著停滯、守舊和無所作為。它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活著的動機,沒有生活的激情。它是希望的泯滅、進取動力的干涸和社會活力的衰竭。如果,現代青年都來"清心寡欲",人人無遠大志向和追求,那么我們的民族就將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變化不允許我們"清心寡欲"。今天的世界,技術革命、知識更新、舊傳統的破滅、新文明的興起,正如浪潮般地沖擊著人們的生活。這是全面創(chuàng)新、奮力進取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生命在于進取,使命就是創(chuàng)新,一旦停止追求和進取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拋到后面。因此,我們要有進取的雄心、創(chuàng)新的欲望,在不停頓的追求中把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推向前進,并在為社會奮斗的過程中使自己不斷提高和完善。
今天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也不允許我們"清心寡欲"。競爭就是實力的較量、進取步伐的較量,它無情地把一切惰性的人、不思進取的人、無所作為的人拋在后面。競爭使無為者屈辱、無能者恐慌,無所事事者在激烈的競爭中連一天舒心的日子也過不上。如果說,在過去相對靜態(tài)的社會,"煩惱皆因強出頭",那么在激烈競爭的今天,正好反過來,"煩惱皆因不出頭"。落在競爭的后面,你就不得不品嘗弱者的滋味,并不可避免地承受著弱者所帶來的一切心理痛苦。
從心理上說,"清心寡欲"起源于對自身的消極保護。它既是對自己無法達到境界的一種自我解嘲,也是對環(huán)境過分妥協的產物。它的本意無非是想通過"清心寡欲"來減少以至避免追求中的煩惱。因而就其本質說,它與其說是自我保護,倒不如說是自我貽害。與之相反,大膽追求、永不知足的精神則來自跳出了個人狹隘眼界的遠大抱負和歷史的、社會的責任感,來自對自身力量的十足信心和敢于掌握自己命運的勇氣。不必用"清心寡欲"來為自己競爭中的無能尋求自我安慰,實際上正是這種消極的心理束縛了你的才智的發(fā)揮。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力量和智慧的礦山。不管你現在顯得怎樣平凡,怎樣微不足道,你都可以是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這里的關鍵在于你必須為一個崇高的目標而永不停息地開掘你自己富饒的礦藏。摒棄"清心寡欲"的精神枷鎖吧,你的燦爛前程就在你的"大膽追求"之中!
.從謹小慎微到敢于冒險
諸葛平生惟謹慎",在我們的傳統民族性格中,對謹慎是十分推崇的。
謹慎,確實是我們辦好事情的前提條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了這種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復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未來的形勢常常不是很明朗,過于強調小心謹慎,以至于處處謹小慎微,就會嚇得我們不敢行動。因此,當代人既要有謹慎的性格,也要敢于冒險。
冒險,曾經是一個不怎么光彩的名詞。頭腦簡單者,曾給這個詞添上魯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給這個詞添上投機的色彩。其實,冒險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現代,冒險精神更為競爭所必需。我國目前處于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的時代,而冒險就是商品經濟社會的一種時代精神。與傳統的自然經濟不同,在商品經濟下,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市場,而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鄉(xiāng)村與家庭。對商品生產者來說,他的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正如馬克思所說:"交換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本身,就是商品生產者。"如果生產者不敢冒險,那他不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這是因為,商品經濟就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就是非勝即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險,其實也是一種消極冒險。在市場經濟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經濟因素中的自發(fā)因素,生產經營中的風險就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冒險精神仍然應該是我們的一種時代精神。
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國家的繁榮,都與這個民族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分不開。冒險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體現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可以說,沒有一大批冒險家從事美國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就不會有今天的美國。同時,歷史經驗也表明:如果縮手縮腳,即使有比別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錯過機會,成為過時的東西。在中世紀的歐洲,不就有許多懷有新穎思想和見解的學者,因為缺少勇氣而被神學禁錮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成果嗎?如果沒有哥白尼、布魯諾那樣勇敢的科學家,荒誕的"地球中心說"不知要延續(xù)到何時??茖W的巨大進步、社會的飛速發(fā)展,都需要有一大批敢于冒險的人充當開拓者。我們國家當前正處于一個改革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這就更加需要冒險精神。社會主義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沒有先例可循,全靠我們自己去摸索。沒有一大批敢于冒險的開拓者,我們的改革事業(yè)就將難以前進。
對于個人發(fā)展來說,冒險則成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況下,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孫悟空之所以被群猴尊為"美猴王",就是因為他敢于第一個跳進群猴都不敢進的水簾洞,為群猴找到一個理想的棲身之所;諸葛亮敢于在大軍壓境之際,大擺空城之計,驚退司馬懿,雖有計謀在胸,但若無幾分冒險精神,也不敢為。當今社會所涌現出來的許多改革家,所面臨的不是連年虧損的企業(yè),便是瀕臨破產的工廠,或者是窮得叮當響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國家財產付之東流,而且個人聲譽也毀于一旦,沒有冒險氣概誰肯為之。沿著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是創(chuàng)立大業(yè)的。平庸的人喜歡按部就班,安于無功無過。敢逾常規(guī)、敢冒風險的人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瑰麗的業(yè)績。
敢于冒險,就要堅決摒棄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應當如大海的波濤,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谷,在連綿不斷的起伏跌宕中譜寫激昂的人生之歌。沒有風浪、平靜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蕩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對于強者來說,"無險不足以言勇"。因此,一個真正的強者,厭惡平淡無奇的生活,他們渴望冒險,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浪漫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敢不敢冒險,正是區(qū)別強者和弱者的標志之一。
要想冒險,就不要害怕失敗。愈是稱得上冒險的行為,失敗的危險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緊,敢于冒險,就是敢冒失敗的危險。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熱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們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全國有一批成功的廠長、經理,也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動者,這并不奇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一再證明,成功和失敗像一對孿生兄弟,如果只許成功降世,不許失敗誕生,也就等于扼殺了成功。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險絕對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創(chuàng)造歷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個外國企業(yè)家一語中的地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
當然,這里說的冒險并不是像賭徒那樣,完全把寶押在"運氣"上。冒險不是靠碰運氣,而是靠理智。倘若一點可能性也沒有,就冒失輕率地干起來,這就不是冒險,而是盲動,有時簡直近于自殺。冒險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古人云:"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機立斷,敢于大膽地去行動。
.從含而不露到毛遂自薦
中國人愛把"含而不露"看做一種美德,一個人的優(yōu)點、成績和才能,只能由別人來發(fā)現。至于自己,盡管你已做出許多成績,有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才華,也只能說自己"才疏學淺"。如果有誰鋒芒太露,就容易招來非議。人們喜歡恭順謙讓者,因此,"毛遂自薦"的故事聽起來總不如"三顧茅廬"那樣入耳。勇于表現自己才華的人,也總不如"謙謙君子"那樣受到歡迎。
然而,在今天激烈競爭的年代,一味地做"謙謙君子",卻有可能成為一大缺點。競爭就是要"競"要"爭",就是要敢于去和別人一比高下。今天的時代,是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時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斷敢行的作風。時間那么寶貴,人們忍受不了那種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謙遜",不要聽那種婆婆媽媽、"彎彎繞"式的"自謙之辭"。你行,就來干;不行,就讓開。故作姿態(tài)的"謙虛",完全沒有必要。在現代社會,精明的企業(yè)家招聘員工,聰明的領導者挑選下屬,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樣言辭周到、謙恭有禮,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實學。你應當實事求是地宣傳自己:我有什么長處,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來直去,使別人了解你。這樣,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機會。
社會變革的加快,加速了知識更新的步伐。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才能和精力都受時間的制約。錯過了時機,知識就會貶值,精力就會衰退。如果一個人不能在自己的黃金時代,抓住機會,大膽地、主動地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總是"含而不露",那就會貽誤時機。等到有一天別人終于發(fā)現你時,也許早已錯過了時機,你的知識和特長已經成為過時的東西。在知識驟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樣"學富五車",也只能在短短時間內保持優(yōu)勢,能不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獲得施展的舞臺,將成為決定你成敗的關鍵?,F代社會是人才濟濟的社會,可供社會選擇的人才很多。你既然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誰還愿意放著明擺的別的能人不用,而來花時間考察了解你呢?而且,既然存在著競爭,對于機會,別人就不會同你謙讓,而會同你競爭。一旦你失去被選擇的機會,別人就會捷足先登,而你只好自嘆弗如了。
有人把勇于表現自己的膽識與才華同"出風頭"聯系在一起,這顯然是不對的。主動進取,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這不是出風頭,而是對自己的尊重以及對社會的負責。有些真知灼見,你不宣傳,別人就不知曉。有些對社會進步具有促進作用的創(chuàng)新見解,你不宣傳,也就無法得到推廣。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人們只知道貝爾發(fā)明了電話機,殊不知在貝爾以前,早有人發(fā)明了這類裝置,不過當時人們不理解這種發(fā)明的社會意義,不予理睬,而這位發(fā)明人也就就此撒手了。貝爾發(fā)明電話機后,遭遇也并不比這個人更好,但他卻頑強地向人們宣傳自己的發(fā)明成果,像"馬戲團"那樣到許多城市去表演。在實在行不通的情況下,又辦了個"貝爾電話公司",最后才把電話推廣開來。倘若沒有貝爾的"自吹自擂",電話機怎能進入人們的家門?可見,勇于表現并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壞。恰恰相反,這正是優(yōu)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種品德。在這里,當"謙謙君子"是沒有必要的,你就是自己的"伯樂"。
勇于表現實際上是推動人們進取向上的一種心理動力。沒有一個人愿意自己默默無聞,誰都想使社會知道自己的存在,想在歷史上或多或少留下一點影響。這是推動人們奮發(fā)圖強的一個動力。歷史表明,一個社會只有當它的成員能夠普遍地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是生機勃勃、興旺發(fā)達、充滿活力的。
.從沉默寡言到能言善辯
現代社會需要那種機敏靈活、能言善辯的活躍分子。羞怯拘謹、笨嘴笨舌、老實巴交的人,在現代社會不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識,就是因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不受人們的歡迎。有些人專業(yè)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達能力卻很差,言談拘謹慌張,邏輯思維混亂,一講話就語無倫次,雖有好的經驗、好的見解,但卻"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也有的人,文字修養(yǎng)不夠,工作很好,但寫不出一篇有水平的論文,既不利于宣傳見解,也不利于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這種人在現代社會很難吃得開?,F代社會注重口才,談戀愛也好,談生意也好,當服務員也好,會不會講話相差太遠啦!如果你很會說話,首先就能夠博得對方的好感。假如你善于說服別人,那就說明你有水平,辦事情就會更加順利。
不要以為"能說會道"僅僅是嘴巴上的功夫。有人認為:只要有真本事,嘴巴笨一點怕什么?其實,什么是真本事呢?"嘴巴硬"就是一種真本事。自古以來人們成就一番事業(yè),都需要有一番口才。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啟蒙者盧梭、孟德斯鳩,美國發(fā)動與領導黑人解放運動、進行南北戰(zhàn)爭的林肯,起草《獨立宣言》的杰佛遜,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都是杰出的演講家。另外,一些自然科學家如伽利略、布魯諾、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也是杰出的演講家。再以我們中國來說,先秦時代的孔、孟、老、莊,還有其他一些思想家,統統是杰出的演講家。秦朝李斯以辯才著稱。漢朝學術會議--白虎觀會議和鹽鐵會議,參加會議的人都是一些雄辯者。赤壁大戰(zhàn)前,諸葛亮在東吳智激周瑜、舌戰(zhàn)群儒、說服孫權,靠的也是自己的雄辯才能。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梁啟超,以精彩的演說而聞名于世。一部《孫中山文集》,收錄的大部分是孫中山的演講詞。"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救亡運動,學生們慷慨激昂的演講,對于喚起民眾,共赴國難,掀起抗日救國的浪潮,起過巨大的作用。周恩來同志機敏的辯才,使國際上多少政治家為之傾倒。面對這些事例,難道說能言善辯不是一種真正過硬的本領?
現代社會,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人們交往頻繁,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口才越來越被認為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之一。作為現代人,不僅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而且還能在別人面前很好地表達自己。不僅要以自己的行動對社會做貢獻,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語言去感染、說服別人。就職業(yè)而言,從事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口才:對政治家和外交家來說,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是一項基本的素質;法官要使罪犯認罪伏法、律師要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少不了一番辯駁;商業(yè)工作者推銷商品、招攬顧客,企業(yè)家經營管理企業(yè),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話題講得生動有趣,口笨嘴拙者講的內容即使很好,讓人聽起來也索然無味。有的建議,有口才的人一說就通過了,無口才的人卻無法獲得通過。改革是除舊布新,要改革,就必然會遇到論辯和論戰(zhàn)。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卻由于口才不佳,表達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觀點為他人所接受?
□如何讓自己更堅強
在現代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不具備時代所需要的那種堅毅勇敢、冷靜頑強、有膽有識、一往無前的英雄豪氣。相反,許多人倒顯得十分軟弱和拘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氣像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哈默那樣,到競爭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險。在這樣一個特別需要勇氣、魄力、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力的時代,給我們的性格熔進更多的鋼和鐵,使我們的性格更堅強乃是我們這代人性格修養(yǎng)的重要任務。
.面對失敗--頑強
堅強的性格,首先表現為不怕挫折和失敗,能夠經受數十、數百乃至數千次挫折和失敗的打擊,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撓、頑強不息。強者和弱者的區(qū)別,很大程度表現在對待失敗的態(tài)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事業(yè)未成,先嘗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而且,失敗常常專與強者作對。原因很簡單:低的目標容易達到,弱者胸無大志,目標低,幾乎不經過什么失敗就能如愿以償;而越高的目標難度就越大,失敗的機會也自然就多。有的人渴望成為強者,卻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斗,遭到一次乃至幾次失敗后,便偃旗息鼓、罷手不干了,因而最終只能和一事無成的弱者為伍。
有人認為:經受住數十、數百次失敗的打擊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鋼筋鐵骨般的堅強意志,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實際上未必如此。堅強的毅力并不單純來自忍受,而首先是來自明智和豁達。忍受失敗的毅力,主要來源于對失敗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強者認識到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失敗里面就包含著成功。他們把開拓新路中遭遇到的失敗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有著足夠的精神準備。他們也認識到一次失敗即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因而能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敗打倒的人,與其說是害怕失敗,不如說是對失敗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人把失敗看做一種不幸和災難,在事情剛開始之時,就抱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想法,這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僅"兵家",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會存在或勝或敗兩種可能性。因此我們在行動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敗的準備,這只會削弱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從而在失敗面前變得十分脆弱。
許多人往往不能認識到表面上的失敗從長遠看來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們看來,要么失敗,要么成功,既然失敗了,那就不會成功。事實上,事情的結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敗"的簡單劃分,介于"失敗"和"成功"之間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在"我失敗了三次"和"我是個失敗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而且,心理上的失敗也不等于實際上的失敗。有的時候,心理上感到失敗了,而實際上他正在前進過程之中。一個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沒有真正失敗。功虧一簣,虧就虧在心理的失敗上。如果你在失敗時,仍能表現得像一個勝利者,信心十足、充滿干勁,那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別人會認為,你的失敗是環(huán)境所致,你是一個失敗的強者,你會繼續(xù)干下去,直到取得勝利。由此可見,在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失敗者和成功者這幾個字很難恰當地用在一個復雜的、活生生的、總是在變的人身上,它們只能描述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情況。此時的成功可能連著彼時的失敗,這項工作的失敗也許正蘊含著另一項工作的成功。對事情只作"成功"和"失敗"的機械劃分,這是十分有害的。
愛出風頭的人,錯誤地認為榮譽不能和失敗連在一起,似乎承認了失敗,就玷污了榮譽,一遭到失敗,就感到丟了面子。因此,在失敗面前,他們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認主義,硬撐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這種人看起來十分要強,實際上不堪一擊,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經有不少懷有宏圖大志的人,就因為一次失敗,而把以前所有的勝利一筆勾銷,徹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學生各門功課皆優(yōu),只因一次歌詠比賽中唱"砸"了,竟覺得無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對誰也沒有責備的遺書,告別了人間。無疑,他想在各方面成為"強者",卻經不住一次"打擊",因而實際上成了十分軟弱的人。古人早就說過:"能勝者能不勝謂之勇。"不僅能夠安于勝利和成功,對待挫折和失敗也能安然處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魯迅當年曾經感嘆中國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敢于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只有不怕失敗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許多人在看到強者的成功時,羨慕不已,嚷嚷著要敢于冒風險,卻對自己行動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失敗都沮喪不已,這決算不上"大丈夫"的行為。想要成就大事業(yè),就不要害怕和失敗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說:"如果我不會出錯,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國有一家鼓勵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鼓勵創(chuàng)新的內容之一就是"允許失敗"。這家企業(yè)的負責人說:"如果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錯誤,你就不能創(chuàng)新。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上你也就拒絕了成功。"這里所包含的,就是勝和敗的辯證法。
還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敗,是因為不懂得到底怎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除了帶給他沮喪以外,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東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敗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敗從不會讓人高興,但你一旦學會利用它,它就會為你做出積極的貢獻。比起重復過去的成功來,失敗是個更好的老師。重復過去的成功不見得使你學到新東西,而失敗則肯定能給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從一個組織得一團糟的聚會中學會怎樣組織一個成功的聚會,你也可以從一系列失敗的方案中理出比較可行、比較成功的方案??傊?,只要你動腦解剖失敗,從失敗中獲得教益,你就能更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對失敗有了正確的認識,對失敗采取了正確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失敗打倒,屢經失敗而不悔的頑強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面對厄運--剛毅
堅強的性格,也表現在遇到困難、挫折、不幸和打擊時,能夠不灰心、不動搖、不悲觀,頑強地生活下去,不屈地和厄運抗爭。一個人在面臨不幸時的剛毅程度,是衡量其性格堅強性的重要尺碼。
剛毅的性格是強者所不可缺少的。晉朝有一位叫羊枯的人說過:"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這話不無道理。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風順地駛往彼岸的情形是很少的?;驅W習上遇到困難,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業(yè)上遭到失敗,這些都有可能發(fā)生。當不幸的命運降臨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應當怎么辦呢?
唉聲嘆氣、自嘆"時乖運蹇"、自認倒霉,這是一種態(tài)度。在打擊和磨難面前,僅僅停步于無休止地嘆息不會幫助你改變現實,只會削弱你和厄運抗爭的意志,使你在無可奈何中消極地接受現實。
悲觀絕望、自暴自棄,這也是一種態(tài)度。一遇挫折就悲觀失望、承認自己無能,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氣的表現,也是自甘墮落、自我毀滅的開始。用悲觀自卑來對待挫折,實際上是幫助挫折打擊自己,是在既成的失敗中又為自己制造新的失敗,在既有的痛苦中,再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
怨天尤人、詛咒命運,這又是一種態(tài)度?,F實總歸是現實,并不因為你埋怨和詛咒它而有所改變。遇到不幸的事就惡語詛咒、怨天尤人,這是最容易的,卻是最沒有用處的。埋怨和詛咒人人都會,但從埋怨和詛咒中得到好處的人卻從來沒有。事實上,在詛咒之中,真正受到傷害的并不是詛咒對象,而只是詛咒者自身。
魯迅說得好:"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在我們的生活中,倘若遭遇到不幸,我們就應表現出魯迅所說的那種"偉大的胸懷",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剛毅的精神同厄運進行不屈的斗爭。
沒有一個人生而剛毅,也沒有一個人不能培養(yǎng)出剛毅的性格。我們不要神化強者,以為自己成不了那種鋼鐵般意志堅強的人。其實,普通人所有的猶豫、顧慮、擔憂、動搖、失望等等,在一個強者的內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現。魯迅〖FJF〗?NB168?〖FJJ〗徨過,伽利略屈服過,哥白尼動搖過,奧斯特洛夫斯基想到過自殺,但這并不能阻止他們成為堅強剛毅的人。剛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間并沒有千里鴻溝,剛毅的人不是沒有軟弱,只是他們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只要加強鍛煉,從多方面對軟弱進行斗爭,那就可能成為堅強剛毅的人。
性格的剛毅性是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它孕育在切實的勞動中、成長在和困難的斗爭里。一方面,困難愈大,斗爭愈艱巨、愈持久,愈能培養(yǎng)和鍛煉剛強的性格;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也能鍛煉人的剛強。剛強意志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長期磨煉、潛移默化的結果。戰(zhàn)斗英雄們在戰(zhàn)斗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剛強,并非來自戰(zhàn)場上一時的沖動。而是在英雄平時的生活中,在他們成千上萬的日常小事中,就已經包含著剛強性格的因素了。
達觀的心態(tài)能使人剛強。人們常說對傷心事要想得開,什么叫"想得開"呢?也就是要從傷心事中跳出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有些人遭受挫折時,往往心眼太窄、太死,老從一個角度去看傷心事,越看越傷心、越想越泄氣。一個人在痛苦不堪時,應當從自己的痛苦和傷悲中跳出來,放眼社會,這樣你就會看到自己那一點痛苦不過是千百萬人都要碰到的一件很平常的事罷了?;蛘甙蜒酃夥胚h一點,從漫長的人生長河看今天,那就會感到人生坎坷尋常事,現時的挫折不過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彎路。隨著視野的開闊、觀察角度的更新,你的眼光就能超越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看到更遠的未來,生活的色彩在你眼里也必將逐漸明朗起來。
.面對困難--勇敢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不但會迭遭挫折,而且還會遭逢困難和艱辛。
困難只能嚇住那些性格軟弱的人。對于真正堅強的人來說,任何困難都難以迫使他就范。相反,困難越多、對手越強,他們就越感到拼搏有味道。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有的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怕困難的。但若碰到太多的困難,感到"對手"太強大了,則往往被懾服。其實,人生的主宰就是人自己。失足者也好,殘疾者也好,失戀者也好,落榜者也好,只要自強不息,均可挖掘出生活的甘泉。多少人過不了困難關,因為他們首先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他們怕自己、怕病、怕死、怕輿論、怕苦、怕累、怕吃虧,加上懶惰、急躁、拖拉、推諉等等內在的弱點和外在的困境齊相呼應,內外夾攻,毅力豈能有不瓦解之理?要想過好困難關,首先要過好自己這一關。拿出你的勇氣來,不怕天、不怕地,不管什么困難,"來吧,咱們較量一番!"有了這種不怕困難的勇敢心理,就有了征服困難的精神力量。
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于和困難拼搏的心理準備,有賴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人在困境之中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并沒有"和困難打交手仗"的心理準備,當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慌張起來,或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或四處訴苦,到處求援;或抽煙喝酒,尋求解脫。種種做法只能徒然瓦解意志和毅力,在客觀上幫助困難打倒自己。他們由于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結果一切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都被停止執(zhí)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就變得不可克服了。還有的人,面對很大的困難只拿出很弱的干勁去克服,當攻不動困難時,便心安理得地尋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難太強大。"這種"自我保護"心理所保護下來的不是征服困難的責任感和勇氣,恰恰是人的惰性。像這種不面對困難而是背對困難的人,永遠找不到征服困難的辦法。
真正堅強的人,不但在碰到困難時不害怕困難,而且在沒有碰到困難時,還積極主動地尋找困難,這是具有更強的成就欲的人,是希望冒險的開拓者,他們更有希望獲得成功。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個勇敢的航海家辛伯達,他總是去尋求那種與大自然抗爭、與海盜搏斗的驚險航行,而恰恰是這些經歷使他應付危機的能力大大增強,使他一次次大難不死,安抵目的地。在生活和事業(yè)中,千千萬萬的強者不正是從克服他們自己面對的困難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就嗎?
堅強地對待失敗和魯莽地對待失敗是有區(qū)別的。堅強的人一方面不怕困難,另一方面他們又高度重視困難,冷靜地、深刻地研究和解剖困難,分析它的原因,理智地尋找征服它的途徑。這種明智的態(tài)度可以大大地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有一種人面對困難,雖然具有勇氣,但只是莽撞行事、橫沖直撞,看起來很堅強,實際上不但無濟于事,有時還會導致進一步的失敗,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這種貌似堅強、實質上軟弱無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困難就會成為磨煉我們堅強性格的一塊磨刀石。中國有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困難的環(huán)境,最能磨煉人的素質,增強人的才干,對人的性格有著特殊的鍛煉價值。日本的系川英夫認為:"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是產生不了新思想的,甚至可以說,處于優(yōu)越環(huán)境的人往往會日趨墮落。險惡的環(huán)境需要人去頑強抗爭的環(huán)境,對產生新思想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險惡的環(huán)境正是使人鍛煉成長的最大動力。"因此,對于困難我們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迎難而上,在征服困難的過程中,讓困難把我們鍛煉得更加勇敢。
.面對目標--堅定
性格的堅定性,表現在行為上能夠服從自己統一的、主導的、具有長遠性、穩(wěn)定性的目的,也表現在為了達到目標,情愿全心全意地貢獻出全部力量,長期地、不倦地、毫不動搖地向目標行進。
性格的堅定性對于從事任何一項長遠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拿破侖說過:"勝利,是屬于最堅韌的人。"新大陸的發(fā)現者哥倫布也說過:"堅韌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國古代"愚公移山"和"鐵杵磨針"的故事,都說明了堅定的性格對于取得事業(yè)最終勝利的重要意義。一個人如果沒有向目標銳進的堅定意志,他的勞動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成效的。許多人在事業(yè)上遇難而退、半途而廢,以致功虧一簣,其教訓就在于缺乏堅定性。有時看來,成績決定于個人的能力和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而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的。當然,誰也不否定能力的作用??墒且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如果他不善于系統地、頑強地工作,而是搖擺不定、猶猶豫豫、五分鐘熱度、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即使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不能保證達到既定目標。
堅定的性格,能夠使我們的精力集中于一個特定的目標,長期地為之奮斗,從而把我們的努力用一根主線連接起來,使我們的成果得以在一個方面累積起來。性格不堅定的人,往往容易隨波逐流,造成精力的耗散;前后的努力連接不起來,到頭來是"到處撒了一點胡椒面",在哪個方向上都沒有獲得成功。
堅定的性格,能夠幫助我們在事業(yè)上取得更大的成績。一般說來,人們取得的成就和他所克服的困難成正比??朔睦щy愈大,成就也就愈高。性格不堅定的人,碰到大的困難就裹足不前、動搖后退,他們只能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堅定的性格使人在困難面前毫不動搖、頑強前進。他們能夠征服大的困難,因而往往取得大的成就。
堅定的性格,可以增強人們的勇氣和力量。性格堅定的人是堅強勇敢、無所畏懼的,無論阻力多么強大,無論環(huán)境顯得多么困難,他也不會有絲毫的動搖,一定要把認準了的追求堅持到底。
堅定的性格,使人顯得有骨氣,充分顯示出做人的尊嚴。性格堅定的人目標明確而堅定,不是非驢非馬、非此非彼、模糊不清,也不是朝三暮四。只要他認準了是正確的追求,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懈地為之奮斗和獻身。在堅持原則、堅持真理的時候,他堅如磐石,具有高度的原則性,決不見風使舵、放棄目標。
堅定的性格,使人能夠靈活而又具有"主心骨"。堅定并不排斥靈活,而是和靈活相輔相成。建立在堅定性格基礎上的靈活,才不至流于輕浮。而和靈活融合到一起的堅定,才不至變成固執(zhí)。在高速發(fā)展變化的現代社會,只有把堅定性和靈活性很好地統一起來的人,才能既不隨波逐流,又不固執(zhí)己見,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堅定的性格,還來源于自己的首倡性和獨立性。所謂首倡性、獨立性,就是習慣于不依賴別人,而是依靠自己的獨立分析和判斷,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意見,并果敢地加以執(zhí)行。具有首倡性和獨立性的人,辦事才能有主見。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提出要做的或自己認為應當做的,就會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如果僅僅是別人叫做的或者看到其他人做才跟著做的,那就容易動搖,不易堅持到底。缺乏首倡性和獨立性的人,辦事無主見、易受別人影響,人們能很容易地說服他放棄自己的意見,他們辦事情也就不可能保持堅定性。
堅定不同于固執(zhí)。如果拒絕別人的任何影響,毫無根據地對抗來自別人的一切,或者明知行不通,還是不顧一切地蠻干到底,那就不是堅定而是固執(zhí)了。堅定和固執(zhí)的區(qū)別就在于能不能理智地處理問題。不論怎樣明白的論據,要勸說固執(zhí)的人是很困難的。但意志堅定的人,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被說服。固執(zhí)的人,雖然看起來很堅定,實際上卻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現。他一方面不顧一切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拒絕別人的勸告,另一方面行動又常常跟自己的理智相抵觸。他不善于使自己的行動服從理智,而是感情用事,理智不能戰(zhàn)勝感情,行動不能冷靜深思,可見這種固執(zhí)與堅定的性格毫無共同之處。堅定會幫助一個人成功,而固執(zhí)則會毀掉一個人的成功。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堅定性格的時候,一定要把堅定和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切不可做那種頑固不化的"死心眼"和"固執(zhí)狂"。
.面對選擇--果斷
果斷,是指一個人能適時地采取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并且徹底地實行這一決定,在行動上沒有任何不必要的躊躇和疑慮。
果斷的性格,能使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克服不必要的猶豫和顧慮,勇往直前。有的人面對困難,左顧右盼、顧慮重重,看起來思慮全面,實際上茫無頭緒,不但分散了同困難做斗爭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會銷蝕同困難做斗爭的勇氣。果斷性在這種情況下,則表現為沿著明確的思想軌道,擺脫對立動機的沖突,克服猶豫和動搖,堅定地采納在深思熟慮基礎上擬定的克服困難的辦法,并立即行動起來同困難進行斗爭,取得克服困難的最大效果。
果斷的性格,能夠幫助我們在執(zhí)行工作計劃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克服和排除同計劃相對立的思想和動機,保證善始善終地將計劃執(zhí)行到底。思想上的沖突和精力的分散是不果斷的人的重要特點。這種人沒有力量克服內心矛盾著的思想和情感,在執(zhí)行計劃過程中,尤其是在碰到困難時,往往長時間地苦惱著怎么辦、懷疑自己所作決定的正確性、擔心決定本身的后果和實現決定的結果,老是往壞的方面想,猶猶疑疑,因而計劃老是執(zhí)行不好。而果斷的性格,則能幫助我們堅定有力地排斥上述這種膽小怕事、顧慮過多的庸人自擾,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集中于執(zhí)行計劃本身,從而加強了自己實現計劃、執(zhí)行計劃的能力。
果斷的性格,可以使我們在形勢突然變化的情況下,能夠很快地分析形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對計劃、方法、策略等等做出正確的改變,使其能迅速地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優(yōu)柔寡斷者,一旦形勢發(fā)生劇烈變化時就驚惶失措、無所適從。他們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重新做出決策,而是左顧右盼、等待觀望,以致坐失良機,常常被飛速發(fā)展的形勢遠遠拋在后面。
可見,果斷的性格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勞動者,無論是對于工作,還是對于生活和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
果斷的性格產生于勇敢、大膽、堅定和頑強等多種意志素質的綜合。
果斷的性格,是在克服優(yōu)柔寡斷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的。人有發(fā)達的大腦,行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但過多的事前考慮,卻往往使人猶豫彷徨,陷入優(yōu)柔寡斷的境地。許多人在做出決定時,常常感到這樣做也有不妥、那樣做也有困難,無休止地糾纏于細節(jié)問題,在諸方案中徘徊猶豫,陷入束手無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這就是事前思慮過多的緣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稱得起大事的并不多。況且,任何事情總不能等待形勢完全明朗時才作決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謀"還要"善斷",要放棄在事前追求"萬全之策"的想法。實際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結果卻常常是一個真正有把握的辦法也拿不出來。果斷的人在做出決定時,他的決定開始時也不可能會是什么"萬全之策",只不過是諸方案中較好的一種。但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他可以隨時依據變化了的情況對原方案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使原來的方案逐步完善起來。"萬事開頭難",許多事情開始之前想來想去,這樣也無把握,那樣也不保險。當減少那些不必要的顧慮,真正下決心干起來,做著做著事情就做順了。
果斷的性格,是在克服膽怯和懦弱的過程中實現的。果斷要以果敢為基礎,特別是在情況緊急時,要求人們當機立斷、迅速地執(zhí)行決定。比如在軍事行動中就需要這樣,因為戰(zhàn)機常在分秒之間,抓住戰(zhàn)機就必須果斷。今天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同樣需要果斷。大方向看準了,有七分把握,就要果斷地下定決心。
果斷的性格,要從干脆利落、斬釘截鐵的行為習慣開始養(yǎng)成。無論什么事情,不行就是不行,要做就堅決做。生活中不少事情確實既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遇上這樣的小事就不必多加考慮,大可當機立斷。否則,連日常的生活瑣事也是不干不脆、拖泥帶水,又怎么能夠培養(yǎng)出果斷的性格來呢?
要果斷,還必須經常地排除各種內外部的干擾。果斷不是一時的沖動,它必須貫穿于行動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確定目標、計劃和執(zhí)行)。在確定目標的時候需要進行各種動機的斗爭,這時果斷表現為能夠抑制和目的相反的意向,抑制錯誤的動機,保證做出正確的決斷。但在決斷做出后,還會有許多因素不斷地動搖我們的決心,如輿論、壓力、困難、各種誘惑等等。周圍的人們可能會對我們的決心評頭論足,來自各個方面的各種壓力都有可能使我們對已經做出的決定發(fā)生動搖。并且在執(zhí)行決斷時排除內外干擾的果斷性,有時比確定目標和初下決心的時候的果斷性還要難。因此,在執(zhí)行決定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果斷性的培養(yǎng)。要養(yǎng)成決心既下就不輕易改變的習慣,不要讓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因素干擾我們的決心,把自己弄得手足無措。
果斷并不等于輕率。有人認為,果斷就是決定問題快。實際上,在情況不要求立即行動或者對于行動的方法和結果未加充分的考慮就倉促地采取決定,這并不是果斷,而是輕率、沖動和冒失,是意志薄弱的表現。這種表現在優(yōu)柔寡斷的人身上可以觀察出來,因為深思熟慮對于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來說,乃是一個復雜而痛苦的過程,所以總想力求盡快地從其中解脫出來,他的行動常常是倉促的、急躁的、莽撞的。果斷的人采取決定時的迅速和意志薄弱的人的倉促決定毫無共同之處。
必須把果斷和武斷加以區(qū)別。有的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遇到事情既不調查研究,也不深思熟慮,就說一不二地定下來,貿然行動。從表面上看,好像果斷得很,可實際上卻同果斷南轅北轍。果斷并不排斥深思熟慮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恰恰相反,正因為多想、多問、多商量,才能使人們對事情更有把握,從而更加果斷。自以為是、主觀武斷的人,有果斷的外表、無果斷的實質,往往把事情辦壞,是我們應當盡力加以避免的。
□開朗性格從哪兒來
性格形成不單純是個人活動的結果,它還有著廣泛的社會因素。這就決定了不能離開群體的活動而追求個體的完善。個體的完善只有在群體的活動之中才能實現。因此,性格培養(yǎng)必須在開放的系統中進行,必須到廣闊的社會活動中去塑造自己。
而要在開放的系統中進行性格培養(yǎng),我們首先必須具有開放性的性格。所謂開放性性格,就是密切注視外部世界,積極進行社會交際,隨時準備吸收社會上一切有益的新的觀念、新的思潮和新的信息。在開放性的社會中,開放性性格是使我們適應時代變化、跟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善于活動,長于交際
開放性性格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善于活動、長于交際。也就是說,能夠迅速和周圍的人們建立起融洽關系,很快地溝通人際間的感情,善于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鼓動別人和自己合作。對周圍人們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行為能很快地了解,并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廣泛的社會交際是保持自己和社會聯系的最重要的渠道,對于了解別人、了解社會起著一種"窗口"的作用。通過這個"窗口",人們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換情報,可以更快和更深刻地洞悉社會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大量的社會信息,諸如文藝活動、社會新聞、市場信息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新趨勢、新變化等等,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社會交際活動中得來的。看書看報也是取得信息的渠道,但是這種渠道只能提供信息海洋中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要經過編輯、印刷、發(fā)行過程,流速較慢。而社會交際則是跳過了印刷過程的消息渠道,流速自然要快得多,容量也要大得多。
社會交際活動使人對外部世界反應豐富多彩,可以使人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學到新的知識,從而擴大知識面。交際活動使人加入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從而可以彌補專業(yè)狹隘化的局限性,并促進個性的全面發(fā)展。人們在交際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通過處理各種事情和與各種人打交道,能夠鍛煉和提高人們觀察、應變、組織等多方面的能力。國內外一些心理學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人們的幽默、機智、敏捷、樂觀、合群等性格特征都和善于交際有著很大的關系。事實上,像列寧、蕭伯納、魯迅等等機智幽默、豁達開朗的人,全都是交際廣泛的社會活動家。在現代社會,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如不具備交際能力,就不能有效地把群眾發(fā)動和組織起來。甚至擇偶談對象,姑娘們也大都喜歡在性格開朗豪爽的小伙子中覓取意中人。這些都說明,開放性性格已成為現代人性格的重要要求。
社會交際也是人們相互溝通感情的橋梁。通過彼此交往增進了解和相互信任,既可以更好地和人融洽相處,又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對于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感情、鈍化或淡化某些無謂的矛盾有著積極的意義。人生在世,總免不了有一定的煩惱和憂愁。即使是無憂之人,如果把他一個人關在黑屋子里,時間久了他也會產生恐懼感。相反,如果一個人有廣泛的交際,有很多的朋友,"知音時相勉",有了苦悶,朋友就會給他帶來安慰和力量。社會交際還有著滿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像青春期的反孤獨需要、安全感和歸宿感的需要、自尊心和表現欲等等,都只有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敞開心靈,坦誠相見
善于交際,是開放性性格的外在表現;而心靈敞開,則是開放性性格的內在表現。
一個人交際范圍的廣度,反映著他性格開放的量的方面。而心靈敞開的程度,則反映著他性格開放的質的方面。積極與人交際,但并未敞開自己心靈的人,顯然有開放性性格的表象,但是卻沒有開放性性格的實質。
敞開思想、坦誠相見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高節(jié)奏所需要的。在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完成一項工作最講究的是效率。我們的性格如果過分內向,就會妨礙和他人的正常交往,并給工作帶來很多不利。比如說,兩個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如果一方說話時保留的成分很多,那么,另一方就不能對他有較好的了解,因而對今后的相互協作就會帶來困難。性格豁達,做事就爽快,個人生活的節(jié)奏也就跟上了時代生活的節(jié)奏,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人們不但在相互了解上,就是在談情說愛方面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就是說,雙方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少一些,而兩者之間的了解則要很深,感情也要很深,如果沒有開放性性格怎么能行呢?現在,社會上大齡青年找對象難的問題很突出,其中恐怕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由于性格過于內向的緣故。既然你那么內向,那么喜歡掩蓋自己的內心,那么在這個高節(jié)奏的社會里,又有誰愿意花太多的時間來了解你呢?
人們在性格上要追求和時代相適應的"開放美",敞開心靈、坦誠相見,不要使自己城府太深,人為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削弱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系的紐帶。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在現代社會,精于世故使人莫測高深的人,沒有人愿意與之交往。思想溝通、信息交流都是雙向對流的,你能給別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別人才愿意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你能有新的思想啟發(fā)他人,他人才愿意和你進行思想交流。城府過深的人,"見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既然你對別人凈是虛語搪塞,別人在同你的交往中毫無收益,又有什么必要同你交往呢?城府太深,實在是自我孤立的愚昧之舉。自我封閉造成的孤寂、單調、沉悶和由此而產生的狹隘、淺薄、偏見會扼殺青春的生命。當人生被頑固的封閉思想盤踞著靈魂時,自己的空間便越來越小,猶如置身于一個狹小的、荒無人煙的孤島。在這個孤島上,即使有超人的聰明才智,也無法在狹窄的空間里開闊視野、擴展思維、豐富自己的靈感和想像,一切天賦和靈感都會因此而窒息。
敞開心靈、坦誠相見本來是人們相處中最基本的情感要求,沒有一個人不希望所有和自己相處的人都能敞開心扉、坦誠相見。但人就是這樣怪,一方面要求別人和自己相處時敞開心扉,另一方面自己在和別人相處中又要掩蓋自己的內心。應該說這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而是一種被扭曲了的非正常心理。被扭曲的原因,當然也有曾經受到感情傷害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出于一種對他人過于防范的狹隘心理。對他人沒有基本的信任,人們之間也就難以敞開心靈、真誠相處了。"人對人是狼",這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霍布斯刻畫的謀取個人私利、互相敵視與仇恨的資產階級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人對人是地獄",這是薩特從存在主義立場出發(fā),對人與人關系的悲觀描述;"人對人是上帝",這是費爾巴哈從抽象的人本主義立場出發(fā),對人與人關系的帶有空想性的描述。對我們來說,人對人既不是"豺狼""地獄",也不是"上帝",人對人就是人。人的感情有相通的一面,人與人之間既不是天然親密的也不是天然敵視的。我們對于他人既不要過于天真,也不應當過分地心存戒備。你和他人缺乏了解,可能正是你性格過于閉鎖的結果。你對人敞開心靈,別人也會同樣回報給你以信任。只要你胸懷坦蕩、心地坦然,你就容易和他人建立起親密融洽和相互信任的關系。
性格的閉鎖性產生于一種狹隘的自私心理。這種人如果有了某種經驗或新的思想,害怕被別人學了去,因此采取自我封閉的辦法,好像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優(yōu)勢,實際上卻同時也拒絕了別人的長處,這就難免轉化為落后。顯然,這是一種退步的措施,而不是進步的措施。封閉,是衰敗的開始;而開放,才是生機勃勃的。蕭伯納說得好:"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實際上,思想交流不僅使人各獲其二,有時還會發(fā)生質的變化。人的思想就其本性來說,是一種活的東西,它需要不斷地觸發(fā)和豐富,才能有效地調動起來。有的時候,你對某個問題苦苦思索、得不到答案,一經和那些學有專長的人討論一番,便恍然大悟,這就是思維共振產生了新的效應,這種新效應是由眾人知識和思想的結合而產生的。知識只有在開放和交流中才是活的,如果我們有了新的思想和見解,拿出來交流吧!在各自心靈的王國和知識的領域之間,相互發(fā)放通行證吧!這將使他人受益,也將使你自己得到提高。
.胸懷寬廣,兼容并包
開放性性格不只是對相同的觀念體系開放,也包括向不同的觀念體系開放、向異己的心態(tài)開放。有一種人對于知音、對于朋友、對于志同道合者,有一種開放性的態(tài)度。而一碰到不同的觀念體系,特別是碰到相反的主張,便關閉起心理交流的大門,甚至采取一種抵制和討伐的態(tài)度。這種對于不同觀念的"排斥異己"正是心理的開放性不徹底的表現。一個真正具有開放性性格的人,是不存"門戶之見"的,他胸懷寬廣、愿意接觸和了解各種不同的觀念和思想,而不只是拘泥于一種思想。他并不害怕思想觀念上的異己力量,恰恰相反他對這種和自己觀念相去甚遠甚至相反的看法能夠做到兼容并包,并認真地、饒有興趣地分析和研究這些看法。這樣,至少能使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即使異己的觀念有時只不過是一種謬誤,他也會因此而從一個新角度去思考問題而獲益匪淺。人們的思想只有在各種思想的比較和互補中才能豐富,在經過不同觀念的融會貫通后,思維才能進入更高的睿智。
開放性性格必須以一種富于彈性的心理為基礎。也許,只有富于彈性的頭腦,才能實現高度的開放。所謂"彈性頭腦",就是不呆板、不機械、不僵化。缺乏彈性的頭腦,不能容納"異己"的觀念,一切和自己觀念不相吻合的東西都被拒之門外。它就像一個過濾器,經它一"過濾",大量雖有價值但和自己觀念不同的新鮮思想都被拒之門外,這就使得對新思想的吸收大大地打了一個折扣。有的人看問題常常帶有一種"門戶之見",分為"你的思想""我的思想",爭論問題、提出方案,總是希望自己的思想戰(zhàn)勝他人的思想。因此,不是積極地吸收對方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而是努力論證自己的思想,千方百計地對別人的思想加以駁斥。這種對于他人思想盲目的抵制和排斥嚴重地阻礙著新觀念的吸收和新思想的形成?,F代青年在思想觀念上也應當拆除門戶之見,不分你的思想還是我的思想,應當兼容并包,在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互補中閃耀出新的思想火花,組合成新的思想。
開放性性格還應表現為對你所不習慣的東西、對某些超出常規(guī)的新奇事物,只要它不違背法律規(guī)定和道德準則,就要具有一種寬容態(tài)度,具備寬廣的胸懷。對于一種新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盡管你可能持有異議,但是你不必對它大加指責。各人都有在道德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按照自己所喜歡的生活方式進行生活的權利。像各種新奇的服裝、發(fā)型以至迪斯科舞等等,剛出來時,不是曾引起許多人反感嗎?但后來都逐步地被人們所接受了。中國人在思維習慣上喜歡"大一統""清一色",看到違反常規(guī)的東西便斥之為"奇異"、加以討伐,這形成了僵化和呆板的個性。有些西方民族是不怎么喜歡"大一統"的,他們認為過于單調就是呆板,喜歡豐富多彩、各有個性。因此,人人都想與眾不同,誰也不認為這是怪異。正是這種思維習慣刺激了他們尋求不同點的創(chuàng)造欲望,使他們的想法豐富多彩、蹊徑迭出。現代的中國人,也應當以一種開放性的眼光對待社會上的新奇事物。要鼓勵表現和發(fā)展個性,鼓勵標新立異,鼓勵豐富多彩、與眾不同,以使每一個人的個性在社會中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使我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化、多樣化和生動化。
.思想敏銳,靈活善變
開放性性格還表現為對社會變化的最密切的關注和最敏銳的分析。性格開放的人,不是憑老經驗生活的人,也不是關起門來僅僅從書本中探求如何生活的人。他們熱心研究的是現實的社會,他們主要是從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社會中,去尋求適應的途徑,尋求和社會相適應的生活和活動方式。
現代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競爭各方為了躋身競爭前列,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推出新思想、新辦法、新技術、新產品。激烈的角逐和競爭,使社會現象變化迅速異?!,F代社會變化的速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生活于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社會,需要人們具有最靈活、最敏捷的應變能力,審時度勢、縱觀全局,于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所在。權衡利弊,及時做出可行、有效的決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素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存能力。誰能最及時地正確洞察社會變化,并能最迅速地作出反應,誰就將走在前頭。而頭腦封閉、反應遲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人,會一再地坐失良機。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輕率地追隨變化潮流的人,也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決策的失誤。
在現代社會,如果單向前人討教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已經遠遠不夠了,更需要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去探索、去體會、去總結。對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前人確實探索過、研究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著述,充滿了哲理和心得。但是倘若你以為憑前人的經驗之談,就可以順順當當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那就可能要大吃苦頭。在多變的社會里,真正的危險不在于生活經驗的缺乏,而在于認識不到變化,或不能把握變化的規(guī)律。一個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組合形式復雜的社會,在不同的人們中產生了不同的際遇:對于那些適應力強的人來說,多一扇門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種變化就多一個機會;對那些適應力弱的人來說,多門等于沒門,多機會等于無機會。性格封閉的人,不能把握社會變化的規(guī)律和趨勢,無法對這種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在多變的社會中就會處處碰壁,撞得鼻青臉腫而找不到出路。加速旋轉的生活舞臺,可能產生一種離心力,把一些不適應的弱者甩出去。
怎樣才能適應多變的社會呢?首先,在思想上對變化要有充分的準備。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各種新的東西猶如市場上的各種貨物琳瑯滿目、相互競爭,供你選擇。新的生活潮流如同長江之水一浪推一浪,滔滔不絕。如果以遲鈍的、保守的眼光看待和對待今天的生活,就勢必會被不斷向前的生活新潮流遠遠拋在后面,從而成為一個"不識時務"或"不合時宜"的人。其次,在心理上要有高度的靈活性,不拘泥于任何程式、習慣和經驗,不受任何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的束縛,隨時拿出新的招數來應付新的情況,以快速的心理反應來對付快速變化的形勢。傳統的人常以一種"打井"的思維方式想問題,沿著筆直的思路深鉆下去,并且矢志不移。當然也有鉆出成果來的,但是因此而鉆進死胡同的人亦屢見不鮮?,F代社會要求人們不要沿著自己的思路單線思考,而要立體鉆研、全方位思考。就像地質鉆探一樣,這里試一試、那里鉆一鉆,鉆不進去就趕快換個地方,直到找到能夠鉆進去的地方為止。鍥而不舍,是傳統社會的成功經驗。但在高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對目標的追求需要鍥而不舍,但方法、途徑卻不一定非要鍥而不舍不可。過分強調"鍥而不舍",就有陷入呆板和僵化的危險。靈活轉移卻比鍥而不舍有著更大的意義。因為現代社會變化太快了,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深鉆,鉆得越久,離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相距就有可能越遠。遺憾的是,有些人對于靈活轉移的必要性至今尚認識不足。當然,我們并不提倡見異思遷,做一件事三分鐘熱度,頻繁地轉移目標。但我們也反對頭腦僵化、不知變化、"一條道走到黑"。我們主張的是志向和興趣的戰(zhàn)略性轉移,也就是說,應當根據自己對現實環(huán)境的新的認知水平,結合自己的條件,發(fā)揮個性所具有的自我調節(jié)的能動作用,不斷地重新校正和確定方向、選擇途徑,以順應新的社會現實。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躋身于強者行列的,多數并不是固執(zhí)己見、碰了南墻不回頭的人,而是思路靈活、知其不可、趕快轉向的人。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社會的變化是如此迅速,凝固的興趣將意味著自棄。如果一味以"鍥而不舍"自詡,也許你頑強的毅力猶存,創(chuàng)造的精靈卻早已悄悄地離你而去。
性格的高度靈活性,還表現為具有反經驗性的傾向。真正性格靈敏的人,不是把過去的成功經驗當作靈丹妙藥到處套用,而是堅信經驗只能說明過去,不能完全適用于現在與未來。他們不會忘記經驗的參考價值,但決不拘泥于它。事實上,經驗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在實際工作中,經驗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同時也應看到,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個人智慧和實踐活動的廣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們的行動總是面向未來,而經驗卻只屬于過去?,F代化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社會活動的一系列變化,其復雜狀況、變化程度和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可比擬的。一項重大決策,其因素之繁多、結構之復雜、功能之綜合、時空跨度之大、參變量之眾多、輸出輸人信息量之巨大,都是傳統社會所不曾具有的。復雜多變的社會,大大加速了已有經驗的陳舊化。死守著過去經驗的人,難免會碰大釘子。
.廣聞博見,志存高遠
開放性性格,不僅是對身邊的小環(huán)境開放,更要對全球性的大系統開放。不只是滿足于在很小的圈子內活動,而是積極地走南闖北、廣聞博見,獲得更多的參照系,對全局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活躍?,F代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之一,就是社會正在越來越高的程度上聯成一個整體,不但部門與部門、地區(qū)與地區(qū)的界限被打破,而且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也不斷被打破。這種社會發(fā)展整體化的趨勢,客觀上要求人們具有更廣闊的整體視野。在今天信息相通的世界舞臺上,活動范圍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視野狹窄、僅僅了解身邊方寸之地的人已經很難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很難對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現代社會里,這不僅是針對時間而言,也是針對空間而言的。傳統社會,"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一地區(qū)與那一地區(qū)沒有多少關聯。身在此地,卻去熱心研究彼地的情況,并無用處。因此,人們只注意自己直接置身的環(huán)境就夠了。但在現代社會,信息發(fā)展擴大了人們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相關性擴大了人們的視覺、聽覺范圍,人的周圍世界的空間尺度大大縮小了。再加上交通工具的日益發(fā)達,人們不但從感覺器官,而且從自己的親身活動中,體驗到了周圍世界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近??萍几锩鶎е碌倪@種情況使人的思維和行為的作用范圍日益擴大。也就是說,同一個事件所涉及的參與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人的社會性和事件的社會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與這一變化相關聯,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事件日益具有全球、總體的性質。如果說,在古代,地球上的人類有幾個相關性很小的文明中心的話;那么,在近代,自從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和麥哲倫航海之后,人類的文明就基本上逐漸地連成了一片;而在現代,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生態(tài)、語言、生活方式,都以自己所具有的全球覆蓋率的信息或行動能量,在影響著我們的時代。許多問題都以全球范圍為其發(fā)展和解決的背景,高度發(fā)達的信息傳遞系統使全世界每個角落發(fā)生的重大事情,很快就會被全世界所知曉。美國發(fā)生的謀殺案,很快地就由倫敦的報紙刊出;紐約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也會很快影響到巴黎市場的貿易。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人員互相流動,技術互相滲透,信息互相溝通,科學、技術、經濟、文化、貿易日益形成一個千絲萬縷聯在一起的網狀整體。遠隔萬里的人,可能和你在同一條競爭的起跑線上。千里之遙的一項先進技術的發(fā)明、一個新產品的成功、一個大企業(yè)的興起,可能很快就影響到你現在產品的生存和發(fā)展。比如,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就會影響我們國內的棉紡工業(yè);世界石油價格下跌,馬上就影響到我們的石油出口。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日益帶有全球背景的社會,只有熟悉世界態(tài)勢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身邊的各種事情。只有能夠洞察全局狀況的人,才能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計。很明顯,一支軍隊不熟悉世界各國的軍事情報,就不能練好兵;一個企業(yè)不熟悉世界市場的變化趨勢,就不能使自己的產品打進國際市場。我們關心那些發(fā)生在遙遠地區(qū)的事情,并不單純是為了獵奇,而是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所處的環(huán)境放到社會的整體空間去認識,以使自己的行動更好地適應全局發(fā)展的趨勢??
性格開放的人不僅有廣闊的視野,而且積極爭取在廣闊的領域內活動。封閉性的性格是以死守一地為特征的,他們迷戀于家園,把"離鄉(xiāng)背井"看做一種不幸,終身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圈子內。而開放性性格正好相反,他們不甘心終身死守一地,渴望積極流動、走南闖北,去開眼界、見世面。在西方,有人曾經統計過,最富于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多數是生長在外地的人,以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著稱的美國人很難找到一個一生囿于一地的。許多西方青年把出國觀光、遠足旅行放在和吃、穿、住同樣不可缺少的位置上,甚至為了一趟旅游而花費多年積攢的積蓄,這在我國一些青年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他們這種觀光旅游,難道僅僅是為了玩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獲得對世界更多、更廣、更全面的認識。"流水不腐",能夠不斷流動的水是活的;思想要活,也要在廣闊的活動空間去流動。一個人如果長期在一個相對不變的環(huán)境中生活,沒有新的信息激發(fā)他去思考、去比較,很容易思想僵化。相反,一個人生活在無限廣闊的天地里、處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接觸一些新的信息,可以思路大開。改革后的我國農村,先富起來的農民中,復員軍人和經常跑外的人占有很大比重。他們廣見博識,對黨的政策反應敏銳,領會很快,自然走在了別人前面。可見,現代人才只能在流動中形成。流動的生活可以增強人們預測未來的能力,因為社會總是處在不平衡的運動中,某些地區(qū)的今天往往是另一些地區(qū)的明天。流動的生活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知識視野,激發(fā)人們的探索精神和進取欲望。坐井觀天者之所以容易滿足,就是因為他并未發(fā)現未知的天地。流動的人能看到"山外青山樓外樓",更強烈地感到學無止境,從而就會產生不斷進取的強烈愿望。流動的生活還可以使人歷經更多的社會變化,培養(yǎng)更廣泛的社會適應能力。舊中國有一種"闖江湖"的人,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因而謀生能力特別強。今天,敢于走南闖北、四海為家的人,工作、職業(yè)、環(huán)境、地點的變化,也加強了他們對社會的適應力。總之,現代人是到了與畫地為牢的自然經濟所形成的"安土重遷"心理傾向徹底決裂的時候了。你要能順應社會的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一番作為,你就不能偏安于一地、龜縮于一角,就要有"志在四方"的宏大志向。 □優(yōu)化性格是一個過程
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實現從不良性格向優(yōu)良性格的轉變。而這一點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還需要有比較恰當的轉化途徑。
.性格優(yōu)化與自我修養(yǎng)
可以說,沒有一個青年不盼望自己的性格得到優(yōu)化。而優(yōu)化性格的基本途徑,就是及早進行性格的自我修養(yǎng),把握性格發(fā)展的方向。
人們性格成熟的進度,往往是同性格修養(yǎng)的認真程度成正比的。性格的自我修養(yǎng)進行得越認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這可以從杰出人物優(yōu)良性格的形成過程中找到證明。
大凡在歷史上很有作為的杰出人物,他們的性格都有許多優(yōu)良之處。他們的優(yōu)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長起來的呢?當然不是。偉人也罷,庸人也罷,童年時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每個人,不管長大以后性格多么堅強,取得了多么偉大的成就、受到了多么熱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揩鼻涕的時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穩(wěn)定的。他們的優(yōu)良性格主要是他們在后天實踐過程中,頑強地進行自我修煉的結果??鬃右膊幌嘈抛约菏?天生圣人"。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俄羅斯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青年時期,就開始為自己擬定"意志發(fā)展的規(guī)則"。開始是規(guī)定生活制度方面的要求,如什么時候起身、睡覺、吃什么等等。后來,直接的意志訓練內容在這個規(guī)則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盡力而為","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一件事情沒有結束,才著手做其他的事情","在從事一切工作前,要考慮它的目的",等等。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青年時期,也十分重視從行為規(guī)則入手控制和培養(yǎng)性格。他為自己定過以下規(guī)則:
)絕對的平靜,至少表面上絕對的平靜。
)在言行方面老老實實。
)行動時要深思熟慮。
)果斷。
)不講一句不必要的話。
)不無意識地浪費時間,只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只把金錢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費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面。
)每天晚上誠實地檢查自己的行為。
)從不夸張過去、現在所做的事情和將來要做的事情。
他的堅定沉著、冷靜自持等優(yōu)良性格,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培養(yǎng)起來的。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進行性格培養(yǎng)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富蘭克林早在年輕的時候就下決心"克服一切壞的自然傾向、習慣或伙伴的引誘"。為此,他給自己制定了一項包括13個名目在內的性格修養(yǎng)計劃:節(jié)制、靜默、守秩序、果斷、儉約、勤勉、真誠、公平、穩(wěn)健、整潔、寧靜、堅貞和謙遜。為了監(jiān)督自己逐條執(zhí)行這些項目,在青年時期,他把這13項內容記錄在小本子上,劃出七行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如果日間犯了某一種過失,就在相應的空格里記上一個黑點。他希望通過長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夠完全消滅這些代表缺點的黑點符號。直到晚年他撰寫自傳時,還特別談起青年時代自我修養(yǎng)的努力,認為他的成績應當歸功于自我節(jié)制。
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對于自身修養(yǎng)和自我改造更加重視。劉少奇同志曾專門寫過《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一書,對共產黨員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作了系統的闡述和探討。周恩來同志為自己規(guī)定過《我的修養(yǎng)要則》,身體力行,堪稱自我修養(yǎng)的典范。彭德懷同志也常常用反省的辦法檢查自己。陳毅、吳玉章等同志則常常為自己書寫"座右銘"以自勉。有些青年往往只看到偉大人物的氣魄多么宏大、性格多么具有偉人氣質,而不注意他們在日常自我修養(yǎng)中做出的巨大努力。他們頑強的自我修養(yǎng)精神同他們的偉人性格一樣,都值得我們學習和仿效。
性格的自我修養(yǎng)是指個人為了培養(yǎng)優(yōu)良性格而進行的自覺的性格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活動。自我修養(yǎng)是培養(yǎng)優(yōu)良性格的必要途徑,又是個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備能力。自我修養(yǎng)在個人性格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補充力量,也是良好教育的必然結果。只有通過自我修養(yǎng),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性格的發(fā)展方向。一個人的性格不經過認真的自我修養(yǎng),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優(yōu)良高尚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養(yǎng),也難以成器。人類一方面貴為"萬物之靈",是大自然的最高主宰者;另一方面,人類也是有弱點的。自私、妒忌、虛榮,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紀墨西哥版畫家阿·波薩特,創(chuàng)作過一幅題為《七種不應有的惡習》的版面,畫面上有7只魔鬼般的動物,張牙舞爪地撲向一個人。這7只動物分別代表懶惰、妒忌、讒言、驕傲、酗酒、發(fā)怒、吝嗇7種惡習。其實,人類常見的惡習還不止這些,常見的還有愚昧、粗心、粗魯、懈怠、輕佻、膽怯等等不良性格。若再加上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驅使,還有可能發(fā)展為詭詐、狡猾、刻毒、陰險、殘忍等等。所有這些卑下的東西,確實像魔鬼一樣撲向我們,人就是在同這些卑下情操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誰忽視這種斗爭,誰就有可能被這些惡魔征服。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就是抵御這些惡魔的有效武器。
性格修養(yǎng)是一種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自覺行動。有無性格修養(yǎng)的自覺性,將決定著能否在性格修養(yǎng)上取得成效。性格修養(yǎng)的自覺性,首先來源于主體對性格缺點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如果一個人把性格缺點看成是無關緊要的,那他就會對性格修養(yǎng)失去熱情。因此,我們應當認識自己性格上的缺點不僅對別人、對事業(yè)有害,而且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很有害處。這種認識越深刻,自覺改正的決心也越大。性格修養(yǎng)的自覺程度,還取決于個體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程度。胸有大志的人對自己才會有嚴格的要求,他為自己規(guī)定的志向越崇高,為了實現這個志向而積極改造自我性格的決心也越大。
.性格轉化的漸變和緩沖
在克服不良性格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毛病是操之過急。有的人在發(fā)現自己的性格弱點后,想經過一陣子的努力就使不良性格完全轉化過來。經過幾次努力克服不掉,就容易由急躁走向灰心,失去繼續(xù)進行性格培養(yǎng)的信心。造成這種半途而廢的原因在于他們對性格的穩(wěn)定性缺乏了解,對性格的轉化過程缺乏認識。
心理學告訴我們,性格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個性特質,它的穩(wěn)定性的特點決定了性格的轉化只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知道性格是在環(huán)境、教育等各種內外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在長時期內緩慢形成的東西,怎么能夠設想在較短時間內一下子變過來呢?克服一種不良性格,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忽視性格的緩慢的漸變過程,想使不良性格在短時間內一下子來個轉變,有時雖然從表面上看也能奏效,但實際上這種轉變很不穩(wěn)固,轉變快,反復也快。比如一個怠惰的人,在他下決心克服自己的怠惰時,在較短時間內變得勤快起來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這種變化并不能說明他已真正克服了怠惰的性格,因為怠惰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依然存在,只要一放松控制,還會故態(tài)復萌。有的怠惰者在環(huán)境艱苦時,也能表現出很強的吃苦精神,但一到條件轉好,就又變得怠惰起來。因此,我們不能把性格修養(yǎng)看成是經過努力就能立竿見影的事,不能因為不良性格暫時在行為上消失了,就認為改變性格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必須老老實實地把性格改變看做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進行持續(xù)努力,求得性格逐步的、緩慢的、然而卻是穩(wěn)固的和扎扎實實的轉變。
性格的長期漸變過程決定了性格培養(yǎng)在起步時要求不能過高,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有的人在性格修養(yǎng)中,一開始就提出過高要求,想使性格一下子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是不現實的。一個心胸狹窄、容易發(fā)怒的人,馬上使自己變得豁達寬宏、雍容大度,實際上是辦不到的。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要自己馬上就能做到聞過則喜、歡迎批評,這也是很難辦到的過高要求。在性格的改變上急剎車、陡轉彎,不但難以奏效,而且很可能使你失去信心。我們應當允許在性格的轉化上有個緩沖的過程。一輛高速前進的車子,如果要倒車,就得先把車停穩(wěn),然后往回倒,停車的過程就是緩沖的過程。有了這個緩沖過程,才能抵消車子前沖的慣性,順利地把車子倒回去,否則就會把車子弄翻。性格在發(fā)展中也有一種慣性,你要改變它的發(fā)展方向,就必須首先把它的慣性停下來,然后再慢慢改變它的發(fā)展方向。比如,急躁易怒、愛發(fā)脾氣的人,性格培養(yǎng)的第一步應當是先設法克制火氣,在將要發(fā)火時使自己冷靜下來。即使克制火氣時,呼吸急促、臉漲得通紅、感情很不自然,也不要放松克制。過了一段時間,再提出進一步要求,即不但不發(fā)火,還要表情自然、呼吸不急促、臉色無變化。這個要求也達到了,再進而要求自己抑制火氣時能瀟灑自如、豁達大度。如此循序漸進,性格才會逐步地由急躁易怒變?yōu)榛磉_大度??朔涣夹愿瘢挥羞@樣從較低的起點開始,一步一步提高要求,才能順利實現性格的轉化。
.從改變壞習慣到改變性格
在性格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實現性格的漸變,從改變習慣到改變性格,就是性格漸變的途徑之一。
有人曾把習慣比做人的"第二天性",實際上,人們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現的正是一個人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俗話說,"積習難移""習慣成自然"。在對自己行為的支配中,習慣的力量比任何理論原則的力量來得更大。一切最好的理論原則,最好的行為準則,在成為你的習慣之前,你不見得能夠始終如一地去信守它。只有在變成了你的習慣之后,它才能在你的行為中鞏固下來。因此,性格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努力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培養(yǎng)自己嚴謹和有條理的性格,就應當在每一件小事上培養(yǎng)自己嚴謹和有條理的習慣:穿衣服,先穿哪件,后穿哪件,有一定的條理,不亂穿一氣;東西放置,有一定的秩序,不能放得亂糟糟的;辦事情,先做哪件,后做哪件,有明確的規(guī)劃,不隨心所欲;時間安排,什么時間干什么,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果你時時處處都能注意做到嚴謹和有條理,那么這種習慣形成之日,就是嚴謹和辦事有條理的性格形成之時。
從培養(yǎng)習慣到改變性格,這個過程要求我們能夠針對自己暴露出來的性格弱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之相反的習慣,通過這種新的習慣來克服和改變原有的性格弱點。比如,你在性格上犯有"冷熱病"的毛病,情緒時高時低,你就應當找出"冷熱病"的病根,克服過于計較小事的心理,逐步培養(yǎng)不為小事動容的習慣;如果你好勝心過強,經常使自己惴惴不安,你就要放棄做一個"超人"的企圖,并且中止以眼前勝敗來衡量成績的習慣,而培養(yǎng)從長遠看問題的習慣;如果你性格急躁,你就不要老是忙忙碌碌,在時間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培養(yǎng)安詳從容地進行工作的習慣;如果你性格易怒,你就應當學會用克制和幽默來克服怒氣,并培養(yǎng)自己寬宏待人的習慣??傊?,在你最容易暴露性格弱點的地方,你得先行"對抗",用相反的習慣去克服和戰(zhàn)勝它。這種辦法將有助于你積小勝為大勝,最后達到完全改變性格弱點的目的。對于培養(yǎng)一種新的性格,許多人往往認為是很難的事。但對于培養(yǎng)一種好的習慣,大家還是有信心的。實際上,只要我們有決心、有恒心,真正培養(yǎng)起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優(yōu)良的性格也就在這些習慣中形成了。
.從控制情緒到轉化性格
情緒是性格的特征指標之一,人們的不同性格,常常通過不同的情緒反映出來。性格樂天、心胸豁達的人,其情緒會經常處在喜悠悠、樂陶陶、無憂無慮的境界;性格抑郁、心胸不寬的人,在情緒上則常常唉聲嘆氣、愁眉苦臉,似乎有無窮的憂慮和無盡的煩惱。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面前,人們不同的情緒反應更能表現出人們不同的性格。同樣是在行動中遇到了阻力和困難,有的人因困難引起愁悶和憂慮;有的人則因困難激起更高昂的斗志和干勁。同樣面對殘暴的敵人,有的表現出害怕、畏懼的情緒,有的則表現出憤怒、仇恨和誓死拼斗的情緒。顯然,前一種情緒表現出的是軟弱怯懦的性格,后一種情緒則表現了英勇頑強的性格。
一方面,情緒是性格的反映,不同的性格產生著不同的情緒;另一方面,情緒對性格也有反作用、也可以感染性格。某種情緒持續(xù)的時間越長,對性格的感染作用就越明顯,也就越能促進性格的轉化。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培養(yǎng)某種情緒,逐步地改變某種與之相應的性格。比如,性格抑郁的人可以首先培養(yǎng)自己具有愉快歡悅的情緒,使自己高高興興地生活。歡悅愉快的情緒持續(xù)愈長,愈有可能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愉快心境。長期受到愉快心境的感染,原來比較抑郁的性格就會逐步轉化,變得開朗和活躍起來。同樣,性格比較暴躁的人,也可以通過努力培養(yǎng)平靜、從容的情緒,使自己保持心平氣和的心境,促進暴躁性格的轉化。有的人認為,當情緒沖動起來時,人們很難理智地控制自己,因此,暴躁易怒的性格實際上難以克服。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情緒不是不可控制的,它完全能夠被人所主宰。情緒是人腦的機能,當激烈情緒爆發(fā)時,可以暫時地出現"意識狹窄"的現象,即注意力的中心被集中引向激起情緒的事物上,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容易為情緒所支配。但是,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并不是說人已完全失去理智力。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緒沖動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他能控制住情緒沖動,實際上他已經在逐步改變他急躁易怒的性格了。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地消除煩惱、憤怒、急躁等不良情緒,這對于幫助他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性格無疑會有幫助的。在困難和失敗面前,情緒對性格的感染作用更為明顯。這時,情緒越是沮喪,越容易助長性格中的怯懦傾向。而通過鼓舞情緒等手段激發(fā)自己奮勇拼搏的戰(zhàn)斗激情,就能使我們堅強起來。經常地、反復地進行這種情緒鼓舞,我們就能在困難和失敗面前成為勇敢和堅強的人。
.從臨時狀態(tài)到穩(wěn)定狀態(tài)
每一種性格在個人身上都可以表現為兩種狀態(tài),即臨時狀態(tài)和穩(wěn)定狀態(tài)。如自信心,一種是作為性格特征的自信心,一種是完成某一任務的自信心。前者是自信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它始終存在于個人的性格之中;后者是自信心的臨時狀態(tài),它只存在于從事某一任務的過程之中。再如勇敢,有的人不管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勇敢的,勇敢在他的性格結構中呈現出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另外一些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怎么勇敢,只是在進行某一特定的工作時才表現出勇敢。那么,我們就不能說他具有勇敢的性格,而只能說他在從事某特定的工作時具有勇敢精神。無論何人在一定范圍、限度和時間內,使自己保持某種性格狀態(tài),畢竟不是很難的。因此,性格的臨時狀態(tài)比較容易形成,只要置身于非需要某種性格不可的環(huán)境和場合,他就能暫時地表現出這種性格來。
性格的臨時狀態(tài)是不鞏固的,需要或者產生這種性格狀態(tài)的條件一變化,這種性格狀態(tài)也就消失了。但是,我們可以把這種性格臨時狀態(tài)作為培養(yǎng)良好性格的起點,并把它保持下去,使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積累,逐步變?yōu)橄鄬Ψ€(wěn)定的性格特點。比如,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要培養(yǎng)性格的果斷性,就可以先在任何一件具體事情上培養(yǎng)果斷性,做這件事是果斷的,做下一件事仍然是果斷的。一個自卑的人可以先從培養(yǎng)對具體工作的自信心開始,每一件事情都充滿信心地去做。這樣,就把每一件工作都當作了培養(yǎng)性格的過程,而把這一過程中表現出的性格臨時狀態(tài)當作整個性格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鏈條"。把許多這樣的"鏈條"連接起來,各個臨時狀態(tài)的性格就會聯結成整體的穩(wěn)定狀態(tài)的性格,從而促進性格的優(yōu)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