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無信不立”,“信”之一字,乃“人”“言”也。一個人如果講話沒有誠信,就如“九色鹿”故事中的“人中鹿”,既不成其為人也;反之,一個守信用的人必能贏得別的信賴,善名美譽也會隨之而來。
信用是維系世情倫常的道德,守信用的人,必然會是個講義氣的人。信義為立業(yè)之本,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背信忘義則是人格操守的一大污點。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可考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用,例如約會守時否?講話誠信否?承諾兌現(xiàn)否? 信用是既經(jīng)承認了的諾言,必定終生履踐之。佛教講“不妄語”,就是守信用,有信用的人,絕不會“信口雌黃”,也不會“信口開河”,更不會“信口胡說”,而能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到底,所謂“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除此,不仿冒、不盜印、不作偽證、不詐欺、不非法侵占、不惡性倒閉等,都是守法的行為。能守信用的人,一句話勝于法律,輕諾寡信的人,即使訂了契約,也難保不毀約。 信用,是一個人成功的里程碑;在商場上,信譽就是無形的資本,珍惜信用不但為自己增添資本,也能成就別人的好事。信用不只在商場上無往利;家庭中,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乃至情侶、朋友、同事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更不能因利而背信忘義。 戰(zhàn)國時代群雄并起,局勢混亂,晉文公為了對楚成王信守承諾,故而“退避三舍”,成為履行國際諾言的高貴行為,秦末楚漢相爭之際,項羽帳下的大將季布,重視然諾,故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語。 國與國之間唯有互相信守承諾,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 信用及財富,所謂“一諾千金”;金錢丟了可以再賺,名譽丟了則永難彌補。因此,小自個人立身處世,大到國際間的永久和平,都不能喪失信用。沒有信用,吾人何能立身于天地之間?豈能小覷乎? |
|
來自: 劉雄波 > 《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