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本病的好發(fā)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妨礙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關節(jié)呈陣發(fā)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fā),大醫(yī)訊以后逐漸發(fā)展為持續(xù)性疼痛,并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關節(jié)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jié)可有廣泛壓痛,并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肩周炎的防治動作“八段錦”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墻--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鐘,然后回原處,反復進行。[1]?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動,2分鐘后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shù)遍。
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中醫(yī)名方 1.生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除配合練功外停用其他藥物或療法。舒筋通絡,祛淤行痹止痛,滑利關節(jié)。主治肩周炎。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香、沒藥、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藥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主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姜10克,羌活12克。每日1劑,水煎服。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主治肩關節(jié)周圍炎。冷痛者,加制川草、烏草各10克;兼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縮者,加制馬錢子0.3克。局部可以配合以針灸治療。
食療藥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shù)次內服。 2.用老生姜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后,炒熱,敷痛處。 3.取生姜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姜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后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于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于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fā)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xù)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4.蛇肉湯:烏蛇肉、胡椒、生姜、食鹽各適量,燉湯,肉湯同食,日2次。具有補虛、祛風、散寒之效。適用于肩周炎晚期而體虛、風濕阻絡者。 5.川烏粥:生川烏頭約5g,粳米50g,姜汁約10滴蜂蜜適量。把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時加入川烏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姜汁及蜂蜜,攪勻,稍煮即可。具有祛散寒濕、通利關節(jié)、溫經止痛之效。適用于肩周炎風濕寒侵襲所致者.
|