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合一方
組成:本方由三類藥物構成,故名三合一方。即扶正培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三類藥物。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先生將此三類藥物擬訂了甲乙二方。
甲方:益氣解毒活血祛濕,適用于氣虛濕滯者。
黨參15g 黃芪50g 五味子9g 全瓜蔞15g 黃柏9g 羊蹄根15g 蒼術9g 茯苓9g 赤芍9g 丹參9g 田基黃15g 雞骨草15g 鮮茅根15g
乙方:補腎活血解毒,適用于腎氣不足者。
生地50g 仙靈脾15g 菟絲子9g 五味子9g 太子參15g 赤芍9g 桃仁9g 當歸9g 丹參15g 全瓜蔞15g 紫草9g 黃柏9g
功能:清熱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陽性。
方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陽性長期不轉陰,是邪正斗爭的反復,二者時長時消,故致反復纏綿,正勝則轉陰,邪勝則轉陽。先生認為,治療時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治法包括3個方面,即清熱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黃芪、黨參、太子參、五味子益氣,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生地、仙靈脾、菟絲子補腎,此二類是扶正培本。其次是針對病毒的祛邪藥物,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二方面。全瓜蔞《海上集驗方》、《普濟方》認為能治黃疸,先生認為降低轉氨酶有效。羊蹄根又稱土大黃,涼血止血,有抗真菌抗病毒治黃疸作用。黃柏清熱燥濕。赤芍、丹參、桃仁、當歸,活血化瘀,這是針對病邪入侵引起肝血壅滯而用。田基黃又稱地耳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抗菌,藥理證明能降谷丙轉氨酶,治急慢性肝炎均有良效。雞骨草,清熱解毒,舒肝散瘀,經臨床證實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有效。紫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本草經疏》認為能治五疸。蒼術燥濕健脾,茯苓利濕健脾,祛邪兼扶正。
辨證運用:上述二方,前方扶正以益氣為主,凡見四肢乏力,神疲倦怠,面色萎晦者用之。后方扶正以補腎為主,凡是肢冷畏寒,腰酸膝軟,頭暈耳鳴的用后方。二方均可加入蒲公英、板藍根以加強解毒。運用時凡有明顯癥狀者,均應辨證加入對癥的藥物。如陰虛病人失眠、口干、溲黃,可加石斛、花粉、首烏、麥冬、阿膠,失眠重者加棗仁、夜交藤,肝膽火旺加山梔、龍膽草,心火偏盛者加川黃連,大便溏瀉加訶子、神曲,食欲差者加砂仁、蔻仁、陳皮,腹脹者加藿梗、大腹皮子。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陽性,現代醫(yī)學無滿意的治法。中醫(yī)如何辨證論治尚是個難題。臨床上多數病人無癥狀,極少黃疸出現。其有癥狀者,如口舌干苦,小便黃赤,脅脹或痛,近于肝熱氣滯一類,但這些也不是必見之癥,很難肯定屬于中醫(yī)何病,因此,先生認為必須從辨病與辯證相結合這一思路進行探索。根據其病遷延不愈的特點,他提出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祛邪,益氣補腎以扶正的原則,用藥上選擇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藥物,發(fā)掘古代治黃疸的藥物,吸取現代藥理證明有抗病毒的藥物及已被臨床證實能治急慢性肝炎的藥物。同時針對患者出現的各種癥狀,選用適當的藥物加以糾正。治療癥狀,可因癥狀的消失而增強抗病能力;扶正治本,可以增強病人抗病力,恢復體力;治療病原,可以消除癥候,使之不損害病體。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一方面。
二、下瘀血合犀角地黃加減湯
組成:廣犀角9g 桃仁9g 地鱉蟲9g 生大黃24g 丹皮12g 連翹12g 黑大豆39g 對座草30g 黃連6g 龍膽草9g 山梔9g 田基黃30g 茵陳30g 茅根30g
功能:清熱解毒化濕,清營涼血散瘀。
主治:急黃、發(fā)熱、腹脹滿、脅痛、厭食(重癥肝炎)。
方解:重癥肝炎現代醫(yī)學分急性肝壞死或亞急性肝壞死,主要病變肝細胞大塊壞死致肝臟萎縮。表現為黃疸迅速加深,又較快出現譫語狂躁,急者數周,緩者數月。終因神昏而亡。祖國醫(yī)學認為由于熱毒所致,或天行疫癘造成。治療須以猛藥重貼直接截斷病邪入侵,迅速扭轉病勢,不能再守衛(wèi)氣營血之劃分,而徑將清熱解毒、清營涼血散瘀合于一方,方中犀角《神農本草》云:“治百毒、瘴氣”、《本草綱目》云:“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fā)狂譫語,發(fā)黃發(fā)斑。”其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力甚強。生大黃清熱解毒,攻下泄熱,亦具涼血散瘀之功。黃連、龍膽草、山梔、連翹,皆清熱解毒利濕之藥,大清心、肝、腎、三焦之火邪。生地黃涼血、養(yǎng)陰、清熱,經臨床驗證治療傳染性肝炎特別是降低谷丙轉氨酶有較顯著的效果。丹皮、茅根有清熱涼血作用。蟲又稱地鱉蟲,《神農本草經》說:能治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桃仁《神農本草經》說主瘀血,血閉癥瘕。藥理證明具有抗凝血作用及溶血作用。對座草又稱大葉金錢草,清熱利濕,治黃疸消結石,藥理證明有促進黃疸排泄作用。茵陳、田基黃經臨床證實對急性肝炎有很好的退黃除濕作用,黑大豆《別錄》說主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全方既以清熱解毒涼血祛除病毒,
急性及亞急性肝壞死,中西醫(yī)均無救治良法。先生遍查古代論述及方藥,效果多不理想。為此先生認為必須另辟途徑,努力探索。終于在《婦人良方》卷七附方中發(fā)現一段描述“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用桃仁、大黃、甘草、肉桂。方中大黃獨重,先生認為此處的描寫頗似重癥肝炎,且所用主藥與先生所創(chuàng)截斷扭轉學說相符,遂廣其制,立下瘀血合犀角地黃湯加減,以治本病。下瘀血湯出自《金匱要略》,為活血化瘀之良方。犀角地黃湯出自《千金方》,專治熱入營血,神昏譫語,吐衄發(fā)斑。二方合用,則增強了清營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此為先生妙用古方、善于開拓,甚有啟迪。
三、軟肝湯
組方:生大黃6-9g 桃仁9g 地鱉蟲3-9g 丹參9g 鱉甲9g 炮山甲9g 黃芪9-30g 白術15-60g 黨參9-15g
功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
主治:癥瘕、積聚、脅痛、臌脹(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加味而成,原方主治產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鱉蟲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可促進肝臟生理機能好轉,并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炮山甲咸能軟堅,性善走竄,鱉甲味咸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兩藥均對肝硬化肝脾腫大有較好治療效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后天之本,佐以黃芪、白術、黨參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且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調整貼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之功。
辨證:濕熱內蘊者可選加茵陳、山梔、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蘇梗等;肝氣郁滯者可選加柴胡、郁金、枳殼、青皮、木香、綠萼梅等;肝絡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肝經郁熱者可選加生山梔、丹皮、連翹、龍膽草等;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玄參、麥冬、石斛、女貞子、地骨皮等;陰虛火旺者用上藥再加龍膽草、白蒺藜、山梔等;脾腎陽虛者可選加炮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愈重。營熱絡傷癥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廣犀角、生地、丹皮、連翹、赤芍、玄參、茅花、山梔、蒲黃、羊蹄根、小薊草,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面額瘰疬、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腫有輕度腹水者,可選加防己、將軍干;冬瓜皮、玉米須、薏苡、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如出血較多,癥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藥,用益氣健脾法加大貼量可止衄;大便次數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制大黃先煎。
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臟彌漫性炎癥或廣泛的肝實質變性和壞死繼續(xù)發(fā)展而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先生五十年代到華山醫(yī)院后首先向這種頑疾發(fā)起進攻,他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制訂了攻補兼施,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方案,并研制了一套方藥,收效頗顯,屢挽沉疴。當時報紙登載了他的事跡后,國內外許多患者慕名而來求治,其中很多肝硬化腹水病人經先生診治后化險為夷。本方主要是針對早期肝硬化而設,方中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藥為主,佐以益氣健脾,扶正祛邪之品,體現先生提倡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學術觀點和善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肝病的獨到經驗。
四、巴漆丸
組成:巴豆霜1.5g 干漆10g(微熬去煙) 陳皮10g 生蒼術10g
功能:攻下逐水。
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
方解:本方用巴豆,《本經》云主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端幮浴氛f:治十種水腫。據現代藥理研究,巴豆油至腸與堿性腸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呈峻下作用,使腸蠕動強烈。本方依傳統(tǒng)用法,將巴豆去油,成為巴豆霜,毒性較弱,服后很少有腹痛發(fā)生。干漆《別錄》說它消瘀血痞結,利小腸。張元素說能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瘀血。先生作消瘀破積之用。陳皮為廣東產的甜橙皮,經久稱為陳皮?!侗窘洝氛f主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秳e錄》說治下氣止呃咳,治氣沖胸中,除膀胱留熱停水,利小便。本方用作健脾利氣藥。蒼術《別錄》說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結滿。甄權說主心腹脹痛,水腫脹滿。本品配陳皮、川厚樸、甘草即平胃散,作健胃助消化之用,據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它含有大量維生素A、B。全方以巴豆峻下逐水,干漆消瘀破積為主藥,配以蒼術、陳皮健脾和胃,行氣利水,既可協(xié)同主藥之逐水破結,又顧護脾胃,避免峻藥對腸胃的損傷,以達到峻下逐水,又不致于過分損傷正氣的目的。
制作、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上藥共研細粉,蜜水調和令勻,捻丸如綠豆大小。現做現服,不可太干,太干了服后不化,完粒排出,又不可研碎服,否則刺激胃部引起惡心嘔吐,對食道靜脈怒張者恐因此引起出血,故以不干不濕,質軟易化為度。每次服1.5g
如不瀉可漸增至2.1g、3g 最高貼量可至4.5g 以能瀉出多量水份為準。每日服一次或二次,或隔日一次,或數日一次,總之視病情及患者體質而定。每日服一次者,可于清晨空腹服下,服后吃熱粥一碗,以助藥力,每日服二次者,另一次可于下午三時服用,為避免病員夜間排便,下午三時以后勿服為佳。
由于本方攻逐水飲力量很強,對人的體力有一定損傷,因此,凡有以下情況者不可運用本方:有肝昏迷跡象者;有極顯著之食道靜脈曲張或多次大量嘔血黑糞者;兼有其他合并癥,如高熱、門靜脈血栓形成者。
在治療以后,仍要注意以下問題:
1.凡病情極度嚴重,體力極衰者或服巴漆丸至3g以上連續(xù)數日仍無泄者,治療難以見效,宜及早采用其他方法。
2.腹水退盡后,仍須服湯藥一段時期以資鞏固??捎醚a利方而去商陸、陳葫蘆、瞿麥三藥。
3.在治療期間,可根據中醫(yī)傳統(tǒng),結合西醫(yī)治療原則,予以無鹽少油或少鹽少油飲食,腹水退盡后可逐漸增加飲食中鹽份。此外亦可酌情給維生素、葡萄糖等。
4.有食道靜脈曲張者,于病程中仍須注意骨刺及粗硬食物,以免引起出血。治療完畢俟體力恢復后,仍以施行外科手術為佳。
5.服藥后發(fā)生泄瀉并伴有腹部劇痛者,可服阿斯匹林一片(0.3g)即止,以勿用阿托品為是,如病人服后接連腹瀉不止,可予停藥一二天。
辨證加減:在用巴漆丸治療時,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選用幾種湯藥作輔助。開始時用攻下方,腹水漸退時可改用攻補方。體弱不勝攻下者用補利方。
1.攻下方:適用于體格強實,無虛憊現象,小便少而赤,能飲食而由于腹脹不敢食者。凡本有腹瀉,極度虛憊,不進飲食者勿用。
檳榔20g 商陸12g 甘遂4.5g(煨) 郁李仁10g(杵泥) 續(xù)隨子10g(杵泥) 牽牛子12g(杵泥) 鱉甲30g 蒼術15g 陳皮6g
2.攻補方:鱉甲30g 當歸10g 黃芪10g 商陸12g 甘遂4.5g(煨) 豬苓15g 赤苓15g 陳葫蘆12g 檳榔15g 生蒼術10g 生粉草6g
若患者較虛,可加黨參15g。
3.補利方:為不適宜于服用巴漆丸與攻下方而設。
黨參10g 黃芪10g 陳皮10g 山藥10g 當歸10g 豬苓10g 赤苓10g 蒼術10g 陳葫蘆15g 鱉甲30g 瞿麥10g 商陸15g
五、扶正化瘀利水湯
組成:川大黃6-9 g 桃仁9g 地鱉蟲9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30g 黑大豆30g 澤瀉15g 茯苓15g 西瓜皮30g 陳葫蘆30g 玉米須30g 對座草30g 木通9g
功用:益氣養(yǎng)陰,化瘀利水。
主治:癥瘕、膨脹、水腫、晚期肝硬化腹水。
方解:晚期肝硬化腹水病情錯綜復雜,虛實夾雜,治療十分困難。一方面病人久經疾患,體力極度下降,另一方面瘀血、腹水等產物亟待排除。先生組方從兩方面著手:益氣健脾以扶正,化瘀利水以祛邪。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脾為后天之本,職司運化。脾胃祛弱則健運受礙,清陽不升,濁陽不降,遂成血瘀腹水之局面。而病情的預后,亦以脾胃之氣的恢復程度為轉移,現代藥理證明黃芪黨參等益氣藥物,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對于抗病及體力的恢復有較好作用,同時,這些益氣健脾藥通過健運脾胃亦具有利水作用,有益于腹水的消除。川大黃、桃仁、地鱉蟲三藥為《金匱要略》下瘀血湯,治婦人產后腹痛閉經,活血化瘀力強。川軍泄熱解毒,蕩滌瘀血,桃仁、地鱉蟲破瘀攻積,皆活血散瘀之重貼,為治療肝硬化腹水之病本即肝血郁滯瘀積而設。黑大豆功兼逐水脹,除胃熱,下瘀血,治水腫與腹水均有良效。其余數藥則均為利水消脹之貼,《本經》謂澤瀉能“消水”,西瓜皮清熱解暑、止渴利尿,臨床證明能治水腫。陳葫蘆《飲片新參》說能“利水,消皮膚腫脹”?!稐l居士奇選方》說“治中滿膨脹”。玉米須利尿泄熱利膽,治黃疸。藥理證明有利尿利膽作用。對座草清熱利濕消腫,治黃疸水腫,現代藥理證明有利膽作用。木
辨證運用:利水效果不佳者,可加防己、將軍干,或螻蛄。初次腹水,正虛不甚者,可減少利水藥增加養(yǎng)血活血之當歸、丹參、生地、赤芍,軟堅散結之鱉甲、牡蠣,以改善肝血瘀滯,積極治療肝硬化。如果體質較實,大量腹水脹滿難堪,小便極少者,則應先攻逐腹水,可減少扶正藥物,加入商陸、大戟、芫花、車前子、大腹子皮、黑丑白丑等,亦可配合巴漆丸、舟車丸等。熱毒蘊結選加山梔、丹皮、連翹、茅根、川黃連。濕重去黨參加蒼術。氣滯選加枳實、乳香、藿梗蘇梗。陰虛加生地、阿膠,納呆選加焦山楂六曲、炙雞金、谷麥芽、砂仁。肝區(qū)痛選加九香蟲、醋延胡索、炒五靈脂、乳香。陽虛寒郁,選加附片、干姜、桂枝。鼻衄選加茅根、茅花、仙鶴草、羊蹄根、蒲黃。
晚期肝硬化腹水,是先生建國初期最早開始鉆研的課題。起初先生主用攻法,以巴漆丸為主,輔以各種湯藥扶正或調理。以后。隨著西醫(yī)利尿藥物的更新,中醫(yī)治療本病的側重點轉向從根本治療疾病,改善體質,而不在于短期消除腹水。先生摸縈了以滋肝和營,健脾利水,軟堅消積的基本治法,療效進一步提高。七十年代以后,先生鉆研活血化瘀治則,對肝病的治療則有根本的改變。他認為肝血瘀滯是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機,其余均由此而產生。對于肝硬化腹水,瘀血郁肝是病原,氣虛脾弱是病體,病實體虛,虛實互間,治療時須病體兼顧,揆度邪正,化瘀扶正利水,肝脾腎同治,誠如沈金鰲所說:“惟有補益攻伐相間而進,方為正治。”
六、截喘湯
組方:佛耳草15g 碧桃干15g 老鸛草15g 旋覆花10g 全瓜蔞10g 姜半夏10g 防風10g 五味子6g
功能:降逆納氣,化痰截喘。
主治:咳嗽痰多,氣逆喘促(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
方解:本方系先生對支氣管哮喘的截治方法進行長期的研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篩選民間單驗方優(yōu)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拾遺》,功專化痰、止咳,平喘;老鸛草出《本草綱目拾遺》。功能祛風活血,清熱解毒,民間有老鸛草平喘的單方,能祛痰擴張支氣管,老鸛草煎貼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斂,《飲片新參》有“除勞嗽”記載,民間有治頑喘的經驗,上三味除痰鎮(zhèn)咳而平喘逆,且能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為主藥。輔以旋覆花開結化痰,降逆止咳;瓜蔞清上焦之積熱,化濁痰之膠結,善開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氣去胸中痰滿猶能治咳。佐以五味子補腎納氣,鎮(zhèn)咳斂肺,防風《藥法類象》謂“治風通用,瀉肺實”,是一味抗過敏的有效藥,能抑制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的變態(tài)反應,清除過敏原的刺激。上方共有具清肺化痰,降逆納氣截喘之效。
辨證加減:氣虛者加白參3g 黃芪30g;腎虛者加蓯蓉15g 巴戟天15g 補骨脂15g 亦可加蛤蚧粉3~5g;陰虛有熱者加黃柏 知母 玄參
生地各9g;咳甚引起喘促無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g 馬勃6g 天漿殼3 只;熱喘加石膏15g 知母 黃芩各10g;寒喘加炮附片9g 肉桂3g 鵝管石9g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須特制,砒石5g 明礬10g 豆豉100g糊丸綠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腎病勿服,有效與否一星期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咯不爽者,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g;胃家實便秘者加服調胃承氣湯一貼;喘止后常服河車大造丸、左歸丸或右歸丸3g 日2次口服。
七、新加玉涎丹
組方:蛞蝓20條 浙貝母15g
功能:清熱化痰定喘。
主治:胸悶喘促,咳嗽痰多,體質表現為熱性,如兼見舌紅口干,面頰俱紅,時有目赤等(支氣管哮喘)。
方解:玉涎丹是一張民間單方,江南部分地區(qū)居民常用以治療支氣管性氣喘。在歷代醫(yī)家方書里,并沒有詳細的記載,僅黎陽王氏秘方記載:“治哮喘方:蛞蝓10條(即無殼的蜒蛐10條),象貝9g 共搗為丸,每服1.5g 早夜各1次。”方中蛞蝓味咸、氣寒、無毒,功擅清熱祛風,消腫解毒?!侗静輩R言》云:“善治一切風熱火燥為眚,一切風熱火痰為病。”適用于熱性喘息痰多之癥;浙貝母味苦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泄降、散結,療痰喘,止咳喘。兩藥合用,對支氣管哮喘確有良效。
制作及服用方法:將蛞蝓洗凈,再將浙貝研為粉末,適量拌勻,搗糊為丸,制成綠豆大。每服5分至1錢,日服2次,連服1~3個月。
臨床病案、觀察:上海第一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現華山醫(yī)院)中醫(yī)科曾于1957年1月至12月以“玉涎丹”治療64案支氣管性氣喘病人,取得較好療效。
1.病案、來源:64案均為門診病案,經西醫(yī)內科檢查,確診為支氣管性氣喘,并連續(xù)服用玉涎丹1個月以上者。
2.玉涎丹成分、配制及用量:將蛞蝓洗凈,再將象貝母研為粉末,以適量象貝母拌研蛞蝓,制成綠豆大丸子,其用量每天2次,每次吞服5分至1錢,連續(xù)1~3個月或更長時間。一度市場貝母缺貨,以百合代替貝母。
3.療效標準:觀察治療前后哮喘發(fā)作頻度和嚴重程度決定療效,兩者均分為3級。1)顯著進步:治療后發(fā)作頻度降低一級以上而發(fā)作有嚴重程度降低二級以上或發(fā)作頻度降低二級以上而嚴重程度降低一級以上者;2)進步:發(fā)作頻度與嚴重程度都降低一級者;3)好轉:發(fā)作頻度或嚴重程度有一項降低一級者;4)無效:發(fā)作頻度與嚴重程度均無變化者;5)惡化:發(fā)作頻度或嚴重程度升高一級以上者。
4.治療效果:經治療后,顯著進步者21案,進步者24案,好轉者7案,總有效率為81.2%,無變化者12案,未見惡化病案。64案、其中47案、治療后發(fā)作頻度有不同程度減少,降低二級以上者20案,降低一級者27案,有效率為73.4%,無變化者17案,在無變化病案中,有5案的發(fā)作嚴重程度仍有減輕。治療前后發(fā)作嚴重程度比較,有49案、經治療后發(fā)作嚴重程度有不同程度減輕,其中降低二級以上者9案,降低一級者40案,有效率為76.6%,無變化病案中,有3案的發(fā)作頻度仍有減少,未見有發(fā)作頗度與嚴重程度增加的病案。
5.病程與療效關系:5年以上者51案,有效41案,占80.4%;3-5年者5案,有效3案,占60%;3年以下者8案,全部有效,有效率為100%,可見病程短療效較高。
6.輔助療法:在應用玉涎丹治療支氣管性氣喘病過程中,曾合并其它湯丸藥作輔助治療。當哮喘急性發(fā)作時,主要并用定喘丸,定喘湯,因玉涎丹對支氣管性氣喘的即刻療效并不顯著,經用定喘湯治療后,再用玉涎丹控制發(fā)作,符合張景岳所謂“既發(fā)時,以攻邪為主”之意。在非發(fā)作期或發(fā)作時間較久而嚴重程度較輕時,主要并用河車大造丸、金匱腎氣丸、二冬膏等藥,上述成藥均為強壯貼和潤補肺藥,都沒有制喘藥物在內,使用這些藥物輔助玉涎丹治療本病,更可提高玉涎丹的療效。
八、砒礬丸
組成:砒石1份,明礬3份,豆豉10份,上藥共研極細面,糊和調極勻,做丸如綠豆大。
功能:除寒痰,定喘嗽。
主治:一切寒證喘咳痰嗽(支氣管哮喘)。
方解:砒石辛酸大熱,有大毒,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明礬酸澀寒,有毒,有消痰、燥濕、解毒、殺蟲之效,加入豆豉和胃解毒,《本事方》紫金丹有砒石、豆豉合用治寒喘,《圣濟總錄》有白礬散止喘嗽,化痰涎的記載。
應用與禁忌:砒石為大熱大毒之品,如用之得當,見效迅速,超量誤服,能危及生命,因此配制一定要嚴格掌握貼量,每次服5~7粒,日服兩次,一周為一療程,無論有效與否,均應停藥觀察5~7日后再服一療程。有肝腎病、熱性哮喘者及有出血傾向,如咯血、便血、衄血者勿服。個別患者服后有惡心,胸中發(fā)熱,咽部干燥,胃納呆滯,面浮臉腫等癥狀,可停藥2~3日或減少貼量,一般不會中毒。
九、姜氏黑大豆丸
組成:黑大豆120g 山藥60g 黃芪60g 蒼術60g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益氣健脾,化瘀利水。
主治:面目下肢浮腫,腰痛(慢性腎炎、蛋白尿)。
方解:黃芪為補中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的重要藥物,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它有利尿消腫之功,能治腎炎蛋白尿癥,有降血壓及強壯作用。蒼術能健脾燥濕解郁辟穢,《珍珠囊》說它“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藥理實驗證明它有興奮腸蠕動,消除腸脹氣的作用以及顯著的排鉀、鈉、氯等無機鹽的作用。山藥,《本草正》說它“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上三藥配合,具有健脾益氣,固腎攝精,利水消腫之功。最為妙的是主藥黑大豆一味?!秳e錄》說能“逐水脹,除胃中熱痹,下瘀血。”《本草綱目》說:“黑豆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故先生治療腎炎蛋白尿重用黑大豆為君藥。黑大豆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其它營養(yǎng)物質,既能補充腎炎患者體內因蛋白尿而丟失的蛋白,又能滋水補腎,固澀腎精,活血解毒。
辨證加減:先生指出,此藥宜研末或入丸吞服。如果入湯煎,其效大遜。一般早晚各服1次,每次10g 開水吞服。臨床上常用本丸加入辨證復方中配合運用。待病情穩(wěn)定后常服本丸以資鞏固。若神疲氣短,納食不馨,大便不實,面色萎黃,腰膝酸軟,形體消瘦,舌淡紅,脈細,此為脾腎氣精兩虛,固攝無權,以益氣固腎攝清之法,黨參12g 白術12g 升麻3g 益智仁9g 補骨脂9g 菟絲子9g 枸杞子9g 熟地9g
山茱萸肉9g 金櫻子9g 潼蒺藜9g 龍骨15g(先煎),另服黑大豆丸。若水腫反復或良久不退,面白肢冷,尿少大便溏薄,腰酸背痛,此屬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治以溫陽益氣利水,附片9g 黨參9g 黃芪9g 桂枝6g 白術9g 茯苓15g 仙茅9g 仙靈脾9g 生姜3g。另服黑大豆丸。
黑大豆丸,為先生所創(chuàng)用,慢性腎炎之水腫與尿蛋白二者有一定的關系,尿中流失大量蛋白,加重了水腫的癥狀。水腫患者從辨證看多為脾腎陽虛,若脾失運化,腎失封藏。脾腎不足,則精氣不能滋養(yǎng)人體,而從尿中漏出。所以,先生在運用大貼健脾固腎之品的同時,選用黑大豆為主藥。黑大豆一藥,今人雖然少用,古人論述頗豐。除了《本草》記載它有補腎消腫利水活血解毒之功外,不少方書記載了大量有關方貼。腎炎除脾腎虧虛之外,亦與瘀、熱、毒有關。而黑大豆身兼數種功能,無疑是十分適用的。且其本身為優(yōu)質蛋白,能補人體之損失,故無論在治療期間,還是在鞏固療效時期,均可服用,臨床實踐證明確有良好的療效。
十、地烏蠲痹湯
組成:生地60g 制川烏9g 威靈仙9g 蠶砂15g 秦艽15g 烏梢蛇6g 懷牛膝9g (豕希)薟草15g 五加皮15g 獨活9g
方中制川烏先煎15分鐘,每日1貼,水煎服,重者1日2貼,分4次服。
功能:滋陰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化熱傷陰的熱痹所致的肌肉、筋骨、關節(jié)疼痛、麻木、重著、腫脹(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方解:方中生地黃甘寒,有滋陰潤絡、涼血清營、補益肝腎之功,《本草經》有“逐血痹”、“除寒熱積聚”、“除痹”的記載,先生用生地黃治頑痹常投以大貼量,用量可至150g。制川烏辛熱,《外臺秘要》說川烏有6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yǎng)臟腑三也;治諸氣四也;破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在這6大作用中,尤以溫經散寒祛痹止痛之功為最著,風寒濕三痹均需辛溫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溫燥烈之品無不有傷陰耗血之弊,川烏與生地相配,取利祛弊,雙向調節(jié),相得益彰,共為主藥。威靈仙竄走十二經絡,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益以獨活、烏梢蛇,祛風濕止疼痛之力尤強;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溫,二藥均有強筋骨,補虛損之效,可助生地黃補益肝腎,扶助正氣之力。(豕希)薟草強筋骨,祛風濕,蠶砂和胃化濁,秦艽祛風濕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貼,諸藥合用,既補不足之肝腎,又祛風寒濕邪之痹阻。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五加皮、秦艽、獨活等藥均有很好的消炎鎮(zhèn)痛作用。
辨證加減:行痹加防風10g 桂枝10g;痛痹加細辛5g 乳香、沒藥各6g;著痹加米仁15g 茯苓15g 蒼術9g;熱痹加知母、黃柏各9g
白芍15g;若痰濕留滯經絡則生地減量,酌加白芥子9g 海桐皮15g;瘀血阻滯經絡則可加丹參15g 川芎9g 桃仁9g;肝腎陰虛可加女貞子12g
旱蓮草12g;腎陽不足可加杜仲9g 狗脊9g 菟絲子15g 川續(xù)斷9g。病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病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黃柏。
十一、截咳方
組成:百部12g 南天竹子6g 天漿殼3只 馬勃3g 8歲以下兒童減半。
功能:溫肺肅肺,截治咳嗽。
主治:凡急慢性或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咳嗽劇烈,無痰或痰少難咯者。
方解:百部性味苦甘微溫,功能溫肺潤肺下氣止咳,因百部溫潤而不燥,又有開泄降氣作用,故不論外感、內傷、寒熱虛實、新久諸般咳嗽均可以應用,尤以治久咳、頓咳和肺癆咳嗽為宜,《醫(yī)學心悟》中止嗽散用百部治各種咳嗽,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百部堿能降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為方中主藥;南天竹子,性味苦澀微甘,平,有小毒,功專止咳,有較好的鎮(zhèn)咳作用,該藥含有南天竹子堿,有強烈的麻痹呼吸中樞的作用,故過量易中毒,成人用量一般不超過2錢;天漿殼性味甘辛溫,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先生認為該藥稍具強壯作用,與百部配合,民間治療百日咳有良效,可以推廣使用于諸般咳嗽,尤其陣發(fā)性咳嗽療效較好;馬勃性味辛平,功能清肺利咽,可泄肺熱而止咳,經現代藥理研究,百部與馬勃對呼吸道及肺部多種病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并能保護支氣管粘膜,降低呼吸中樞興奮性,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從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看,四味藥相輔相成,既能溫肺潤肺,又能肅肺清肺,邪去肺寧,其咳則遽然而止。
辨證加減:新感外邪而暴咳者,去南天竹子、天漿殼加前胡9g;兼風寒者加麻黃6g;風熱者加開金鎖15g 牛蒡子9g;伴發(fā)熱者再加魚腥草鴨跖草各15g;如有咽痛喉癢者,加蟬衣或僵蠶9g、木蝴蝶3g;外感兼濕痰偏盛,痰多而咳者,去南天竹子、天漿殼加半夏9g、陳皮6g、膽南星3g、桔梗3g;久咳而正虛者,去馬勃加五味子6g;久咳氣虛者加黨參、黃芪、黃精各9g;陰虛干咳者另加北沙參、麥冬、天冬各9g;痰黃難咯者屬陰虛夾有痰熱,也可酌加南沙參、竹瀝以潤肺化痰。
十二、益氣止瀉湯
組成:黃芪15g 黨參15g 制附子9g 烏梅10g 訶子10g 木香10g 川連3g 地錦草15g 馬齒莧15g
功能:益氣溫腎,扶正固澀。
主治:久瀉腹痛,便形不實或挾粘凍(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
方解:本方是治療脾腎陽虛,濕熱羈留的久瀉。方用黨參、黃芪補中益氣湯,黨參《本草正義》說:“力能補脾養(yǎng)胃…
…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黃芪《醫(yī)學啟源》說“善治脾胃虛弱”,《別錄》說:治“腹痛泄痢”,更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本草匯言》謂“驅風運毒”,對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下利尤為相宜。葉天士說“久瀉無有不傷腎”,附子《本草備要》謂“補腎命火”,虞摶謂“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溫熱藥達下焦,以驅散在里之寒濕”。先生認為能振奮機能之衰減,振奮全身細胞之活力,以推動脾胃局部的運化功能。劉完素說“黃連卒能發(fā)散,開通郁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為“治痢之最”。馬齒莧《生草藥性備要》云:“治紅痢癥,清熱毒”孟詵謂“治疳痢”。地錦草《本草匯言》謂:“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藥也”。烏梅《本草新編》云“止痢斷瘧,每有速效”,《本草求真》言:“酸澀而溫…
…,入腸則澀”?,F代藥理分析認為對霍亂弧菌等腸內致病菌有效;訶子《日華子本草》言“治腸風瀉血”,《長沙藥解》說“行結滯而收滑脫穎而出”。藥理分析證明訶子對4~5種痢疾桿菌都有效,兩味既澀腸收斂止瀉利,同時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一舉兩得。木香行氣止痛。綜合諸藥溫補脾腎以扶正,清熱解毒而祛邪,收斂固攝能止瀉,邪正兼顧、標本同治,故對正虛邪戀之久瀉久痢具有良好的效果。
辨證加減:陽虛不甚去附子用高良姜,本品為溫脾胃之藥。腎虛見證明顯加補骨脂、益智仁。腎虛兼有濕熱先生常用菟絲子,該藥既可補腎固精,又能清利濕熱,《藥鑒》謂“利水治濕熱”。腹痛加石菖蒲、烏藥,藥理分析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腸胃道發(fā)酵,并有緩解腸胃道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兼有瘀血則加乳香,《要藥分貼》言“赤白痢腹痛不止者,乳香無不效”。胸脘脹滿加蘇梗、砂仁和胃化濕。寒濕腹脹加蒼術、川厚樸苦溫燥濕運脾。氣滯腹脹加青皮、枳殼、大腹皮利氣寬中?;摬唤映嗍?、禹余糧,固攝收斂。中氣下陷加升麻、柴胡升清舉陷。兼有便秘交替或加望江南清熱潤腸,或加當歸、蓯蓉養(yǎng)血潤腸。濕熱重黃柏、黃芩、白頭翁、秦皮、鐵莧菜、雞骨草酌選二味以苦化濕熱。兼有出血加羊蹄根涼血活血止血。
十三、三消湯
組成:生石膏30g 麥冬15g 石斛15g 生地20g 山茱萸肉12g 山藥12g 桑白皮12g 旱蓮草12g 女貞子12g
功能: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補益肝腎。
主治: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之消渴病。
方貼:石膏為清熱解氣分實熱的要藥,尤善治邪熱郁肺和肺火熾盛型上、中消癥;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入肺胃腎經,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本經》有“主消渴熱中”的記載,二藥共為主藥;配桑白皮清肺熱,黃連清胃火,黃柏瀉腎火,麥冬、石斛潤肺養(yǎng)胃生津,生地、旱蓮、女貞子補腎滋陰,山藥補脾胃益肺腎,山茱萸肉酸澀微溫,既能平補陰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益腎固精。上藥共具滋陰潤肺,益胃生津之效。
辨證加減:并發(fā)癰疽者可加紫花地丁15g 蒲公英15g 野菊花10g;合并有瘀血見證者可加丹參15g 川芎9g 益母草15g;伴有白內障、雀目的病人,可加服明目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尿糖持續(xù)不降可加黃芪30g 花粉15g 蘆根15g;血糖持續(xù)不降加黨參15g 玄參15g 生山楂15g。
十四、止血片
組成:煅花蕊石90g 血余炭90g 人中白30g 蒲黃炭60g
功能:清熱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咯血痰紅,適用于一切血證,不論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均有一定療效,對新病咯血出血量不多者尤為適宜(支氣管擴張癥輕癥)。
方解:本方組成在于清熱止血,活血化瘀。先生認為,止血并不留瘀,祛瘀也不礙止血,因為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瘀去則血能止,一散一止,有異曲同功之妙。方中煅花蕊石、蒲黃炭性澀,為收斂止血要藥,又能活血祛瘀,對各種出血都能適用。血余炭為人發(fā)經加工而成,經藥理實驗證明血余炭含有碳素,因而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達到止血目的。人中白專清熱解毒,又為活血祛瘀藥,對溫邪、燥熱或有瘀阻引起的出血有較好的療效。綜觀止血片的作用,既可清熱涼血止血,又可活血祛瘀生新,因此無論是外感溫熱之邪,或內有瘀血阻滯而見舌質紫黯和有瘀點者,都可應用之。
制作及服用方法:方中之貼量比例,取所需量,共研細末,加以適當賦形貼,軋成一分重之藥片。服用時,每日3次,每次5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