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智明
三、格物致知之真義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xiàn)為格致乎。 這是假設一個疑問?;蛘哂腥诉@么問,儒家常講的“格物致知”,“物”是講天下事物之理,“格”當窮盡講,我們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萬法的道理,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們的知識學問,使我們對一切法樣樣都能夠明了。這跟大師所講的不一樣,大師是以人欲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顯現(xiàn)出來為知;去妄克欲之內(nèi)功顯現(xiàn),稱做“格物致知”。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 印祖在這一篇一開端,就把修學的因果提示出來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發(fā)揮這個道理而已。圣賢之道就在誠與明,這兩個字在前面講得很詳細,現(xiàn)在不必再說了。誠與明都是講我們自己真心本體。 尤注說:“誠即惟真無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體。”所以誠與明都是從本性上說的,本性的理體、本性的作用,用這兩個字來形容、來解釋。誠與明,在名字上講是兩個字,體上是一個。 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 “知、意、心”這三個名詞,也是從真心理體上說的。誠、明是從兩方面說的,知、意、心是從三方面說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說是有三,體是一個,便曉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格致誠正明五者,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 兩方面、三方面,綜合起來還不是一樁事情嗎?此指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什么叫做“閑邪存誠”?閑”是防范的意思;“閑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見。一個人常常能夠提起警覺心,預防邪知、邪見不讓它侵入,才能做到誠明的功夫。誠明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見侵入了。 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 講到做功夫,關系到我們?nèi)粘P蕹值氖虑榱恕?#8220;檢點、省察、造詣”“造詣”,全神貫注不到不罷之意。修行一定要成功,從那里做起?明是總綱,明就是真智慧。諸位想想看,世出世間法都是以真智慧為基礎,而不是以聰明。世間的聰明與真實智慧不一樣,這千萬要把它分別清楚。佛說世間聰明是八難之一—世智辯聰。世智辯聰與真智慧的揀別在那里?世智辯聰是有分別、有執(zhí)著的;真智慧是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作用看起來一樣,用心不一樣,作用受用也不一樣。一個是從分別心生出來的,一個是從無分別心生出來的。 佛經(jīng)確實是智慧,真智慧。我們現(xiàn)在念佛經(jīng),為什么我們真智慧不能現(xiàn)前?那就是我們?nèi)杂檬乐寝q聰來讀佛經(jīng),所以把佛經(jīng)也變成世智辯聰了;不但不會開智慧,也開不了悟,成就不了。我們的心清凈了,用無分別心來讀經(jīng)、來聽經(jīng),一看就開悟了。換一句話說,那些開悟的人,會用功的人,我們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樣,而用心則全不一樣。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八十萬句阿彌陀佛,也消不了一個罪業(yè)。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么效果不一樣?人家是以無分別心、真心念的;我們是攀緣心、分別心、雜亂心、希求心,慳吝心、亂七八糟的心在念,怎么會一樣呢?當然不相同。如果有人問學佛有什么秘訣?很簡單,秘訣就是:“于一切法當中無心。”在一切法里有心就不行,你一分一毫也入不進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