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無為之境——《老子》無為思想的有為價值

 知足者富 2010-04-12

摘要:《老子》一書,思想深沉,內(nèi)涵豐富,其“無為”思想旨在通過主體對道的復歸與把握,實現(xiàn)在大宇宙、社會、人生中“無為而無不為”積極有為的目標。“無為”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人生中有極大的借鑒價值。本文著眼于《老子》的“無為思想”,通過闡發(fā)如何通過體認與把握“道”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之境,進一步讓現(xiàn)代人領會《老子》“無為思想”的中的有為價值。

一、無為思想的提出:

《老子》②一書微言大義,思想深沉而意蘊豐富,體現(xiàn)了其作者對大宇宙視野(自然萬物、社會、歷史、人生)中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的深刻透視和觀照,凝結(jié)了巨大的東方智慧。其思想以自然主義為底色,以清靜無為而無不為為旨趣,并在中國哲學史上開創(chuàng)了以“道”為本體的哲學體系。《老子》通過對“道”的闡發(fā),引導人們?nèi)ンw認“道”、“法自然”,放棄有為,無為而化,進而返樸歸真,使紛亂的萬有世界(尤其人類社會)進入一種和諧有序、圓融無礙的理想存在狀態(tài)。在這一理想世界的構建中,其方法是無為的,目標是積極有為的,即“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生存狀態(tài)在本文中稱之為“無為之境”。應當指出,《老子》的“無為之境”是對大宇宙和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觀照與回應,是從宇宙萬物到社會人生層層落實的,最終歸宿是無為而治的社會政治與人生,本文主要著眼于社會政治。

《老子》成書年代大致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有見于當時各諸侯國連年爭霸戰(zhàn)爭、內(nèi)部爭權奪利、弒君弒父的事接連不斷,無辜的百姓不能安定地生產(chǎn)、生活,而且統(tǒng)治階級還對人民用智耍奸、無端干擾。在《老子》看來統(tǒng)治階級的這種“有為”之舉才是社會混亂難治的根本原因。“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57章)因此《老子》提出“無為”,希望從煩亂紛爭的無序社會中超脫出來,回歸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中去,以此達到消融社會矛盾、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無為而治的理想世界。“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58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

 在《老子》思想中,“無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順任萬物的本性無心而為;不是無所作為的“不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應善為。具體分析,可涵攝以下三層含義:首先,指自然而然、不加人為造作,讓萬物各順其性命各自為,“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1](P.27)從而達到有效治理社會目的。“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其次,指不妄為、不過度而為,不超過事物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必要限度,“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9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其三,還指不為私欲,無心而為。認為去掉私欲蒙蔽,才能真正令萬物各順其性命、清靜無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2章)《老子》的“無為之路”,正是在這三層意義上展開的。“有為”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指與“無為”對立的違背萬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為,用虛使詐、違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義禮智、甚、驕、奢、不知足以及執(zhí)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這些“有為”導致沖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亂無序,從人類社會講是致亂之源,“有為”政治反而適得其反,越“有為”越混亂。應當指出,這種貶義的“有為”與本文所主張的“有為價值”中的“有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張的“有為價值”中的“有為”是指積極意義上的“有所作為”,是“無為”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說通過主體的無為修養(yǎng),使自身及萬物的本性得以回復,生命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老子》所說的“無不為”即是活潑生命的自然展現(xiàn)。

二、“道”之境

境界本是佛教術語,表示心識所能達到的地方。后王國維將其用于美學中表示一種審美體驗。馮友蘭在他的《新原人》中明確用于哲學中,將其定義為基于人對宇宙的覺解程度而造成的“宇宙對于人所具有底某種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人所有底某種境界”[2](P.552)境界的實踐,無非就是人對世界的理解與覺悟。對世界的覺悟首先是對世界的本質(zhì)的覺察。因此宇宙本體論是境界觀的前提。無為之境就是指主體通過對“道”的體認,從混亂的有為社會中超越出來,一方面得到精神意義上的超脫,另一方面把“道”內(nèi)化為主體之德,并在現(xiàn)實社會政治中踐行“無為之治”,在現(xiàn)實人生中實現(xiàn)無滯無礙的生存狀態(tài)。

《老子》中的“無為無不為”是與“道”不能二分的,“無為”是對道的層層復歸;“道”是“無為”的體認對象與最終歸宿,“道”為體、是隱、是形而上,“無為無不為”是用、是顯、是主體的行為。“無為之境”是修德復道之后的“道”與主體行為的合一,是主體對“道”的復歸、內(nèi)化之后在實踐與精神世界中所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與無滯無礙的存在狀態(tài)。 

《老子》的“道”,從哲學層面上講,既有本原意義,即“道”生萬物,且在時間上先于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40章);“道”又有本體意義,即“道”為萬物存在的內(nèi)在根據(jù),在邏輯上先于萬物,而在時空上又同時內(nèi)在于萬物。本體之道與具體之物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關系。體支配用,用表現(xiàn)體,即道主萬物。本體之“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超越具體有限的形器與感覺經(jīng)驗,“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匈忏辟猓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同時“道”也有規(guī)律意義,即“道”為萬事萬物的總原則、總規(guī)律,并在事物的永恒運動與變化中體現(xiàn)自己,由此也表現(xiàn)為一系列豐富的辯證運動規(guī)律(即具體的規(guī)律——德)。“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明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16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52章)在這里“常”、“母”即是規(guī)律、道。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與“德”同時并存,是體用相即,不可或缺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章)在馮友蘭看來“‘道’是宇宙萬物存在發(fā)展的總原理,‘德’為一事物所以生之原理,即《韓非子》所謂‘萬物各異理’之理也。”[3](P.137)《管子·心術》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其謂所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與德之間,故言之者無別也。”[4](P.93)即德為物之所得于道,而以成其物者。  在最能得《老子》之真的王弼看來,“道”是宇宙本體,是超越有形的萬有之上的大全,可以稱作“無”,萬物自然而然的本性也可以稱作自然。萬物通過發(fā)揮內(nèi)在本體的“無”的作用完成自身“德”的過程 ,即是以無為順應萬物自然本性的過程。“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大夷之道,因物之性” [1](P.63),“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1]( P.137)可見具體事物是“德”與“道”的自然統(tǒng)一。同時王弼發(fā)揮了《老子》“上德”、“下德”的思想,就人類社會而言, “德”也指人的德性,是一個價值范疇,“上德”指整個社會都順應人類純樸的自然本性,“上德”的社會和諧有序、人民安居樂業(yè)。“是以上德之人,惟道是用,不德其德” [1](P.93); “下德”則是以有違事物自然本性的有為的辦法教化、治理百姓,包括道德名教。在王弼,這種“德”是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假德。“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jié)是也” [1](P.94)《老子》所提倡的德,則是上德、真德。

 “德”源于“道”,“道”載之于“德”,是自然而然、不假人為造作的,“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51章);另一方面,“道”是潛能或潛在性存在,“德”卻是顯現(xiàn)的、是主體實現(xiàn)原則。由修德而復道,實現(xiàn)對“道”的最終體認與把握,須先經(jīng)過主體修養(yǎng),“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道”的整體性、形而上的存在以及其與“德”的體用關系,決定了主體必須通過通過內(nèi)修自身之“德”體認萬物(包括人)的自然本性而復道,進而把握“道”這一萬有背后的根本大全,主體把這一自然之道內(nèi)化為自身內(nèi)在的德性時,就可以超越有限的認知方法與人為的仁義道德、順任萬物之自然本性,走出“有為”世界,執(zhí)一(道)統(tǒng)眾(萬有),有效的維持世界的有序運行,達到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的“道”之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章)修德復道,走出“有為”世界,達到“無為之境”貫穿著一個原則——體認自然、回歸自然、取法自然! 

三、“修德復道”,通達“無為之境”

修德復道,需先從“有為”的世界的浸染中超脫出來,“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后、返樸歸真、清靜無為,通過“靜觀”“玄覽”進而從紛亂中洞見“道”體;然后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通過持盈保泰、知常、襲明,以執(zhí)一統(tǒng)眾,實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的有序治理;無為的最高境界是冥合大道、行無行、為無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之境”。 

 1、“損之又損”“復歸于樸”

修德復道,必須首先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紛爭、有為浸染。這就需要不斷的“損”去既有的認知方法、認知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創(chuàng)造的有違自然的文明以及由此造成的文明對人的異化現(xiàn)象。“為學日益,為道日損”(48章),這不是后人所誤解的對具體的經(jīng)驗性事物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否定,而是強調(diào)“為學”與“為道”的不同。“為學”是探求經(jīng)驗的物性之知,需要日積月累;“為道”是探求萬事萬物所以存在、發(fā)展的根本依據(jù),進而以“道”而為,“為道日損”,需要放棄有限的認知方法,超越具體的認知對象,不斷的“損之又損”,超脫“有為”世界的浸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所以為道的方法只能是“損”,“損”在這里又具有超越與放棄、滌除兩重意義,放棄的是有為世界中“為學”的具體方法,超越的是具體的認知對象。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56 章)這里的“閉”、“塞”、“和”、“同”既不是后人理解的閉目塞聽、否定具體知識的學習,也不是世故圓滑,而是強調(diào)“為道”與一般“為學”的不同,  放棄既有的對經(jīng)驗知識的認知方法, 排除外在煩擾,以清靜之心去修德體道,所以《老子》特別強調(diào)對一切的治亂之源的“損”,尤其是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有為”政治和干擾內(nèi)性清靜的、不斷膨脹的私欲,這就要“斥虛去詐”、“絕圣棄智”,“去甚、去奢、去泰”,去除仁義禮智這些人類創(chuàng)造的虛假的道德文明。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是不必要的社會張力,對社會帶有破壞性,使群體生活陷入不斷的內(nèi)耗之中,導致人類社會虛假的仁義道德橫行、人類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所謂的文明異化,被異化的人性和被扭曲的畸形心理,更加劇了這個世界的無序、紛爭。“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18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65章)《老子》在此反對“以智治國”,提倡“大智若愚”,“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3章)提倡“愚”的目的不是今人所理解的“愚民”,而是使人心復歸清靜自然,是一種超越“有為”社會的那種狹隘、功利、庸俗的“小智”之后獲得的“大智”、“真智”,也是一種超越榮辱、得失之后的灑脫和豁達。

“損之又損”,復歸于清靜自然,進而通過“靜觀”、“玄覽”(玄覽即覽玄)直見大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16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10章),“觀”和“覽”,是一種超越經(jīng)驗性、理性認識的直觀,是在清靜無為、不受私欲與外物的紛擾的情況下對萬物背后根本的、無形的全體之“道”的體認。只有在清靜無為的狀態(tài)中才能體認到“道”本自然,一切都是無所為而為,既而“見素抱樸”、“復歸于樸”,由此可見,修德是是對自然之“道”的體認,是事物(包括人類社會)向本真生存狀態(tài)的回歸。

 2、“不知常,妄作,兇。” “反者道之動”

其次,修德復道還要求在萬有世界在紛繁復雜變化中,把握其不變的原則、規(guī)律——道,也叫“常”、“母”,作為認知主體的人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就能根據(jù)具體的自然本性隨圓就曲,以成就事業(yè),而不是肆意妄為,適得其反。“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明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16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掌握了事物的“道”,就可以“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63章)成就事物,就人類社會而言是成就事業(yè)。在這里,《老子》強調(diào)“道”的一個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反”,“反者道之動”(40章)即事物發(fā)展到一定極點后就會走向反面,并且主張善用“反”這一規(guī)律。首先,在紛爭雜亂的“有為”社會中要“持盈”“保泰”,即要保持現(xiàn)有事物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不致發(fā)展得過頭而走向反面,就要善于在可控制的范圍內(nèi)容納對立面的存在,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28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9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必不(而)新成。”(15章)生活在“有為”世界的人除了知常、不妄動、善保其身外,還要學會謙和、示弱,避免招致無妄之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45章)《老子》還強調(diào)“微明”之道,要 善用對立面、善于從對立面入手欲擒故縱、后發(fā)制人,最終以弱勝強,成就事物,故“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36章)

在社會政治上,《老子》特別強調(diào)“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體認事物背后之道、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就可以進一步由道知德,由母知子,抓住根本,執(zhí)一統(tǒng)眾,而超越紛亂的枝節(jié)末端,取法自然,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  章)“圣人抱一為天下式。”(22章)治理國家求長治久安,用兵作戰(zhàn)乃敵我生死之較量,意在勝敵,故治國只能以“正”,用兵妙在出“奇”。“治大國若烹小鮮。”(60 章) “取天下常以無事。”(4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章)這就要求為政者“以正治國”,反對“以智治國”,“去甚、去奢、去泰”,讓人民無知無欲,回歸純樸自然,清靜無為本真生存狀態(tài),則國可大治。“清靜為天下正。”(45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畜,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但軍事戰(zhàn)爭的特殊規(guī)律要求必須“出奇制勝”?!独献印吩趹?zhàn)術上,主張“以奇用兵”,奇正相生,“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以及“行無行”讓對方無法知曉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爭取戰(zhàn)爭中的主動權,最終戰(zhàn)勝敵人。在戰(zhàn)爭觀上《老子》主張不爭而善勝、以弱勝強;“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7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78章)《老子》還從柔弱無為的思想出發(fā)對戰(zhàn)爭的參與者提出“勇于不敢”、校計利害等內(nèi)在素質(zhì)上的要求,“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73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68章)??梢?,《老子》的治國、軍事思想,同樣貫穿了其無為之道。

3、“為無為”的“無為之境”

《老子》的最高境界是“為無為”的“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以自然而然的無為方式達到有為目的,即主體通過對自然萬物與人自身自然本性的體認與效法,復歸清靜,把道內(nèi)化為主體之德,與道為一;實踐中“知常”、“不妄作”,執(zhí)道而行、應對自如、“為無為,事無事”(63章) ,不爭而勝。在大宇宙中,取法自然之道,無為而為;在社會政治上,無為而治,“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81章);在處世為人上,“清靜”、“柔弱”、“處下不爭”。從大宇宙到社會政治再到個體人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達到言行舉止無不中“道”,在自我本真意義上自然而然實現(xiàn)實踐意義上的價值目標,達到“無為之境”。

《老子》的“無為之境”是對道的超越與把握,把天道內(nèi)化為人的一舉一動之中,正是在這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主體人實現(xiàn)了大宇宙、社會政治、個體人生的“無為而無不為”。這也是《老子》對中國哲學的主題“何以為圣?如何成圣?”做出的回答。這種境界,不單純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實踐生活中無滯無礙,超越必然的自由生存狀態(tài),是精神與實踐兩重境界的“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無為之境”,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正是《老子》的無為思想中的有為價值。

《老子》“無為之境”的一個特征是強調(diào)人與萬物的天性或自然屬性,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其“無不為”說的是人與萬物在天人一體和諧基礎上的自然生命的實現(xiàn),這種觀念對于我們當今時代遭受的生態(tài)危機無疑具有針砭意義,這也是為什么當今學者推崇老莊自然哲學的根本所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老子》思想中的“為無為”有一個理想的預設,即是萬物的自然復歸,人性的圓滿自覺,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的“有為”社會中,如果沒有經(jīng)過修德復道、不經(jīng)過無為之路,而求得無為而治是空想的。所以說,“無為之境”的必由之路是在修德復道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今天,《老子》的無為思想在客觀上有它的負面影響,但不能被無限夸大,如其所提倡的“愚”常被今人理解為愚民政策,對“為道”、“為學”的區(qū)分也常背后人理解為對科學知識的否定,“無為”有常被今人消極的理解為“不為”,等等。作為生活在現(xiàn)時代的人應當積極批判繼承前人思想中的積極成分,應對時代發(fā)展,有所啟發(fā)、有所創(chuàng)新,造福現(xiàn)代社會,而不是一味地、甚至過于夸張地挑前人的毛病。

 參考文獻:

[1]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版

[2]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 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4]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版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中文字幕区自拍偷拍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精品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网爆精品| 偷自拍亚洲欧美一区二页|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夜夜| 免费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黄色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综合| 夫妻性生活黄色录像视频| 又大又长又粗又黄国产|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人妻av| 台湾综合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在线免费看| 高跟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大香蕉久草网一区二区三区| 中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痴汉|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精品|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女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 中文字幕不卡欧美在线| 欧美大粗爽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一级特黄大片| 日本道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av一区一区一区| 欧美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年下载| 日本深夜福利视频在线| 美女黄色三级深夜福利| 夜色福利久久精品福利| 大屁股肥臀熟女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草莓av| 成人你懂的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二级一级内射视频播放| 日本高清不卡在线一区| 国产女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